新疆兵团农场影响

个人日记

 
 
          我65年随父母迁到了三宫殿三队,在与三队一渠之隔的是兵团农八师23团(现在的一四三团)四营二连。
 
        那时候我虽然小,但还是比较记事的,二连有一个小商店,因为离得近,所以日用生活品都是去二连买,去的时间多了,就和那里的人熟悉了,二连大多数是四川人,他们的住房是兵营式的,一排房子八间,住八户人家,夏天就在外面垒个锅灶,在外面做饭,那时候的兵团人基本都是中、青年人没有多少老年人的,大多数是国民党9.25起义的老兵,再就是上海的、河南的支边青年,还有解放军部队的转业军人。因为是以军人为基础的农场,各方面都和军队上差不多,他们上下班时间观念很强,按时上班,按时下班,不像我们农村,看太阳上班下班,我们农村冬天没有事就放长假了,我们每天吃两顿饭。他们还是和工厂里一样,天不亮就起床做饭,饭后9点上班,中午1点下班,吃午饭,3点再上班,冬天天短,下班时天已经黑了,我们都看不惯,认为他们太苦了,可是他们农场的人还看不起农村的人,他们自认为自己是国营农场的职工(其实兵团是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他们每个月发一次工资,除了干部,大多数职工是每月工资38.92元。我们农村的人就把他们叫做3892 。他们还和工厂里一样有星期天,那时候全国都没有休息星期六的,就是一个星期休息一天。
 
        那时候农场的职工比农村的人苦多了,我们三队种稻子,二连的职工四川人多,都喜欢吃大米饭,可是兵团是没有供应大米的,所以他们就用玉米面、或者白面和我们换,那时候买卖粮食是犯法的,但是用面粉换大米是没有人管的,就是用3公斤玉米面换1公斤大米、或者2公斤白面换1公斤大米,农村人喜欢换玉米面,拿来喂猪,农场人是不允许喂猪的,所以他们把结余的玉米面换了大米回去。
 
       到后来文革开始了,全国的中学生都去串联,就是去北京见伟大领袖毛主席,每个学生都有串联证,因为兵团在当时还是归新疆军区代管,所以所有的兵团农场的公章上都是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师第*团。”那些兵团的学生到了内地,内地的红卫兵接待站还以为他们是军队的子女,就按军队的接待了。兵团农场的建制也保留了部队的建制,一个团是一个农场,团里有团长、政委、参谋长、副政委、副团长、副参谋长等等一系列干部,下面是分场,他们当时叫营,有营长、副营长、教导员、副教导员、参谋长、副参谋长等一系列干部,下面是连,一个连队就像我们的一个生产队,可是他们有部队上所有的干部编制,应有尽有,连里有指导员,副指导员、连长、副连长、司务长、文教、排长、班长。可笑的是他们还有工会主席,以至于前几年的兵团司令员金云辉在去山东学习考察的时候,给山东人介绍兵团时说:兵团:是军队,没军费;是政府,要纳税;是农民,入工会;是企业,办社会。说的是兵团前面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的名字,但是中央不给拨军费,兵团也是一级政府,但是要给所在地地方政府交税,农场的职工和农民是一样的,但是有工会主席,职工都是工会会员,地方上是社会力量办企业,可是兵团是大企业,要自己办学校、医院、等等一系列的社会服务组织。前几年的兵团司令员张庆黎调侃地说自己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不穿军装、没有军衔的司令员了。
 
       前些年在{人民文学}上有一中篇文章,名字是(今夜有暴风雪)说兵团的领导去内地城市里接学生,介绍兵团说:兵团是七零八三的装甲部队,其实他说的是 七零八散的庄稼部队,学生们没有听出来,以为是正规的装甲兵部队,那个高兴啊,到了目的地一看,大呼上当。
 
         前些年国家体制改革,把兵团都取消了,农八师改为石河子地区,各个农场都取消就原来的编号,用所在地名加上农场两个字,后来王震向邓小平提出恢复新疆兵团,强调了新疆兵团的重要性,新疆兵团就又恢复了原来的编制。
 
 
         经过兵团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现在的兵团农场已经是相当富裕了,农工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到处呈现小康连队,农业机械化相当普及,粮食产量年年翻番,前景美好!             
 
      

文章评论

云起

是呀,现在的大多数农工腰包里都有钱了,可神气呢。

沽上盐民

[ft=#003300,4,] 我作为一名曾经的兵团战士向朋友敬礼了,谢谢你记得他们,宣传他们,记得他们的建制和他们付出的辛苦,对于他们来讲:他们的付出能得到人们的认可足以。他们为了祖国边疆的安全和建设献出了青春献子孙,是真正的国家的栋梁。你的记叙很好,它又使我忆想起我参加兵团建设的情景,感慨万千啊。[/ft]

天山雪莲

[B][ft=#cc3333,4,楷体_gb2312]我是一位军人的后代,细读你的这篇文字,让我回想父辈们在那些年月里的艰辛。那个年代,边疆是一片戈壁滩,他们不知道是那里来的那种力量,支撑着他们起早贪黑,而且那时是挣工分,一天的满分是10分。他们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的人。幼小的记忆力。好像父辈们就像铁打的一样不知道累......[/ft][/B]

天山雪莲

[B][ft=#cc3333,4,楷体_gb2312]看看现在,回想父辈们那些艰辛的岁月,说心里话,我真的想回到那个每天跟着父亲们一起早起晚归的年代,因为兵团的生活虽然很艰苦,可是每天早晨可以听见起床号,就像电影里一样,那洪亮的号声让你在朦胧的睡眠中一跃而起。[/ft][/B]

天山雪莲

[B][ft=#cc3333,4,楷体_gb2312]年代不同了,现在的党员和以前的党员不一样,记得有一次,我和隔壁的一位老奶奶一起去连队收割完的玉米地里捡玉米籽,回到家里被父亲教训了一顿,父亲严厉的对我说公家的粮食不许拿回家。这就是军人,这就是一个党员,我敬佩他们那种崇高的精神。祝福曾经为边疆建设的老一辈们晚年健康幸福,开心快乐![/ft][/B]

小华

焦裕禄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的女儿去北京见毛主席,脚上没有穿袜子,身上穿的补丁衣服,那时候的党员干部是不记个人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是为人民币服务。

慕云

[ft=,4,宋体]我曾经也是兵团人。由于历史的缘故自幼去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我的童年少年都是在那里度过,对于兵团的一切很熟悉。虽然离开兵团近30年,对于养育我的塔里木河和兵团的一切有着深深的感情。向我曾经的兵团战友问好,向现在的兵团战士致敬![/ft]

美丽心情

身为兵团人的后代,对兵团曾经的历史了解太少,看了你的文章,才知道父辈们为了建设兵团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向他们致敬!

小华

我写这篇日志的目的就是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老军垦战士,但是我的水平差,写的不好,东拉西扯,还有很多没有写进去。惭愧。[em]e150[/em]

胖书,生

我1——6岁生活在150团15连,直到现在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每天早晨的起床号。

湘人老斐

有老一辈兵团人的筚路蓝缕,才有今天新疆的稳定局面,**独分子想闹事都难。

好兆头

我在一师的连队见到有高射炮,可能是人工降雨的。我在阿克苏听说有的四川人到那承包兵团的土地养殖种植,收获还是可以的。

凤凰于飞

一直到现在,去新疆看看是我最大的夙愿。还记得那时候和我家那位恋爱,他正在新疆乌苏巴音沟的36141部队,每次来信提起的都是新疆的风土人情,那边的美丽风景。说是那边每个礼拜才有一餐白米饭,说是那边卖水果可以尝试味道,说是那边的民族好斗,说起天山山上的贝母能治咳嗽......真真把我羡慕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