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宗”山水画技法

个人日记

“北宗”山水画技法(1)
时间:2009-04-04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1期 作者:何延  点击: 60

“北宗”山石的画法

一、皴法

皴法,是表现山石、树干等物象结构、纹理、质感、体面及向背关系的重要形式手段。尤其是描绘山石,皴法一向被视为法之大端。皴法名目繁多、面目各异,具有较强的形式感和特殊的审美效应。这里仅谈一谈“北宗”山水中常用的皴法。

据古今画谱所示,山石的皴法达五六十种之多。就是同一种皴法,也有多种变化,繁、简、工、写各不同。而且,有些皴法之间界线模糊,不易分辨。有些皴法可互相混用,有些皴法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化,这些都使初学者难于捕捉和把握。为了便于领会,我们根据诸种皴法的形式规则、笔墨特点和构形方法,将皴法大致分以下几种:

(一)线皴类(见图一),即以线形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其多为弧线形(如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云头皴),也有直线折转形(如折带皴、叠糕皴)和硬笔直线形(如长斧劈皴、乱柴皴)。弧线形皴法为“南宗”山水中的主体皴法。

(二)面皴类(见图二),即以较宽阔的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多呈块面形,如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刮铁皴、马牙皴、直擦皴等。(1)  

“北宗”山水画技法(2)
时间:2009-04-12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2期 作者:何延  点击: 11

        (三)点皴类(见右上图),即以点状的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其名往往依据点的形态所给予人的形象联想而定,如雨点皴、钉头皴、芝麻皴、豆瓣皴、泥里拔钉皴等。亦有以创法者的姓氏定名者,如米芾所创的“落茄法”,又被称为“米点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皴法,不可硬性归于哪一类中,如傅抱石笔下的散锋团簇状皴法结构及张大千晚年彩墨渗破结构。有的皴法之间的关系微妙,稍加变化便能互相转化。如雨点皴略加放大便成豆瓣皴,雨点皴笔锋跳脱出尖即成钉头皴;小斧劈皴放阔即成大斧劈皴,拉长即成长斧劈皴,等等。那么,哪些皴法属于“北宗”山水的皴法范畴呢?这是我们需要弄清的首要问题。

            

面皴类、线皴中的硬笔直线形及点皴类中的部分皴法(除米点皴、豆瓣皴之外),都可纳入“北宗”山水的皴法范畴之内。特别是斧劈皴,应视之为“北宗”山水的基本皴法。“北宗”山水中的许多皴法都是从斧劈皴中脱化而来的,或是斧劈皴的变种。所有面皴类山石,皆可归入斧劈皴的系统之内。画好斧劈皴是掌握“北宗”山水画技法的至关重要的环节。(2)  

“北宗”山水画技法(3)
时间:2009-04-18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3期 作者:何延  点击: 11

二、斧劈皴及其结构特征

斧劈皴的笔触有大有小。大者称大斧劈皴,其笔触阔而长(见图一);小者称小斧劈皴,笔触窄而短(见图二)。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可以同时出现于一幅画甚至一块山石中。

大斧劈皴多用于表现块面严整、坚顽凝重的大石或较近距离的石质峰峦。因其轮廓方硬、筋骨外露,皴笔“如铁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故又称“勾斫法”。画时需用狼毫硬笔,通常先以中锋勾勒山石的外形及大体结构,再以侧锋大笔触刮扫,墨色要蘸得饱满一些,入笔略实,出笔稍虚,直向行笔,速度要快。(3) 

“北宗”山水画技法(4)
时间:2009-04-25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4期 作者:何延  点击: 52

在以大斧劈皴刻画山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立体造型意识。一块石头或是一座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由大的块面所构成的。加皴的多少、墨的深浅、皴的部位,都要考虑立体效果,不要把石块当成一片石板,把皴纹变成平面上的褶皱。表现结构复杂的石块时,需在主体结构的基础上考虑石块的高低、凹凸和块面的转折变化。

(二)轮廓的转折应与石块的体面变化相吻合。皴笔不可与轮廓相左。轮廓若处理不好,皴法也将无法表现好。内部轮廓的疏密也有转折过渡的作用。在表现石块体面时,我们可先勾后皴(见图一、图二),亦可先皴后勾(见图三、图四),还可以勾皴并举。(4) 

“北宗”山水画技法(5)
时间:2009-05-17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5期 作者:何延 点击: 33

(三)皴笔的走向有横向、直向、斜向之不同,笔触有大小、长短、疏密之不同。如图一中,山石的皴笔或横、或斜、或纵,呈现多向性;笔触也有长短、疏密的不同变化。皴时要注意浓淡、轻重、虚实的变化。笔触一定要有飞白,不能画成僵硬的墨块。表现山石的最暗部时,可用重墨封实,不见笔痕。皴完后,可用淡墨进行局部渲染,以加强体积感。行笔时,笔与纸面应形成一定的角度,不可将笔毫完全横卧在纸面上。要用笔腹拖擦,以显露出皴笔的锋芒感。

小斧劈皴多用于表现比较坚硬、粗糙、嶙峋的山石形质。以此皴法刻画的山石多方直,块面切割较小,纹路略显细碎。刻画的轮廓应方硬遒劲、棱角分明,亦可方圆相间、刚柔相济。小斧劈皴的画法与大斧劈皴相似。不过,大斧劈皴的笔触阔而长,笔锋与纸面形成的角度小;小斧劈的笔触窄而短,笔锋与纸面形成的角度大。用小斧劈皴表现山石的轮廓时,多用中锋,亦可中锋、侧锋并用。皴笔应注意疏密与浓淡关系,切忌皴得过满和疏密过于平均。笔触应随物象的向背、虚实显现出巧妙的节奏变化。如图二中,笔触随山的轮廓而呈现“人”字形皴笔,注重了虚实的变化。行笔的方向应从物象的结构和明暗关系出发,除了有上、下、左、右的不同之外,还要有内向行笔与外向行笔的区别。渲染时,要注意物象的大的转折关系,不要因笔路细碎而影响整体效果。

小斧劈皴不宜太放纵,故此皴法多用于较工致的山水画中。 (5)

“北宗”山水画技法(6)
时间:2009-05-17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6期 作者:何延  点击: 47

拖泥带水皴法(见右下图)是斧劈皴的一个重要变种,又称“带水斧劈皴”,为南宋画家夏圭所首创。这种画法实际上是将斧劈皴与渲染的技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它除了具备斧劈皴的特点之外,在用墨上尤其体现出变化多端的特点。在矾宣及矾绢上作画,更能发挥这种皴法的长处。方法是先用浓墨、湿笔迅疾皴擦,然后趁湿用淡墨水扫开,极淡处用净水笔再接着扫,从浓到淡,从有到无,勾皴结合,一次完成。浓皴与接扫都用同样的狼毫笔。接扫之后也要见笔触,要扫出飞白,以求得苍劲疏透、清润洒脱的效果,给人以烟岚轻动、畅动淋漓之感。落墨要洁净,不可重笔、复墨,必须一遍完成。这种方法在画各种面皴类山石中可部分使用,以增含蓄之致,避免笔触过于外露。

应艺术表现之需要,也可在生纸上作拖泥带水皴。要点在于处理好浓墨、淡墨及清水间的关系和变化。其间的接合无法用晕扫的方式,故只能趁湿碰撞接合。可先淡后浓,亦可先浓后淡。当重墨施足之后,为了浓淡过渡自然,不要再蘸重墨。当笔运行到一定程度时,笔锋会因水分渐干而难以为继,但余墨尚存,则可用笔尖汲取少量清水继续行笔。当笔墨行至原来清水的皴擦处,两者便会自然地接合、渗透。这时,生纸上就会出现润泽而多变的笔墨痕迹。(6)  

“北宗”山水画技法(7)
时间:2009-05-23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7期 作者:何延  点击: 73

三、属于斧劈皴系的其他皴法

(一)雨淋墙头皴(见图一),明曹昭在《格古要论》称之为“泼墨矾头”,是纵向大斧劈皴的一个变种。其特点是“浓湿墨、大笔触”。采用此皴法表现山石时,笔锋要偃侧,自上而下挥扫,趁湿再用水笔向下接,行笔要放逸狂纵,墨迹要上浓下淡,至下部慢慢消失。因此皴法有雨水从破败的墙头上向下冲淋的感觉,故而得名。

在生纸上可直竖中锋牵拉,笔锋入纸要狠、重,再以淡墨水破之。以此皴法刻画的山石宜用破碎的小点作苔,亦可用泥里拔钉点作苔。

(二)骷髅皴法(见图二),又称“鬼皮皴法”。其形体结构较为特殊,往往石骨瘦峭、形态怪异,若“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适合用此皴法表现的石块,外形凹凸多变,表面多孔洞,莫可端倪。因石质不同,石的纹理也面目各异,有石纹多层如褶者,有石面被水侵蚀为大小不同的洞穴者,有大洞中套小洞甚至透漏者,还有石质坚硬、块面结构明显者,故在刻画时要尤为注意。勾轮廓不宜用长直线,要时直时曲、时凹时凸、时方时圆,以表现出顿挫劲健之感。皴石纹时,宜线面结合,意在弹涡皴及鬼面皴之间。要处理好石纹及孔洞之间的关系,二者既不能相混,又不可截然分家。

此外,还要注意留出石面的受光部分。近代马企周《山水画诀》云:“园林中之奇石,皴法名曰‘鬼皮皴’,又名‘骷髅皴’,画法形态宜奇,骨气血脉宜贯通,瘦、透、秀、漏为总诀。然虽欲玲珑,洞不可过多,皴法亦不可繁冗,总以气清为要。”(7)  

“北宗”山水画技法(8)
时间:2009-06-01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8期 作者:何延  点击: 42

(三)鬼面皴法(见下图),是一种点、线、面相结合的皴法。适用于此皴法的山石特点为:山势峥嵘,石貌突兀、怪骇,从视觉上给人以神秘诡谲、奇异莫测之感。鬼面皴法的外形及结构要复杂多变,勾线要方圆相济,骨气、血脉要贯通。我们可先以中锋笔略勾轮廓和切割皱裂,然后依照山石的结构、阴阳皴之。皴笔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以呈现多种笔触形态。不过,多以小斧劈的笔形为主,或短线,或块面,或小笔触,或大笔触。墨色的变化也要丰富。笔锋应时聚时散。皴笔的走向及用力的轻重要根据山石结构随时调整。此种皴法的点苔宜用竖点及泥里拔钉点。与之相配的树法多为蟹爪枝、螳螂枝等。此皴法绘制出的山石形貌极富主观色彩,有一种“丑石奇岩美无双”的感觉。


(8)  

“北宗”山水画技法(9)
时间:2009-06-30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9期 作者:何延  点击: 41

(四)钉头皴法(见图),属点皴类,可视为小斧劈皴的变体。此皴法适于表现坚顽严整而表面纹理崩蚀、细碎的大块山石或峰峦。这种皴法表现出的山石往往具有雄峙、峭拔、严凝、  的质感。勾皴的笔法似介于小斧劈皴与雨点皴之间。将小斧劈的笔触缩小,或将雨点皴的笔触放大且出尖,即可成钉头皴。勾轮廓时要方硬,且大小相间。皴时用有尖的笔,以锋头勾挑,入笔顿、收笔戳,如铁钉之状。片片点 ,密集攒簇,下笔如凿,笔笔有力,凿痕缀满山石。石面上,笔触的分布要有疏密、聚散的变化,阴凹处皴笔宜多而密,阳凸处应少而疏。最亮处要留出空白,不要皴得过密,以免使石体显得扁平。最暗处可采用实染的方法。勾皴完成后,可用淡墨水逐层晕染,以小笔触的跳跃感突出明暗对比及转折过渡关系,增强体积感、整体感。也可用拖泥带水的方法将笔触连缀起来,使其有一种异样的效果。如果将钉头皴的皴笔拉长,又可变为“钉头鼠尾皴”,即长斧劈皴的变体。(9)

北宗”山水画技法(10)
时间:2009-07-14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010期 作者: 点击: 35

(五)刮铁皴法(见图),属斧劈皴的一个分支,为宋代李唐首创。此皴法应属斧劈皴的雏形,大斧劈皴即由此演化而来。刮铁皴的特点是:形态伟岸端正,骨体方硬,石纹横向切割,皴笔沿横线自上而下,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行,颇有力度。具体画法是:先用硬毫中锋重墨勾出山石的外轮廓及轮廓内的道道纹路,然后以不干不湿之笔墨卧锋从线纹边缘向下刮。出笔要重,收笔要轻,取其劲锐之气及枯毛之趣。每道横纹间要留出间隙,以显凹凸感。深重的部分以较整的墨块切割。最后用淡墨笼染,将各个部位的凹凸变化统一在整体的块面关系之中。与一般的斧劈皴相比,刮铁皴用墨含水量较少,笔触以竖向为主,用笔沉着有力。此皴法适于表现雄壮的北国山岳。

在画山石的顺序上,“南宗”与“北宗”之间并无多大出入,基本上都是按勾、皴、染、点的步骤进行,但“北宗”山水忌讳“干擦”这道工序。因为“北宗”山石的墨法需要干脆利落、明朗醒透,若用擦笔则极易造成画面浑浊。皴法的笔触、飞白,尽量不要掩盖。为了避免皴笔的单薄、外露和生硬,必须加强对皴法的练习,同时也不可忽略对染的练习。

这里有三个墨法要领需特别注意。1.墨色的过渡分为阶梯状的变化和渐变状的变化两种,皴时一定要掌握好。笔不要蘸墨太勤,蘸墨太勤会造成墨色一律而少节奏变化。2.皴法要相错、相连,不可相叠,要使浓、淡墨在未干时相接。多用破墨法、泼墨法,不用或少用积墨法。3.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局部可以染代皴,亦可以染接皴。在调整大关系时,可以用分染和统染的形式,使皴笔含蓄而不失神采。(10)  

北宗”山水画技法(11)
时间:2009-07-18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11期 作者:何延 点击: 39

马牙皴(见图)是小斧劈皴的一个变体,是一种用方笔勾勒、分割石块结构的方法。因其形奇古多方,且大方块中套小方块,如马牙龇露,故得此名。小方块聚集得较密者,略似破垣断壁,俗称“败墙皴”。生活中这种地貌并不少见,如庐山的锦绣谷、仙人洞一带山体便比较典型。画时要勾、皴结合,似勾似皴,重叠切割,给人以石纹斑驳、凹凸不平之感。最后以淡墨染明暗,直至画面苍润。

四、点苔法

点苔是山水画形式构成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山水画重要的表现技法之一。它的表现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1.用以写近石、坡脚、浅滩、苔草、小树和远山上的植被、碎石之类,使画面更加丰富而焕发生机。2.加强层次关系,起到醒目提神的作用。苔的疏密、虚实在局部可以加强空间感,也可以使山石转折过渡更加自然。3.出于形式构成的需要,“不必拘泥为何物”(《梦幻居画学简明》),以求“助山之苍茫”和“显墨之精彩”。4.可以遮盖败笔及稍乱的皴迹,或某一部分缺少分量亦可以苔作补。点苔看似简单,实则难度很大,故前人有“画山容易点苔难”之说。苔点好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不好反倒成为赘疣。(11)  

北宗”山水画技法(12)
时间:2009-07-27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12期 作者:何延  点击: 48

苔形的种类很多,而且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塑性。苔形有介字点(见图)、横点、竖点、斜点、方点、圆点、攒点、叠点、芒点、衄点、破点、上整下破点、嵌色点、套色点、叠色点等多种。画“北宗”山水,点苔宜少,笔触宜小。斧劈皴常用圆点、方点、上整下破点。长斧劈皴多用介字点、小圆点。鬼面皴及云旋式斧劈皴多用竖点、泥里拔钉点。点状笔触的皴法,如钉头皴、雨点皴等,苔点应集中于某一部位。苔点与皴不能相混。我们要善于把握苔点与山石之间的关系。点苔时,一要审慎,二要大胆,要放得开、收得住,做到既轻松又用力,既精心经营又自如随意,既遵循法度又不拘泥于法度。另外,还要一口气点出,而不要一个点一个点地摆、布、排。只有做到这些,苔点才具有气息和活力。(12)

北宗”山水画技法(13)
时间:2009-08-08 来源:中国书画报2008年第13期 作者: 点击: 54

北宗”山水的树法

“北宗”山水的树法与“南宗”山水的树法之间虽不似它们的山石法那样泾渭分明,但也有较大的区别,这表现在树形、笔趣、墨韵、符号特征、细节描绘及总体感觉诸多方面。清布颜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说:“前人有云:‘山有家法,树无家法……树成之后,诸家山石俱可任意配搭。’此论似是而实非……不知树之配山,不徒以皴合,贵用笔同。”树木的风格与笔墨基调必须与山石相协调、相统一,这样才合于理法,看上去才舒服。

“北宗”山水的树法特征,主要表现在枯枝、藤蔓以及松、柏、梅、柳、竹、芦苇等的画法上。如“车轮松”、“马尾松”、“马鬣松”、“钉头枝”、“雀爪枝”、“拖枝”等形态,大都出现在“北宗”山水画中。笔者仅就“北宗”山水中的一些典型树法图式分别加以解说。

“北宗”山水中的树尚奇巧,除了一些特殊树种(如杉、塔松)之外,其形多作屈曲状,故有“树无一寸直”之说。无论是描绘单棵树还是表现多棵树的组合,都十分讲求形象和姿态,强调力度、生机和运动感。要在写实的基础上略带夸张,以突出精、气、神。

一、枯树法

树的枝干是构成树形的关键。掌握树的整体结构规律及运笔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山水画中所称的枯树是指脱叶之树,并非枯死之树。学画枯树,可以锻炼多维视角。因为树枝既有左右,又有前后,所以表现时不能仅仅考虑上下、左右的关系,还要考虑到前后的关系,要注意体现画面的纵深感。正如古人所说:“树以枯树为胚胎,夹叶个点层层挨。”(图为本文作者示范的枯树法)(13) 

文章评论

开心老妖

“北宗”山水画技法(3)中得那两幅画很吸引人,特别是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