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优秀的原因

个人日记

                                                                                                                   摘选'' 村支书 ''空间   

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
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
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积德为产业,
强胜于美宅良田。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图片


 
 请看以下故事:
  “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是饮誉中外的华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870年前,居住在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和睦相处。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历宋、元、明三代,长达360多年,出仕173位官吏,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浦江郑氏家族如此义居,屡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 ”。时称义门郑氏,故又名“郑义门”。

  有两个比较典型,一个是中国积功累德第一人——孔子,孔子本人在世的时候受到社会的尊敬就不用提了,其后代子孙到现超过两百万,涵盖孔子家族整个传承史的孔子世家谱,以延时之长、族系之明,纂辑之广、核查之实,体例之备、保存之全,被金氏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从任何一代,都能上推至孔子。而且后代常常出圣人,到现在已经是七十七代传人,香火不断,被称为天下第一家。 
  中国积功累德第二人——范仲淹,自幼贫苦,勤学苦读,为国为民,先优后乐,官做到宰相,官禄相当丰厚,但是生活相当节俭,粗茶淡饭,俸禄全部供养父老乡亲,知道老年生活拮据,可是后代至今五十一世传人,都是出身名门望族,代代显赫通达。 

  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都是一家人

  钱家大约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仅无锡钱家便出了10位院士和学部委员。这10位院士和学部委员都是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的后代,而钱氏发源在陕西。

  钱镠祖孙三代、五位国君,使吴越国富甲江南。研究钱氏家族史22年的钱镇国先生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钱镠是奠基人。”

  钱镠的33个儿子多半被父亲派往江浙各州。自钱王开始,钱家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很多状元,无数进士。乾隆进士钱大昕被陈寅恪推为“清代史家第一人”。

  钱伟长的祖先是钱镠的孙子钱弘佐,北宋时六世孙钱进从浙江嘉兴迁隐无锡湖头。

  钱学森是钱王第三十三世孙。

  家族近代人才“井喷”

  更令人惊奇的,是近代钱家的人才“井喷”———钱穆,近代中国最重要思想家之一,他捍卫的是中华民族传统中的精粹;钱玄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猛将,反对文言文,力倡白话文,鼓吹民主和科学;钱钟书,他的《管锥编》和《围城》在他活着的时候已成为不朽之经典;钱学森,“两弹一星”总设计师,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这些人才已被钱氏家族编成了绕口令:“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同样令人惊奇的,是钱氏家族的杰出“父子档”: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钱学榘、钱永健(钱学森堂侄)父子……

  《钱氏家训》造就众多才子

  家教的源头则是身教加《钱氏家训》。家训分为三部分:武肃王(钱镠的谥号)八训;武肃王遗训;钱氏家训。

  早先,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全家人要一起恭读《钱氏家训》。

  第三部分《钱氏家训》是根据先祖八训和遗训归纳共635字,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节。

  家训中关于个人修身,讲的是:“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这些,与《礼记·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一脉相承。

  本文来自于《华商报》

  翻阅旧《三字经》,里面有这麼一段三字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据释,窦燕山,姓窦名禹钧,燕山是他的出生地,官居右谏议大夫。窦禹钧操守清廉,当仁不让。建义塾,请名儒以教贫士,尤其教子有方,五子(长仪、次俨、三侃、四俑、五僖)经他悉心教养,皆出仕成名,号为窦氏”五龙”。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钱文忠:那么,《三字经》接下来是比较冷僻的一个故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又是四句诗,窦燕山,是五代时期的人,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苏州渔阳人,地处燕山),他出身于富豪之家,非常有钱。但是窦燕山这人不怎么样,他虽然很有钱,但是他经常恃“财”傲物。这个财不是才气的才,是财富的财,还小心眼,还见难不救,反正人不怎么样。窦燕山在年轻的时候,就遭了报应。什么报应,在中国传统当中,这是天大的报应,年到三十膝下无子,没儿子。这在中国是最大的报应。那么窦燕山有一天在梦里梦见自己的父亲,父亲就教育他,你现在这样的为人处事,你这种做法、行为举止是不对的,你应该改正,你应该乐善好施、多做好事。醒过来以后,窦燕山接受了梦中父亲的教育,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仗义疏财、修桥铺路、济难扶困,变成了名甲一方的好人、善人。不久以后就有了五个儿子。那么按照传统的说法,年过三十才有子,在古代几乎就是中年得子了。而窦燕山牢牢记住自己的教训,呕心沥血地去教育这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后来三个中了进士,两个中了举人,这就是“五子登科” 这成语的来历。“五子登科”讲的就是窦燕山的五个孩子中了科举了、登科了。

  童音: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钱文忠:《三字经》觉得仅讲“五子登科”的故事还不够,那么接下来就是非常有名的六个字“养不教,父之过”。这里的养有两层意思,生养、养育的意思。你做爸爸的,你不能光把孩子生下来,你不去教育他,那是你父亲的过错,是你父亲的罪过。“养不教,父之过”。从历史上可以找到一正一反的故事来解释“养不教,父之过”。我都举同时代的,汉宣帝的时候,有叔侄两人,一个叫疏广、一个叫疏受,疏广是叔叔,疏受是侄子。这叔侄两个人都当了比较大的官,太子大傅和太子小傅,就是教育太子的,这是个大官。他们把太子教育完以后,叔侄俩觉得应该告老还乡、回家了,皇帝当然要感谢这叔侄俩人对太子的教育,所以赏赐了他们一笔钱,一大笔钱。这叔侄俩回到老家以后,按照传统规矩应该买田买地留给子孙。你当了那么大的官,皇帝又赏了你一大笔钱,你又告老还乡了,你也有子有孙,按照传统应该给孩子准备很多财富,留下很多钱,留下好多动产不动产。这叔侄俩很奇怪,回去以后没看见他们有什么动静,只见他们俩个人在村里面举办宴席,请自己的一些亲友,请村里面一些孤寡老人,请附近里没有人去关心的比较困难的人来赴宴,来白吃白喝。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皇帝赏赐的钱象流水一样花。疏广和疏受都有孩子,看着不敢说,但是担心你这么折腾的话,你拿什么留给我们呢,就托族里的长老去跟疏广和疏受打个招呼,说你这样花钱,将来孩子没有钱怎么活,你这样花钱给孩子留什么呢。疏广和疏受就跟长老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做父亲的,怎么不爱自己的的孩子呢,但是我们疏家已经略有田产。如果我们孩子勤劳一点、刻苦一点之话,是不会比别人过得差的。我把这么多钱留给他们,只能使他们变得懒惰、变得依赖,从小锦衣玉食、消磨斗志,对他们恐怕没有什么好处。这个长老把疏广和疏受的话传给了他们的子孙,他们的子孙一下子领悟到了父亲的深意所在。

  现代社会当中,我们经常考虑给孩子留点什么。孩子还很小,就琢磨将来要结婚,我先把房子给他买好。孩子刚刚进大学,就琢磨买部车。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在传统中国有一句话“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留给孩子千两黄金,我不如留给他一本经书。当然这句话也不能刻板地去理解,真留一本经书给他,他吃经书啊。而是留给他知识,留给他千两黄金,不如留给他安身立命的知识,给他创造一种爱教育的机会。应该培养他一种学习的渴望和对学习的依赖,而不是对财产的依赖。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很大,和母亲一样必须共同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当然,父亲的教育功能和母亲的教育功能还是有区别的。我相信,父亲是一个孩子成长以后终究能够理解的榜样。往往父子感情比较紧张,母子感情很亲近,往往一个人成长起来以后,他会想起自己的父亲,这个时候,也许自己已经成年。

  《浙中新报》报道:报道在武义县牛头山,有位自学成才的武义县信用社退休干部,被人们称为“大山里的文化人”。他叫周兴汉,今年80岁,擅长诗词,尤其擅长创作循环诗。像“城边绿柳弄春晴,明日晓晴春弄柳;边绿柳弄春晴晓,日晓晴春弄柳绿;绿柳弄春晴晓日,晓晴春弄柳绿边。”他已创作上百首这样的循环诗,构思巧妙,令人称奇。

  只有初小文化的周兴汉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的诗呢?他说:一是自己爱好,尤其退休后有大量时间钻研和创作,越创作越有兴趣,就迷上了。二是党和政府政策好,全家18个人,四代同堂,四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有工作,过上了小康生活:二儿子周英明是博士研究生、教授,在美国从事遥感卫星软件研究工作;三儿子周英晖在武义一中任教,是名师;女儿周红霞在省交通厅上班,工作也很出色。全家已有10人大学毕业,家庭生活和和美美。周兴汉自己虽是初小文化,但退休后,发愤学习,勤于笔耕,渐渐成了山里文化人。

  周兴汉尤其爱读毛泽东的诗词。边读、边写、边朗诵。同时,也爱看爱读古诗、古词、古书等。近几年,还编出了好几万字的“古典文学名著概要”草稿。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学浩如海洋,蕴涵了千百年来先哲们的智慧、文化、经验、谋略等。于是,他选择了其中50部具有代表性、实用性、艺术性的经典名著,编写概要,想供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一窥中华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

  周兴汉父辈有传统中医遗传,尤其擅长草药医病。他通读并继承了不少传统中医秘方,并与现代西医相结合,经常免费用草药给百姓治疗一些小伤小病。

  如今的周兴汉虽已80岁,但心态很好,热心公益事业,尤其积极协助村两委会和老年协会工作,充分发挥“文化人”作用。婚、丧、喜庆、春节时,都义务写对联;村民有病时,免费上门看病等;空闲时,他就勤奋读书,创作诗词,以此为乐。他说:“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善恶有报是定理,但是还要明白我们也不能只积善,然后就等着天上掉馅饼,除非你积了大德,那你直接去卖彩票就行了。要想生活幸福美满世间的这些世间知识和技术,不能不掌握,但这只是充要条件,古人讲无德不养财,无德不兴家,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正如弟子规上讲的:先做人,后学文。一个人如果懂得积功累德再加上拼搏进取,这个人一定成功。一个人如果光拼搏不晓得积阴德,自己过去没干过几件好事,祖上阴德也很薄,这种人到头来必定人财两空,但是凡夫没有智慧,恐怕常常好心做坏事,如何通过行善改造自己的命运,我推荐一部书,叫做《了凡四训》,了凡是一个人的名字,生活在明朝,他就是通过极力行善,改变自己命运的,从贫贱短命,到富贵长寿,这本书就是把他改命的经验写给他的儿子袁天启读的一本书, 
  望有心改命的人到了凡四训共修网进一步了解改过迁善,灾消福来的秘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