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月》——家人

手机日志

       六月的第一个周末,伍月跟餐厅请了个假要回趟老家,她二哥伍锋要娶媳妇。伍月的父母是靠打渔为生,全家都住在一艘打渔船上。老父亲年轻的时候是吃公家饭的,后来娶了媳妇想多挣点钱养家糊口就辞了工作,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再向媳妇娘家借了点钱就买了现在的这艘渔船。渔民都是靠天吃饭,现在水质也越来越差,日子一直过得捉襟见肘。家里总共3个孩子,大哥伍刚在隔壁县城打工,前两年娶了媳妇,媳妇带着孩子一直住在娘家。二哥在家帮着打渔,快三十了,一直娶不着媳妇。去年隔壁阿琼嫂帮忙介绍了一份工,在外务工的时候就认识了现在的媳妇,直到后来谈婚论嫁领完证,二哥也没敢告诉人家姑娘他家里是住在渔船上的,就怕这门亲事黄了,那他这辈子都要一直单身下去。

伍月在路上赶了两天两夜,搭的中巴停在村口的时候已经半夜十一点,村头桥上有杆路灯,是阿琼嫂的大儿子在外头承包工程赚了点小钱后给修的,刚修好那会儿正是夏天,全村老少吃完晚饭都喜欢搬个小凳子坐在路灯下聊天,聊聊电视里放的电视剧、谁家嫁女儿收了多少钱礼金、今天打牌输了多少多少钱。桥下都是一片片的芦苇荡,一到晚上,尤其路灯开了之后蚊虫就都出来放风了,所以妇人大多穿着长裤出来,小孩子不怕蚊子,你追我赶,出一身汗,澡也算是白洗了,自家亲娘看见一般都会骂骂咧咧数落几句。

伍月站在桥头望着这个她一直生活到18岁的村庄,周身安静得只剩下晚风擦过脸颊的声音。桥左边是大片片的田地,右边住着人家,这个点已经没有一扇窗户是亮着的,只有月光照在湖面上那拉长的光亮。她有一瞬的恍惚,好像已经不适应这样的安静了呢。在上海租的那间小屋条件不好,就在高架下面,阵阵轰隆,时常感觉屋子都是震的,起初她不适应,晚上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时间长了也习惯了,下班回来累半死,洗澡的力气都没有,伴着轰隆声就睡着了。

伍月家的打渔船在村子的最里头,靠在江边,被一片甘蔗地遮挡着,外头望不见。甘蔗都是伍月娘种的,长熟了就让她爹推着到隔壁村卖,要是当雨水留情,甘蔗就粗壮甘甜,销量就很好,她娘都让拿去卖掉,自己一根都舍不得吃。

渔船舱里灯还亮着,伍月推开舱门,见父母坐在圆桌边一脸愁绪,二哥蹲在角落上,像是刚哭过。三人见她回来也只是抬了下头,遂又叹着气低下头去。

“出什么事了这是,我新嫂子呢?”

…………………

“哎还用问嘛,姑娘头回跟家来,一见家里这情况,当下脸就黑了。直骂你哥是骗子,中饭都没吃,就回去了。”说话的是伍月她爹,老爷子这几年身体一直不好,不舒服也不敢往医院跑,一是怕看病贵,二是怕到时候真查出个大病,反正也没钱治,倒不如不知道的好。就请村里的老郎中给开了几味苦药,把人喝得脸色就跟那中药似的,青灰色的。一张口还一股味,村里人跟他说话都要离两步远。

“走了?这不是证都领了么?哪能说走就走呢?”

“领证有屁用,上午结下午就能离。”蹲在墙角的二哥说着像是又要哭了起来,“女人我算是看透了,都是看钱的东西。”

“你也别说这些没用的”,这话是伍月她娘说的,“还不如想想办法怎么去弄那10万块钱来的实际。”

10万?什么10万?”伍月还是没有摸清楚状况。

“人说了,要么拿10万块出来,要么就离婚。我们哪里来的10万哪,你大哥结婚那会儿就基本上把家里给掏空了,这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就一直搁娘家待着,这娃我们一年也见不上两三回”。伍月她爹一直对大儿媳妇把孙子带回娘家这件事耿耿于怀,窜到着大儿子跟他媳妇说,媳妇所幸更不愿回来了。

晚上伍月躺在舱板上,走了那么久的路,真是累极了。没有人会关心她累不累,饭吃了没有,开不开心,自己爹娘也不例外。那种被漠视的习以为常导致她会被自己偶尔冒出的伤感吓一跳,为什么伤心?不是一直这样的么?

文章评论

鱼儿

生活好无奈[em]e140[/em]

黑土

当今社会的缩影,像这样的家庭恐怕不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他们还没有脱贫,令人伤心难过。

我心飞翔

这是小说还是真实的故事啊?不管怎么说情节很不错,吸引人。[em]e18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