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穴疗法的应用

个人日记

                                                     图片
不懂易经的人,很难真正完全明白、了解季氏手诊手疗法这个道理的。
人身体上的穴位是老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可惜和抱歉的是,绝大多数人不懂它,不认识它,也不会应用它。
穴位相当于我们一味一味的中药,这在我们医学界、中医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我的看法,也是全国唯一的。针灸时研究配方,开中药也同样研究配方。如“膻中穴”相当于中药“薤(xie)白”,“百会穴”相当于中药“黄芪”等。
人体有365个(或367个)穴位,各有各的名称、功能、位置,并在不断的完善。这些穴位分别归十四经络,一条经络内的穴位起作用也不相同。随着医学发展,又发现新的穴位,经外奇穴。如“阑尾穴”,就不在足三里位置,“胆囊穴”不在阳陵泉。
(一)、头部穴位。
1、百会。
定位:属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间向后0.2毫米的凹陷处。(注意,穴位是摸出来的,不是书上标出来的。)
百脉之会,阳气之会,古代称为“三阳九会”。是升起阳气的穴位。是人体最高的穴位。“百会穴”功能相当于中药“黄芪”。
主治:元气衰竭之人,中气下陷之人,胃气下垂,腹泻,疲乏,心慌,走动无力等症。元气衰竭之人百会下陷严重。
治法:针刺,艾灸,对于双虚重症之人艾灸烧成疤,效果最好。
点按百会穴时,施术者一定要“顶天立地”,站直点按,并且手要有意识的往上提,将元气向上提,将浊气压下去。
2、神庭。
定位:属督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穴。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神住的地方”。
主治:和“神门”一样都是必用之穴,没有虚实之分,虚实证都用它。“安神静志”,可治疗痰、气、火干扰所引起的失眠,所造成的神志不清晰,睡眠不好。
治法:重刺激点按。用指甲,或点按棒、火柴头等。精神差时,同时用短针刺三针,马上清醒,轻松异常。
3、印堂。
定位:经外奇穴。“入室为堂”,堂为位置重要相对偏高,比较平的地方。当两眉头之间。
主治:头痛。和情志有关的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调整平衡血压。血压高时头痛,血压低时头晕。
治法:这有一诀窍,千万不要对着穴位直按,要向下,鼻子方向点按,就有酸麻的感觉。穴位按准,正直向下按,用小指指甲或按摩棒,一般点按30次。
4、角孙。
定位:属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会穴。“耳角的孙子”。(有些穴位所占位置很小,如“绝骨”,只容纳一个针头的位置,针刺很难找准,但找准马上治病。)
主治:腮腺炎。化脓,病毒性的。
治法:烧,不见火不治病。点按不起作用,艾条烤不进去。
将火柴点燃后,火熄灭,立即点按。一天一次,一般连续三天就可治愈。
5、翳风。
定位:属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会穴。和风有关,内风(干风),羽毛,耳朵里嗡嗡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祛干风(内风)。
主治:神经性耳聋、耳鸣。内风引起的头晕、耳鸣。
治法:针刺,先斜刺进,再探方向刺进。
用指腹按揉,100次。
6、风池。
定位:属胆经。足少阳胆经与阳维经的会穴。贮存风的池子。在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风府和下颌角连线中间的凹陷处。
主治:外风(自然风)。外风引起的伤风感冒(寒、热),目疾。
治法:一定要用泻法,重力度点按。
(二)、胸部穴位。
1、天突。
定位:属任脉。阴维经与任脉的会穴。天出气,“气出之地”。在颈部,当前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气喘病,与痰有关。
治法:按揉,从下向上顶按,不能向下按。
针刺,先向下刺进,再慢慢向上拉,痰马上就出来。
2、膻中。
定位:属任脉。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中的气会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任脉的会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原叫“檀中”,人体内的檀香木盒是心包,内有最珍贵的心脏。称之为“上气海”。其功能相似中药“薤白”。(宗气,积与胸中的“上气海”膻中,下行至气海,蓄于丹田。)
主治:心病,心悸、心闷、气短、心绞痛、冠心病。
治法:按揉。针刺危险,易出人命。
3、大包。
定位:属脾经。脾之大络。(脾经的另一络穴是“公孙”。)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
主治: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糖尿病,骨节酸痛。
治法:拔罐效果最好。点按效果不佳。
最好针加罐。抽气管不如火罐。
4、鸠尾。
定位:任脉的络穴。“鸠”,凶恶的鸟。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胸骨角下。
主治:癫痫,胃痞证(萎缩性胃炎,气堵胸口上不去,下不去。)
治法:点按,拔罐。
“胃痞证”中药方:“枳术汤”,枳实12—15克,白术15-18克。(病是一堵墙,要用重拳打击,才能见效。常规量无效)。
枳实,理气药,入脾、胃经,破气、散痞、消积。向下捣。
白术,补气药,入脾、胃经,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燥湿利水。向上提。
实证,以枳实为主,用量大于白术,最大量120克;
虚证,以白术为主,用量大于枳实,最少30克,最大量60—90克。 (三)、腹部穴位。
1、中脘。
定位:属任脉。胃之募穴;八会穴中的脏会穴;回阳九针穴之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会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胸骨角与肚脐的中点。
主治:所有胃病。胃泛酸(溃疡),烧心(胆汁返流),胃痛(炎症)。
治法:针刺,因病而定。点按只能促使胃蠕动。点按,患者仰卧,必须正按,用中指向下垂直,越深越好,每点一次,加深一点。
针刺中脘配风门,加服中药,治疗巨大胃溃疡(溃疡面22-25mm)。用特长针,隔天一次,十次一疗程,第8次,溃疡面缩小为0.620次,痊愈。
39℃高烧一个半月不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6岁女孩楚小英),针刺5次,再配合“井穴”放血(大敦),退烧。
在该穴位用长针刺,分三层进针。第一层为天,上1/3,针感麻,向上放射;第二层为人,针感横向放射到肝、胆;第三层为地,针感下行到身体下部,女性到会yin4,男性到生殖器最底部。
2、水分,
定位:属任脉。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主治:水肿。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贫血性水肿都能治疗。
治法:艾熏,点按,针刺都可。
3、神阙。
定位:属任脉。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腹痛、腹泻。
治法:禁针。只能艾灸。拔罐很少用。
(北郊百花村李老先生用中药贴肚脐,治小孩拉肚子,成一条风景线。“一个单方,气死名医”。)
4、气海。
定位:属任脉。人体内充盈的东西主要是气血,人体是气血组成的软体。“气海”,元气之汇聚处,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元气根源于肾,经由气海,下存关元。主治:心慌气短,头晕眼花。与膻中治疗症状相同。
治法:元气只有不足,没有多余,不能用泻法。
点按,针刺。都用补法。
5、关元。
定位:属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的会穴。元气关闭之地。人身最重要的是:气足、精好、神安。气要足,精为身之本,有元阴和元阳,神志明。
主治:元阳衰弱,元阴枯竭,人体能量代谢功能减弱,内脏活动差。扶助元气。
治法:针灸,补法;
艾灸,温补;
拔罐,轻度补法,吸力不能太紧。
6、天枢。
定位:属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之募穴。天地的枢纽。肚脐上为天,肚脐下为地。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泄泻,便秘。
治法:点按法。治便秘,重力度向下方向,泻法;治泄泻,轻力度向上按,补法。
提高中药药效的服药方法:
在上病(上半身病)饭后服药,刺激性药,伤胃药,也同样饭后服用。在上病,要提高药效,要用饭垫上去;
在下病(下半身病)饭前服药,补虚、补弱的药,也同样饭前服用。在下病,要使药起作用,就要用饭压下去。
(四)、上肢穴位。
1、曲池。
定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本经合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功能相当于中药“石膏”。石膏是下火药,退烧,不伤胃,而败酱草伤胃。
主治:退烧消炎,促进肠胃蠕动(治疗大便干燥)。
治法:针刺,尽管用上肢较安全。一定要用泻法。对很虚弱的患者,先补后泻,以泻为主。
2、支沟。
定位:属手少阳三焦经。本经经穴。腕背横纹上3寸。(外关上1寸)。
主治:便秘,(比曲池作用更强);疏通水道,祛湿利尿,排毒。
治法:针刺,艾灸。
3、合谷。
定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本经原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和回阳九针穴之一。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是一个重要的麻醉穴位。
主治:“面口合谷收”,主治感冒发烧,面瘫,口腔病。
治法:找准位置,在凹陷处推不动,感觉酸麻。要重力度,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都要用泻法。
“云谷”。殷可敬老师认为,凡神经性病变,要用“云谷”穴,定位在第12掌骨之间合交处,书本上没有的。
“云谷”穴,针刺作用主要治疗脑神经性病变,神经性病头痛、神经衰弱。再配合“劳宫”穴,针刺要深,一直扎到“劳宫”穴。
4、后溪。
定位:属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癫痫。
治法:针刺,按摩作用不大。针刺进针点要从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和第5掌指关节中点进针,直刺到掌心劳宫穴。后溪通督脉,针感一直放射到长强穴。
5、内关。
定位:属手厥阴心包经。本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与外关对应,内关偏上胃,心脏,功能相似中药“柴胡”;外关偏三焦,肠道,功能相似中药“栀子”。
主治:心脏病,心慌、失眠、头痛,心律不齐。
胃病,恶心、呕吐、晕车。
治法:针刺,艾灸。使内气下降,向上通气道。
心律不齐,心率慢,用补法;心率快,用泻法。
6、神门。
定位:属手少阴心经。本经输穴、原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为人之神气,故名。 该处为“前神门”,尺侧为“侧神门”,背侧为“后神门”,共“三神门”。
主治:安神静志。
治法:针刺,艾灸。三穴,用针不一样。 (五)、下肢穴位。 1、环跳。
定位: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回阳九针穴之一。在股外侧部,侧卧曲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交点处。
主治:下肢麻木,活动不灵。
治法:可按摩,用拳头重力度,向下用力按摩。
针刺,粗长针,重刺激,从股骨颈侧刺过,针刺后能跳起来,并能环转。
配合“秩边”穴,两穴对刺,治疗前列腺炎,增生、肥大。
2、血海。
定位:属足太阴脾经。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温五脏,为气血归聚之海,故名。功能相似中药“红花”。
主治:月经不调,贫血。
治法:针刺,艾灸。
与“曲池”穴配合,治疗“荨麻疹”快得很。血虚生风,无风不痒。
3、梁丘。
定位:属足阳明胃经。本经郄穴。屈膝,在大腿前面外侧,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主治:胃痛。
治法:针刺,按摩。重力度,止胃痛。针刺一次,四天不痛。梁丘加藏红花,治胃癌。
4、足三里。
定位:属足阳明胃经。本经合穴;四总穴、马丹阳十二经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屈膝,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功能相当于中药“人参”,(红参、白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实虚都可用,是强身穴。
主治:一切疲劳症。胃病、肝病,能泻实降逆,又能补虚。可全面提高人体抵抗能力。
治法:针刺,艾灸。
5、三阴交。
定位: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经会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功能相当于中药“山茱萸肉”。
主治:肝、脾、肾病全都能用。
治法:平补平泻穴位,都是补,没有泻。和“足三里”同时用,称之为“双三穴”。
6、丰隆。
定位:属足阳明胃经。本经络穴。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侧,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功能相似中药“半夏”。
主治:降逆祛痰,减肥。治疗肺病,心脏“痰蒙心窍”,肝病“脂肪肝、结核”,肾脏“水湿痰饮”,脾胃“生痰之源”。
病症的特点,“黄腻苔,脉象滑”。
治法:针刺,艾灸。
7、申脉。
定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八脉交会穴之一;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的会穴。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稍前凹陷处。是个“神奇穴”,直通眼睛。(阳跷脉起于跟中,出申脉上行,循面交目内眦,会睛明,入脑,入风池。)
主治:眼睑下垂,定神。
治法:针刺。针刺难度较大,要长期连续治疗。左脚管左侧眼睑,右脚管右侧眼睑。

再简单讲一讲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就是自然绿色疗法,我在199010月,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粮菜瓜果肉食家庭疗法》,很受欢迎。
(一)、第一味药:小麦。功能,养心、健脾。
1、麸皮。治风湿。将附子、肉桂、乌头等发热的中药与麸皮搅拌在一起,蒸热,捂在关节上,止痛。
2、全麦。治心脏病,心气虚引起的失眠。
“甘麦大枣汤”是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小麦一把(50克),大枣8个,甘草10克。
3、麦面。
①、炒面,加盐,治疗泄泻。治疗小孩拉肚子要干一些。
②、生面。治疮疡,化脓。用醋和面,敷在快化脓的疖子上,三天就行了。
4、浮小麦(洗麦子漂浮在水面的麦子)。治疗汗多。浮小麦60克加乌梅,熬汤喝。
小麦的功能养心、健脾。药性为寒,清心火。可治泄泻。
古人说,小麦和小米、枇杷不能同时食用。
(二)、药性分类。
菜叶类,类同于草药,清热解毒;偏重于泻;
根类,偏重于补气;
瓜类,偏重于滋阴;
肉类,补阳气,补精;
果类,行气;
生的,都偏重于泻、攻;
熟的,都偏重于滋补。

止汗穴:

部位:在手背中指和无名指之间,掌骨与指骨结合处上一寸五分

解剖:肝与脾细交错神经

主治:止一切汗异证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头上一寸六分,中指与无名指指骨间是穴

手术:针深三至五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