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心诵读妙法华,感恩本师大慈悲!

个人日记

 妙法莲华经——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注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哦!)
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所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妙法莲华经》
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这段经文有两点大家关注一下——
 
一是《妙法莲华经》应该给什么人说?——信如来智慧者!(说的目的:令得佛慧故)
 
二是遇到不信受《妙法莲华经》的人应该怎么办?——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所以除了此经之法,如来还有深法,并非除了此经之法,其余经都是假经,方便法)

 
那么《妙法莲华经》应该对哪些人说呢?——经中本身回答了的,应该给十种人说!请看经文——
 
第一种人——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第二种人——若人曾见,亿百千佛,植诸善本,深心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第三种人——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说。
 
第四种人——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第五种人——若见有人,舍恶知识,亲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第六种人——若见佛子,持戒清洁,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第七种人——若人无瞋,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第八种人——复有佛子,于大众中,以清净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说法无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第九种人——若有比丘,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顶受,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第十种人——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经,得已、顶受,其人不复,志求余经,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这十种人(譬喻品第三的经文)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方便品第二经文)
共同特点——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经原文啊!

 
佛在《妙法莲华经》中反复讲这本经和其中的法并不是可以随便给众生讲的,也请看经文本身——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 闻必不敬信。——《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三
 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以是因缘,我故语汝,无智人中,莫说此经。——《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佛说——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所以,才特别又开示对十种人可说《妙法莲华经》,并且作总结——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求佛道者、穷劫不尽,如是等人,则能信解,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这本经典究竟法义是什么?——历来费人思量!先置此问,且看此经的受持功德——
 
此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如何理解这里的——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六根功德皆悉成就的标志是什么?——
 
第一——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第二——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第三——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又复别知众生之香,。。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又闻诸天身香,。。。皆悉遥闻。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并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第四——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第五——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第六——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请问——于佛法有正信,于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法有正信,于《妙法莲华经》有正信,谁不赞叹《妙法莲华经》?
问题是,我们这些“受持”《妙法莲华经》者?对照经文所说受持功德,我们自己看看怎么样?——佛为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
所以,我们得反思,我们的“受持”,是否真“受持”!
如果不是真受持,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再问——如果不管听受法华经和法华经的法,信与不信都成佛,本师为什么不一生就只说此经?——不管众生信不信,只要听了都成就?
再回头想想——为什么要在《妙法莲华经》前说那么多经法?《妙法莲华经》经文本身就给出了答案,请看经文本身——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原来——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所以佛就算对他们说了《妙法莲华经》——仍然是——众生不能以是得度——因为“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妙法莲华经》就是——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
赞如来知见是为了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
赞如来力——是让众生与佛同一慈力。
赞如来无所畏者——是为了众生了达诸法实相。

但是——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佛才说了无量经典,说了三乘法要!——而绝不是因为所谓说出真理怕当时的国王杀头什么的!!!
岂止国王杀不了佛,连天人、阿修罗这些超过凡间有大神通者也伤害不了佛一丝一毫——不然佛就不是大雄世尊!
 

 
《妙法莲华经》中佛自己讲说三乘法和其它经典的价值——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与《妙法莲华经》相比,确实方便法并非究竟,但方便法是不是就应该否定掉呢?——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无数方便法门与《妙法莲华经》一佛乘法是什么关系?完全是对立的吗?——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唉,时间有限啊,关于《妙法莲华经》的经文,真是触处都是佛慧慈悲,但限于时间,下边重点供养大家受持《妙法莲华经》心性修养的经文——
 
很多自认为或者号称受持《妙法莲华经》的人——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遥想灵山法华一会,一声长叹!
遇赞叹生欢喜欲济度,遇诽谤生嗔恨——正是我相坚固执持——莫说算不得受持法华经,若按法华经真实义讲——正是以身谤法,以身诽谤法华经啊!——对得起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五浊娑婆的苦心吗?

 
受持《法华经》的佛弟子如何修行(心性修养就是修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这八个字啊!——下边分“自觉”和“觉他”引经文而证之——
“觉他”就是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因为太多,广大浩瀚无量无边,反而以要言之了。
 
“觉他”——当普门示现:学习常不轻菩萨常不轻于众生,学习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学习普贤菩萨大行无边。
 
自觉——当安住四法:
一者: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
 
这几句要注意哟——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
二者: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三者: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简单地说——受持法华者,自求佛乘,但绝不毁诸乘,护一切学佛道者精进心!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四者: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最后,再供养《妙法莲华经》的几句经文给大家,免得大家因对经文本身不熟悉而因为某些原因反而堕入谤法过中!——
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注意——佛有所说,皆不虚。。。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所以莫谤如来所说经法为戏论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趋,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若人信归佛, 如来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 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 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有说《法华经》中的“戏论之粪”是佛自己否定过去所说的经典教法都是戏论,是粪土。《法华经》原文及祖师大德的说法是怎样的呢?
         《妙法莲华经》原文(括号中为注释)——此有作处(你来打工)。倍与汝直(直同值,加倍付给你工资)。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什么工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我们三人一起去吧)。 
         《法华会义》(天台智者大师,一生弘法华)原文——今修谛缘(修四谛十二因缘),则能断惑(今日世尊令我等思维修行四谛十二因缘等权乘诸法,则能断除凡夫外道的一切诸法戏论之粪)。(从而)出生死海。故言倍与汝直(得寂灭之乐)。二乘唯欲除惑取证(只想打工挣钱)。不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只顾除粪断烦恼,没想发大菩提心)。故言雇汝除粪(憨山大师的《通义》云:除烦恼之粪。就是“蠲除诸法戏论之粪”,即凡夫外道的见惑为戏论、思惑为习气,皆是烦恼之粪。并不是所谓“破除佛教内部的权乘、方便教法”,此处千万留心!)。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约教,则二乘钝根,凭教行行,方能修业。约理,则智谛相资。约人,则权人共实人修行也。
         《妙法莲华经》原文——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先拿工资)。寻与除粪(后掏厕所)。其父见子。悯而怪之。
         
《法华会义》原文——慕灭方肯修道(没有工资不掏厕所)。故云先取其价。寻与除粪。犹云先问其价也(今日干活,必须先拿上今天一天的工资)。取价是适愿(今天不见工资,一天就不干活)。除粪是争出(勤除烦恼之粪,争取脱出轮回)。悯者。悯其取小乘果。怪者。怪其不求佛道。初齐教领竟。
         
所以,后文中才有“今日世尊令我等思维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意思是我今天干活,就有今天一天的工资,所以很欢喜、很满足的。
         把“今日...一日”曲解为当下,以为是灵山会上佛讲《法华经》的那个时候。其不知,这正是经中所喻,今日除粪,必得一日之值。
         佛法是允许辩论、允许提出怀疑和批判的,大家当去请教天下善知识,看他们是怎么解释“今日...一日”这段文字的。——这里不是为了执著文字,实在是关乎根本知见,是否诽谤如来所说法啊!
        净名(维摩诘大士)云:除去所有’,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又云:‘蠲除戏论之粪。’——《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诸佛两足尊者,即理足,事足,众生足,生死足,一切等足,足故不求。是你如今念念学佛,即嫌著众生,若嫌著众生,即是谤他十方诸佛。所以佛出世来,执除粪器,蠲除戏论之粪,只教你除却从来学心见心,除得尽,即不堕戏论,亦云搬粪出。只教你不生心,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者,决定不分别佛与众生,一切尽不分别,始得入我曹溪门下。——《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祇如今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无等法。是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祇如今作佛见作佛解。但有所见所求所著。尽名戏论之粪。亦名粗言。亦名死语。——《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妙法莲华经》原文历历在目,历代祖师开示清楚明白,究竟依于谁,如何看待本师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教法,大家善思维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妙法莲华经》!

感恩各位!

供养完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