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亦忧,右亦忧?

个人日记

         如果我告诉你这几天我在家读什么,你可能会笑话我:
      一方面,继续“研究”《菜根谭》。这里面很多哲语真是深入人心,当年大学时图书馆借阅读得半懂不懂愣是装懂的感觉,和现如今在社会上混迹多年滚得一身烂泥后遂觉字字句句皆是血泪的感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当年是为了装B装深奥,凸显自己中文系学生的“文学素养”;那么现在再来读这些,纯粹是为了寻求内心片刻的安宁——人总是这样,被现实碰了一鼻子灰的时候,惯常的举动是回头看看还有哪些人也都碰了一鼻子灰。身边找不到多少例子,便去古籍里找,发现碰的人多了,内心也就安宁了。
      另一方面,翻阅给儿子买的《写给孩子的哲学书》。生与死、信仰与传说、自由与不自由、幸福与痛苦、对与错……这些问题也都迷茫过我多年却从未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予以思索。所以一边读一边想:“也对哦,应该这样想!”——原来哲学就是教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需要想的太多,无从判断对错,我于是转而从孩子的书里寻找更单纯的答案。
      之所以迷茫,之所以需要阅读这些经验总结和教人思考东西,是因为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往左,平白苍凉;往右,荆棘丛生,是左亦忧、右亦忧,然则无时能乐也! 
      唯一的乐事是今日见到了一位十四年未见的老同学。当年就读同校政史系的他,专职“抢”我们中文系同学的“饭碗”,混迹校报编辑部、学校广播台等几大“校媒”,寒暑假都在各家媒体实习,鲜少回家;在当年我们还不知道何为策划何为软文的时候,他就时常接些此类的活,数次邀我捉刀。当年的我虽未熟读庄子,内心却相当赞同他的冲淡无为,闲来无事鼓捣点性灵小散文,求得几声赞誉便飘飘然引以为傲。于是,他的勤奋将我的懒惰,映衬得如此分明。最记得的是毕业那年3月,系里曾有意让我留校,为了增加材料的厚实性,我临时赶出一本小册子,无非就是些小散文,发表的寥寥无几,没有刊号,就在学校的印刷厂印刷了不到五十本。去拿的那天,碰上了他,也在那里印刷他的“作品集”:我粗粗地翻阅了一下,足足有近两寸厚,全是这些年他在各家媒体实习时留下的作品,分门别类,整理细致,我徒有羡慕而已。当时他安慰我,说我们是不同的类别,我靠文笔他靠勤,我遂以此安慰自己。出得门来,我们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这一分别便是14年。
    镜头一晃到了14年后。今天,趁他回母校做节目路过长沙短暂停留的空档,我们终于再次相见。老天这时才告诉我:“天道终究只酬勤”:从衡阳电视台到湖南卫视,再到现在的中央电视台,这些年他一步一个脚印,舞台大了,心也大了,感觉人却更谦虚了。而我,需要勇往无前的时候便向往陶潜的采菊东篱;需要安贫乐道的时候内心便蠢蠢欲动,于是总是一边慨叹一边忧伤,一边忧伤一边彷徨。
    转念一想,我的人生之所以老是出现岔路口,不就在于我顾虑太多考虑太多,而不是像他们一样认准了一条道就撒丫子狂奔吗?如果内心只有一条道,就一条道走到黑吧!人生终究没有两全其美,左也好,右也好,还有路走就好;乐也好,忧也好,还有表情就好!


文章评论

诗尼曼衣柜—李艺

人生终究没有两全其美,左也好,右也好,还有路走就好,既知足也不放弃追求就好

一个姑娘

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但是好难……

徐声悠扬

愚见:能向左右思考就好!这说明我们还真实地活着!在我眼里,你很优秀。不必横比,纵比就好。向前走,莫回头![em]e163[/em]

木袭

是啊,至少比我们强多了,现在只知道混日子了,当初毕业那会的抱负都被生活磨消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