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醒脑开窍”针刺法治中风后遗症

针灸秘籍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中医针灸“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治疗中风上有良好效果。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在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防病治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不断需求,针灸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使用,正逐步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刺法很多,其中“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治疗方面优于其它针刺手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

    一、穴位选择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针刺手法

    1、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2、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3、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4、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5、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6、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7、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8、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9、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10、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

    11、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三、并发症的治疗

    1、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2、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

    3、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4、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5、 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

    6、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7、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

    8、 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四、治疗时间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知识普及:中风先兆有哪些?

    许多人不了解中风的前兆,即使这些中风先兆出现了,他们全不以为然或者无所觉察,从预防中风发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大量临床经验证明只有少数病人在中风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绝大多病人都有以脑部瞬间缺血的表现而发出的各种信号。

    1、瞬间失明或者视力模糊,这个兆头一般持续时间很短,仅仅几秒钟,但少数人可达数分钟。这是因为大脑后动脉变窄,供血不足,影响了枕叶的视觉中枢。

    2、出现难以忍受的局限性头痛形式和平常完全不同,如头痛由全头痛变为局限性头痛,间歇性头痛变为持续发作,或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脑溢血的先兆。

    3、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摇曳不定、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这种情况往往是同眼睛看到双重物象、耳鸣一起出现。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影响了小脑这一平衡器官。

    脑出血遗症,脑梗塞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西医不能治愈的,中医中药加针灸理疗就会很神奇般的治愈;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

中华医杨医师空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