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如许,得未曾有心路茫

个人日记

   图片
       深度批评第三期:短篇小说《坟头上那棵蒿子》赏析
    
    在隆冬季节里,屋外大雪纷飞,屋内暖意融融,于安静中品读一篇文章应该是格外惬意的。在这个寂静的夜晚里,手头上一篇《坟头上那棵蒿子》的小说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小说是一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艺术体裁。其多是从多个角度力求完美、细致地再现我们人类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化,换句话说就是现实生活的各种复制,通过展现小说故事中的情节,描绘其特定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现实,使读者在审读过程中享受阅读的兴趣,同时从中得到由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思考。这大体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小说的一个基本概况。

   《坟头上那棵蒿子》这篇小说即以豫北平原上的李家村中发生的故事为背景。而小说中所反映的年代应该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及九十年代初期。而这个时期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经济制度的转型、社会思想的急剧转变,使得城市、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新的体验和冲击。一方面是狂热的“革命年代”带来的痛苦记忆逐渐远去,另一方面是,打开国门后涌入的新思潮对顽固思想的冲击,点燃了人们的新希望。此篇小说就在这个背景下拉开了帷幕……
 
    人生舞台上上演的故事才是真正打动读者的要素,这个故事,关乎一个选择,关乎两个代表不同环境的女人,关乎一个处于转变期的小伙子,更关乎一个处于转变期的社会,尤其是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应当说,作者的这个角度选择的很好。因此,同样是写选择的故事,并且千字写一个选择,也不会让人觉得短而无物,反而让人觉得有血有肉,幸福和痛苦都有切肤之感。
 
    小说情节线索比较单一,人物关系比较简单,虽然不能展开广阔复杂的生活画面,但它却在有限的篇幅里,通过这些较小的窗口去展现整个变革时期中国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的一个侧面,真实的反映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李清河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顶替父亲上班,这种身份的设置,可以说是作者在追求一种真实生活的状态,其社会关系会比较简洁、单纯,同时,这个人又是一个具有被动性的人物,这种性格的设定,显示出作者对当时社会或者说如今社会中某一种生活在底层与困境中人的理解。而在小说中这种被动性体现在顶替父亲上班和“假离婚”以及与玲子的接触中。从而也真实的反映出那个时代中人们思想上迷茫和困顿,并从中去挖掘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主题思想。
 
   《坟头上那棵蒿子》以一种平和朴实的叙述给读者呈现了一种戏剧化的生活状态。读到最后,读者会发现这篇小说并没有出现一个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性的结尾。但细心的读者、善于思考的读者能够从作者平静的叙述中发现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一些的现实问题。总体来说,小说还是能够抓住读者的心,故事紧凑,张驰有度。从小说本身来说,故事的叙述简洁、清晰。可以感觉得到,作者对于叙述技巧的掌握,火候拿捏的上比较准确,在简洁中故事的条理非常清晰。
 
    贯穿于整部小说中的两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中国普通农村的代表——李家村以及李清河一家的故事。从李清河考上重点学校到父亲李明渊意外的成为铁路工人。随后的父亲的意外使得李清河顶替父亲进入铁路系统上班,直至最后娶妻生子。这条线是一条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二条主线,是李清河为了要儿子与玉枝“假离婚”,最后与玲子的结婚生子导致最终妻离子散、被单位开除的悲剧。

    第三条是隐含的主线,即那枝坟上的蒿子。从郁郁葱葱的一丛到李清河最后看见残败不堪的蒿子,始终给予读者一种隐喻,自生自灭,套用现在网络流行语:不作不会死。
 
    这篇小说与其说写李清河与两个女人间的纠葛不如说在写一种伦理情感,最多着笔的是李清河对待玉枝和玲子的关系上,是小说的核心情感。在小说中,李清河的这种情感写得非常具有悲剧感。而这种悲剧感恰恰就是人的原始本性所具体体现出来的。

    1、人性的欲望
    有句话叫做“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体现了中国社会中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千百年来被广为传颂。要说人类的欲望,归根到底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人的本性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欲望,并且欲壑无穷,任何人类的行为、动机都是出于人类的欲望。但是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没有人能给一个肯定的答案,有的人有欲望才能让自己更进步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人因为人性的贪婪,想要的更多,结果陷入万丈深渊失去得更多。就如同小说中的李清河最终万劫不复。其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有了一份好的工作,娶妻生子,那种满足于心的幸福感溢于言表。如果此时,李清河和玉枝没有封建思想在作怪,其结果应该是皆大欢喜。可是,作为一个农家子弟的出身,最终根深蒂固的接受了传统思想,不惜以“假离婚”为借口进行计划外生育,才导致了以后的悲剧性后果。
 
    2、人类的爱情、婚姻、家庭以及性与伦理道德
   《诗经》中曰:“上邪,我欲与君相知……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上古男女的挚情挚爱。李清河的爱情是一出悲剧,它把人性的脆弱,人性的丑陋,人性的阴暗面揭露得淋漓尽致,同样,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正在日益更新的今天,人们不也正在一次又一次的上演这样的悲剧吗?

    今天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恐怕就算请来专家也未必能够说得清楚。因为今天的社会是复杂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是复杂的,人们的观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特别是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诱惑越来越多,在诱惑面前人的意识越来越薄弱,爱情便也在这样的环境下轰然倒塌。所以,当他们结婚之后,就会突然发现,原来,那么美的爱情到头来还是离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俗生活,就会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发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慨叹。由此,便会对婚姻、家庭产生乏味的感觉。就像玲子的最后,满月后的出走。

    小说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李清河前后两个家庭的毁灭,从而从某种角度上直观的揭示了现实社会中一种道德观、价值观的落败。《坟头上那棵蒿子》的基调是灰暗和压抑的,充满着一股冷气。小说对李清河命运及一家的描述,是在整个中国社会变革期的背景上展开的,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无一例外地挣扎着走向他们生活、生命的终点。也应了小说中的那座“坟”。小说结尾的沉重感压迫着小说主人公的同时,也压迫着读者的神经。而这种沉重感这是我们这个社会变革期所要付出的代价。
 
    一篇很不错的文学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表达了对于现实的一种态度,也是作者深思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当下的现实社会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我想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其文本主旨是虚构的、假想的,是面向人性和命运,不是简简单单对现实社会热点问题的述说,而是将这些敏锐的发现根植于作品中,写出关于人生、情感的故事,那里面有文人的心性、有苍生的悲悯之心、有普众大爱的生命。这才是文学的生存的大地。 
 


文章评论

墨 雨

文学评论,这可是真刀真枪的活儿。嗯嗯,缜密,有序有节地触及作者心深处,并挖掘出文章的潜台词。拜读,并赞![em]e160[/em][em]e163[/em]

远方的驼铃

相比于当今中国,农耕文明下的知识分子具有更深厚的感情和体验能力,改革开放,国门大开,新的观念、思潮给与敏感的知识分子的都是深刻的,彼时的生命状态,很多情怀都是难以言说的,但是这年头,则更多是追逐和迷乱、麻木,几千年文化背景的中国在今天有些失忆,社会转型期我们现在尚存的传统不够用。

珠峰逸云

多少心理学专家都无法辩论清楚爱情婚姻与家庭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塌陷区的鱼

这篇小说只在这里见过书名,对里面的内容没有刺激过我的神经。看到你的注解才有所想像,夫妻之间的关系。国家都把男女视为重点保护,也没有弄出夫妻之间谁对谁错。都用忍让遗传到現在。虽然放开,还有封建遗留,永久都无法摆脱。

旧日的容颜

这是一个时代的通病吧,茫然浮躁又不珍重。赏析的很到位!反正我第一次读小说没这么多感受,呵呵

白丁

今天,2014年的最后一天。年初的烟花仿佛还在眼前,时光的指针已然接近新的纪元。这一年,我们一同感动,一同欢笑,一同悲伤。今天,让我们用释然与豁达向昨天作别:所有的悲伤、迷茫与挫折,不过是成长路上的经历。让我们用微笑与希望向明天问好:2015,为了梦想,请保持飞翔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