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梦先生 · 疏影、卿尘相约品茗双九问(精彩点评版)
红楼一梦
地 点:红楼梦 品 茗
出 题 人:艺 璇
主 持 人:艺 璇
点 评:艺 璇
答 题 人:品梦先生 疏影、卿尘
品梦先生,一位研读红楼多年的资深红迷;
疏影、卿尘,一位用心品读红楼将生命幻化成诗词的奇女子。
两位忘年之交,却同为一书所迷,一老一少相约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双九问。
同样的命题,在他和她的心中,将给出如何的解答?是先生之语占得先机?还是尘儿之解更胜一筹?
欲知详情底理,尽在今晚的红楼品茗一较高下!欢迎各位群友踊跃围观,为他们加油喝彩!!!
VS
品梦先生 疏影、卿尘
九问之一:
从文本第十回道出秦可卿病,到文本第十三回说明秦可卿死,书中没有明笔写出秦可卿和公公贾珍的关系,为什么在几百年研究红学的历史上,会造成这样的印象。请两位结合各自阅读,谈讲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请列举出文本依据作为答题支撑。时间20分钟,字数300字以上。
品梦先生(1416875891) 19:57:37
贾珍与可卿之间不正常的关系,虽说书中没有明写,可是她们之间确实有不正当的关系。
证据一:从焦大醉骂中可以看出端倪,焦大醉骂的扒灰就是指贾珍这个公公和儿媳妇有不正当的两性关系。可以说,世上只有两类人说些真话,一个是小孩子,就是平常说的童言无忌,另一个就是醉汉,也就是常说的酒后吐真言,你说要没有这种事,焦大是个奴才,他敢无缘无故的编排主子么?
证据二:在红楼梦第十三回在描写如何办理秦可卿的丧事时,贾珍回答众人到:“如何办理,尽我所有罢了。”在此处戚序本有夹批云:“尽我所有,为媳妇是非礼之谈,父母又何以塟之。故前有恶奴酒后狂言,及今复见此语,含而不露,吾不能为贾珍隐讳。”这个尽我所有就是明证,这样大办丧事,与礼不通,也不合乎情理,哪有儿媳妇死了,公公那么伤心的呀。人家可卿的丈夫贾蓉到没有什么表现,就看贾珍的了,就是贾珍的爹死了,贾珍也不会那么伤心呀。我真是佩服曹雪芹的传神之笔,把一个不写之写描绘的那么精彩,那么传神,那么耐人寻味,真是传神之笔呀。
结论:根据以上两条证据,我认为贾珍扒灰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样的事情要真是明写了,到没有意思了,如果是那样就不是红楼梦了,那不就是“金瓶梅”第二了么?
疏影、卿尘(2206648760) 19:58:48
红楼梦中贾珍与秦可卿的不正当关系,被发现伊始应该推究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秦可卿非正常死因的发展。畸笏叟在文本第十三回曾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而甲戌本也在这一回出现了朱笔眉批,“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至此红学研究就出现了对秦可卿并非正常病死的探究。
而既然出现了淫,那就是不正当的关系,将这个矛头拉向贾珍身上的首要一点在于“焦大醉骂”时口中的“爬灰的爬灰”。扒灰即是公公逼奸儿媳妇,纵观宁国一府,公公出现的只有贾敬和贾珍,而贾敬沉迷仙道,那疑点就落在了贾珍的身上。
第二点就是贾珍对于可卿之死如丧考妣的不正常表现。一个儿媳妇,但凭有多少好处,作公公的也断然到不了恨不能去死,哭的泪人一般的模样。更是在商议如何料理后事的时候说到“不过尽我所有罢了”这样的话。贾敬随后死去,对贾敬也是轻描淡写,与可卿之死时的表现形成明显对比。再一对比是贾蓉的表现竟然被作者隐去,身为丈夫不见哀痛,反而是公公一下子变成了风烛残年一样需要拄着拐杖行走,想不让人怀疑也难。
更明显的证据是十三回“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说明秦可卿死的突然蹊跷,才会全家都有些疑心。这一句脂批一针见血的指出“写尽天香楼之事,是不写之写”。作者力图隐藏的天香楼事,终究露了端倪。
最后,尤氏的表现,在之前的行文中对可卿的病一向殷勤。可是偏偏可卿死后就称病不出。这是不是也可以从侧面验证,这一称病皆是因为尤氏心中有气有羞,更怕面对风口浪尖的疑惑的目光和指指点点而有意避开呢?如果红楼一书在写曹公家事,那这一节明显是为了隐藏而故意删掉,因此脂批会评“雪芹真乃厚道人也”
九问之二:
文本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宝玉留下莺儿为自己打几根络子,和莺儿闲聊中,得知她家姑娘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模样还在其次。可是宝玉正欲细问,宝钗就进来了,莺儿没有道出究竟。请两位结合文本阅读,结合莺儿自大从小就服侍宝钗来看,说说,宝钗的这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是什么呢?此题时间20分钟,字数300字以上。
疏影、卿尘(2206648760) 20:19:18
宝姐姐截住杏儿的话总是恰到好处,从小恙梨香院时候的“和我们姑娘的字是一对”到题目中的“世人都不知道的好处”。这一处被宝姐姐截住的好处,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古时候男子对于选择正妻的标准,都以“德,言,容,工”作为准绳的。而莺儿口中所谓世人都没有的好处,未必是真的人人都无,而是宝钗做的比世人都好。那这些好处就要从言德工来下手了。
首先,莺儿受托来打璎珞,那宝钗的女工应该是被夸赞的第一个好处。强将手下无弱兵,莺儿自幼就服侍宝钗,断然没有莺儿会,而宝钗一无所知的道理。从后面宝钗答应袭人替宝玉做活儿也能看出,宝钗的手工活应该不错,只是不会轻易显露而已。所以心灵手巧的莺儿口中的宝钗,一定是比自己巧百倍的。
其次,结合文本出现的位置,这一回出现在宝玉挨打之后。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宝钗送药诉真情的戏码,而对宝玉应该有所感触。既然莺儿说世人不知,那就应该是家中不宜外道的表现。结合文中宝钗对薛姨妈和薛蟠的态度,对薛姨妈体贴自然不用说,对薛蟠也是苦口婆心,周到体贴。那么莺儿在一个刚挨过打的病人面前,去夸赞宝钗会照顾人体贴人,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何况宝钗吃冷香丸,宝玉看起来的宝姐姐不可亲近,如果多说一些宝钗平易近人且体贴周到的好处,想必是极好的。
最后,我说到的“德容工言”,宝姐姐最大的好处应该就是标准的道德模范,从不越礼的大家风范,是薛家引以为傲的资本。这个德的广泛程度就不在仅仅局限于对亲人了,还包括了独处时的自律,对下人外人的态度等。
同时,也应该体现在宝钗理家的能力,薛蟠不争气,薛父死后薛家的家业大局掌握在谁的手里应该显而易见。那这一点也算是不足外道的好处吧!
品梦先生(1416875891) 20:26:33
莺儿是宝钗的贴身侍女,她当然知道她的姑娘的好处,而起经常为了她的姑娘做做宣传工作,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
好处一:贤德可人,这可能是宝钗最大的优点,宝钗是大观园以致整个贾府最贤德的人了,她完全具备了封建社会标准淑女的道德规范,所以才得到王夫人的青睐,成为宝二奶奶的候选人。
好处二:时,在回目中曹雪芹给宝钗的前缀词是时,这个时其实就是随时的时,说明宝钗为人处世相当有分寸,是一个不关己是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时人”,从她的办事作风来看,人缘极好,还爱用些小恩小惠的施舍别人,从她得到人见人嫌的赵姨娘夸赞就可以看出宝钗的为人了。
好处三:心思缜密,能顺着大人爱听的话去说,做事也从来不张扬,这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呀,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喜欢含蓄美,什么事,都不说过头话,讲究一些含蓄,这一点宝钗是做到家了,要不然怎么能得到贾府当权者和下人们的一致好评呢。
好处四:宝钗孝顺,从宝钗与母亲薛姨妈的关系来看,她对母亲极其孝顺,什么事都为母亲分担,宝钗有那摩一个不争气的哥哥,如果宝钗像薛蟠那样,薛姨妈还有法活吗?
好处五:心地还算善良,从她与大观园姐妹们接触来来看,宝钗办事在面上还行,从她为湘云举办螃蟹宴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九问之三:
文本第三十五回中,众人为探宝玉的伤,齐聚怡红院。提起宝钗来,贾母对着薛姨妈称赞宝钗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对于贾母口中的四个女孩儿。有人说,是元、迎、探、惜,也有的说是黛、迎、探、惜。请两位结合文本阅读,谈讲这四位女孩儿是谁?同时,说说贾母如此称赞背后真正的用意何在。答题时间20分钟,字数300字以上。
疏影、卿尘(2206648760) 20:39:05
我认为是黛,迎,探,惜。
首先,此时元妃已经贵为皇妃,是君。而贾母是臣。封建社会,君臣等级分明,省亲时,贾母尚且要先行国礼,然后元春再行家礼。那么,贾母就断然没有拿元春去和宝钗作比较的的道理。说轻了是不合规矩,说重了就是以下犯上的欺君。要知道清朝的文字狱可是会因为“清风不识字”一句诗而株连满门的,何况是说皇妃不如商家女儿这样大逆不道的话。
其次,退一步讲,同样是选秀进宫。元妃已是皇妃,宝钗却已经落选,那如果是拿元妃作比较,无疑是在暗示皇家选人没有眼光。贾母那么精明,怎么肯冒这样的风险。
再次,称呼不对。出了嫁的女孩子,在娘家是被称为姑奶奶的。比如金荣的母亲称呼璜大奶奶就是姑奶奶,而不是说我家姑娘。元妃已经出嫁,出嫁从夫,就不再是我们家女孩儿了。
之所以把这些女孩儿与宝钗对比,一方面有宝钗确实有过人之处的缘故,另一方面是贾母在表明态度,黛玉已经算作了自家人。在老太太心里,再好的宝钗,也不过是亲戚而已,亲疏有别。更何况,此时林如海已经去世,黛玉孤苦无依,投身贾家,作为外祖母的贾母,理所当然的把嫡亲的外孙女算作了自家人,那么对黛玉的好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贾府上下的势利眼,贾母心中有数,这样当众的表明态度,其实是对黛玉身份的承认和保护,也以此堵住爱嚼舌根下人们的悠悠之口。
品梦先生(1416875891) 20:44:48
这题好,真是好极了。
我认为贾母说的我们家四个女孩子,是指的是黛、迎、探、惜,绝不是元、迎、探、惜。你想呀,元春是何许人也,她是贵妃,贾母那么明事理的人,怎么敢拿宝钗与元春比呢,如果是比,那可是犯上呀。所以我认为贾母说的四个女孩子是黛玉、迎春、探春和惜春。
我认为贾母说这话的真实意义不是在夸赞宝钗,贾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是明里夸赞宝钗,其实贾母的真实目的是夸赞黛玉,把黛玉没有当外人,当成自家人了,同时贾母说此话之意还在于告诉薛姨妈、王夫人一个观点,就是她不同意金玉良缘,是同意木石前盟的,是向大家发出这个信息。这是我个人观点,不见得对,可是我还真是这样想的。老祖宗说话含义很深,一般人是摸不透的,这个意思可能薛姨妈能听懂,王夫人都未见得听的懂。
九问之四:
文本第七回,因派了焦大送小秦相公,引来了焦大好一顿酒后大闹。用王熙凤的话是“醉汉嘴里胡沁”,期间,“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也成为备受争议的一句话,几百年来,不知究竟。请两位结合文本阅读,谈讲你认为是谁养了小叔子,小叔子又是谁?回答时,需要提供文本依据作为支撑。此题时间20分钟,字数300字以上。
疏影、卿尘(2206648760) 20:59:32
扒灰是指长辈逼奸儿媳妇或者孙媳妇,养小叔子是指与年轻的,比自己小的男子有私情,而并非指严格意义上的丈夫的弟弟。养小叔子之语,历来众说纷纭,有说可卿和贾蔷的,有说凤姐和宝玉的,甚至有人推测李纨和宝玉,尤氏和贾琏。却异口同声的捕风捉影,因为这些人物之间,在文本中几乎很少见到交集,又如何会有私情之说。
在我看来,如果这话不像焦大口中“红刀子进白刀子出”一样,只是醉汉的疯话。那我更认同的是指凤姐和贾蓉。因为从文本中看到,唯一对手戏比较多,且有令人疑惑举止的就是这两位。举个例子,就拿刘姥姥一进贾府来说,贾蓉见凤姐时的表现就很奇怪。87电视剧里比较夸张的让贾芸半跪在地上把手放在了凤姐身上。虽然电视剧不足为信,而这一举动也过于大胆和露骨,我们却不难看出端倪。纵观借炕屏的故事经过,贾芸必能借到,而凤姐也必定给他。可是中间却又有一番拒绝的说辞和伏低哀求的戏码。试想凤姐为人,如果不是亲近的人,那听她说了没有了,谁会不乖乖离开。可贾蓉就不,反而撒娇讨饶起来,一派给足面子又吃定凤姐的表现。再者,凤姐虽然爱开玩笑,可是却拿出这种小女儿的戏码来,着实让人顿觉娇俏可人。最后就是再把荣哥叫回来,却无事又叫他退下,待晚上再过来。许多人曾猜测这件晚上再商量的事是什么,因为后文并没有交代。在我看来,这里根本没事,而晚上也没有商量什么事,一切不过是凤姐托词而已。这场景像不像大学宿舍楼下,送女朋友回宿舍的男孩子转身要走,女孩子又叫回来,却又说没有事,明天再说吧。然而明天,真的会说吗?不然,只是想叫叫你而已。
其实,在贾琏咬牙切齿的说,就允许他和男人说笑,就不允许我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出来,或许凤姐确实与某些男人交往过密了。但是不得不说,焦大口中的养小叔子不过是外人眼里看到的表象罢了。因为宁国府的人,如何知道荣府当家奶奶的事。焦大想骂的是荣哥儿,只是见到了凤姐,联想起一些风言风语,便叫骂出来。也不能以此推断有什么私情。毕竟从可卿的例子来看,大家族的私情,下场很惨,而且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如果确有其事,后文应该有所提及才是。所以我对这一段话的理解在半真半假之间,应该是下人风言风语中对主子捕风捉影的闲话。这些事在下人口中疯传,只是焦大醉酒又耿直,所以叫嚣了出来。
驳斥一个说法,秦可卿和贾蔷。虽然可卿的判词有“情既相逢必主淫”,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可怜的女孩子要承担所有的脏水。关于贾蔷的搬出宁府,文中交代的很明白,是因为贾蔷生的俊俏风流,又与贾蓉交好,所以下人口中出现了许多谣涿之辞。由此也能看出,下人对主子的诽谤和闲话有一半风声一般捕风捉影,而证明养小叔子之言不足全信。文中交代,贾蔷仗着上有贾珍溺爱,下有贾蓉匡助,所以无人敢逆。试想,如果真与秦可卿有染,而焦大都能骂出来,贾珍贾蓉怎么会有不知道的道理,又怎么还会这样宠爱甚至纵容他呢?可怜不通至极。
宝玉和凤姐的猜测,也很荒谬,这二人既是姑表姐弟,也是堂叔嫂,自然行为举止比别人亲厚,而宝玉对凤姐的亲昵也显而易见。况且,宝玉秉性“意淫”,是体贴和爱惜,断然不存在养小叔子的可能性。
品梦先生(1416875891) 21:01:30
焦大醉骂,寥寥数语,却把贾府的阴暗面毫不保留地给揭露出来了,可是究竟是谁养的谁呢?书中并未写明。但是,作者绝不是无稽之谈,只能是根据文本做些粗浅的推论吧。所谓养小叔子,是指嫂子与丈夫的弟弟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在红楼梦中符合这种关系的只有凤姐与宝玉、凤姐与贾环,凤姐与贾瑞,还有秦可卿与贾蔷,只有这四组具备养小叔子的条件,至于凤姐与贾蓉,就算凤姐与贾蓉有这种不正当的关系,因为凤姐是贾蓉的婶子,也不属于“养小叔子”这个范畴。
那咱们就来个简单的排除法吧,首先凤姐与宝玉是非常正常的嫂弟关系,文本中一点没有这种养小叔子的迹象。可以排除在外。凤姐与贾环简直没有这种可能性,凤姐不可能与她说的“冻死猫子”的贾环有这种关系。凤姐与贾瑞,虽说贾瑞恋着凤姐,从文本中凤姐治贾瑞于死地的态度来看,也无这种可能。那么秦可卿与贾蔷呢?虽说书中没有明写,但是我认为还是有这种可能的,首先焦大醉骂发生在宁国府,也有可能都是宁国府的事,从扒灰是贾珍与秦可卿之间的那种关系,极有可能养小叔子是秦可卿和贾蔷,她既然能与公公贾珍有不正当的关系,为什么与小叔子贾蔷就不能有这种关系呢?这只是推论,并无真凭实据可言,只算是有这种可能吧。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遗憾的是,我认为养小叔子的可能性只有可卿与贾蔷,在文本中还真的没有依据作为支撑,我也仔细找过依据,就是没找着,这个问题我还真的认真思考过,我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也只能说有这种可能吧。抱歉让艺璇失望了,让大家失望了。
九问之五:
文本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引出了抄捡大观园。这枚被遗落在假山石上的绣春囊,成为抄捡的导火索。邢夫人以这个为由,包起来问责王夫人;王夫人认为是凤姐私有的,遣开人问责凤姐;凤姐用五则的说法表了自己的清白…那么,这枚绣春囊到底是谁的呢?请两位结合文本阅读,谈讲你的认识。请列举出文本依据为佐证。答题时间20分钟,字数300字以上。
疏影、卿尘(2206648760) 21:22:50
我认为,这绣春囊应该是司棋的。当然这其中既有凤姐话里说的丫头们大了,保不齐做出些不才的事情。而在文本中,痴丫头误拾春綉囊,实际上承接了鸳鸯女无意遇鸳鸯的内容。鸳鸯无意中撞破了司棋和他的表哥潘又安的幽会一事。文中说“司棋只不言语,拿手帕拭泪,鸳鸯越不解,再瞧了一瞧,又有一个人影儿,恍惚像个小厮,心下便猜着了八九分,自己反羞的心跳耳热,又怕起来。”曹公虽未写明,但读者分明可以看出是不才之事。
其次,在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从司棋的箱子里搜出了男子棉袜,同心如意和写着情话的字帖儿,既然有这些东西可以传递,那么有潘又安从外面弄来送给司棋的绣春囊也不足为奇。
司棋自己也说”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就是他的人了”,说明司棋这二人早有苟且之事,有这个东西并不奇怪。况且撞破和抄检这两件事相隔不远,我对地理方位没有研究,在时间上推算是司棋的也有可能。
最后,这也符合曹公偷渡金针的写作方法,比如交代秦可卿之死,从病到死,却要穿插许多无干的行文比如贾敬过生日等。如此一来,抄检大观园自司棋处源头,而中间司棋被撵,最后因此自尽,是一场完整的司棋“情”的烈传,那故事不太明确的主线就显现出来了?
品梦先生(1416875891) 21:23:15
绣春囊事件,是个大事件,是它引发了抄捡大观园,是他让晴雯丧失了年轻的生命,是它反应了司棋敢作敢为的性格,也是她让凤姐背上了黑锅,是它让王善保家的挨了探春的一个大嘴巴,既然这个绣春囊牵连了那么多的无辜的人,一定要要把这个遗失绣春囊的元凶找出来,给大家一个交代。
我认为绣春囊这样的东西只有两部分人值得拥有,一部分人是年轻的少妇,像王夫人怀疑的凤姐,还有尤氏、赵姨娘这样的人,一部分是出于热恋的恋人,我认为贾府的少妇们有时有这种东西,可是她们都是大家闺秀出身,不可能这么浅薄,就是有也决不会遗失,可以排除在外。那就是热恋的那部分人,宝玉与黛玉也是属于热恋的人,可是从黛玉的为人来看,黛玉决不会有这种东西,也可以排除在外。我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司棋丢失的,因为司棋与她表哥潘又安处于热恋时期,而且他们还进过大观园,还让鸳鸯遇见过,那潘又安又是个不怎么样的人,既有可能是潘又安带进大观园的,丢失在大观园内,是非常有可能的,我认为是司棋或者是潘又安遗失的。
九问之六:
文本第四回,薛宝钗随着薛姨妈进贾府,住进了梨香院。后来在第十七回,因元妃省亲,搬出梨香院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省亲后元春谕旨让姑娘们搬进园子,薛宝钗住进了蘅芜苑,而在七十四回抄捡大观园后,宝钗又因避嫌搬出了大观园,回到薛家居住。这几次搬挪,看似平常,却蕴含玄机。请两位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谈讲认识,并说说搬挪之举和金玉良缘的关系。答题时间20分钟,字数300以上。
疏影、卿尘(2206648760) 21:45:31
薛家刚刚进京时住在梨香院。后来为迎接元春省亲安置新买的小戏子,所以搬到了荣国府东北上一处幽静房屋。这一点不甚合理。就算是为了迎接贵妃省亲,也没有挪动亲戚住处的道理薛家虽然借助贾府,但吃穿用度是分开的。更可况是王夫人的嫡亲妹妹并外甥,不至于全家里找不出一个地方安置小戏子,却让亲戚挪地方的道理。而如果做了,那必定是薛姨妈同意并且乐见其成的事情。那么原信息还有一个,就是离宝玉更近一些。从第七回小恙梨香院来看,宝玉去看宝钗需要走不近不远的路程,而且要经过贾政的房间,而宝玉并不愿意遇见父亲。而搬去荣国府内以后,明显方便了很多。离近了能多走动,多亲近,恐怕这就是王夫人等最初的目的吧。感情到了,“金玉良缘”得天时地利人和,自然水到渠成。
再后来元春省亲后,为了不让园子荒废,所以让宝玉和姐妹们都住进大观园,宝钗住就住在蘅芜苑。这里元春让宝玉与姐妹们同住,看似不合情理,其中却包含着对宝玉深深的体贴。腹黑一下,搬进大观园之前宝黛同住在贾母处,那么宝钗就算住进荣府,接触宝玉却仍然不方便。但搬进大观园就不一样了。大家各有院子,而宝钗明显去怡红院次数增多。所以才有了晴雯口中,动不动就跑来坐着不走的抱怨。结合元妃端午节赐礼,可知这是王夫人与元春达成共识之后对“金玉良缘”已持肯定态度。这样一来,分开了宝黛,但是拉近了二宝的距离。
抄检大观园,让宝钗看到了贾府内部的争斗,而有意避开蘅芜苑的抄检,其实是对宝钗外人身份的又一次公开宣告。而这样的风口浪尖上,如果还留在大观园里,难免会有口舌是非。所以悄悄的搬出去是明智之举。因为如果在这样的时候,仍然依旧与宝玉走的太近,对自己的影响并没有好处,这就是宝姐姐的知趣和高明之处。何况此时,连颦儿与宝玉都不似从前一样的耳鬓厮磨。所以这个时候,维护形象比亲近宝玉更加重要。而这些举动,无疑都是为“金玉良缘”铺路的石子而已。
品梦先生(1416875891) 21:49:31
我认为就搬家而言是小事,可是就薛家的几次搬家就是大事了,要说搬家还真的与金玉良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先从薛家进贾府来说吧,薛家是皇商,有钱无势,又是孤儿寡母的,急需找一个有势力的靠山,薛家进京是以宝钗待选为题进京的,可是进了贾府后,待选之事就没了下文,这还不是明摆着吗?薛家进京就是为了金玉良言而来的。
二:住进梨香院时期,是薛家制造金玉良缘的舆论时期,梨香院离王夫人,贾母的住处都非常近,薛姨妈经常到她姐姐的住处就是为了啦啦家常,然后说一些金锁配玉的说教,来制造舆论,久而久之,这些人为的言论就成了真的了。
三:宝钗搬进大观园,说明他们的那套金玉良缘已经得到元春初步的认可,你想呀,在大观园住的姑娘们除了宝钗、黛玉就没有外人了,也说明这个时期,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还没有完全确定取谁?舍谁?是在犹豫时期。
四:宝钗搬出大观园,表面看是为了避嫌,其实不是,在这个时期,金玉良缘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宝钗也不需要在住在大观园之内了,所以宝钗借避嫌之机搬出了大观园。以上四点是我的粗浅认识,大家见笑了。
九问之七:
文本第二十九回中,清虚观打醮,宝玉因得了外边人孝敬的一只金麒麟挂锁,因想着湘云也有一只忙收了起来。在第三十一回,因麒麟福白首双星中,湘云恰恰和丫头翠缕捡到了这只金麒麟。有很多人说,这只金麒麟和湘云的那只小一些的是一对,暗指贾宝玉日后出家后偶遇湘云,复还俗和湘云结为夫妇,白首偕老。你二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本,最好找到文本依据,来说明你们各自的看法。答题时间20分钟,300字以上。
疏影、卿尘(2206648760) 22:09:00
说到这里,说一句题外话,红学家们素来喜欢把脂批奉为红学研究的尚方宝剑,却偏偏有时候故意对脂批视而不见,无端的揣测出如此种种。文本三十一回最后,脂批说的很明白,”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而在文本二十六回,同样批了这样一句“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我们说的红楼梦行文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大约能预见的湘云嫁给卫若兰的事情。而卫若兰才是湘云的那个才貌仙郎。
湘云和宝玉确实是由从小的情分,但这种情分却不是爱情,从湘云定亲后湘云宝玉二人并无任何异常的表现上就可以知道。红楼梦主旨是立情和立空并存的。如果把故事的最后演绎成寡妇和鳏夫的相互取暖的结合,无疑是对“情最珍贵”这个大主旨的推翻。将人世间最重要的情变成了世间生存法则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这不符合宝玉情痴的秉性。
再者,神瑛侍者下世,是为了历幻。那宝玉就要经历从繁华到幻灭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占了繁华的绝对篇幅。颦儿死后,宝玉对人世间的情爱已是哀莫大于心死。娶宝钗是他继续历幻中的一部分,他要经历贾府的败落,就要接受败落前大厦将倾的挣扎,也就是服从命令娶了宝钗。而对于他而言,是不是娶妻已是件无关重要的事情。贾府败落后出家,最后归于万境皆空的佛门,是他的必然归宿,怎么会无故牵扯出湘云一节。
品梦先生(1416875891) 22:09:26
金麒麟在红楼梦中出现多次,有一次湘云与丫环说起金麒麟来还引发了一场阴阳之说,从那次湘云丫头就问到了湘云的金麒麟是公的还是母的,引发乐一段引人发笑的对话,虽然书中未说明湘云的那只是公是母,我看可能是雌性的,物虽主人吗。我认为因麒麟福白首双星中的说法还是对的,宝玉将清虚观得到的那只起到了牵线作用,就像月老的红绳将湘云二人拴在了一起。至于暗指宝玉日后与湘云结为夫妇,白头到老,我认为没有什么根据,只是红学家周汝昌的一家之言,是不可信的,至于又说红楼梦中的脂砚斋就是湘云,同样是不可信的,也没有什么站的住脚的根据,如果这样将违反曹雪芹的写红楼梦的目的了,
九问之八:
文本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嬉游大观园,先后参观了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蘅芜苑,并且就这两处的装修风格及家居摆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作者对这两处也着重的给予了笔墨。请两位结合文本阅读,谈讲通过对这两处贾母态度的描写,看出贾母对黛玉和宝钗的两种态度是什么?并由此引申谈谈贾母对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的看法。请注意,第一问是你们答题的重点。此题时间20分钟,字数300字以上。
疏影、卿尘(2206648760) 22:31:34
宝钗向来善于揣摩贾母的喜好,连爱吃之物和爱看之戏文都能揣摩准确,却唯独这一次雪洞一般的住处让贾母抓住了短处,甚至说出了年轻姑娘这样素净也忌讳,我这样的老婆子该住到马圈里去了的话来。这应该是一种审美观和生活态度的对立。贾母喜欢热闹,张扬,而宝钗却始终秉承“淡极始知花更艳”的行为准则。有人说这是宝钗为了显示自己勤俭而故意为之,我以为不然。宝钗的穿着打扮实际上和她的房间是统一风格的。她在家里日常也只是挽着髻,穿半新不旧的衣裳。而房间里,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或许在宝钗眼中,这就是她所追求的。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贾母一生富贵,所以只有同样的富贵才能让她感觉舒服。而宝钗家道中落,她又说识大体的孩子,自然明白克己俭省的道理。除去性格本身的因素,这一点应该是至关重要的。
而黛玉的风格应该是沿袭自母亲的,清幽的书卷气。贾母对潇湘馆的陈设大约是爱屋及乌的喜爱。这是出于对这个外孙女的疼爱,而不是对房间本身。
这里我不认为什么都可以与金玉良缘扯上关系。但明显看出来可以贾母对这二人的关心程度。看到黛玉的窗户旧了,不但亲自说出了名称,而且亲自交代凤姐明儿给他换了。在整个贾府里,恐怕没有什么人能比凤姐更快也更好的去做好这件事情。而给宝钗的石头盆景儿,纱桌屏,墨烟冻石鼎,水墨字画白绫帐子,只是交代下去了而已。而”鸳鸯回答不知在那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时,贾母说的是明日后日都使得。只此一件小事,贾母对二人的态度就显而易见了。
品梦先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