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心经》

个人日记

《般若波罗蜜心经》

[]玄奘法师奉召译 

观自在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问题解答
问:《心经》为摩诃般若的素描,它的修行方法如何?是否为观自在?
答:古人翻译佛经有三个同义的字,一个是,一个是,一个是。这三个字看起来迥然不同,它们在其他地方的用法也不同,但在佛经上来讲,却有相同的涵义。就修行或修行的方法而言,往高处讲,一落入方法就是有为法,就不是真修行。《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圆觉经》讲:作、止、任、灭,这都是有为法,不契合如来法门。就是有所作为,如念经、磕头、拜拜,当然不只这些,还有很多,乃至包括打坐。,你多余的妄想要叫它停止,也就是说停止妄想,这也是错。为什么?因为没有心就没有妄想,没有水就没有波,有心就有念,有水就有波。你进入了真正的不二法门、进入了佛门,有念即无念,无念即有念。我们现在大家在一起、混合在一起,彼此同化了,我若是无念,我能讲什么呢?因为语言是念的声音;我若是有念的话,能够使各位无念吗?我现在不讲,你看你有没有念?你若保持这个心态,就是真正的修行,真正地修行摩诃般若。无为法,观无念心就是修行的方法。
问: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请问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行深?就安祥禅的修行方法来讲,于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实践,才能契入甚深般若的状态?
答:若讲甚深般若、行深般若,你行了,就知道;你不行,光问我,我说了,你也不知道。那我若不说,好像敷衍你。你现在的心态就是行深般若。各位!现在的心态就是在行深般若。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工作,都抱着这颗心,那个就是修行,也就是真正的修行。你想念和行为有点不对,你修正它,这个叫修行;把错误的、不正确的、不符合中道的、不符合八正道的想念和行为都修正过来,这个就是修行。除了这个以外,没什么叫修行;念经、打坐、磕头、烧香,那个不叫修行,那叫迷信,是在自我否定,那叫愚痴
问:当运用表层意识而同时觉知起心动念,在无私、无我、不自欺等自然流露表层意识的状态下,是否可以算是已经上路?
答:绝对是上路,不但是上路,而且是行深般若。佛法讲深,是很深的,你无法接近;讲浅,也是很浅的,就在你跟前。各位现在已经把全部《心经》做到了,你们现在的心态,完全符合摩诃般若。
问: 导师说:从小学至大学所学的教材都叫做蕴,而蕴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怎奈每天生活上、工作上都需要用到这些知识,虽然理上知道这些都是假有不实,但是事上却难以摆脱,每天均需处理各项繁杂的事务,均与五蕴为伍。请问如何才能去除五蕴所累积的不良影响?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够度一切苦厄?那么又如何过化存神?如何空其所有呢?
答:各位知道,佛门是不二法门──有无不二,自他不二。各位看过我《不二法门》的讲词,那只是题纲,里面还有很多,我只是开个头而已。那么照见五蕴皆空,空是什么?我在《心经浅解》里面讲:空就是无限的可能,是发展的余地,是万有的本源。今天各位问我,我再跟各位讲:空的基本属性,一个是解脱,一个是般若。有解脱、无般若,空是死的;有般若、无解脱,空是受罪的,是业障。因为空有两个基本的属性,第一个是解脱,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解脱了;第二个是般若,任何事情只要一空,就充满了希望,但是空是个大生命,是宇宙的生命,是宇宙的心,所以它是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聚集,蕴就是蕴藏、聚集的意思。五蕴皆空就是要五蕴都解脱,就是学识变成工具,不再构成你的障碍,要你自我主宰,你去运用这些表层意识,而不被这些表层意识所干扰。所以你得到了,把五蕴空了以后,五蕴当下就成了解脱与般若。大家不要把当作消灭,没有消灭的意思,是不生不灭,是永恒,没有消灭的意思。不是说你空五蕴,就埋没了五蕴,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那么各位如果照见五蕴皆空,在你真心照耀之下,你的表层意识、你的分别心、你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知识,都原封不动地在你面前,但是它不会干扰你,它不会驱使你被私我欲望支配,它不会成为你达成一种不良意图的工具,如此而已,并不是要你消灭五蕴。而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当下得到解脱,当下就是摩诃般若。坦白地说,摩诃般若就是知觉;露骨地说,它就是大智慧──一切智慧的母体。
问:如果用般若观照,不用分别,当体即空,请问(一)如何才能使用般若观照?(二)既不用分别,那么在过活实际人生时,应如何用心?
答:(一)般若是佛用,般若不是个东西,看不到的。你用安祥心,就可以使用般若观照了。(二)不二法门,用心就是不用心,不用心就是用心。你用真心、用无我的心、用客观的心去过活人生,你取得、行为、想法都不会过当,都不会有偏激,都是极为正确的。
问:观照般若与《信心铭》上说的虚明自照是否相同?
答:这个也同、也不同。这是不是很矛盾呢?不矛盾。就相同而言,佛法是不二法门,哪里有不同的呢?既然是不二,当然相同。就不同而言,它迥然不同。因为讲实相般若,是就教下(佛教)的般若系统的佛经来讲的。它讲般若,大概地归纳起来有四种般若:第一、是实相般若,是生命的本体。第二、是观照般若,顺应万事万物。第三、是文字般若,文字能够显示佛(佛法)的胜义。第四、是眷属般若,般若是法不孤起,一定有眷属,如六波罗蜜,属于眷属般若。那这么看起来,般若分散来讲,不可胜计,归纳起来则有四大类,而虚明自照只有一个。什么是虚明自照?我刚才已经讲了,觉、照、观是同义字,所以虚明自照就是虚明自觉照体独立照而不照,不照而照,它是不二法门,照就是不照,不照就是照。解释这一句,古人讲的话很好,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发出的光,照亮谁呢?照亮它自己。所以照与不照、能照所照,都是不二的。
问:有能、所否?若有能所,谁照?谁被照?若无能所,合成一体,何须言?如眼不自见其眼,镜不自照其镜。
答:你问何须言照,是你言,我没有言啊!我刚才不是跟你们讲嘛!如珠吐光,还照珠体,是你说,我都没有说这个啊!这个,是就作用来讲,它是个作用,也就是说般若不是死的。它照谁呢?它照它自己,它没有照别人。
这个能所,有能照,有所照,能所不二,佛法是个不二法门,若是真正的佛法,是能所不二、自他不二、得失不二、毁誉不二……,都是不二的。谁是能照?谁是所照?如珠吐光,还照珠体,还是借用这句话来解释。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般的认知里,不异就是即是,在《心经》这样精简的短文当中,为什么要重复这两句呢?对境无心,色即是空,如何避免流于冷淡呢?
答:这个大家不知道,因为佛为了要说明色即是空,他必须要强调。古人说:前箭犹浅、后箭深色即是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