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往哪个方向吹
个人日记
最近看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讲的是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徐志摩是个浪漫主义诗人,骨子里有着唯美情结。唯美的东西,没有几个人不喜欢。可一个男人,要是一味追求唯美,就像氢气球被放飞,自由过了头,轻飘飘的,再也找不到来时路。
说到徐志摩,不能不提林徽因。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在伦敦,彼时,徐志摩已结婚生子,而林才是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她清纯美丽,气质高雅,像一朵带露的白玫瑰,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徐的儒雅、才情、率真,也如一颗石子,投掷在林徽因的心湖。
异国逢知己,才子遇佳人,本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如果徐志摩能够像君子一样,发乎情,止乎礼,他与林徽因的故事,就会成为另一个版本。可我们的诗人,以自我为中心,为寻求“茫茫人海中唯一灵魂之伴侣”,勇敢地做了“中国史上‘文明离婚’第一人”。
当时,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已怀上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为铲除离婚路上的障碍,他一句“把孩子做掉!”犹如一盆冷水,浇到张的头上。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冷冰冰地回应:“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张幼仪没舍得肚子里的小生命,坚持把孩子生了下来。孩子刚出生一个月,她就被迫在离婚协议上签字。
徐志摩离婚后,并没有如他所愿,与林徽因走到一起。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与林徽因青梅竹马,两家又是世交。林徽因是个睿智的女子,她与徐志摩相识的时候,才十六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少女情怀总是诗,她对徐志摩是崇拜还是爱慕,恐怕当时连自己也弄不清楚。分手的时候,她对徐志摩说:“我的爱情绝对不会是空中楼阁。如果在爱情和道德之间必须做出选择,那么,我选择道德。道德不是枷锁,那是人们心中的一把尺,是一个人自尊的根本,更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她终是轻轻转身,决然走向了另一条路。时间证明,这条和梁思成并肩的路,是光明的,辉煌的,适合她一直走下去的。
徐志摩没有听进去林徽因的话,他注定是个不甘寂寞的人,转身去追求有夫之妇陆小曼。陆小曼是北京名媛,风情万种,妩媚动人。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丈夫王庚都是梁启超的弟子,两人也是好朋友。俗话说:“朋友之妻不可欺”,可徐志摩顾不了这么多,而且他有着自己的理由,既然他和陆小曼情投意合,那么该退出的就是王庚了。王庚的成全,让徐志摩和陆小曼结为夫妻。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尽管徐志摩在好几个大学兼职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挣取稿费,却难以供得上陆小曼的挥霍无度。他常常是捉襟见肘,拆了东墙补西墙,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是一个有着传统思想的女性。她善良、孝顺、隐忍,面对徐志摩当初对她的无情与伤害,她不计前嫌,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还经常接济他的生活。怕徐志摩难为情,就安慰他说,本来就是徐家的财产。她孝敬公婆,后来以义女的名义,携儿子与徐家二老生活在一起,并为他们养老送终。这样一个善良、贤淑的女子,着实让人钦佩。梁实秋在《谈徐志摩》一文中,对张幼仪的评价最为中肯:“她沉默地、坚强地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值得世人尊重的女子,当初在徐志摩眼里一文不值,他讥讽她是“乡下土包子”。张幼仪始终无法与他平等地交流,更难以走进他的内心。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对徐志摩提出离婚,我们是能够理解的。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毕生追求美,追求爱,他有权利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但在对待结发妻子张幼仪身上,做得未免太过绝情。他提离婚的时候,张幼仪正在英国陪读,身怀有孕。他为了逼张离婚,不声不响,离家出走,把一个语言不通、举目无亲的弱女子,孤零零扔在异国他乡。张幼仪当时心中的疼痛与绝望可想而知。离婚后,徐志摩登报发《离婚通告》昭告天下,他是痛快了,却不知让张幼仪这个弃妇情何以堪?夫妻之间,就算没有情,也该有义啊!
1931年11月,徐志摩受林徽因邀请,搭乘免费的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去参加林徽因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因天降大雾,导致飞机触山爆炸不幸遇难,时年34岁。年轻的诗人,以飞翔的姿势,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徐志摩意外身亡,林徽因自责不已,她把梁思成从失事现场带回的飞机残骸挂于卧室,以示对徐志摩的怀念,直至去世。徐志摩的离世,也让陆小曼悔恨交加,她从此素服终身,绝迹于娱乐场所。而张幼仪,这个让人敬重的女子,在徐志摩去世后,不但为徐父养老送终,独自抚养徐志摩的儿子,还以儿子的名义不断接济陆小曼。她在晚年说过这样的话:“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徐志摩何其幸!
爱情是什么?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种答案。花前月下,情话绵绵,是爱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爱情;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也是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爱情。但真正的爱情,或许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你侬我侬的厮守,没有故作恩爱让世人看的作秀,它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惦念和付出。真正的爱情,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在能爱的时候,懂得珍惜;在不能爱的时候,懂得放手。
张幼仪显然正是这样一位深知爱的真谛的女子。而徐志摩却把爱情当作诗,当作神话,想得过于完美。这是他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思想在作祟,以至于他一遇到中意的女子,就如扑火的飞蛾一样,明知万劫不复,却不管不顾迎上前去。岂不知人生中哪有“完美”二字,如果当初他与心中的女神林徽因走到一起,也不见得伊人会一直是他想象的模样。像张爱玲说的,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徐志摩太感性,太随性。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理性做头脑的支撑,一味跟着感觉走,是很可悲的。柏拉图说过:“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一个有理性的人,懂得自制,他不会让自己的情感泛滥成灾,弄得无法收拾。他也许有梦。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如果连梦也做不得,那也未免太过无情。可他不会沉溺梦境,他拎得清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它们之间远远隔着“道德”两字。这两个字,威严庄重,不容亵渎。可惜徐志摩,至死也没明白这一点。
徐志摩写下一首《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
人生不是华美柔顺的锦缎,也不像张爱玲说的“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虱子”那样不堪。繁缛的生活从来都不缺少美和诗意,只要你有心,自可拥有“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这样的好时节。但前提是,在自己的天地。不管风往哪个方向吹,只要心中的信念不倒,就不会在风中迷失。
但愿世人,聪明如你,心清如莲,尽享清欢。
说到徐志摩,不能不提林徽因。林徽因与徐志摩相识在伦敦,彼时,徐志摩已结婚生子,而林才是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她清纯美丽,气质高雅,像一朵带露的白玫瑰,深深吸引了徐志摩。徐的儒雅、才情、率真,也如一颗石子,投掷在林徽因的心湖。
异国逢知己,才子遇佳人,本是一场美丽的邂逅。如果徐志摩能够像君子一样,发乎情,止乎礼,他与林徽因的故事,就会成为另一个版本。可我们的诗人,以自我为中心,为寻求“茫茫人海中唯一灵魂之伴侣”,勇敢地做了“中国史上‘文明离婚’第一人”。
当时,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已怀上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为铲除离婚路上的障碍,他一句“把孩子做掉!”犹如一盆冷水,浇到张的头上。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冷冰冰地回应:“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张幼仪没舍得肚子里的小生命,坚持把孩子生了下来。孩子刚出生一个月,她就被迫在离婚协议上签字。
徐志摩离婚后,并没有如他所愿,与林徽因走到一起。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与林徽因青梅竹马,两家又是世交。林徽因是个睿智的女子,她与徐志摩相识的时候,才十六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少女情怀总是诗,她对徐志摩是崇拜还是爱慕,恐怕当时连自己也弄不清楚。分手的时候,她对徐志摩说:“我的爱情绝对不会是空中楼阁。如果在爱情和道德之间必须做出选择,那么,我选择道德。道德不是枷锁,那是人们心中的一把尺,是一个人自尊的根本,更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她终是轻轻转身,决然走向了另一条路。时间证明,这条和梁思成并肩的路,是光明的,辉煌的,适合她一直走下去的。
徐志摩没有听进去林徽因的话,他注定是个不甘寂寞的人,转身去追求有夫之妇陆小曼。陆小曼是北京名媛,风情万种,妩媚动人。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丈夫王庚都是梁启超的弟子,两人也是好朋友。俗话说:“朋友之妻不可欺”,可徐志摩顾不了这么多,而且他有着自己的理由,既然他和陆小曼情投意合,那么该退出的就是王庚了。王庚的成全,让徐志摩和陆小曼结为夫妻。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尽管徐志摩在好几个大学兼职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挣取稿费,却难以供得上陆小曼的挥霍无度。他常常是捉襟见肘,拆了东墙补西墙,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是一个有着传统思想的女性。她善良、孝顺、隐忍,面对徐志摩当初对她的无情与伤害,她不计前嫌,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后,还经常接济他的生活。怕徐志摩难为情,就安慰他说,本来就是徐家的财产。她孝敬公婆,后来以义女的名义,携儿子与徐家二老生活在一起,并为他们养老送终。这样一个善良、贤淑的女子,着实让人钦佩。梁实秋在《谈徐志摩》一文中,对张幼仪的评价最为中肯:“她沉默地、坚强地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值得世人尊重的女子,当初在徐志摩眼里一文不值,他讥讽她是“乡下土包子”。张幼仪始终无法与他平等地交流,更难以走进他的内心。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对徐志摩提出离婚,我们是能够理解的。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毕生追求美,追求爱,他有权利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但在对待结发妻子张幼仪身上,做得未免太过绝情。他提离婚的时候,张幼仪正在英国陪读,身怀有孕。他为了逼张离婚,不声不响,离家出走,把一个语言不通、举目无亲的弱女子,孤零零扔在异国他乡。张幼仪当时心中的疼痛与绝望可想而知。离婚后,徐志摩登报发《离婚通告》昭告天下,他是痛快了,却不知让张幼仪这个弃妇情何以堪?夫妻之间,就算没有情,也该有义啊!
1931年11月,徐志摩受林徽因邀请,搭乘免费的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去参加林徽因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因天降大雾,导致飞机触山爆炸不幸遇难,时年34岁。年轻的诗人,以飞翔的姿势,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徐志摩意外身亡,林徽因自责不已,她把梁思成从失事现场带回的飞机残骸挂于卧室,以示对徐志摩的怀念,直至去世。徐志摩的离世,也让陆小曼悔恨交加,她从此素服终身,绝迹于娱乐场所。而张幼仪,这个让人敬重的女子,在徐志摩去世后,不但为徐父养老送终,独自抚养徐志摩的儿子,还以儿子的名义不断接济陆小曼。她在晚年说过这样的话:“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徐志摩何其幸!
爱情是什么?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种答案。花前月下,情话绵绵,是爱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爱情;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也是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爱情。但真正的爱情,或许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你侬我侬的厮守,没有故作恩爱让世人看的作秀,它是一种从内心发出的关心和照顾,惦念和付出。真正的爱情,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在能爱的时候,懂得珍惜;在不能爱的时候,懂得放手。
张幼仪显然正是这样一位深知爱的真谛的女子。而徐志摩却把爱情当作诗,当作神话,想得过于完美。这是他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思想在作祟,以至于他一遇到中意的女子,就如扑火的飞蛾一样,明知万劫不复,却不管不顾迎上前去。岂不知人生中哪有“完美”二字,如果当初他与心中的女神林徽因走到一起,也不见得伊人会一直是他想象的模样。像张爱玲说的,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徐志摩太感性,太随性。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理性做头脑的支撑,一味跟着感觉走,是很可悲的。柏拉图说过:“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一个有理性的人,懂得自制,他不会让自己的情感泛滥成灾,弄得无法收拾。他也许有梦。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如果连梦也做不得,那也未免太过无情。可他不会沉溺梦境,他拎得清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它们之间远远隔着“道德”两字。这两个字,威严庄重,不容亵渎。可惜徐志摩,至死也没明白这一点。
徐志摩写下一首《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这或许是他一生的写照。爱情和生活上的理想主义,让他在求而不得之际,难免失意、彷徨,心生悲凉。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人生不是华美柔顺的锦缎,也不像张爱玲说的“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虱子”那样不堪。繁缛的生活从来都不缺少美和诗意,只要你有心,自可拥有“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这样的好时节。但前提是,在自己的天地。不管风往哪个方向吹,只要心中的信念不倒,就不会在风中迷失。
但愿世人,聪明如你,心清如莲,尽享清欢。
附林徽因诗两首
《你是人间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前些日子,果果说,她在看电视剧《人间四月天》,让我有时间也看一看,看完跟她讨论。果果的话,我总当圣旨一样,于是,几乎不看电视剧的我,就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才有了这篇文章。
猪猪说:“其实啊,梅子啊,这些人,是不是幸福,是不是痛苦,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别人写的别人说的,那都加上了别人的观点,是别人的推测。有句话叫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我觉得是最有道理的。”我承认,猪猪说的没错。可这鞋子要是太扎眼,就免不了别人说道。 猪猪,谢谢你送的信纸,我请你喝茶!
值此元旦之际,送上我真挚的祝福:愿我的文友们在新的一年,快乐永相随,幸福长相伴!
猪猪说:“其实啊,梅子啊,这些人,是不是幸福,是不是痛苦,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别人写的别人说的,那都加上了别人的观点,是别人的推测。有句话叫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我觉得是最有道理的。”我承认,猪猪说的没错。可这鞋子要是太扎眼,就免不了别人说道。 猪猪,谢谢你送的信纸,我请你喝茶!
值此元旦之际,送上我真挚的祝福:愿我的文友们在新的一年,快乐永相随,幸福长相伴!
文章评论
问山
上天或许就是那么地不公 让理性的人无法写出感性的诗 写得出感性的诗的就做了不理性的人 做人是一辈子 做诗也是一辈子 但一辈子的人总一分一秒地过 一辈子的诗也是一首首地写 能不能一时感性 换一句半句感性的诗 一辈的思考 重塑一个理性的人
猪猪侠
这[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61660.htm]偈子[/url]不错[em]e113[/em]
猪猪侠
我没本事也没耐心去理别人的一团乱麻(哪怕是再扎眼的鞋子)。梅子,实在是敬佩你,你能写得这么清晰晓畅,笔力和思维是不一般的清晰。[em]e163[/em]
Aa
两个字:佩服![em]e179[/em]
春江
浪漫的人才能创造出千古绝唱,一个心如古井的人是很难从事创作的。浪漫与激情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激情澎湃,在情感生活中则是很难对同一对象保持持久的火热的爱。徐志摩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不知道还要离婚多少次,结婚多少次。他的恩师杨启超作为证婚人在他与陆小曼的婚礼上则是一语中的:“志摩、小曼皆为过来人,希望勿再作过来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俩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落雁
浪漫的爱情人人向往,但平平淡淡才是真,也许女人太感性,但一切还要有良心不是,家庭不是两个人的事,孩子很重要,喜欢姐姐的讲解感触颇深!
落雁
浪漫的爱情人人向往,平淡是真,做一个有责任心有良心的人,如今离婚率颇高,令人不安,多点良心多点责任心为了下一代!
然清阁
文章超喜欢,雪儿你深藏不露啊
然清阁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当两个人构成一个世界时,别人看的是两个人的物象,而真实的好与不好的本质,只有那两个人能感受得到。对于徐志摩来说,他的感情世界应该是丰富的,因为他心中的梦,所以才有源源不断优美的诗歌被人们流传至今。爱情中没有谁对谁错,只有相遇的那人是否合适。
然清阁
佛法当中说因果,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其因,所以徐才有了早逝的果。可惜,可叹,可悲
智慧树
看过后心情很沉重,不知道徐志摩算不算是现在版的“陈世美,我甚至怀疑徐妻的以德报怨 到底值不值,照顾公婆理所应当,照顾子女是应尽的义务,但照顾徐志摩后来的老婆,是不是有些仁义过度了呢。
如果
[M]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M] [M] [/M] 梅子,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林徵因。 林徵因的诗《深夜里听到乐声》里有这样一句: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你说,它只是诗吗? 不仅我们明白,聪明如徐志摩当然也明白,它是一种态度,一种信息。我时常在想,林徵因当年正值情窦初开,天真烂漫之时,怎能抵挡爱的汹涌?是什么让她理性战胜了感性?是教育的熏陶使她智高一筹,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她望而却步?我十分赞同你的分析,横亘在他们中间的是道德。可惜的是,徐志摩至死没有懂得这点。也正因为这点,让我不得不对这个林徵因另眼相看,她不仅懂得徐志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且能准确把握自己的风往哪个方向吹。梅子,这是一件相当了不起、且对我们来说十分困难的事。那么,徐志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诗人才华、风流倜傥自不必说,单从郁达夫和林徵因的回忆资料上看,他是一个能给沉闷的空气带来活力的人;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是一个“笑响点亮四面风”的人,换言之,他是一个非常讨女人欢心的人,这样的人,以现代人的话说:最适合当情人,而不是做丈夫。他的爱,来得迅猛,消失得快,他没有安全感。 之所以,林徵因选择了梁思成而放弃徐志摩,是林徵因的非凡慧识,事实证明了这点。 要说,林徵因在爱情上,是一个没有尽全力的人。她给胡适的一封信中也承认对徐志摩“爱得不够”,在这点上,我对她的好感打了折扣,我有些埋怨,认为她和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一样爱得势利而不纯碎,伤了爱她人的心,两头摇摆,说负心也算得上,她嫁与梁思成后,情感上还和徐志摩有着千思万缕的联系,不仅和徐志摩,和金岳霖也同样走得近。而徐志摩死后,她又和凌叔华为争执康桥日记而相互交恶,俨然一副徐志摩的遗物只配我拥有的样子,那徐的妻子陆小曼算什么呢?由不得我怀疑她只是一个有着极强占有欲的人。梅子,女人一辈子想拥有的东西她全有了,容貌、学识、爱情,她把这些都牢牢抓在手,不让它失去半分。徐志摩生前她不好好爱,只管说“我懂得,但怎能应和”,而徐志摩死后她又把飞机残骸放在卧室至直老死,这又算什么呢?上帝让徐志摩死在去听她演讲的途中,让她背上一辈子的债,这是上帝作祟?还是为了成就一桩轰动近代的爱情故事? 梅子,同为女人,我知道你更欣赏张幼仪,我也一样,这无可争议。可是,对林徵因,我却心怀复杂。“我懂得,但怎能应和”,它不是坚决的拒绝,它暧昧地传递着两个信息,它给至真至性的徐志摩头上贴了一道符,让对方牢牢为此羁绊一生。那道符就是:此生,我是你唯一的知音。那么,徐志摩为她肝脑涂地在所不惜也是情理中的事。当然,第二个原因就用不着我多说了。一句话,道德它关乎名誉,凡是把名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都不可能为情而牺牲。你说它是一种责任也好,尺度也罢,反正,反正,呵呵! 果果心得,可以批,但不可骂哟!
十八浪子
分析得有理有节 结论也令人深思 世俗之爱,也许永远与自私连在一起[em]e129[/em] 真正的爱情,应该是高尚的墓志铭[em]e163[/em]
十八浪子
送来2013第一份祝福:吉祥如意[em]e177[/em]
鼠王
抽取道德的躯壳最多是闪耀一瞬的流星,却永远不可能成为太阳,即使他是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