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欧洲—画里画外
个人日记
卢浮宫是人类艺术结晶的巨大宝库,其中,绘画馆绘画之全、之珍贵是世界上各艺术馆不能比拟的。
绘画馆共有35个展厅,2200多件展品,三分之二是法国画家的作品,三分之一来自外国画家,14~19世纪的各种画派的作品均有展出。题材丰富、表现各异,著名的作品有:富凯的 《查理七世像》(15世纪)、达·芬奇的《岩间圣母》(16 世纪)、拉斐尔的 《美丽的园丁》(16世纪)、勒南的《农家》(17世纪)、里戈的《国 王路易十四像》(18世纪)、路易·达维德的《拿破仑一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大典》(19世纪)、德拉克鲁瓦的《肖邦像》(19世纪)、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19 世纪)等等,琳琅满目、不一而足。当然,所有绘画作品中,最为杰出、最受人瞩目的当然是达·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
时间仓促,跑马观画;挂一漏万,难以复述。许多著名的画作擦肩而过,还有许多作品受知所限,叫不出名字,也不知其背后的故事。尽管如此,那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让我流连忘返、驻足品味。痴迷之中,以摄代眼,咔嚓咔嚓记录下精彩瞬间;人流如潮,裹挟游走,耳机中导游的声音渐行渐远......反应过来,已见不到同游旅伴。心中一阵惊慌,忙不迭四处找寻,总算在拿破仑《加冕》巨幅油画前归队——兴奋、紧张、懊恼、遗憾之情交织,有点小心跳的感觉。
绘画馆共有35个展厅,2200多件展品,三分之二是法国画家的作品,三分之一来自外国画家,14~19世纪的各种画派的作品均有展出。题材丰富、表现各异,著名的作品有:富凯的 《查理七世像》(15世纪)、达·芬奇的《岩间圣母》(16 世纪)、拉斐尔的 《美丽的园丁》(16世纪)、勒南的《农家》(17世纪)、里戈的《国 王路易十四像》(18世纪)、路易·达维德的《拿破仑一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大典》(19世纪)、德拉克鲁瓦的《肖邦像》(19世纪)、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19 世纪)等等,琳琅满目、不一而足。当然,所有绘画作品中,最为杰出、最受人瞩目的当然是达·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
时间仓促,跑马观画;挂一漏万,难以复述。许多著名的画作擦肩而过,还有许多作品受知所限,叫不出名字,也不知其背后的故事。尽管如此,那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让我流连忘返、驻足品味。痴迷之中,以摄代眼,咔嚓咔嚓记录下精彩瞬间;人流如潮,裹挟游走,耳机中导游的声音渐行渐远......反应过来,已见不到同游旅伴。心中一阵惊慌,忙不迭四处找寻,总算在拿破仑《加冕》巨幅油画前归队——兴奋、紧张、懊恼、遗憾之情交织,有点小心跳的感觉。
短暂的参观刚开始就结束,大家聚在一起,对导游表示不满。事已至此,无法更改,只得留待以后再来。
世界的卢浮宫,精彩的绘画馆。画里神话的、宗教的、历史的、现实的、古典的、自然的美轮美奂、身心享受;画外敬仰的、临摹的、拍照的、听说的、感悟的、深思的比比皆是、各有收获。
未识卢浮真面目,似曾相识乔归来。道不明说不出的作品太多,从所拍照片中选择介绍几幅画作,其余作品留待感兴趣的朋友鉴赏、考证。
世界的卢浮宫,精彩的绘画馆。画里神话的、宗教的、历史的、现实的、古典的、自然的美轮美奂、身心享受;画外敬仰的、临摹的、拍照的、听说的、感悟的、深思的比比皆是、各有收获。
未识卢浮真面目,似曾相识乔归来。道不明说不出的作品太多,从所拍照片中选择介绍几幅画作,其余作品留待感兴趣的朋友鉴赏、考证。
委罗内塞的《迦拿的婚宴》。这是卢浮宫最大的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整幅画面为人物和繁琐的饰物塞满,却没有来自视觉上的压迫感。除了中心人物耶稣和圣母外,其他众多人物中有现实的王室贵族、僧侣、红衣主教和画家及其亲朋好友。借宗教故事展示在城市背景下的世俗婚宴场面。画面中人物着装艳丽,整个场面在银灰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富丽堂皇。前景中心的乐队中,艺术大师提香、委罗内塞、丁托列托等人都被描绘成演奏的乐师。拥挤的人群、建筑与空阔的天空形成对比,水平线与垂直线取得了构图上的统一,画家以此保持了画面平衡感和纵深感。桌上的沙漏和乐谱象征时间的流逝。《圣经》的描述中,耶稣在迦拿的婚宴上不想顺从圣母的要求,他说:“我的时辰还未到”。由此可以看出,委罗内塞似乎想在豪华的世态场面外探索更深刻的哲学意义,这也使得这一作品更耐人寻味。右下角观画女子是有意拍的,意在表达现代人与中世纪的对话。
拿破仑御用宫廷画师大卫的《萨宾妇女》。据说,由于古罗马缺少女性,创设者罗慕斯便命令将士到附近的萨宾抓了许多女人回来。几年后,萨宾为了夺回自己的女人而发动了攻击。而这些女人早已成为了母亲,过得满足而幸福,因此,她们带上孩子来阻止战争的发生。画面中央张开双臂的女子仿佛在大声呼喊:你们双方不要再打了,我们需要和平安定的生活!女子以当时著名的美女姐妹为模特,年老的女人则是以大卫的母亲为模特,表现了她们祈求和平、和睦、宽容的愿望。
大卫的《加冕》,这幅历史巨画巧妙而忠实地记录了大卫热情支持拿破仑加冕时的情景。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到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乃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但是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面前让庇护七世为他加冕,而是把皇冠拿来自己戴上。大卫为了在这幅富于历史意义的画面上回避这一尴尬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了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一来,既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又没有使教皇难堪。画面气势庄严,众多有名有姓的真实历史人物:宫廷权贵、大臣、将军、贵妇、红衣主教、各国使节等都以精确的肖像来表现,栩栩如生地被组织在庄严辉煌的加冕仪式上。整幅画的色调热烈而华贵,画家以金黄和大红色为主基调,各种冷暖色调犹如彩线织就喜庆氛围这一富于历史意义的宏大场面,显示出大卫不凡的手笔。大卫奉拿破仑之命,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才完成两幅几乎一模一样的巨作(另一幅陈列在凡尔赛宫),纪录下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这一不朽的时刻。就像所有的政治宣传作品一样,这幅画中也有一些对现实的加工:皇帝的母亲端坐于宝座上,位于画面中间很显著的位置。而事实上她因为生儿子的气而没有出席。拿破仑的形象被理想化了,变得更高更瘦,跪在他面前的约瑟芬皇后,也在大卫的画笔下年轻了许多。由于拿破仑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大卫没有在画中表现他加冕的情节,而是选择了不那么有争议的约瑟芬加冕作为主题,但坐在拿破仑身后的教皇庇护七世并非衷心为新皇帝祝祷。
两幅画作唯一的区别在于左手边站立的五位年轻女子中的第二个,她是拿破仑的妹妹,画家大卫心目中暗恋的对象,所以他在着装上特别突出了粉红色的情义,是不是很有意思!由于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内涵丰富,所以来看这幅巨作的人也特别多。拍摄时刚巧有位老者从画前走过,于是就有了时光交错、历史如烟的对照。
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的誓言》。古罗马时代阿尔贝城和罗马城是姻亲邦,因为发生了纷争,双方商定为了避免更多的亲人陷入仇杀,各选三名勇士来格斗,最后以胜者一方执掌两城的领导权。罗马城派出了荷拉斯三兄弟,阿尔贝城选出了古利亚斯三兄弟。格斗开始后,荷拉斯两长兄先后战死,最小的弟弟历尽凶险才以巧妙的战术获胜,因此被誉为全罗马的民族英雄。
画面上,在多立安式圆柱构成的沉实厚重的拱门前,神情刚毅的老父稳立当中,左手握着三把刀剑,右手上扬,正在引导儿子们起誓。画面左边的三个儿子跨步挺腰、手臂前伸,显得大义凛然。画面右边的女眷及子女虽显得忧戚悲沉,但没有阻止勇士的迹象。此画采用了金字塔构图,突出了悲壮主题。
普吕东的《约瑟芬皇后像》。约瑟芬是拿破仑的妻子,拿破仑称帝以后,对普吕东也很器重。他允许画家给他的两位夫人和儿子画像。而约瑟芬这个模特儿,在画家的全部绘画创作中占着更重要的位置。她长得秀丽、庄重。画家普吕东不仅很愿意画她,并决心以她来完成自己一系列传世杰作。他反复研究,画了大量草图,最后,在1805年的一幅肖像画上,把约瑟芬处理在马尔梅松城堡花园一角的树丛间的石椅上斜靠着,正陷入沉思。皇后穿着袒胸露肩的白色轻纱长裙,一条红色镶边的大氅翻盖在膝头上。画家强调了她那颀长的身材,娇柔的肢体和丰满的胸脯。她具有古典美的特征,但却没有旧式宫廷妇女的那种华贵气。一张明净纯洁的脸,正在向观众诉说着她内心的思绪。这幅肖像画呈现了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异化现象,它那浪漫主义的情调和鲜明的色彩对比,就是这种异化的信息。
《施洗者圣约翰》》,达·芬奇的名画之一。画作取材于圣经中的人物:布道者约翰奉上帝之命,将为耶稣施以洗礼,当他舀起约旦河的圣水为耶稣洗礼时,天空突然豁然开朗,有一鸽子形状的圣灵显现在被启开的天空中。从此约翰紧随耶稣布道,得名“施洗者圣约翰”。画面上,漆黑的背景上,施洗约翰上身裸露着,而整个身子没入黑暗里,只有从右肩到胳臂、脸部、右手以及隐约可见的左手,暴露在照明之中。施洗约翰头发很长,宛如一个青年牧羊人,他一手拿着十字架,一手指向天空,脸上露出狡黠而神秘的微笑。这幅画虽属传统题材,人物和背景的描绘却前所未见。事实上,施洗约翰在茫茫黑暗之中指着天国,揭示了画家此时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画中的圣约翰的脸庞线条都显得异常柔和,甚至说妩媚也不为过,简直男女莫辨。有人说,这是以画家钟爱的男模特为原型的,也就是同性密友。
画中的圣约翰的脸庞线条都显得异常柔和,甚至说妩媚也不为过,简直男女莫辨。有人说,这是以画家钟爱的男模特为原型的,也就是同性密友。
让·雅克·埃内的《浴中的苏珊娜》。美丽的苏珊娜正在沐浴,她低头、弯腰、曲膝,构成了一个优美的"S"形,特别是强烈的明暗对比,更突出了她窈窕秀美的体态与风韵。善良的她哪里会想到,暗中的歹徒正在设计中伤她……。这是流传于西方的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是西方绘画大师不厌其烦描绘过的题材。埃内所画的"浴中苏珊娜",已不似古典主义的冷静与严谨,而是充满了浪漫的抒情气息,特别是对苏珊娜裸体的描绘,更多地倾注了"人"的热情与关怀。
安格尔的《大宫女》。画中,安格尔放弃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使之统一在一片安详静谧的和谐气氛之中,就像是精心计算过一样,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都是和整体息息相关的极其“危险”的事件,随意改动其中的任何一处,都会使整个画面彻底坍塌,这也似乎验证了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数与和谐”的理论。在这幅画上,比例、色彩像数字一样按一种奇妙的秩序排列着,华丽而不失平和。故意拉长的身体,似乎体现了一种古希腊雕刻的肃穆庄严的美感,这种美感不需要任何理由。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形体脱开世俗的桎梏之后,精神才会完满。他精简而不失气度的表现力,摒弃了日常光线在视觉中的假象,把阴影和调子减少到极至,内在的形体和神采才能辉映于方寸之间,如藕塘雨后新荷,不惹半点尘埃。
伊丽莎白.露易丝.维瑞是路易十六时期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画家与女儿像》是其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自身的写照。这是画家32岁时的作品,画中的女画家装束朴素典雅,端庄秀丽,目光温柔而深情。她俯身坐着,双臂围抱着女儿。天真可爱的女儿搂着母亲,把脸紧贴着母亲,显得无限妩媚和温馨。作品把母女之爱、亲子之情描绘得十分动人,也表达了画家的温婉多情。构图采用了稳定匀称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谐,线条优美洗练,背景不加任何陪衬,更加突出了爱之主题。
曼特尼亚的《圣塞巴斯提安》。圣塞巴斯提安是圣经传说中一位罗马的殉道者,他曾在罗马的军队中传道,后被反对基督教的罗马皇帝逮捕,并命令用乱箭把他射死。在公元5世纪前,基督教不允许公开活动,罗马统治者对待基督徒的屠杀是十分残酷。在罗马走向全面崩溃的前夕,为宗教而死去的殉道者决不止圣塞巴斯提安一人,历史上这种灭教行动也屡见不鲜,所以圣塞巴斯提安被作为宗教传说中的圣徒,是不难理解的。艺术家借助这个人物,来表彰为人民的权利而捐躯的牺牲者,而曼特尼亚较早地作了这一尝试。
这里的殉道者被绑在一根象征罗马凯旋门的柱子前,人已被乱箭射死。后面的柱式是科林斯式,似乎说明背景的建筑已近于罗马5世纪前的公共建筑物。画家想通过这些细节表明一个真实的历史环境,但由于受到透视原理的局限,画面背景与人物并不显得协调。如果把这幅画看成是揭露古代暴政的历史题材,使我们对曼特尼亚的艺术有更多的崇敬。
达芬奇的《圣安娜与圣母子》。仔细观察,圣安娜与圣母子三人的眼神各不相同,圣安娜是慈祥,圣母是摒弃感情的圣洁,而圣子则是超越年龄和活动的慈爱和坚毅。在这里,画家让圣母玛丽亚坐在她母亲的膝上,外祖母圣安娜虽然也很年轻,但仍感到圣母的身躯太大些,她难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圣安娜脸上展现的笑容,是对着眼前那个顽皮的小外孙——耶稣而发出的(耶稣正从母亲的手中挣脱下来,想要骑在羔羊身上),玛丽亚则象坐在安乐椅上那样,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稣——这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情和爱。
大卫的《帕里斯和海伦的爱情》。这是根据希腊神话而创作的,传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了宙斯之女海伦,于是引发了特洛伊和希腊之间长达十年的战争。大卫在这幅作品中,布置了极富古典情趣的房间背景,如壁间的神女柱像,极具古希腊美术的特点。在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背景中,大卫画出了两个雕像似的人物—海伦和帕里斯。画面的颜色非常明亮,尤其是帕里斯腿部的亮度,使人物更具有吸引力,能够让观者仔细品味其内涵。画面的人物无论比例还是结构,画家都刻画得十分准确,尤其是海伦和帕里斯的面部表情表现极其微妙,传神的效果十分突出。
大卫的《雷卡米埃夫人像》。 雷卡米埃夫人是19世纪初法国上层贵族中一位年轻的银行家太太,在文化界有很高的地位,她的美貌与聪颖,曾使不少人为之倾倒。这里,雷卡埃米夫人身着罗马式长袍,靠卧在罗马式卧榻上,道具有古代铜灯,背景是一块素朴的布幕,夫人白色长袍垂搭在靠榻前,色彩与形体相谐,呈现一种高雅古朴的休憩状态。整个画面呈现出极富古代气氛的典雅环境,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特点。
在大卫为她作画时,她又请时髦的画家热拉为她作画。大卫出于自尊心,没有将此画完成。在拿破仑时期,上层资产阶级妇女要求艺术家在描绘他们时,不仅穿着古代服装(雷加米埃夫人穿着古代祭司的服装),而且要象女神一样美。正由于没有画完才避免了古典画法的那种过于细腻工整、没有生气的毛病,反而更真实、更有生机盎然之感。
《皮格马利翁和加拉泰亚》,古希腊神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这个国王性情孤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常年一人独居。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把全部的精力、热情、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久而久之产生了爱慕之情。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爱神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加拉泰亚,并娶她为妻。 于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