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崩是场梦
手机日志
苏苏摄影
“我要赞美白色的岩石,我要赞美不息的流水”
——雨崩村喇嘛
最初知道“雨崩”这个地名是在一本诗集上。那本薄薄的诗集翻完之后我在心中默默的记住了一个地名——雨崩。我当时就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愿望,我要去那个叫雨崩的地方。我在产生那个愿望之时,并不知道雨崩是一个村庄的名字,更不知道它是梅里雪山最深处的村庄。
在经历了骑马和步行的劳顿之后,黄昏时分终于疲惫的到达一个叫垭口的山岭。透过森林中枝桠的间隙,我蓦然看到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卡瓦格博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闪烁着梦幻柔和的光泽。雪峰下面是一片田园牧歌似的碧绿的原野,潺潺的溪流蜿蜒流淌,其间稀稀落落地点缀着一些木质的房子。这就是梅里雪山下的一个原始的村庄——雨崩村。
雨崩村四面被群山簇拥着,因其地理环境的独特,人烟稀少,全村只有30多户人家,仅通过一条驿道与外界相通。雨崩分为上雨崩和下雨崩。上雨崩可以看到冰湖(关于冰湖,我后面会用简短的文字进行描述)和攀登卡瓦格博的中日联合登山大本营。下雨崩可以到神瀑。神瀑可以看到古篆天书,五树同根的奇异景象。神瀑是雨崩村民心中的圣地。除了当地人,还有很多人虔诚的信徒千里迢迢的赶来朝圣洗礼。
在没有完全踏入这个向往已久的村庄之前,我要讲述一个关于雨崩村的美丽传说。雨崩村在很久以前并不被外界所知。后来,梅里雪山后有一个老人到澜沧江边的西当村借粮。西当村的人谁也不知道这个老人从哪里来的,便有人跟踪他。可总是走着走着老人就不见了。后来有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当老人再来西当村借粮的时候,西当村人说:“这次不借给你青稞,也不借小麦,借给你小米。”他们帮老人将口袋扛上肩膀,乘机在口袋上扎了一个洞。小米一路流洒着,村民们紧跟在后面。他们跟到一块巨石前,老人消失了,小米也没有了。他们奇怪极了,围绕着巨石转了几圈之后,掀开巨石,发现巨石下面藏着一个村庄。雨崩就这样被外界的人发现了。
我们当然知道传说只是一种平庸生活里的传奇,就好像森林里的迷雾一样。但像我这种在神话和传说故事中长大的人而言,对神秘梦幻的东西的有种本能的迷恋。我想起我曾有过两次去寻找”桃花源” 的经历。这两次探险寻幽的经历分别发生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童年那次是和一个小伙伴在山岭上游荡。无意间发现了两块倾斜竖立着的大石头,形成一道狭窄的石门。之前隐约听有个老人说过从这个石洞里走下去,可以走到山下的一条河边。猎奇是孩童的天性,我很难抵挡这种天性,只得顺从了它。我和那个伙伴一起钻进了那个漆黑的洞子。没有任何照明的东西,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这种感觉像走在土质松软的悬崖上,有种被悬空的迷人的恐惧感。因为长时间看不到一丝光亮,摸不到任何具体的东西,我们在黑暗中越走越怕。终于恐惧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抑制了我们之前滋生的无畏的豪情。
我们结束了短暂的探险活动。奇怪的是,我后来再也回忆不起是在哪里发现的那个神秘的石洞。虽然那是一次失败的探险之旅,但那种探险的情结却以埋藏在心中。
第二次的探险是在异乡进行的。我去一个朋友家玩,她约了她的另外的几个朋友一起去爬山。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冰洞,阴暗潮湿,上面还不时滴落下冰凉的水滴。这次我们没有像在童年时凭借着心中的一股热血,盲目的闯进洞中。我们准备了树枝做的拐杖,其中有两个朋友还跑到山下去买了几只手电筒和零碎的食物。简单准备就绪之后,我们依序小心翼翼的进入了洞中。从手电筒散发的照明中,我们看到了洞子里有些地方很宽敞,有些地方又很狭窄。有时候一块尖利的石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只得采用人梯或用手做成连环的绳子爬过那块石头。不时有黑色魅影一样的东西从我们头顶掠过,我们知道是蝙蝠。但最令我们害怕的是这样阴冷潮湿的地方肯定有蛇。
我们大约走了两三个小时,一条幽暗的小河阻挡了我们的去路。我们相互鼓励聚集起来的勇气,在看到那条阴冷的冥河一样的小河之时终于溃散了。我们从那个魔鬼般的洞窟里钻出来的时候,感觉洞子外的世界是那么的温暖、明亮、美好,值得倍加珍惜。我们相视而笑,仿佛历经了劫难之后的平静与安详。
后来其中的有个朋友给我写信说:“苏,想起你,天是那样的蓝,云是那样的白,人生是那么的美好。”是的,我想起那个初春的日子就是如此的感觉。我相信那永恒的一日,胜过我在世的诸多时日。
当回忆被中断之后,我们就到达了雨崩村。我们选择的是上雨崩。上雨崩和下雨崩之间的距离,如果步行的话大约要走一个多小时。我们选择上雨崩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一个湖泊的名字——冰湖。我对高山上的湖泊一直都很向往,何况是像冰湖这样纯净梦幻的名字。我们选择了一个距离卡瓦格博雪山最近的一家客栈。客栈有个很诗意的名字——远方之家。经营客栈的是一对藏族的年轻恋人。男孩朴实帅气,女孩清秀温良。我们住在客栈的二楼,楼房外面是一个用木头搭建的阁楼,阁楼正对着卡瓦格博雪峰。在我的人生中还没有哪个夜晚在距离雪峰如此近的地方度过。如果我不为此写点什么,我会因此觉得人生有些难以弥补的欠缺。
关于我居住过的那个雪山下的阁楼,我的记忆凝固为一个黄昏和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刚到的那天黄昏,我们把行李放到房间以后,我就在阁楼外面欣赏即将被暮色笼罩的雨崩村。看到有雨崩村的村民正弯腰收割青稞。在还没有收割完的青稞地里,他们的身子陷入青稞丛中,只剩下包裹着鲜色头巾的脑袋在晃动。割下的青稞被捆扎之后整齐的堆放在已经收割后的空旷的土地上。被收割后的青稞地裸露出一股秋天的荒凉之气。我一直对乡村,对麦地有种类似乡愁的情结。因此我举起相机不停的拍摄,想以此保留下这即将成为记忆的一切。此时,暮色已经将村庄半掩。暮色低垂是一种无法用画笔和语言来进行精确描绘的感觉。我只知道无论什么事物,一旦染上了暮色,便变得哀婉起来。说到暮色低垂,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一匹老马,棕色的鬃毛倒映在河水中的样子。
阁楼下的院坝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匹棕色的骡子。它微仰起头,对着一个空无的地方发出长长的嘶鸣。我不知道它是在呼喊同伴,还是在抒发心中的愁怀。我很害怕听动物的那种悠长的哀鸣般的声音,每一个音节都像风吹过生锈的管道,击打在人的身上。它忽然掉转头来,眼神凄迷地望向阁楼的某个地方,也许它的目光并没有具体的凝望之处。我立即用镜头捕捉到了那凄迷的眼神,但却无法用合适的语言来描述。我这才注意到在它瘦骨嶙峋的身子上有一道还没有痊愈的伤痕。它瘦长的脖子和身子之间形成一道优美的弧线,在暮色低垂之中传达着难以言说的哀伤。
这个黄昏叙述完之后,我就接着叙述在雨崩村的那个新月初升的夜晚。我一直有个隐隐的期待,我希望看到一轮皎洁的圆月照耀在雪山顶上的景象。但遗憾的是,我至今还没有看到过那样的景象。
因为天气比较冷的缘故,又是夜晚,住在远方之间客栈里的旅行者大都去楼下的客堂中烤火和吃热气腾腾的晚餐去了。我独自呆在阁楼上看着夜晚中的雪山发呆。雪山顶上萦绕着一些游动的轻薄的雾气,在那游动的雾气中隐约看到一弯迷蒙的半月。过了一些时辰,雾气渐散去,露出了清幽的弯月。月虽然很细小,但近乎清亮或清透,像一只清澈的眼睛悬挂在雪山顶上。在这样的景象和氛围中,我分不清是迷惘还是清朗,或者说欣悦还是孤寂。只隐隐感到一些幽远的人和物像雾气一样飘浮于心中。有时候某个人的面影或名字像雪山顶上初升的新月一样一会迷蒙一会清晰。此刻想起过的人和事都像是一种悼念,都像是前生的事情,发生和未发生的都如梦一般。
关于雨崩村的黄昏和雪山顶上的清月描述完之后。我们就该在第二天出发去冰川和冰湖了。我们去冰湖要经过一个叫一号营地的高山牧场。关于这一号营地,有过很多传奇的故事。记住,这不是传说,这是发生在雨崩村的传奇,一个原始村庄的独特而感人的传奇。请原谅我会在此停留比较长的时间来讲述关于雨崩村的三段传奇的故事。
猎人阿那主
雨崩村有个青年叫阿那主,他现在是雨崩村“徒步者之家”客栈的老板。徒步者之家是雨崩村最先开始经营的客栈,也是雨崩村目前为止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一家客栈。阿那主命运的转折,始于一次偶然的悲剧事件。
阿那主曾经是村里枪法最准的猎人,是公认的好猎手。然而就是打猎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那是20多年前的一天,在山里跑了一天的阿那主一直没有收获,傍晚时分正在回家路上的阿那主好像忽然发现了什么。有个东西在幽暗的森林里一动一动的,他看着,以为那里有一只兔子。只是觉得这只兔子看起来似乎有点大。但又想如果不是一个猎物的话,它也不会呆在这里。他就没有多想了,好好的瞄准后,啪得开了一枪。只听见哎哟、哎哟的叫了起来。阿那主一听,全身都麻木了。他想今天是打中人了吗?他跑下去一看。被他打中的竟然是自己最要好的一个朋友。他说怎么啦,你今天晚上为什么躲在这里,我还以为你是兔子就开枪了。对不起了,对不起了,我到底打中你哪里了?他的朋友哎哟、哎哟的叫了几声之后说,我也不知道打中哪里了。
当时他们所在的位置离雨崩村至少还有三个多小时的路程。看着血流不止的朋友,年轻的阿那主束手无策。焦急无奈之中他想到了自杀。就在自己的朋友面前,以自己的生命来谢罪。于是他对朋友说:如果你死了,我也只有跟你一起死,我也没法活了。他把朋友的枪拿过来想自杀。但枪太长了,自己不好操作。他的朋友立即站起来跑过来把他抱住。说,我没有问题,我没有问题,你千万不能自杀。你赶快叫人送我去医院。
当阿那主把受伤的同伴背回到村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当时从雨崩村到县城没有一寸公路,还得走一整天。阿那主在村民们的帮助下连夜将受伤的同伴送往县城。那是一个有明月的夜晚,不用手电筒就可以看见山路。然而在阿那主的心里那个夜晚是他一生中最最漆黑的一个夜晚,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
当时他们所在的位置离雨崩村至少还有三个多小时的路程。看着血流不止的朋友,年轻的阿那主束手无策。焦急无奈之中他想到了自杀。就在自己的朋友面前,以自己的生命来谢罪。于是他对朋友说:如果你死了,我也只有跟你一起死,我也没法活了。他把朋友的枪拿过来想自杀。但枪太长了,自己不好操作。他的朋友立即站起来跑过来把他抱住。说,我没有问题,我没有问题,你千万不能自杀。你赶快叫人送我去医院。
当阿那主把受伤的同伴背回到村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当时从雨崩村到县城没有一寸公路,还得走一整天。阿那主在村民们的帮助下连夜将受伤的同伴送往县城。那是一个有明月的夜晚,不用手电筒就可以看见山路。然而在阿那主的心里那个夜晚是他一生中最最漆黑的一个夜晚,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
直到第二天中午他们才终于赶到了县城,赶到了县医院。然而两个小时以后阿那主受伤的同伴还是没有抢救过来。他流进了最后一滴血死在了阿那主的怀中。阿那主叫村里的人帮忙处理后事,请求医生把他带到了县公安局。德钦县人民法院判了他两年有期徒刑。他说,他去坐牢也是心甘情愿。就这样阿那主带着对他的朋友、家人永远也无法弥补的内疚,离开了雪山卡瓦格博,离开了雨崩。他在一个叫大雁农场的地方服刑。对于阿那主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由于阿那主没有上过学,他几乎不会说一句汉语。于是刚开始的狱中生活让他出了不少洋相。他只会说吃饭,其他就不知道了。连跟管教打报告上厕所都不会。有时监狱里的人全部都在那里聊天,就只有他一句汉语都不懂,只能悄悄的坐在旁边。那些管教都很可怜他,把他叫过去给他一本作业本。就开始教他读书,从一年级开始读。有个管教对他非常好,他说你每天晚上学习几个字,对你出去都是有好处的。
两年后阿那主出狱了,此时的天空对阿那主来说是那么的湛蓝,那么的广阔。但最叫阿那主惊喜的是他发现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在街上,在路旁,以及墙上面的字他居然可以认识了。他明白上面所写的东西了。这是他一生中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已经认得汉字了。然而惊喜过后的阿那主又开始茫然了。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被自己误伤的朋友的家人和雨崩的父老乡亲。他感到自己没脸回家了。于是他在丽江的一家小餐馆里开始他的打工生涯。就是在这段时间阿那主又学会了许多东西。他学会了炒汉族菜。几个月后阿那主最终熬不过对雪山对家人的思念踏上了回家的路。翻过白马雪山后就可以看到卡瓦格博,而卡瓦格博山下就是他的家乡。他一看到卡瓦格博,当时就哭了起来。此时的阿那主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那是三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的对雪山,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直深藏在阿那主心中深深的爱和深深的眷念。他的旁边坐着一个老头,老头问他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他说:叔叔,我离开卡瓦格博三年了,我现在一回来心里就有点。。。。他没再往下说。阿那主回到雨崩后自告奋勇去笑弩牧场做了牧人。当时雨崩正值盛夏,牧场刚刚搬迁到卡瓦博格脚下,那年牧场五颜六色的花开得特别艳丽。宁静的牧场生活让阿那主那颗不安的心一度得到抚慰。宁静的牧人生活还不到三个月,他又开始不安了起来。因为这时候的阿那主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他感到了这里与外面世界的不一样。这里虽然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景色,然而村里却这么贫穷。于是阿那主开始躁动了起来。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卖掉了自家牧场里的三头牦牛,开始做起了小生意。做木工、松茸、药材生意等,总之什么都做过。就这样阿那主成了雨崩村历史上的第一个生意人。
梅里山难事件
就在阿那主为自己的生意奔波的时候。一群外来者的闯入打破了雨崩村的宁静。一群陌生的队伍驮着大包小包来到了雨崩村。据村民们的讲述,那阵势就好像是鬼子进了村。村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来这里干什么?村民们都很奇怪,他们带来了那么多的古怪的东西,很多都是他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他们不是来收菌子、药材的,甚至也不是来朝拜神山的?村民们忍不好奇之心了,就问他们是哪里来的,来这里干什么?他们说我们是中日联合登山队来这里登山的。村民们更是陷入了茫然之中。登山?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不知道登山是干什么?他们只看到那群外来人架起了奇怪的电波,用手中的奇怪的东西(对讲机)通话:三号三号请回答。他们看到那群外来人每天都重复着那句:三号三号请回答。
那是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到来。当时登山队的大本营就设在雨崩村的一个牧场。当村民们终于得知这伙身着色彩鲜艳,奇装异服的人要爬到自己顶礼膜拜的雪山顶上时,整个雨崩村都震惊了。他们为什么要爬到我们神山的头顶上去呢?雨崩村祖祖辈辈以来对卡瓦格博神山都是那样尊重。那是他们相当神圣的一座神山,早早晚晚都会给卡瓦格博烧香。请求神圣的卡瓦格博,不断的给予他们连绵不绝的恩赐。大家天天都会这样祈祷,这样虔诚的膜拜神山。然而一群陌生的外来者,突然莫名其妙的要爬到他们神山的头顶上去了,他们心中真得是难以理解和接受。
后来中日联合登山队在海拔5100米的三号营地遭遇雪崩。参与此次攀登的17名队员全部遇难。造成著名的“1991年梅里山难”事件。这是全球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事件。梅里山难事件之后雨崩村又一度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卡瓦格博还是一样的向人们展示它的巍峨和神秘。村民们还是一样的耕种放牧。只是那次梅里山难事件之后,村民们更加膜拜卡瓦格博了。
寻找登山者
因为文化的差异,登山活动在藏民中引起了不满。并围绕了是否需要尊重自然和文化的讨论。后来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暂缓攀登卡瓦格博的决定。同时当地政府也明文禁止攀登这座雪山。
雨崩村的人就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守护着神山卡瓦格博,过着近乎世外桃源的生活。他们相信神山卡瓦格博一直在护佑着他们,从他们的祖先一直到现在。2004年深秋,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雨崩的村民发现一个形迹可疑的人一直在卡瓦格博山下转悠。有人怀疑这个神秘人物可能企图擅自攀登卡瓦格博。有个村民找到了阿那主说,我们得到神山上去看看,有一个人可能想去攀登。他去年就来过这里。他偷偷的从西当村请了两个导游,还租了八匹马上去。阿那主说:真的吗,我们两个去看看吧。
这个神秘人物以前就来过数次,他每次来都会到一个叫尼色农的牧场去。在那里一呆就是两个月。但村民们从来不知道他在那里到底干些什么。从雨崩村到尼色龙牧场要翻越海拔五千一百米的下左垭垭口。阿那主和那个村民打算要去那里看个究竟。当两人来到那个叫米达别送的地方时,对面山梁上有两个诡秘的黑影,引起了阿那主的警觉。除了挖虫草的季节村民们是不会到这些地方来的。阿那主说:他们真要攀登雪山的话肯定会下雪的。他们决定先去一号营地看看。如果真有人要攀登雪山,一号营地是他们的必经之路。要是他们真的去了一号营地,我们就给政府打电话请示该怎么办。
阿那主他们爬到了山上,走近了那两个诡秘的人影。阿那主问:你们在这里干什么?其中有一个人笑着回答:在这里等你们上来啊。阿那主问和你们一起的那个人呢?那两个人说,天阴了,我们带的游客就回去了。那个游客几年前来过的嘛,他在我家住了四个月,我还带他到处去转山呢。那两个人阿那主原本就认识,他们是离雨崩村最近的两个村庄的藏民。很明显他们就是给那个神秘人物做向导的人。但是叫阿那主疑惑的是,他们都是藏民又怎么会帮那个神秘的人攀登自己的神山呢。
阿那主希望能够在1号营地找到答案。要把他们去一号营地的路线搞清楚,找到那个神秘人物藏登山装备的地方。找到这些证据,就给村子里打电话,叫他们派人上来。曾经中日联合登山队1991年和1996年的两次攀登卡瓦格博都把营地设在这里。翻过下佐垭口,1号营地就一览无余了。他们从望眼镜中看到一号营地好像有个帐篷,有脚印,但看不真切。阿那主猜想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从悬崖上过去的,登山装备可能已经运上去了。他们两人今天可能是运东西上来的。他们到是说那个神秘人物还在下面,今晚他是肯定不会攀登雪山的。阿那主对他的同伴说从这里到一号营地还有三个多小时的路程,眼看天色已晚,下去的路太危险了。我们还是先回到村子和大家商量以后再做打算。
他们回到村庄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他们找到村子里的人商量明天一起上雪山上去。第二天一早雨崩村35户人家每家出一个壮劳力,自带干粮,沿着昨天阿那主他们走过的路线向一号营地走去。村民们打定主意一定要将此事一追到底,弄个水落石出。
他们在沿途的路上又提起了1991年联合登山队的事。每次说到那个事件,村民们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有个村民说出事那天我去帮登山队买鸡蛋,鸡蛋买回来的时候,他们说吃鸡蛋的人可能已经没了,不用再把鸡蛋送上去了。他们说出事那天登山队的人可能都已经疯了。他们把步话机贴在耳朵上,三号、三号、三号,就这样对着步话机疯子一样的喊,也不知道他们是在哭还是在笑。
在说话间不知不觉,他们已经到了昨天阿那主他们到过的那个山上。阿那主说昨天我们到这里来的时候,那两个人就在这个山顶上。看到我们到这里的时候,他们也下来了。他俩肯定是去拴保险绳去了。现在我们分成两个组,一个组去一号营地他们的住处。悄悄的去,不要太靠近他们,别让他们发现,不然他们会想办法对付我们的。另外一个组留下来监视和找证据,今天还找不到证据的话,我们明天继续找。找到证据就把他们全部抓起来。
在雨崩村的人看来卡瓦格博是神圣不能侵犯的。阿那主和雨崩村的村民曾经帮助过登山队。然而1991年的那次山难事件让他们清醒了。今天阿那主和雨崩的村民认为他们必须用行动来保护自己的神山。唯有这样才能阻止神山对野心勃勃的攀登者的惩罚。
他们已经距离1号营地很近了,就在这时他们似乎发现了什么。他们先是看到雪山上的两个黑点,细看又觉得不像人。阿那主决定先派一个人去察看。那个人回来后说发现了雪山上的脚印。很快他们在一号营地又有了重大的发现。在距离当时登山遇难的3号营地只有600米的地方,发现拴了不少绳子,都拴在大的石头上面。还有钉子鞋的脚印。他们还在石缝里发现有个鉄家伙,是白色鉄。尽管村民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但这些东西似曾相识。好像在当年中日联合登山队那里见过。村民们沸腾了,他们说有这个就可以抓他们了,这就是证据了。阿那主说当心他们会说抵赖不承认这是他们的东西。村民们说不承认就检查他们的东西。如果他们还有相同的东西他们就无法抵赖了。
他们对那个老在山上转悠的神秘人物的怀疑,更加确凿无疑了。村民们决定带上这些鉄桩还有绳子等证据,去那个神秘人居住的尼色农牧场讨个说法。
阿那主他们爬到了山上,走近了那两个诡秘的人影。阿那主问:你们在这里干什么?其中有一个人笑着回答:在这里等你们上来啊。阿那主问和你们一起的那个人呢?那两个人说,天阴了,我们带的游客就回去了。那个游客几年前来过的嘛,他在我家住了四个月,我还带他到处去转山呢。那两个人阿那主原本就认识,他们是离雨崩村最近的两个村庄的藏民。很明显他们就是给那个神秘人物做向导的人。但是叫阿那主疑惑的是,他们都是藏民又怎么会帮那个神秘的人攀登自己的神山呢。
阿那主希望能够在1号营地找到答案。要把他们去一号营地的路线搞清楚,找到那个神秘人物藏登山装备的地方。找到这些证据,就给村子里打电话,叫他们派人上来。曾经中日联合登山队1991年和1996年的两次攀登卡瓦格博都把营地设在这里。翻过下佐垭口,1号营地就一览无余了。他们从望眼镜中看到一号营地好像有个帐篷,有脚印,但看不真切。阿那主猜想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从悬崖上过去的,登山装备可能已经运上去了。他们两人今天可能是运东西上来的。他们到是说那个神秘人物还在下面,今晚他是肯定不会攀登雪山的。阿那主对他的同伴说从这里到一号营地还有三个多小时的路程,眼看天色已晚,下去的路太危险了。我们还是先回到村子和大家商量以后再做打算。
他们回到村庄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他们找到村子里的人商量明天一起上雪山上去。第二天一早雨崩村35户人家每家出一个壮劳力,自带干粮,沿着昨天阿那主他们走过的路线向一号营地走去。村民们打定主意一定要将此事一追到底,弄个水落石出。
他们在沿途的路上又提起了1991年联合登山队的事。每次说到那个事件,村民们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有个村民说出事那天我去帮登山队买鸡蛋,鸡蛋买回来的时候,他们说吃鸡蛋的人可能已经没了,不用再把鸡蛋送上去了。他们说出事那天登山队的人可能都已经疯了。他们把步话机贴在耳朵上,三号、三号、三号,就这样对着步话机疯子一样的喊,也不知道他们是在哭还是在笑。
在说话间不知不觉,他们已经到了昨天阿那主他们到过的那个山上。阿那主说昨天我们到这里来的时候,那两个人就在这个山顶上。看到我们到这里的时候,他们也下来了。他俩肯定是去拴保险绳去了。现在我们分成两个组,一个组去一号营地他们的住处。悄悄的去,不要太靠近他们,别让他们发现,不然他们会想办法对付我们的。另外一个组留下来监视和找证据,今天还找不到证据的话,我们明天继续找。找到证据就把他们全部抓起来。
在雨崩村的人看来卡瓦格博是神圣不能侵犯的。阿那主和雨崩村的村民曾经帮助过登山队。然而1991年的那次山难事件让他们清醒了。今天阿那主和雨崩的村民认为他们必须用行动来保护自己的神山。唯有这样才能阻止神山对野心勃勃的攀登者的惩罚。
他们已经距离1号营地很近了,就在这时他们似乎发现了什么。他们先是看到雪山上的两个黑点,细看又觉得不像人。阿那主决定先派一个人去察看。那个人回来后说发现了雪山上的脚印。很快他们在一号营地又有了重大的发现。在距离当时登山遇难的3号营地只有600米的地方,发现拴了不少绳子,都拴在大的石头上面。还有钉子鞋的脚印。他们还在石缝里发现有个鉄家伙,是白色鉄。尽管村民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但这些东西似曾相识。好像在当年中日联合登山队那里见过。村民们沸腾了,他们说有这个就可以抓他们了,这就是证据了。阿那主说当心他们会说抵赖不承认这是他们的东西。村民们说不承认就检查他们的东西。如果他们还有相同的东西他们就无法抵赖了。
他们对那个老在山上转悠的神秘人物的怀疑,更加确凿无疑了。村民们决定带上这些鉄桩还有绳子等证据,去那个神秘人居住的尼色农牧场讨个说法。
那个神秘人物就住在尼色农牧场,这是当第藏民的一个夏季牧场。他每次上山都住在这里。那个神秘人物一看到阿那主就热情的走过去打招呼,你好,你好。他曾经多次到过雨崩村,和阿那主以老朋友相称。村民们也都认识他。此人名叫王天汉。
他们看到了村民脸上愤怒的表情,还有手中的绳子,铁锹等。那个藏民导游急忙抢先说:我是带他去照相的。我们22号就上去找架脚架的地方,下第一场雪的时候他要去拍。那绳子呢?阿那主问。那个藏民导游说,那绳子是我拴的,我还修了路。阿那主又说登山用的鉄桩也藏在上面,我们拿着下来想问个究竟。那个藏民又说那也是我拿上去的。但他不是来登山的,不信你们自己去问他。你们自己也好好想想吧,如果他真是登山的,我也不敢跟他去的。
这时候王天汉说话了。他说你看有像我这样登山的吗?那不是让人笑话吗?我是去照相了。你看我这里照了多少胶卷,这就是这几天照的。照了这么多胶卷,你看登山的会照这些吗?他便说边从帐篷里拿出一大袋胶卷。再说啦,你看我这身体行吗?搞摄影是可以的。阿那主说,你说你是照相的,但你带的这些东西绝对是登山用的。让我们再看一下你的东西,如果还有这样的东西的话,我们是无能如何也不会相信你只是照相的。他们果然从王天汉的帐篷里找到了一套登山的装备。阿那主说这是地地道道的登山用的脚码。
王天汉有点着急了。他说如果我的这个事情把你们惊动了,让你们觉得不安的话,我首先要跟你们说对不起。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讲,你们看我这些绳子之类的装备像登山的吗?再说我这身体能够登山吗?村民说你登山用的脚码都带了。王天汉说这是登山用的,但我不是来登山的。他拍了一下阿那主的肩膀说你看我像登山的吗,你们误会了。就算有冰川,我用勇气穿着去攀登吗?
阿那主打断了王天汉的话,说,自从1991年登山队来过以后,登山队用的东西我们清楚的很。我们早早晚晚都要尊重神山,不允许再有人企图爬到我们的神山头顶上去。王天汉说,我尊重神山,我向你们保证。你们看到我这些东西了,就认为我是登山的。那两个藏民朋友不知道我带有这些东西,他们都知道我是摄影的,他们不知道这个事,如果真有事,也是我自己的事情,与他们无关的。我真是搞摄影的,不信你们可以打电话到北京去问。我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中艺摄影学校的。我在北京大学进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说阿那主我放心你,我把这些东西交给你拿着,如果你认为我是登山的,我真要登山的话,这些东西你拿走了我也没法登。
阿那主说我不认为你是登山的,但这些装备都是登山的。那个铁锹是可以在冰上钻的嘛。王天汉解释说,这在我们内地来说,我们出去进行探险活动,是要带这些东西的。我一个人啊,我一个人谁来保证我的安全。我是为了安全。我是搞高山摄影的,才带来这些装备。他说实在你们不相信我的话,这些东西由你们保管,我照完像以后你们再还给他。他说既然你们怀疑我登山,我明天撤走就行了。村民们说你今晚必须撤了,和我们一起下山。这山上你不能再来了。我们要给政府打电话,请政府来处理。
那天晚上村民们就在那个牧场里熬了一晚,没有一个人能够入睡。第二天,村民带着王天汉和他大包小包的装备回到了雨崩村。就在那天晚上当地旅游局和公安局的人也从县城赶到了雨崩村。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对王天汉说你不能为了个人取得某一方面的成绩,而不考虑当地的生态和老百姓的利益。这是我们当地政府绝对不允许的。王天汉说,这一点我明白,我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做得不对的地方可以跟他们道歉。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又说:我们且不谈它是神山,但是它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座非常漂亮的雪山。从景观角度来说为什么不能攀登,就不需要我多做解释了,你也不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跟老百姓也接触过。现在我们不能证实你的身份,我们也没有你的证件。我们至今都不知道你是什么单位的,或者你的具体职业是什么。第二天王天汉被带到县城后,除了北京某报社用传真传来王天汉曾为该报社提供稿件和图片是该报特邀记者的证明之外,再没有任何可以证实他身份的的证件。
他们看到了村民脸上愤怒的表情,还有手中的绳子,铁锹等。那个藏民导游急忙抢先说:我是带他去照相的。我们22号就上去找架脚架的地方,下第一场雪的时候他要去拍。那绳子呢?阿那主问。那个藏民导游说,那绳子是我拴的,我还修了路。阿那主又说登山用的鉄桩也藏在上面,我们拿着下来想问个究竟。那个藏民又说那也是我拿上去的。但他不是来登山的,不信你们自己去问他。你们自己也好好想想吧,如果他真是登山的,我也不敢跟他去的。
这时候王天汉说话了。他说你看有像我这样登山的吗?那不是让人笑话吗?我是去照相了。你看我这里照了多少胶卷,这就是这几天照的。照了这么多胶卷,你看登山的会照这些吗?他便说边从帐篷里拿出一大袋胶卷。再说啦,你看我这身体行吗?搞摄影是可以的。阿那主说,你说你是照相的,但你带的这些东西绝对是登山用的。让我们再看一下你的东西,如果还有这样的东西的话,我们是无能如何也不会相信你只是照相的。他们果然从王天汉的帐篷里找到了一套登山的装备。阿那主说这是地地道道的登山用的脚码。
王天汉有点着急了。他说如果我的这个事情把你们惊动了,让你们觉得不安的话,我首先要跟你们说对不起。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讲,你们看我这些绳子之类的装备像登山的吗?再说我这身体能够登山吗?村民说你登山用的脚码都带了。王天汉说这是登山用的,但我不是来登山的。他拍了一下阿那主的肩膀说你看我像登山的吗,你们误会了。就算有冰川,我用勇气穿着去攀登吗?
阿那主打断了王天汉的话,说,自从1991年登山队来过以后,登山队用的东西我们清楚的很。我们早早晚晚都要尊重神山,不允许再有人企图爬到我们的神山头顶上去。王天汉说,我尊重神山,我向你们保证。你们看到我这些东西了,就认为我是登山的。那两个藏民朋友不知道我带有这些东西,他们都知道我是摄影的,他们不知道这个事,如果真有事,也是我自己的事情,与他们无关的。我真是搞摄影的,不信你们可以打电话到北京去问。我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中艺摄影学校的。我在北京大学进修,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说阿那主我放心你,我把这些东西交给你拿着,如果你认为我是登山的,我真要登山的话,这些东西你拿走了我也没法登。
阿那主说我不认为你是登山的,但这些装备都是登山的。那个铁锹是可以在冰上钻的嘛。王天汉解释说,这在我们内地来说,我们出去进行探险活动,是要带这些东西的。我一个人啊,我一个人谁来保证我的安全。我是为了安全。我是搞高山摄影的,才带来这些装备。他说实在你们不相信我的话,这些东西由你们保管,我照完像以后你们再还给他。他说既然你们怀疑我登山,我明天撤走就行了。村民们说你今晚必须撤了,和我们一起下山。这山上你不能再来了。我们要给政府打电话,请政府来处理。
那天晚上村民们就在那个牧场里熬了一晚,没有一个人能够入睡。第二天,村民带着王天汉和他大包小包的装备回到了雨崩村。就在那天晚上当地旅游局和公安局的人也从县城赶到了雨崩村。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对王天汉说你不能为了个人取得某一方面的成绩,而不考虑当地的生态和老百姓的利益。这是我们当地政府绝对不允许的。王天汉说,这一点我明白,我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做得不对的地方可以跟他们道歉。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又说:我们且不谈它是神山,但是它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座非常漂亮的雪山。从景观角度来说为什么不能攀登,就不需要我多做解释了,你也不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跟老百姓也接触过。现在我们不能证实你的身份,我们也没有你的证件。我们至今都不知道你是什么单位的,或者你的具体职业是什么。第二天王天汉被带到县城后,除了北京某报社用传真传来王天汉曾为该报社提供稿件和图片是该报特邀记者的证明之外,再没有任何可以证实他身份的的证件。
三天后,当地有关部门对王天汉作出了暂时扣留其登山装备的处理。那么王天汉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一周后被证实,王天汉是登山界大名鼎鼎的人物。
2005年5月19日,王天汉曾只身一人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他是中国唯一一位不借助任何外援登上珠峰的非职业登山家。
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18岁在五台山怀镇的塔院寺出家,人称“照培法师”王天汉是他的俗名。
一周后被证实,王天汉是登山界大名鼎鼎的人物。
2005年5月19日,王天汉曾只身一人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他是中国唯一一位不借助任何外援登上珠峰的非职业登山家。
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18岁在五台山怀镇的塔院寺出家,人称“照培法师”王天汉是他的俗名。
讲完了雨崩村的传奇故事,我接下来就开始简单的记叙我的冰川和冰湖之行。刚到雨崩村的那天黄昏,我在木楼上看村民在青稞地收割青稞时,一对恋人从木楼下经过,我猜想他们是从冰湖回来的。于是我问那个女孩,冰湖漂亮吗?她扬起一张明净的脸回答说很漂亮。(我此刻回想起女孩那张明净的笑脸时隐约感到了一丝我当时没有发现的诡秘)我听了女孩的话之后,对于明天的冰湖、冰川之行更是充满了期待。后来在客栈吃晚餐的时候,我又问一个胸前挂着相机的摄影者,冰湖的景色如何?他回答说冰川很美。我当时以为他大约是被冰川迷住了,忘记了说冰湖。听了他的话,我对明天的冰湖之行的向往就更炽热了。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我们一行人骑马穿过一片茂密的灌木林。我一走进那片幽深的树木、藤蔓交错的丛林,就感觉走到了神秘的神话或童话世界里边去了。我想等会下山的时候一定要在这里停留拍些照片。我们在原始森林中穿行。穿过溪流、木桥,沿途开放着各种野花和结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野果。不知道是山路太艰险狭窄,还是骡子的性子太烈。我们一路在马背上胆战心惊的颠簸着,最痛苦的就是骡子有时候忽然就发野狂奔,走到一些特别危险的路段上去。骡子们还经常往生长着茂密树林的地方走,因为山路崎岖狭窄,脚杆就会擦在树干上,火辣辣的疼痛不已。还好我们都穿着雨鞋,这样减轻了一些痛楚。
终于爬上了一个山顶,一阵风吹来,我们顿觉神清气爽。我们看到了传说中的冰川在正午的阳光下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光泽。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冰川。仰望着蓝天白云下洁净得纤尘不染的冰川,我真的渴望自己是一只鸟,飞往那圣洁的所在。我在那一瞬间一下就理解了那些登山人员为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到达那白雪皑皑的雪上之巅。
由于树枝的遮挡,我只能拍摄下冰川的一角。还因为正午光线的缘故,我无法拍摄下冰川的那种晶莹剔透的圣洁之美。但那种美已经深深的烙在我的灵魂中。
我们终于到达了一号营地。这里是一个高山牧场。也是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大本营。在一块平坦的被稀疏的树木环绕着的林中空地上有两间木屋。我们上去的时候,看到有两个牧人在木屋里聊天喝酥油茶。距离木屋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条泛着细小浪花的清亮小河。山上的路程更加艰险、陡峭,马就只能到达这里。剩余的路程要靠我们自己行走。由于我们在租马的过程中延误了时间,我们前往冰湖的时候,有些人已经从山上下来了。那些游客都很热情,面带微笑,不断对我们说加油,加油。我们也询问路程还有多远,冰湖的景色如何?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不远、不远,很快就要到了。关于冰湖的景色如何,几乎众口一词美啊,美啊。
他们说不远、不远,很快就要到了。我们却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才终于到了卡瓦格博雪峰下的冰湖。在快要接近冰湖的时候,我放缓了脚步。我对于期盼已久的事物,总是要在心中有一个停顿的,抑制的,消融的过程。我只想慢慢的从容的怀着隐秘的欣悦,靠近这个雪山下的湖泊。我想象这是一个幽梦一般的湖泊。
我在一步一步的靠近她。我写到此处的时候稍稍停留了一会,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描述我看到的那个冰湖——-——我看到了一块水田一样的小塘,里边装满了浑浊的泥浆一样的水。我只感到心中有种急剧上升之后的东西在往下沉。我们所有人在看到冰湖的那一瞬间都沉默了。其实这种强烈的失望或失落感我并不是第一次经历。在新疆的鸣沙山下的月牙泉旁,我就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落。我很快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坐在雪山下欣赏了一会那弯浑浊的湖水。我想,至少我抬头的时候看到卡瓦格博雪山依然是那么的圣洁而耀眼。
我们下山之时,因为美景滋生出来的那份热望还是消散了不少。但我们早上路过的那片茂密的灌木林,又在那个黄昏给予了我们一种美的补偿。灌木丛在黄昏柔和的光线中散发出异乎寻常的幻美。在碧绿的树丛绿叶间盛开着一族一簇的白花,那些白花皎洁柔美得仿佛澄明的月色。透过灌木丛的枝桠,我看到西面有一片斜坡被夕阳映照的明亮而柔和。还有那条幽深的小树林,散发出黄昏特有的飘浮和清寂。
回来以后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关于冰湖的图片。其中有一张确实是那种幽蓝沉静的感觉。在我写下这篇游记之时,我并没有因为对冰湖的失望,使雨崩村在我心中的美好有丝毫的削减。
关于雨崩村的风景或者我们的雨崩之行,到这里其实已经该结束了。但我依然有意犹未尽之感。我还想在接下来的讲述中写道与雨崩村紧密相关的保持着原始生活状态的牧人——江初。
牧人江初
就在雨崩村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时候,村里的另外一些人则固守着从祖先那里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那就是雨崩村的牧人。
和往常一样这天牧人江初到傍晚时分才放牧回来。做牧人是很幸苦的事情,江初回到牧场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开始挤奶。雨崩是个半农半牧的村庄,放牧过去一直是村民的一种主要的生活来源,几乎每个家庭都养牛,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牧人。江初家现在有13头牛,其中几头是奶牛,每天早晚都要挤一次奶。江初已经做了20多年牧人了。他说他做牧人习惯了,心情也很愉悦。他也很喜欢牲口,不做牧人就不舒服,哪怕回家呆两三天都很难受,就想回牧场。
在过去畜牧产品是雨崩村村民主要的收入之一,近年随着旅游业的介入,庄稼和牲畜在村民们看来似乎都不是很重要了。很多人都放弃放牧了。每个家庭都有严峻的分工,作为牧人当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家里人养牲畜,提供家庭每年所需的酥油。现在牛养得少了,江初两天挤的牛奶才够打一次酥油。打酥油是很繁重的活,一般要回来打一千多次才能够把酥油从牛奶中分离出来。每年的七月雨崩村的牧场通常是在这个叫尼诺的地方,但今年干旱的气候也危极到了这个牧场里。为了保护操场,牧人们决定提前搬迁。他们一般每个牧场呆一个月。但今年干旱草长得不好,只好明天搬到笑弩牧场了。牧人江初说明天早上我们就一起高高兴兴的搬迁吧。此时提前搬迁牧场还有一个神秘的原因,因为按照牧人们的经验,这个季节只要搬迁牧场,一搬就会下雨。但这次是否能够奏效,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就在牧场搬迁的这天早上,老天果然把一场甘霖降给了雨崩村。这是今年雨崩村三个多月来的第一场雨。雨崩村共有四个牧场,分布在海拔2050米至4000米之间,牧人们随着季节和气温的变化不断搬迁。天气暖和的时候就搬到海拔较高的高山牧场,天气寒冷的时候就逐渐往河谷的低牧场搬迁。村民们对牧场有一套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一般情况下牧场连续放牧的时间都不会超过一个月。牧场要实行轮流封闭,在牧场封闭期间任何人家的牲畜都不许进入。这样就避免了过度放牧对草场环境的破坏。笑弩牧场是雨崩村水草最丰美的牧场,也是村里海拔最高的牧场之一。1991年和1996年中日登山队都把大本营设在这里,现在许多人都跟着把这里叫做大本营。如今这里成了雨崩村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
牧人们的生活除了清苦以外还比较单调。牧人最难忍受的是孤独。因此很多牧人都会吹牧笛。或苍凉或幽远的牧笛声在炊烟和牛羊吃草的山谷间回荡。牧人江初指着雪山远处的一个地方说:那里叫木鲁扎,那一片都很漂亮的,那是太阳最早照到的地方,牛羊到上面的时候就更漂亮了,雪白的一片。他说那上面还有一个湖,是卡瓦格博神山的湖。
牧场搬迁的日子又到了,家里人和亲友都会来帮忙。他们今天要搬到一个叫布茸弩牧场的地方,这是江初最喜欢的一个牧场。现在是一年当中牧场天气最好的时候,在这里四周悬崖环绕,牲口不会跑得太远。割饲料也很方便,这样江初就不用每天都那么受累。黄昏的时候晚霞在卡瓦格博的身后慢慢的升起,漂浮在静谧的牧场上空。这是这个牧场每年最美的时候。也是每年这里最神秘安静的时候。近30年的牧人生活使江初再也离不开牧场了。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宁静的每天与酥油茶,糌粑,牦牛陪伴的生活。
10月以后雨崩村开始转凉了,这时候牧人又开始搬迁了,要搬到海拔只有2000千米的河谷,在那里度过冬季。直到来年过年的时候,牧人才会回到村庄与家人团聚。
在我简单的勾勒了雨崩村牧人江初的生活之后,请允许我在最后的篇幅里再讲述一下关于雨崩村的小学。那个简陋的学校曾经是雨崩村的孩子们通往外面世界的一个希望之窗。
雨崩村小学
雨崩村小学在上雨崩。两扇漆着粗劣黄色土漆的木门,大门两边的门框上悬挂着两块长方形的木板。左边写着“雨崩卡瓦格博小学,右边写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先后来过这里支教的老师不少,但留在这里最长久的是一个叫刘一村的女孩。她在在雨崩村已经支教七年了。由于德钦县教育体制改革,所有的一师一校全部都集中到县城办学,如今她离开了雨崩,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代课老师。
七年前,刘一村得知云南缺少师资,她一路打听,先坐火车到昆明,然后到中甸,再转汽车到了德钦县城。就在她徒步赶赴雨崩村的途中,遇到了罕见的大雪,进山的路被封住了。积雪厚得到达人的腰部,根本无法进入雨崩村。刘一村只好在山外等待。直到半个月后,终于有村民将雪路铲开,从雨崩村里出来了。刘一村才顺着这些人的脚印,跌跌滑滑走了整整一天才到雨崩村的学校。
刘一村成了这里的一名支教老师。她不是政府派出来的,也不是民间组织的,几年来,她既无报酬,也无名份。 在雨崩,她靠的只是心中的信念。雨崩村的景色是很优美,但生活却是原始贫困的。全村只有35户村民,雨崩小学只有13个藏族学生,刘一村是这里唯一的老师。学校教室很简陋,教具也很粗糙。刘一村没有工资,没有生活保障,她连吃饭也都由住校生及学校附近村民供应。但她把全身心都献给了这些藏族学生。或许正是由于藏族学生那一双双清澈的蕴藏着求知欲望的眼睛,使刘一村担负起了老师这个角色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刘一村说:“我无法用语言形容我第一次见到雨崩的感受,只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来了就再没有离开。”
讲述完了关于雨崩村的故事和幽美的景色之后,我们在雨崩村的行程就要结束了。雨崩村卡瓦格博留给我最后的一个印象是,清晨我撩开窗帘,从木格窗户里看到晨曦把雪山之巅映照得熠熠生辉的景象。
我怀着对雪山,对雨崩村的未了之情,坐在马背上离开雨崩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好像做了一场梦。
注:”猎人阿那主“、梅里山难事件”、“寻找登山者”、“牧人江初”、“雨崩村小学”里的故事素材均来自于电视纪录片《雨崩村的故事》等。在那些章节里边我基本保留了记录片的那种平淡的生活化的叙述语感,很多语言都是来自讲述者本身的话语。我不想用文学化的语调去渲染那些故事。我只想真实平淡的记录下故事本身。
很抱歉,我只是从记录片中摘取或窃取了那些故事,而不是自己亲自聆听或走进雨崩村的传奇里去。作为一个走马观花似的旅行者,我只在雨崩村住了两个晚上。只把眼睛和镜头对准了雨崩村的一部分景色,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深入雨崩村的生活以及整个村庄的内部世界。以此为憾!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我们一行人骑马穿过一片茂密的灌木林。我一走进那片幽深的树木、藤蔓交错的丛林,就感觉走到了神秘的神话或童话世界里边去了。我想等会下山的时候一定要在这里停留拍些照片。我们在原始森林中穿行。穿过溪流、木桥,沿途开放着各种野花和结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野果。不知道是山路太艰险狭窄,还是骡子的性子太烈。我们一路在马背上胆战心惊的颠簸着,最痛苦的就是骡子有时候忽然就发野狂奔,走到一些特别危险的路段上去。骡子们还经常往生长着茂密树林的地方走,因为山路崎岖狭窄,脚杆就会擦在树干上,火辣辣的疼痛不已。还好我们都穿着雨鞋,这样减轻了一些痛楚。
终于爬上了一个山顶,一阵风吹来,我们顿觉神清气爽。我们看到了传说中的冰川在正午的阳光下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光泽。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冰川。仰望着蓝天白云下洁净得纤尘不染的冰川,我真的渴望自己是一只鸟,飞往那圣洁的所在。我在那一瞬间一下就理解了那些登山人员为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到达那白雪皑皑的雪上之巅。
由于树枝的遮挡,我只能拍摄下冰川的一角。还因为正午光线的缘故,我无法拍摄下冰川的那种晶莹剔透的圣洁之美。但那种美已经深深的烙在我的灵魂中。
我们终于到达了一号营地。这里是一个高山牧场。也是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大本营。在一块平坦的被稀疏的树木环绕着的林中空地上有两间木屋。我们上去的时候,看到有两个牧人在木屋里聊天喝酥油茶。距离木屋不远的地方还有一条泛着细小浪花的清亮小河。山上的路程更加艰险、陡峭,马就只能到达这里。剩余的路程要靠我们自己行走。由于我们在租马的过程中延误了时间,我们前往冰湖的时候,有些人已经从山上下来了。那些游客都很热情,面带微笑,不断对我们说加油,加油。我们也询问路程还有多远,冰湖的景色如何?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不远、不远,很快就要到了。关于冰湖的景色如何,几乎众口一词美啊,美啊。
他们说不远、不远,很快就要到了。我们却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才终于到了卡瓦格博雪峰下的冰湖。在快要接近冰湖的时候,我放缓了脚步。我对于期盼已久的事物,总是要在心中有一个停顿的,抑制的,消融的过程。我只想慢慢的从容的怀着隐秘的欣悦,靠近这个雪山下的湖泊。我想象这是一个幽梦一般的湖泊。
我在一步一步的靠近她。我写到此处的时候稍稍停留了一会,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描述我看到的那个冰湖——-——我看到了一块水田一样的小塘,里边装满了浑浊的泥浆一样的水。我只感到心中有种急剧上升之后的东西在往下沉。我们所有人在看到冰湖的那一瞬间都沉默了。其实这种强烈的失望或失落感我并不是第一次经历。在新疆的鸣沙山下的月牙泉旁,我就经历过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落。我很快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坐在雪山下欣赏了一会那弯浑浊的湖水。我想,至少我抬头的时候看到卡瓦格博雪山依然是那么的圣洁而耀眼。
我们下山之时,因为美景滋生出来的那份热望还是消散了不少。但我们早上路过的那片茂密的灌木林,又在那个黄昏给予了我们一种美的补偿。灌木丛在黄昏柔和的光线中散发出异乎寻常的幻美。在碧绿的树丛绿叶间盛开着一族一簇的白花,那些白花皎洁柔美得仿佛澄明的月色。透过灌木丛的枝桠,我看到西面有一片斜坡被夕阳映照的明亮而柔和。还有那条幽深的小树林,散发出黄昏特有的飘浮和清寂。
回来以后我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关于冰湖的图片。其中有一张确实是那种幽蓝沉静的感觉。在我写下这篇游记之时,我并没有因为对冰湖的失望,使雨崩村在我心中的美好有丝毫的削减。
关于雨崩村的风景或者我们的雨崩之行,到这里其实已经该结束了。但我依然有意犹未尽之感。我还想在接下来的讲述中写道与雨崩村紧密相关的保持着原始生活状态的牧人——江初。
牧人江初
就在雨崩村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时候,村里的另外一些人则固守着从祖先那里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那就是雨崩村的牧人。
和往常一样这天牧人江初到傍晚时分才放牧回来。做牧人是很幸苦的事情,江初回到牧场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开始挤奶。雨崩是个半农半牧的村庄,放牧过去一直是村民的一种主要的生活来源,几乎每个家庭都养牛,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牧人。江初家现在有13头牛,其中几头是奶牛,每天早晚都要挤一次奶。江初已经做了20多年牧人了。他说他做牧人习惯了,心情也很愉悦。他也很喜欢牲口,不做牧人就不舒服,哪怕回家呆两三天都很难受,就想回牧场。
在过去畜牧产品是雨崩村村民主要的收入之一,近年随着旅游业的介入,庄稼和牲畜在村民们看来似乎都不是很重要了。很多人都放弃放牧了。每个家庭都有严峻的分工,作为牧人当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家里人养牲畜,提供家庭每年所需的酥油。现在牛养得少了,江初两天挤的牛奶才够打一次酥油。打酥油是很繁重的活,一般要回来打一千多次才能够把酥油从牛奶中分离出来。每年的七月雨崩村的牧场通常是在这个叫尼诺的地方,但今年干旱的气候也危极到了这个牧场里。为了保护操场,牧人们决定提前搬迁。他们一般每个牧场呆一个月。但今年干旱草长得不好,只好明天搬到笑弩牧场了。牧人江初说明天早上我们就一起高高兴兴的搬迁吧。此时提前搬迁牧场还有一个神秘的原因,因为按照牧人们的经验,这个季节只要搬迁牧场,一搬就会下雨。但这次是否能够奏效,谁的心里都没有底。
就在牧场搬迁的这天早上,老天果然把一场甘霖降给了雨崩村。这是今年雨崩村三个多月来的第一场雨。雨崩村共有四个牧场,分布在海拔2050米至4000米之间,牧人们随着季节和气温的变化不断搬迁。天气暖和的时候就搬到海拔较高的高山牧场,天气寒冷的时候就逐渐往河谷的低牧场搬迁。村民们对牧场有一套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一般情况下牧场连续放牧的时间都不会超过一个月。牧场要实行轮流封闭,在牧场封闭期间任何人家的牲畜都不许进入。这样就避免了过度放牧对草场环境的破坏。笑弩牧场是雨崩村水草最丰美的牧场,也是村里海拔最高的牧场之一。1991年和1996年中日登山队都把大本营设在这里,现在许多人都跟着把这里叫做大本营。如今这里成了雨崩村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
牧人们的生活除了清苦以外还比较单调。牧人最难忍受的是孤独。因此很多牧人都会吹牧笛。或苍凉或幽远的牧笛声在炊烟和牛羊吃草的山谷间回荡。牧人江初指着雪山远处的一个地方说:那里叫木鲁扎,那一片都很漂亮的,那是太阳最早照到的地方,牛羊到上面的时候就更漂亮了,雪白的一片。他说那上面还有一个湖,是卡瓦格博神山的湖。
牧场搬迁的日子又到了,家里人和亲友都会来帮忙。他们今天要搬到一个叫布茸弩牧场的地方,这是江初最喜欢的一个牧场。现在是一年当中牧场天气最好的时候,在这里四周悬崖环绕,牲口不会跑得太远。割饲料也很方便,这样江初就不用每天都那么受累。黄昏的时候晚霞在卡瓦格博的身后慢慢的升起,漂浮在静谧的牧场上空。这是这个牧场每年最美的时候。也是每年这里最神秘安静的时候。近30年的牧人生活使江初再也离不开牧场了。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宁静的每天与酥油茶,糌粑,牦牛陪伴的生活。
10月以后雨崩村开始转凉了,这时候牧人又开始搬迁了,要搬到海拔只有2000千米的河谷,在那里度过冬季。直到来年过年的时候,牧人才会回到村庄与家人团聚。
在我简单的勾勒了雨崩村牧人江初的生活之后,请允许我在最后的篇幅里再讲述一下关于雨崩村的小学。那个简陋的学校曾经是雨崩村的孩子们通往外面世界的一个希望之窗。
雨崩村小学
雨崩村小学在上雨崩。两扇漆着粗劣黄色土漆的木门,大门两边的门框上悬挂着两块长方形的木板。左边写着“雨崩卡瓦格博小学,右边写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先后来过这里支教的老师不少,但留在这里最长久的是一个叫刘一村的女孩。她在在雨崩村已经支教七年了。由于德钦县教育体制改革,所有的一师一校全部都集中到县城办学,如今她离开了雨崩,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代课老师。
七年前,刘一村得知云南缺少师资,她一路打听,先坐火车到昆明,然后到中甸,再转汽车到了德钦县城。就在她徒步赶赴雨崩村的途中,遇到了罕见的大雪,进山的路被封住了。积雪厚得到达人的腰部,根本无法进入雨崩村。刘一村只好在山外等待。直到半个月后,终于有村民将雪路铲开,从雨崩村里出来了。刘一村才顺着这些人的脚印,跌跌滑滑走了整整一天才到雨崩村的学校。
刘一村成了这里的一名支教老师。她不是政府派出来的,也不是民间组织的,几年来,她既无报酬,也无名份。 在雨崩,她靠的只是心中的信念。雨崩村的景色是很优美,但生活却是原始贫困的。全村只有35户村民,雨崩小学只有13个藏族学生,刘一村是这里唯一的老师。学校教室很简陋,教具也很粗糙。刘一村没有工资,没有生活保障,她连吃饭也都由住校生及学校附近村民供应。但她把全身心都献给了这些藏族学生。或许正是由于藏族学生那一双双清澈的蕴藏着求知欲望的眼睛,使刘一村担负起了老师这个角色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刘一村说:“我无法用语言形容我第一次见到雨崩的感受,只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来了就再没有离开。”
讲述完了关于雨崩村的故事和幽美的景色之后,我们在雨崩村的行程就要结束了。雨崩村卡瓦格博留给我最后的一个印象是,清晨我撩开窗帘,从木格窗户里看到晨曦把雪山之巅映照得熠熠生辉的景象。
我怀着对雪山,对雨崩村的未了之情,坐在马背上离开雨崩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好像做了一场梦。
注:”猎人阿那主“、梅里山难事件”、“寻找登山者”、“牧人江初”、“雨崩村小学”里的故事素材均来自于电视纪录片《雨崩村的故事》等。在那些章节里边我基本保留了记录片的那种平淡的生活化的叙述语感,很多语言都是来自讲述者本身的话语。我不想用文学化的语调去渲染那些故事。我只想真实平淡的记录下故事本身。
很抱歉,我只是从记录片中摘取或窃取了那些故事,而不是自己亲自聆听或走进雨崩村的传奇里去。作为一个走马观花似的旅行者,我只在雨崩村住了两个晚上。只把眼睛和镜头对准了雨崩村的一部分景色,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深入雨崩村的生活以及整个村庄的内部世界。以此为憾!
文章评论
雲曼姗(刘静云)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