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 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 方式有: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 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 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 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 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 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 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 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 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 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 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 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 出一点,隐括全面 。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 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 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 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 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 诗人的情感。 ——孟浩然与王维的阅读比较 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唐诗中独树一帜。他们的作品,都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都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都含蓄地表达了隐逸的情结;都主要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和杰出的成就,所以文学史上“王孟”并称。同是山水田园诗,孟浩然和王维都具有清淡自然的风格;同是出水芙蓉,但各显芬芳。下面就王孟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诗歌意境等方面作一些比较。 一、在孟诗中,诗人的形象是独立的,并不断地在所描写的自然环境中活动着,感情是直抒出来的。诗人将物象和情感、精神融为一体。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 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此诗前半部分泛写洞庭湖波澜壮阔、 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部分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退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急于入世的决心。诗人将景物的描写和自己的情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在王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诗人的个性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契合。他善于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个人的感情。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里,人闲、夜静、山空是从静态着手的,而花落、月出、鸟鸣是从动态着手的,一个“惊”字唤醒了一 个息息相通的世界。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幽静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宁静以致远”的心态诗人追求的就是这种 幽静沉寂,并在这种幽寂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二、 在孟诗中,首先使人感觉到的是诗人情感的波动。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名为不“不觉晓”,实际上早就被半夜的风雨声惊醒,心疼着一夜的风雨又将“落红无数”。美好的事物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逝去,红颜易老,青春不再,一生不得志的诗人只能在无数个风雨交 加的夜晚长叹自己的青春如落红般融入泥土化为尘。这首诗表面上是为落花惋惜,其实更是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惋惜。 王维的诗,静中有动,往往以静写动。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山林,复照青苔上。”山中空无一人,却可以听到人的声音。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照在林中的空地上,斑斑驳驳。诗中全 是静景,但它却是有生命的,一些似乎是虚幻的声音和光影浮动着,山林因此而显得更加幽静沉寂。 三、 孟诗清新自然,篇幅大都短小,语言平淡,擅长白描手法。如《过故人庄》,采用白描手法,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似乎看不到诗了。另外他重在写意,例如上面提到的《春晓》,虽然也写花鸟风雨,但并不具体描绘,它的意境是读者从语意中直接悟到的。 王诗则以清秀精工著称,语言锤炼,时有警策之句及醒人耳目的“诗眼”。对景物的描摹,则善于彩绘。为
了求得诗中画面之美,王维调动了各种手段。他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 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王维的许多诗更接近画,如《田园乐(其六)》:“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 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桃红、柳绿、落花、啼莺,一一点染,诗人以山水画家的眼光营 造意境,不但有一层层的构图,而且有鲜明的设色和具体的描绘,使读者先见画,后见意。 总之,孟浩然的诗清淡而韵味悠长,王维的诗清淡秀美而丰润。 【写景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理解诗词的主题。一般而言,诗人构建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撷取相似之“象”表意;二是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三是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诗人的主观 情感往往通过一组或一两个精心选择的意象来体现。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作题时能根据诗 歌内容选择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分析,同时对两首诗中的异同意象进行比较分析。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意境鉴赏可分三步去答:一看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景象、物象;二看用了 哪些技巧,展开联想、想象再现画面;三要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指明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 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 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 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3.抓诗眼,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 的了解(这在试题的注释中),即知人论诗,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等。此外,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也值 得注意。至于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又要善于体会诗人们 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通过不断地体味、剖析,从而领会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技巧。
《本文由近水楼台提供》 《斗室墨香整理》 二零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
文章评论
安心
我的留言呢[em]e118[/em][em]e123[/em]
致宁*拒群*
欣赏学习,才子哥辛苦了[em]e160[/em]
武皇牡丹
我赞萱亲数载忙 轱辘体·七绝·新韵 武皇牡丹 (一) 我赞萱亲数载忙,一双小脚走八方。 胸襟远大儿苗育,霜染青丝孙绕床。 (二) 巾帼怀志半边强,我赞萱亲数载忙。 一线英模娇不傲,为国撒血保边疆。 (三) 娇媚当年花俏芒,携夫教子敬高堂。 善良待友群朋颂,我赞萱亲数载忙。
蓝雪儿
[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