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点亮人生(转)

个人日记

        我们都熟悉《红楼梦》吧?书中那些女性形象你喜欢哪一位呢?林语堂说:“欲探测一个中国人的脾气,其最容易的方法,莫过于问他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假如他喜欢林黛玉,那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假如他赞成宝钗,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有的喜欢晴雯,那他也许是未来的大作家;有的喜欢史湘云,他应该同样爱好李白的诗。”林语堂又是何人呢?喜欢读书爱好文学的人都知晓。我们今后就从熟悉林语堂及其作品开始做一个读书人吧。

一、读书与人生

人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什么?是积极向上。积极向上是一个人人格品质的基础,是最具决定性、统领性和引导性的因素。只有积极向上,才能有追求;只有积极向上,才会有理想;只有积极向上,才富有激情。总而言之,只有积极向上,才能激活其他一切优秀品质中的优秀元素。

怎样才能保持积极向上、成就人生精彩?我的答案是读书,读书能博学,能明理,能启智,能让我们活得精彩,实现人生价值。一本好书,不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那么无数本书便是一架高耸入云的天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生命的源泉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我们就有了广博的知识,善读书使我们变得睿智,精读书使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求索。余秋雨说,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蠢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司汤达的深刻,杰克·伦敦的激情,雨果的忧郁;可以去品味梁实秋的随意,朱自清的柔和,钱钟书的睿智;可以体会李太白的豪迈,杜工部的沉重,李后主的无奈;也可以随李敖一起快意恩仇,甚至像王朔一般着着实实过一把“痞瘾”。每一次阅读都是与笔者的心灵交流,都可获得心头的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

 读书,可以让我们去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与历史。这一点我不用多解释大家都理解。

读书,也可以让我们金榜题名,使自己获得成功,为国家做出贡献。(正如文化有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一样。)于丹说,读书分为“有用”的(文凭、资历、工作属有用的,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和“无用”的(读心)。这个问题后面还要细说。

“读书防老”,养儿不一定能够防老,但是读书却可以防老,因为其他的休闲活动,像爬山这需要体力,年纪大了可能做不了,其他休闲例如打麻将,需要找到其他三个人,当年纪越大,牌友陆续往生,也无法打麻将。唯有读书,越老越吃香,因为年纪越大,智慧越深厚,读起来会更有乐趣。
     现在世界变化得很快,发现我们跟不上世界变化的速度,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读书不但能带着人去看世界,也能从中学会面对世界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读书的目的,不在于让你取得多么伟大而卓越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备受挫折的时候,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你安静从容地去面对

读书,是可贵的生活品质,是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是让我们的人生靓丽精彩的基础和前提。生命的质量需要锻炼,读书就是锻炼的重要一环。读书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开发。

虽然人生是有限的,但读书求知是无限的。每个人只有用不断的读书来充实与装点人生,才会使有限的人生显得多姿多彩;只有用读书求知来升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才会感觉到人生的幸福与美好。尤其在当今这个需要人才与尊重人才的时代,多读点书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二、读书之道

读书有道。读书之道的“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的道路也就是读书的方法;二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境界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境界如同山峰,虽然高低不同但都姿态万千各有千秋。现在先说最常见的三种读书境界:

功利的境界: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这是古往今来大多数读书人的读书境界。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古人要想当官就必须一级级应考(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试/进士)。要考好就必须要苦读,头悬梁锥刺股什么的,于是就有许多脍炙人口劝勉人勤奋读书的句子:“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汪洙)。

而今,现代中国莘莘学子读书好像并不是为了当官,更多的是想着一个“铁饭碗”,终生吃喝无忧。后来铁饭碗被废除后,一度兴起“读书无用论”,似乎读书就是为了吃饭。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读书只为在社会上立足生存,不少大学的教育也沦为职业教育,(只教谋生技能,不教如何做人)这些着实令人痛心。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呢?从饭碗的角度来说,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综合实力,加强人的技能素质,这些都为以后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是有备之用、无用之用。读书之大用何在?这就进入以下两个读书境界了,一是为了个人内心的充实与快乐;一是为了一种崇高理想的实现。

快乐的境界:为充实快乐而读书(读心)

“学而优则仕”被认为是儒家传统,其实孔子认为读书不应只为稻粱谋而应追求快乐,他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还将“道”放在首要的位置,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为“道”而读书是又一层境界了,后面再说。

真正把读书的快乐说得让人神往的人可能是翁森的《四时读书乐》。翁森字秀卿,号一瓢,浙江仙居人,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宋元更替的时代。他学问很好,宋朝灭亡以后,不愿为官,隐居办学,著有《一瓢稿》。他创作的这组诗在后代读书人中影响深远。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听到如此赞美读书的诗句,谁会不对读书充满遐想与渴望呢?

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并参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悟道)。它已经不再是为了一种单纯的求知而是为了一种智慧的富足。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像鲲鹏一样逍遥于天地之间,大千世界皆可阅览,人间万相莫不为书。(庄子: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清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中说得好:“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法国女作家杜拉斯也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是事物的智慧”。

但是这种读书境界旨在个人的圆满透悟(独善其身,个人完善),并没有向外实践的行为(为大众,为人类服务)。古人的知行合一观念可以作为补救。把读书悟道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这是更高层次的境界了。

道的境界:为崇高理想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1919年3月,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回国前夕,赋诗一首赠给为他饯行的同窗好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诗其实也形象地再现了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读书境界。郭沫若、巴金、鲁迅等等,都胸怀为国家民族繁荣富强、为人类团结友爱而读书的坚强信念。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这样的事例很多,不再一一道来。

孔子说:“道不远人”,是说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道,作为文明结晶的好书更是道的源泉。所以我们读书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内心充实与快乐,

三、读书之忌

我觉得一个人的最佳读书状态大多产生在中年以后,但能不能取得这种状态则取决于青年时期的准备,要注意方式方法的积累。首先要重视读书人常犯的毛病,以引起警戒。

1、读书之大忌:读而不思

我们在读书中的得失,在读书中的兴趣,是与思考不可分离的。从书籍的选择,从书籍内容的把握,从书籍为我所用,都需要我们个人发挥主动性,规划读书的行程与效益,尤其对书的评价,更是贯注着读书人的思想旨趣与情感的调节。

我们要学会思考,让读书增强我们的思考能力,而不是削弱或取消。不能盲目、随意地乱读书。

2、读书忌好大喜功

近日看论坛,常有人言及要读“完”诸如四库,诸如二十五史,有此必要吗?

诚然,现时还有人对国学有兴趣,愿意花时间去读古人的书,实为一大幸,但是,读书,也需讲究心态与方法。

读书,宜精,宜兴趣所至,宜读透。忌滥,忌片面求全,忌走马观花

所谓精者,以内容论,当择书海中之精华,如史部之前四史,如四库总目;以版本论,如商务中华上古等出版社精选底本所出版之影印本或名家点校注释本。(论语、庄子、老子等,读原文及注释)

所谓兴趣所至者,有人好史,则可精研史学诸书,何必仅求通才之名,一定要硬着头皮去啃与兴趣毫无关系之先秦诸子?读书是怡情之事,若无兴趣,多读反于己无益,过犹不及。(于丹四岁半开始学《论语》,培养国学兴趣)

所谓透读者,赵普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缘何?了然于心且可自如运用也。若无此心智,既便读十遍二十遍四库全书又能如何?书橱而已!

3、读书要务戒浮躁

不能只满足于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某某是大师、巨擘、泰斗,什么什么作品是巨著、名著,究竟怎么个大师,怎么个名著,则懵然无知,说不出个所以然。“读书看皮,读报看题”,就是读书上的浮躁表现。这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的。你要知道莎士比亚吗?你就得读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读他的全部戏剧作品。你要知道托尔斯泰吗?你就得读他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读他的重要代表作品。你要知道马克思吗?你就得读《资本论》,读《共产党宣言》,读马克思的其他重要著作。不这样,你就不知道他们的作品何以是名著,他们何以被称作大师,何以能如泰山北斗般地引导历史和时代之风骚。(趋尚浮华,缺乏耐性,急功近利)静心读,静心研究,获取真知,买书读书不是只为装门面。

一切有志或有兴趣读书的人,都应自觉地力戒浮躁,避开冗繁琐碎,抵御各种诱惑,静下心来,沉下心来,耐住寂寞,有计划地读点自己喜爱的书,真正掌握点有用的知识,同时也真正体尝品味到读书的乐趣

4、读书还有“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相反,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任何新思想都进不去。

一忌读什么,信什么。

这当然不是主张不要多读书,不要博学。书应该多读些,知识面应该宽些。可是多读书有个前提,这就是不能采取读什么信什么的态度,而应该以追求真理为目的,即读书在于求真。既不能先入为主,又不能六神无主。要在多读中通过比较分析逐渐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从所读的书中获得真正有用的东西,即使是读的不多也是有所得,远胜于那种越读越糊涂的读书方法。

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这表现在专业上就是学什么,就只读什么。我们以哲学为例,如果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读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书,只是在几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上打转转,肯定学不好;

四、读书的维度

读书是一个非常具有可塑性、独立性的行为,只要读书的人勇于开拓善于挖掘,他完全可以在三个方面做到与众不同,甚至特立独行。这就是读书的多维度带给人的风采。

广度: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人生在世,经验与书本要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强调通过游历阅览世事沧桑,也要重视书本阅读的广博。不同的书带给你不同的收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读书的丰盈还可以使人的灵魂充实气质不凡,就是苏轼说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要达到读书收获的效果,须认真选书,非好书不读。眼下由“百家讲坛”掀起国学热,《论语》、《庄子》等畅销神州,该类书籍是中国人生智慧的集大成,细读慢品,大有裨益。中国传统人生智慧融儒、道、释为一体,互补相融。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强调清净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色,究其根底,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几千年来这些哲学思想已筑建起中国人的群体意思及文化的核心基石。“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修行处世之道。此类书籍不可不看。(有人调查:你认为最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哪国的?印度人90%以为自己国家的最优秀。中国人20%认为自己的最好,韩国总统朴槿惠学儒学。)中国的难能可贵,在于从勤劳耕作出发,建立了一整套精神原则;先秦诸子的伟大贡献,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合力完成了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文化选择。例如,务实精神、循环模式、乐天情趣、自然节律、中庸之道,宽容胸怀,集权思维、民本意识、安土倾向等等,几乎都来自农耕文明,又都伸发出了恒久的普遍意义,成为保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本规则和约定俗成。作为核心形态的儒家文化,不谋求玄深体系,不标榜清高出世,不排斥别种文化,只以一种自然的教化方式普及实实在在的良好秩序和理性精神,既包含着社会政治原则,又渗透着伦理道德规范,平静而有力地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维护文明的作用。这是一种似浅实深、似散实精的文化遗产。

有一类干净清爽的文章,读来沁人心脾,精神滋润,如散文集、诗集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读他的散文就如同读一本轻松的旅行散记,一本厚厚的中国历史,每读一遍都是增长智慧的机遇,都是荡涤心灵的洗礼;林清玄的《情的菩提》、《心的菩提》散文内容凡常细小,平淡真切,素面朝天,他用心去感受每一天所看到、所经历的凡人俗事,用美去描绘每一刻所发现、所思考的智慧明心,引领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自主尊严的精神境界;而学者作家周国平的散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的朝圣心路。读他的文章,你就得时时审视自己的灵魂世界和精神家园。这类书可随手翻到哪里读哪里,昨天读过了,今天还可以读。每次读有每次的感受。不同的时间,会读出不同的心境来。

还有一类书,不能用来附庸风雅、装潢门面,只要你放下一切俗务,只要你静下心来,才可读进去,才可以感受到宇宙万物的神奇魅力,梭罗的《瓦尔登湖》中,自然界的元素点点滴滴渗入字里行间,引导我们用双眼和心灵一步步接近大自然,也是一步步去虔诚感受其他也许更纯粹本质的生命。

另外,平常部分休闲杂志,读来也有不少收获。看《十月》、《当代》、《钟山》中的小说,可以品味人生百态;读《特别关注》、《读者》,了解更多的国事、史事、家事、天下事……这些都是生活的点缀。

深度真正的读书应该触及所读之书的思想核心而不能浅尝辄止。书如人,是有灵魂的。好书往往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王安忆认为小说写的是作家的“心灵世界”。读小说就是要从字里行间通向作者的心灵世界,才可以说达到深度。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如果我们能够穿透文字的表层意义,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内在而深沉的象征意义:大海如同生活,尽管生活中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像老人那样反抗,尽最大努力做到成败皆英雄。艺术作品如此,学术著作也是如此。一部学术著作如果满目专业术语,诘屈聱牙,毫无作者性情的文字,也是一大遗憾。因为真正的思想是有温度的,它让我们温暖,让我们充实。

高度:读书必须要抓住书的主题,那么整本书就好理解了。康德的书,难读,但如果看通康德的精神,那就是他要协调人类知情意,让它们和谐统一,你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他的思想。黑格尔的书是逻辑的正反合三段式的演义。海德格尔的书是存在的宣言,存在是他的太阳,一切光辉都是从中发出。如果我们读书能够把作者的思想融会贯通起来,可能就会一通百通了。当然,作者的思想又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前后矛盾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我们走向另一个读书的维度——高度。高度意味着反思与批判。最好的捷径是选读名著,名著是时间和空间筛选的结果,文学名著如前面提到的红楼梦等,名著是提高思想和品位的基地,是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也不是说名著读的越多就越好,茫茫书海,名著如林,真正属于你的也只是几十本,与自己的情趣相投,思想相投,情投意合,魂魄与共,于是你也就找到了一条通往崇高的缆绳。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梭罗说:“两种文盲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一种是完全目不识丁的市民,另一种是已经读书识字了,可是只读儿童读物和智力极低的读物。”我们不能满足于浅显易懂的书籍,而要给自己的智力向上登攀的体验。庄子的《秋水》意味深长:井底之蛙缺乏的不是深度而是广度;北海缺乏的不是广度而是高度;秋水,没有深度没有广度也没有高度,只是拥有流动的生命,这可能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平凡人。

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一定要去读那些最好的书,就是那些经历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名著,你可以从中去选择,这样一个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你把人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财富占为己有,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财富的一个过程。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生命因为有广度才姿态万千,因为有深度才波澜不惊,因为有高度才卓而不群。追求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我们的生命将更加有意味。对人类而言,限制我们成长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我们的内心世界。突破限制,唯有书籍。

五、读书方法

读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正如饮食——何时吃、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才能达到最高效的利用,才有益于身体健康,是有科学的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读书之道,读书的基本方法。一个“得道”的读者,必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能达到我们常说的“开卷有益”的境界。

何时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最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时期,当然也是读书的最好时期,学起来事半功倍、接受起来效果显著,此时应当“狠狠地”读书,而决不要怜惜自己。在该读书的时候就一定要下狠心、吃得苦,方能有所收获。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得到奖章后,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读什么——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人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同样造就不同的精神结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书籍数量浩如烟海、品质良莠不齐的时代,有选择的读书之道,显得越来越重要。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在无穷的书籍面前必须作出选择,按有益于自己成人和成才的“读书体系” 去努力。在我看来,有两类书籍是必须的,一类是益于人格健全、素养积累的书籍,二是益于能力提高、事业发展的书籍。有创见的书多读、四平八稳而平庸的书则不必要浪费你的时间。

读多少——就算是好书,也不是读得越多越好,是要有一个度的。这是因为,人的脑量开发虽然理论上可以趋近于无穷,但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相对有限的。让过多的信息占据了记忆“硬盘”和“内存”,思维能力往往会下降,行动力和勇气也大降。

怎么读——“文武之道,亦张亦弛。”读书要认真、用功,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方法要得当。简单地效仿古人未必好,而带着强烈的功利主义的刻苦也未必理想。读书的“战术”,是该快要快、该略要略。10本书可以一天内读完,也可以是一周、一月或一年内读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读法——一天内则只读序言提要目录开头结尾和少数精要章节,一周内则可以选择大部分主要内容,一月或一年则是研究型阅读了。

读书还要讲究“两到”、“三有”、“三法”与“看、温、习、思”四字

■要眼到手到

读书中眼到、心到是自古以来的法则,它可约束人们精力集中,加深理解。读书时在书旁圈点评注,既可加深理解,同时也可以将随时闪现在脑海里的心得体会记下,便于记忆。现代心理学家证实,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帮助记忆。在日后重新翻阅温习时,有所侧重,一目了然。从古至今圈批的方法实为读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要做到“三有”与“三法”

“三有”是有志气、有胆识、有恒心。

“三法”是“约”、“专”、“耐”。“约”指少而精,抓住重点书籍刻苦钻研,直到弄懂、弄透。“专”是说读书时精力集中,突破一点,步步为营。“耐”是读书时要以字句为基础,不弄明白不罢休,学问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三者兼备,才能使人有所成就。

■要做到“看、温、习、思”

曾国藩认为: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书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这四点缺一不可。曾国藩一生中将所看之分为两类,即“熟读的书”和“应看的书”。熟读书需要约、专、耐,力求脚踏实地,将学问做深做透。应看书,在于广泛浏览,以获得博雅之效果。习思就是要在字与文上下功夫。看、温所达到的是学问的广度与深度,而习、思则在于治学的外在表现形式。他一生治学严谨,达到博大精深的程度,在于他能够把握读书的方向和方法。

人生在世,谁都梦想有所成就,而智能和才干是必不可少的,二者的获取依赖于平日的学习和知识的增进,所以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讲求读书之道,高度重视知识的作用。知识的取得,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务实精神,踏实认真,学问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学问好比金字塔,基础越深越博越好,这样才能在广博的基础上求得高精尖。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的不断折旧,越来越体现出“学高为师”的内涵,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真正发挥每个人的良好作用。

1、利用零散时间来读书
工作之后,读书时间越来越支离破碎,时间零零碎碎,不凑起来就一点都不值钱。多利用早上读书. 早上的时候效率很高。多数人习惯晚上靠在床上看书,也是因人而易。(鲁迅的时间就像海棉里的水,挤挤就会有和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了。爱因斯坦的人的差异在于业余。)

2、读书要素。   (1)记读    现在的教育系统,好象是在为大家找答案,而不是给找答案的勇气和能力。所以,从小学开始读书识字之后,应该培养的技能是“我要怎么自己去找要读的东西”,怎么把找到的东西用不同的方法混合起来,然后可以以自己叙述的能力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占有它。如果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可以用一千字说出来,那就表示读懂了。这是一种技能,到了高中应该有完整独立读书的能力。用读书笔记把一本书的内容给总结出来,读书笔记不用写太长,既描述书,也在描述自己,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论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旅游写游记才不白跑)(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然于心,以便吸取精华。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默读  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默读时要注意减少眼停的时间与次数,尽量不出现回视,逐步扩大扫视。读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读。  (6)浏览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摘抄  读书不能只读,也不能只体会,应该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时常翻阅,就可以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此方法应广泛运用  (12)朗读  它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诗词、散文最宜)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13)写读书卡片   这种方法对于专业研究,论文写作是有用的,但不适合自由阅读(因为不针对具体问题)。

3、读书方法

读书要有方法。一如潜水很好玩,但一定要先学会技巧,才能浏览海底美的世界。

(1)读书不二法
  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过一段时间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毛泽东读《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一部《红楼梦》,少年读来,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的悱恻里”。老年读来,便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自己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也有些人一读书就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来读,一般人在半小时之内注意力最集中,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半小时,大约每次可以读一万多字左右。
(3)比较品读法
  一次读几本书,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4)垂直阅读法

看书一目十行,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须浏览;有些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能读完。几乎无人能够精读;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相当不错。
(5)字斟句酌法
  从多个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读,还可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去读。读来意境会大不相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

(6)求医问药法
  汉代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求医问药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因病求医,对症下药。我体会:“读书破万卷”,这个“破”字,功夫不是下在将书读“破”上,而是要破解问题。用药当用良药。如何做一个善问者?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做法是问三个问题:A、“是什么”;B、“怎样办”;C、“为什么”。

(7)营养搭配法
  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据调查,从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看:以色列约64 本;俄罗斯约55 本;美国约50 本;而中国约是 5 本。另一方面,有许多人只读一类书,知识偏食,也会营养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同时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讲“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预知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看一个人阅读的书目,绝对比看手相星相更准确。

(8)病毒预防法
  不读书的人,往往死于精神饥渴;乱读书的人,大半死于思想中毒。有一些书,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可以理解人性,但容易中毒,有些书成分复杂,正如林语堂所言:“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比如读希特勒《我的奋斗》,对二战历史一无所知,像一张白纸,很可能读来先入为主,成了纳粹的信徒。最好能够先读邱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戴高乐的《战争回忆录》。伟人与常人的差别也许就在一本书。
(9)同频共振法
  读书与交友都是讲缘分的,所谓一见倾心。有些书虽然好,我们读了没有感觉,那就是无缘,勉强去读,那是在在糟蹋自己,更是糟蹋书。交友求知音,读书求会心。  读书人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 “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苦学”,比较适合考学、考研、考托福;读书人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欣喜若狂,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

(10)角色扮演法
  书中人物出场众多,最重要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读者自己。读书时,作为书中的一个角色,让你的情感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人物。这种方法,用来读自传、小说、剧本或报告文学尤为奇妙。

(11)静心素读法
  放下功利之心,清心寡欲去读书。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比如在读古文和诗词时,不急于理解,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国学传统中历来倡导“三诵”朗诵、默诵、背诵。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倒是容易进入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如果我们以提升修养和陶冶性情为目的去读书的话,不妨用这种方法。
(12)成见归零法
  放下是非之心,不带有色眼镜去读书。在没有读书前,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好处是不容易被误导,但问题是也很容易做误判。由于我们对一个人,一种价值观、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宗教观念持有不同的看法,很容易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带入书中,导致不公正的判断。对那些争议较大,特别是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左的作品,放下成见,像一个公正的法官一样听取诉讼,更容易听见真理的声音。
(13)时空穿越法
  一个人不读书的的时候,生活在他自己的24小时时间和亲身所到之处。当我们读书时,你立刻摆脱了时空的束缚,你可以走进一万年以前,也可以走进500年之后,可以与孔子对话,也可以与奥巴马谈心。其实本质上是穿越时空的束缚,进入比宇宙更浩瀚的精神世界——是读书让我们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14)举一反三法
  读一本书,悟出更多的道理,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远远不够,不去思考,不去应用,就是读死书。读书过万卷,长期存档,无异于垃圾文件,只会让你的大脑速度减慢。如何把书读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我思”的第一个层次,是要与作者交流,与作者擦出火花,第二个层次是要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与众人擦出火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用”的第一个层次,是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让自己受益。第二个层次,是在用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创造出新理论,超越我们的前人。苏轼读《汉书》: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他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运用此法去读一篇文章,比读一本书就容易多了。

真实的人生是在书之外,所以,最终的对照一定还是要回到生活上来。每读一本书能经历不同的人生,享受不同的体验,通过一本书来学到很多人几年几十年的经验和看法。虽然现在获取经验的方式越来越多,电影、电视、网络,但阅读总是我的第一选择。
    电子书可以说是印刷形式上不同的书,但internet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跟电子书比起来,那是一个更大的存在,像是一本非常大而丰富的书,有一万页但是没有编页码又散落一地,网络是比我们过去熟悉的印刷的世界更大的知识跟信息的来源,但处理能力比书麻烦得多。如果没有好的训练,网络的帮助其实很小,只会让人迷失。
   书是经过处理的东西,作者、编辑可能提供了架构。Internet则没有。网络真正的价值是它可以用迅速的方式搜寻、取得已经存在的讯息。这是传统书籍没办法比拟的。但网络是困难的东西,因为这些讯息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被使用者决定,如果不是使用者自己体系井然,力量发挥不大。网络需要高阶训练才能产生力量。不然,就只能在其中东窜西窜。要学会利用网络,而不是在网络中迷失。

在以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广播影视媒体热热闹闹地占据着时代前台的今天,作为传统手段的阅读,仍然是我们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我们会选书还要会买书。买书不要买豪华本,豪华本的书那是卖给不读书的人的。读书也不必只读纸做的书,山水可以读,云雨可以读,官场可以读,商界可以读。经常去图书馆和书店(当当网)(买永久性拥有的书)。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让我们都做读者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