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词
个人日记
今天跟诸位谈谈如何写好诗词吧
作者:王少华
虽然我非专业写诗词的,也不是很有名望的诗、词人,而且我本人并不喜欢看书和读过很多诗词,但我小小年纪却能写好诗词,而且有时写的比长我几十岁的老者还要深刻。这是为什么呢?本来我想让它成为永远的谜,不愿意说,但是我觉得做人不能太自私,毕竟写诗词又不能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只是业余消遣和爱好罢了。在此,我需要友好地提醒一下迷恋上诗词的朋友,不要有了诗词忘了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自己需要做的事,不要将它看的太重要,不要让它成为一种嗜好,所谓物极必反也。不妨告诉大家吧。其实写诗词很简单,要想写好诗词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哪怕你没上过学和受过高等教育。
第一、打好基础,将基本功练扎实。
要想写好诗词,必须先去了解诗词、懂诗词。就单说诗吧。什么是诗?我们头脑里必须要有诗的概念和定义。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通过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等一种文学体裁和表现形式。弄明白了定义,我们还要知道它的类别.诗有很多种,有现代诗和古诗。现代诗又分很多风格和派系,例如趣味、抒情、抽象、朦胧风格,守旧派和新月派等。古诗也是如此,例如豪放、婉约、沉郁风格,“小李杜”、“大李杜”、“初唐四杰”、“建安风骨”等派系。这只是按照时代、风格和派系分的。其他的诸如按照格式分,古诗格式有古风(包含杂言诗)、近体(格律诗)、歌行体、卷帘、顶针、回文、轱辘、八仙体诗,另外按照写法分还有什么璇玑、藏头诗等。而格律诗按照字数又可分为七言、六言、五言、四言诗。在此不作深入探讨。知道了类别,我们还要了解它的格式。就拿近体诗来说吧,近体诗又叫格律诗,按照格式通常可分为七绝、七律、七言排律、五绝、五律、五言排律,按照首句入不入韵又分为首句押韵和首句不押韵,按照用字平仄又分为平起和仄起。而要想写好格律诗,就必须要具体了解它的格式,这个可参照二十八式格律表。那么了解了这些,是不是就可以写诗了呢?答,还不可以。因为下面我们还要了解韵部,知道在写诗的过程当中,哪些是平韵字,哪些是仄韵字,有哪些韵字可以在一首诗中充当韵脚。这个就要大家去深入了解了,根据需要目前可以参考的是中华新韵和106部正格平水韵。而古人写诗,据我所知,都是要将韵部背会的。故而,写诗是一定要下死工夫的,想要偷懒和取捷径而写好诗词显然不可能。再下面就是知道写格律诗应该注意的细节了,因为格律诗和其他诗不一样,自有其独到之处。诸如忌讳(叠韵、重字等),挤韵、连韵、撞韵、活韵(这个允许,但是头脑中要有这个概念,因为这也是小瑕疵),表现、修辞手法赋比兴,防孤平、三平头、三仄尾(此三点历来争执不下、定论不一,可宽泛),拗、补救,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借景抒情、托物喻人,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以及起承转合等等这也都是一些很深的学问。此外,我们还要学习声韵、词性、句式结构什么的等。我不知道你们去了解这些了没有,反正我是去了解了,多少知道一点。最后,我们把诗的定义、类别、格式、韵部、细节等以上这些基本的东西弄清楚了,可以写诗了吗?答,还是不能。为什么我说不能呢?因为我们还要知道写诗的目的是什么?在此,还是以格律诗为准来说,诗,是可以吟唱的,一般是用来反映现实、叙事、抒情、言志、咏物、写景乃至歌功、颂德、祭拜、记史、赞人、骂人、讥讽时代、抨击时政等的。到了这里,我们就可以写诗了。但是,可以写诗了、会写诗了并不代表能写出好诗。下面再跟大家讲讲如何进一步写好诗词。
第二,不要“凑”诗和“憋”诗。
在写诗的过冲当中,很多人会觉得语乏词穷、江郎才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也很简单。江郎之所以才尽,是因为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每个人对知识的记忆力和储存量都是有限的。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了,而要学以致用、参加实践、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融会贯通了。可见,诗词最终是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而服务的,不仅仅局限于写景和精神层面。这个就要求我们意识到诗歌的来源了,诗歌来源于生活并且反应现实生活,脱离现实生活而写诗是好毫无意义的。当然,你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可以穿越,但是不能完全离开了现实,否则你就不是人,而是神了。在此,我还要说一下那些每天窝在家里“凑”诗和“憋”诗的,即使是文如泉涌吧,实际上是无病呻吟、胡拼乱凑、生搬硬套,那并不代表你有才华。当然,不排除厚积薄发、文思泉涌的诗人的存在。因为你那很多写出来的诗歌都是胡拼乱凑、空想着甚而是一个字一个字“憋”出来的,这样的诗歌写出来一般给人的感觉不是逻辑思维错误,就是历史、空间、时间、季节、意象等上的错误,而且你越是这样写的多,你就越觉得语穷词尽、言不达意、言不由衷,感到重复、乏味、枯燥、苦恼和越来越写不好诗、越写越不像话了。
第三、写诗贵在精不在多
从古自今,诗人不计其数,创作出的诗篇也是不计其数,但真正脍炙人口、流传不衰,让人们喜闻乐见、乐于吟诵的能有多少?始终都是少数。我曾经听到一个脑残的网友说,诗歌是属于贵族阶层的,不能达到大众化。这绝对是大错特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从李白到白居易,从黄巢到毛泽东,从徐志摩到仓央嘉措,这些人写的诗歌可是实现了大众化啊。其他人我不说,我就知道我活了二十几年了,我有很多同事豆大的字不识一个,是个文盲和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们就知道毛泽东的很多诗词,而且都会背诵,李白的也知道些。现实中。绝大部分人,你现在随便大街上拉一大堆人问一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吧,而且很多人都知道是谁写的。而这些诗人,比起写了几万首诗的乾隆和杨万里都出名啊,而且他们一首好诗、几首好诗胜过你写几万首和一辈子诗!可见,写诗,要写好诗,诗贵在精而不在多,不要只讲产量不讲质量。
第四、勤练笔,多思考。
要想写好诗,就必须要勤于练笔,多动脑筋,多思考,多感悟,写人们喜爱的。注意,这个勤练笔,并不是非要让你每天都写,一天写它个几首、几十首,一月写上个几百首什么的。不是逼着自己写,而要顺其自然的、有感而发,随性、任性去写。不要停笔太长时间,要养成习惯。不要轻易懈怠,不要淡忘,不要放弃。否则就如同我们掌握了一种技术,你很久不做了,势必会不熟练、生疏是吧。即使对你进行再次岗前培训,就那么短的时间,你也不可能完全恢复以前的高超技术啊。多思考,这个就是写诗下笔之前的事情了,思考什么呢?我们写诗的时候,首先确定的是主题或是主旨,这个确定了,下面就要想用那些跟主题或主旨有联系、相关,可适、套用的物象什么的了。如此,胸中有“腹稿”,乃可下笔也。
第五、语言要精练,写诗有创新。
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也是分文不值、毫无意义,不能经久流传甚而无人会看。这个就涉及到语言和创新的问题了。俗话说的好,短小精悍,浓缩的才是精华。诗歌跟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区别就是诗歌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容易背诵记忆,不啰嗦。故而语言要精练,可以隐晦、玄妙、让人回味无穷,但尽量不要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生涩难懂。创新,不是让你打破它固有的体式和格律。打破那就不是近体诗了。而是让你打破它的写作风格、表现修辞手法、局限领域、语言特点等。要让诗歌适应时代,而不是让时代适应诗歌;要让诗歌为时代服务,而不是时代为诗歌服务;要让诗歌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诗歌服务;要让诗歌为网站服务,而不是网站为诗歌服务。这个我们必须要明白并且认识到!
第六、多写有感染力的,少写陈腔滥调的。
一首富有感染力的好诗词,别人看了之后会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假如你写诗写的让人看了之后要么笑,要么哭,要么叹气,要么欢喜等,那说明你写诗是成功的,写的也是好诗,而如果写的是陈腔滥调,则让人看了之后无新意且乏味也!
如何才能写好诗词?目前,我能总结的主要的就这些,其他的还牵涉到适应时代潮流与追求、诗人的魅力、语言的魅力、诗人的身份地位、品德威望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欣赏水平等什么的了。就说这么多吧。
所谓“挤韵”是指诗文中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干扰了韵美效果
格律诗,一般来讲可以错律但不允许错韵。 诗中的韵脚如大楼的基石。基石不稳固,楼易倾覆。用韵如下棋调子,如战场遣兵。没有规则用韵,就不叫格律诗了,不如叫顺口溜或打油诗更好。 声律之声有好几种戒;韵律之韵也有十几种忌。
譬如忌出韵。(也称落韵)。如诗押了“一东”之韵,又去押“三江”之韵或“八庚”之字韵,……这就是出韵。
又如忌复韵。忌同义字作韵,如六麻韵“花、华、葩、…”,七阳韵“芳、香、…”,在一诗中双押就是复韵。也忌连续用同音字作韵,即押韵句连续使用同音字,而无间隔。有间隔的使用是允许的………………
初学者特别要注意,“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不罗嗦了,现在讲讲什么叫撞韵和挤韵。
撞韵:
什么叫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
例如:
《七绝·初春小雨》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
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挤韵:
什么叫挤韵?(也称犯韵、冒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比如:
《七绝·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振波浪清自解:2山,挤韵了,也称犯韵、冒韵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振波浪清自解:7岸,撞韵了。
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
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但作者在白脚用“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
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
来解读用韵的关键所在。
撞韵
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比如七绝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容易造成诗读涩口,不宜如此。
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
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
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生动活泼,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但总有些不适的感觉。这里‘洗’字撞韵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伤处。‘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被压住了。读到那里,总会觉得别了一口气。
是不是诗中就不允许撞韵呢?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除了格律、押韵的要求之外,诗并没有别的任何限制。
这首例诗,撞韵的‘洗’字对诗造成了伤害,关键一点是这首诗相关的韵脚都做成了“死韵”。
死韵和活韵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伤害。
示例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在哪里?关键在第二句的“近却无”。这一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完美的口感,是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充分展现。
挤韵
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撞韵”和“挤韵”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想去破解音韵难题,而意造出来一种纯“半瓶醋”观点。
比如“晚烟残”读起来确实拗口,我们可以说是“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是“晚烟寒”劫很爽口,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
这是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永远无法破解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残’是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时,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得以同步发展,那么“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残’收韵的诗句很容易成为“死韵”,而“寒”收韵的诗句又很容易成为“活韵”。这为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在这首诗中“江南岸”是典型的挤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挤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最后的‘岸’是个浅意开口音字,从而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同样,这里‘岸’字还撞韵了。但作者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了“活韵”,同样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
三阴平
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七绝·凉州词
在这首诗中‘间’、‘山’、‘关’组成了三阴平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三阴平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第二句的‘万仞山’把这句诗做成了“活韵”。一活全活,流畅而完美的音韵,历千年而不衰。
其实这首诗也是“挤韵”的经典大作,大家不妨再仔细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的。
连韵
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对诗韵的本身的确是有伤害的。这一点尤其在七绝中表现的尤其突出。所以七绝中想找出如何破解“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
我们找了一首用了同音字的七绝,来说明破解之法。
示例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七绝·从军行
这首诗中尽管不是“连韵”,但‘昏’、‘浑’仍属于同音字。但作者第一句用“日色昏”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同音字入韵对诗的伤害。
我们也可来看一首“连韵”的七律。
示例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都是“死韵”句,那么必然会一伤就害了。
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如:
戏赠乐天复言 元稹
乐事难逢岁易徂,白头光景莫令孤;
弄涛船更曾观否,望市楼还有会无;
眼力少将寻案牍,心情且强掷枭卢;
孙园虎寺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
重酬乐天 元稹
红尘扰扰日西徂,我与云心已共孤;
暂出已遭千骑拥,故交求见一人无;
百篇书判从饶白,八米诗章未伏卢;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再酬复言 元稹
绕郭笙歌夜景徂,稽山回带月轮孤;
休文欲咏心应破,道子虽来画得无;
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斗敌都卢;
不然岂有姑苏郡,拟着陂塘比镜湖。
近体诗之押韵,尚有几种戒忌,宜需注意:
一:戒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
二:戒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
三: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
四:戒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须于义不碍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
五:戒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六: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
七: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八:戒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
九: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同一句诗中)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据《文镜秘府论》所述:
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
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
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
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
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
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
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
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
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如何破解诗词中的“撞韵”、“挤韵”和“连韵”
诗词是要押韵(压韵)的,即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由于从古至今汉字的声韵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而就有了古代、现代两个声韵系统,所以诗词的押韵也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古声韵系统来押韵,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押韵。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使用旧声韵和新声韵的诗人都不在少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前者略多于后者。
遵循古声韵的,诗押《平水韵》就可以了,如果写古体诗,还可以邻韵通押。词一般按《词林正韵》来押韵。遵循现代声韵系统的,诗词都按《中华新韵》押韵就可以,没有必要区分今体诗韵、古体诗韵和词韵了,因为《中华新韵》只有十四个韵部,已经很宽泛了,如果再宽,就宽得没有边了。
押韵其实就这么简单,但是还有一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今天,我想就押韵过程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撞韵、挤韵和连韵及其破解办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在谈撞韵、挤韵和连韵之前,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押韵八戒”。
古人所谓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
落韵也叫出韵。就是用一个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也有人在律诗的最后一句用临韵,名之曰“孤雁入群”。我个人认为,“孤雁出群”是一种从宽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孤雁入群”从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诗的结句或结联最重要,能不能出意境往往就在结尾处。出于意境上的考虑,为了不至于因韵害意,有时候偶尔来一次“孤雁入群”,也不是不能容忍。但最好不要滥用,毕竟它与“孤雁出群”不同。至于中间的一些句子出现落韵则是绝对不允许的。
凑韵 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这是不行的。
重韵 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
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哑韵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免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僻韵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袁枚老先生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挤韵又叫“犯韵”、“冒韵”。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但是,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复韵就是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它与重韵是一样的道理。
除了以上“押韵八戒”之外,实际上还有两种押韵的情况也会对诗词的韵律美造成一定的伤害。那就是“撞韵”和“连韵”,其中尤以“撞韵”危害最大。
一、撞韵、挤韵和连韵对韵律的伤害。
(一)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如果发生了“撞韵”,整首诗中句脚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读来粘滞、涩口,所以不宜出现这种情况。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写得生动活泼,基本上还是不错的。但我们读起来总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这里第三句末尾的‘洗’字出现了“撞韵”的“硬伤”。“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完全被压住了。读到那里,就觉得别了一口气,“西”字的韵律感读不出来。
再如,最近一位网友写的一首《题三门峡水电站》:
寂寂苍生含泪怨,巍巍大禹几曾怜。
何如炸却焚香案,治我黄河万里澜。
从结构安排、遣词造句上来说,还是很好的,立意也是有一定高度的。但第一句的“怨”和第三句的“案”都出现了严重的撞韵现象,读起来象顺口溜,破坏了它的美感。
(三)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合音”。
连韵对诗句的韵律是有伤害的,在七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诗人在创作七绝的时候也是比较注意的。因而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的。相对来说,律诗中连韵现象要多一些。例如: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杜甫《堂成》
其中“巢”和“嘲”就是连韵。
我把撞韵、挤韵和连韵以及“押韵八戒”中的其它毛病合起来称之为“押韵十戒”。
严格说来,“押韵十戒”是对诗人提出的高层次要求,是一种押韵技巧。“十戒”所指出的问题,并没有违反诗词押韵的普遍规则,不是诗词创作的硬性规定。但是,它们又确实会对诗词优美和谐的韵律造成一定的伤害,有时甚至是很严重的“硬伤”。所以,要想写好诗词,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要克服的。所谓克服就是避免。
二、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办法。
古代和现代一些对声韵问题有深入研究的诗人、词家和评论家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遗憾的是,他们只是提出了防止出现这些伤害的要求,换言之,他们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出现这种伤害,而并没有进一步总结出一旦出现“伤”的时候,如何对它们进行“医治”,从而使之有“伤”而无“害”。因为诗词创作中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伤”是避免不了的,硬要去避,就有可能会因文害意、因韵而害意。为此,必须有一种补救的办法,以尽可能地将它们的伤害消除。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作者有相当的文字驾驭能力。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结合古人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谈谈个人初浅的看法。
(一)应该避免的“硬伤”。
前面说了,“押韵八戒”中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要避免的。具体说来,就是要力戒落韵、凑韵、重韵、倒韵、哑韵、僻韵、复韵。因为这些问题一般都对诗词韵律美的伤害程度很大,而且根本无法破解。因为它们的伤害不仅仅是声韵上的,还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
但其中的“挤韵”、“连韵”相对其它几种情况来说,对韵律的伤害要小一些,也不存在意境、语法、视觉美感的伤害。“撞韵”对韵律伤害虽然比较大,但它与“挤韵”、“连韵”一样,也没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这些问题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它变得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能不能有一种办法将它对诗词韵律的伤害降低甚至是消弭于无形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二)破解撞韵、挤韵、连韵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当诗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撞韵”、“挤韵”和“连韵”的时候,应当如何将其对诗词韵律的伤害进行消除。
诗中押韵的句子我们叫它“韵句”。对于韵句而言,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也即落在了韵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活韵”。
一般来说,韵脚为“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伤害,形成“硬伤”;而韵脚为“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不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太大的伤害,甚至完全有伤无害。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严重伤害。
相反,如果我们想办法将韵脚的韵字做成“活韵”,那么,不论是撞韵、挤韵、连韵都不会对韵律造成太大的伤害,甚至于完全不构成伤害。例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关键就在第二句的“近却无”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而结句的重心落在“满”字上,这样这两句诗的韵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多一些“活韵”句,即便有一些伤,也可能伤而无害,决不会构成诗词的“硬伤”。但如果你的作品中都是“死韵”句,就会造成诗词的“硬伤”,有伤必害。
做成“活韵”有那些方法呢?有两种办法:
1、转移句读重心,让整个句子的句读重心落在韵脚之外的其它字上。
这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办法。上面已经讲过,我就不再讲了。
2、在韵脚尽量选用开口韵字,少用收口韵字。
如“晚烟残”读起来感觉拗口,虽然“烟”、“残”这两个字不属同一个韵部,只是邻韵字,却也类似于“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晚烟寒”劫很爽口,而“寒”与“残”属于同一韵部,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效果呢?
这里的关键是:“残”表示出一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一个收口音字,以至句意在脑海中还没有充分展开时,发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是同步发展的,所以“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以收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成为“死韵”,而以开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做成“活韵”,这使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例如: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字之前还用了一个“山”字,而又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同韵的字危害更甚,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严重的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做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
再看转句末尾的“岸”字,本是严重的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一是因为最后的“岸”是个开口音字。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的“还”字上转移开了,韵脚也变成了“活韵”。这样,就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前面说过,连韵对绝句韵律的伤害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古人在创作绝句的时候是特别注意的,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子十分困难。下面就以一首连韵的七律来说明破解之法: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也就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同样,末句“几枝低”的“枝”字与“低”字虽不是同一韵部,但属于邻韵,对声韵的妨害也近似于挤韵。而且,越是靠近韵脚的地方,发生挤韵时的伤害也就越明显。这里,虽然“几”字是本句的句读重心,看似将韵脚的“低”做成了活韵,但由于“几”字也与“枝”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而已,而“枝”与“低”属于邻韵,所以读到结尾的“几枝低”的时候感觉仍很粘滞,不爽口。
以上讲了关于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一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不能胶柱鼓瑟,不知灵便之术。比如挤韵,是指在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如果用了同一个字算不算挤韵呢?当然。我认为,如果这个字不是有规则的重复使用,不能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它就是挤韵,而且是挤韵中的一种最严重、最极端的情况。另外,一般来说挤韵的字距离韵脚越近,伤害就越大。但如果它们连在一起的话,却又不是挤韵,而是修辞手法中的叠字入韵。有时看起来没有连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法相连,如“瞧一瞧”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其实与“瞧瞧”是一样的,只不过为了调节音节而加上了一个没有意义的、充当中辍的字,我们也不妨将其作为叠韵看待,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挤韵现象。
再有,我们说过,撞韵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一般应设法避免,如果不可避免,就必须要将韵脚上的韵字尽量做成活韵。若是活韵也做不成,是不是可以采取类似于做活韵的办法,转移发生撞韵的这个句子的句读中心,冲淡发生撞韵之字的声韵效果,使它听起来不那么刺耳呢?这是当然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上面讲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就很抢眼、很入耳,在句中分量很重,是句读重心,重中之重,它也有效地冲淡了“岸”字的声韵效果,从而进一步消弭了撞韵的伤害。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摘自《逍遥楼诗词论稿》)
写近体诗(格律诗)应该怎样执行平仄?写近体诗(律诗、绝句)讲平仄是起码的知识,但是格律诗的格律是古时留下来的,而古时的平仄与现在又不同,古时仄声包括上、去、入声,而现在没有入声字,(也就是说古时的入声字分别被归入到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调中。)如果执行古时平仄,现在又没有入声字,在使用汉字时很难分辨某一个汉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因里边有入声字)。下面举一绝句例子,里边有‘国’字,古时国字是入声,属于仄声,现在国字属于平声。例如一;倾国艳丽现花园,大腕抛金两俱欢。解释春风无限意,沉香别墅见天难。例如二;名花倾国降凡间,大腕抛金两俱欢。解释春风无限意,沉香别墅见天难。因绝句的格律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韵脚用“上平十五删”,第二、第四句韵脚用“上平十四寒”,符合宋以来不少格律诗首句采用临韵入律的特点。押韵的话我还是支持采用《平水韵》,和心殿主 诗友的意见是一致的!不过,古时平仄毕竟它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人说现今普通话中入声字消失了,所以就应该编订新的韵书,实则不然。因为,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可以看出,至少在元代北方地区的语言中就已经没有入声字了,但有入声字的旧韵书还是这么平平稳稳地又被使用了三个朝代,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所在。使用一种跨越古今、兼顾南北的语音体系,我个人认为要比普通话一家独大要好得多。平仄用韵上,近体诗应用《平水韵》,词宜参考清代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如果要选择用今音的话,可以使用《中华新韵》(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古体诗不讲求平仄,用韵上也可以比《平水韵》稍宽泛些,但也不能想当然,哪些韵部适宜合用可以参考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的归纳。总之现代人写诗还是以用《平水韵》者为多,这一点我们应该认识到。
以上是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作者:王少华
虽然我非专业写诗词的,也不是很有名望的诗、词人,而且我本人并不喜欢看书和读过很多诗词,但我小小年纪却能写好诗词,而且有时写的比长我几十岁的老者还要深刻。这是为什么呢?本来我想让它成为永远的谜,不愿意说,但是我觉得做人不能太自私,毕竟写诗词又不能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只是业余消遣和爱好罢了。在此,我需要友好地提醒一下迷恋上诗词的朋友,不要有了诗词忘了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自己需要做的事,不要将它看的太重要,不要让它成为一种嗜好,所谓物极必反也。不妨告诉大家吧。其实写诗词很简单,要想写好诗词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哪怕你没上过学和受过高等教育。
第一、打好基础,将基本功练扎实。
要想写好诗词,必须先去了解诗词、懂诗词。就单说诗吧。什么是诗?我们头脑里必须要有诗的概念和定义。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通过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等一种文学体裁和表现形式。弄明白了定义,我们还要知道它的类别.诗有很多种,有现代诗和古诗。现代诗又分很多风格和派系,例如趣味、抒情、抽象、朦胧风格,守旧派和新月派等。古诗也是如此,例如豪放、婉约、沉郁风格,“小李杜”、“大李杜”、“初唐四杰”、“建安风骨”等派系。这只是按照时代、风格和派系分的。其他的诸如按照格式分,古诗格式有古风(包含杂言诗)、近体(格律诗)、歌行体、卷帘、顶针、回文、轱辘、八仙体诗,另外按照写法分还有什么璇玑、藏头诗等。而格律诗按照字数又可分为七言、六言、五言、四言诗。在此不作深入探讨。知道了类别,我们还要了解它的格式。就拿近体诗来说吧,近体诗又叫格律诗,按照格式通常可分为七绝、七律、七言排律、五绝、五律、五言排律,按照首句入不入韵又分为首句押韵和首句不押韵,按照用字平仄又分为平起和仄起。而要想写好格律诗,就必须要具体了解它的格式,这个可参照二十八式格律表。那么了解了这些,是不是就可以写诗了呢?答,还不可以。因为下面我们还要了解韵部,知道在写诗的过程当中,哪些是平韵字,哪些是仄韵字,有哪些韵字可以在一首诗中充当韵脚。这个就要大家去深入了解了,根据需要目前可以参考的是中华新韵和106部正格平水韵。而古人写诗,据我所知,都是要将韵部背会的。故而,写诗是一定要下死工夫的,想要偷懒和取捷径而写好诗词显然不可能。再下面就是知道写格律诗应该注意的细节了,因为格律诗和其他诗不一样,自有其独到之处。诸如忌讳(叠韵、重字等),挤韵、连韵、撞韵、活韵(这个允许,但是头脑中要有这个概念,因为这也是小瑕疵),表现、修辞手法赋比兴,防孤平、三平头、三仄尾(此三点历来争执不下、定论不一,可宽泛),拗、补救,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借景抒情、托物喻人,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以及起承转合等等这也都是一些很深的学问。此外,我们还要学习声韵、词性、句式结构什么的等。我不知道你们去了解这些了没有,反正我是去了解了,多少知道一点。最后,我们把诗的定义、类别、格式、韵部、细节等以上这些基本的东西弄清楚了,可以写诗了吗?答,还是不能。为什么我说不能呢?因为我们还要知道写诗的目的是什么?在此,还是以格律诗为准来说,诗,是可以吟唱的,一般是用来反映现实、叙事、抒情、言志、咏物、写景乃至歌功、颂德、祭拜、记史、赞人、骂人、讥讽时代、抨击时政等的。到了这里,我们就可以写诗了。但是,可以写诗了、会写诗了并不代表能写出好诗。下面再跟大家讲讲如何进一步写好诗词。
第二,不要“凑”诗和“憋”诗。
在写诗的过冲当中,很多人会觉得语乏词穷、江郎才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也很简单。江郎之所以才尽,是因为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每个人对知识的记忆力和储存量都是有限的。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了,而要学以致用、参加实践、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融会贯通了。可见,诗词最终是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而服务的,不仅仅局限于写景和精神层面。这个就要求我们意识到诗歌的来源了,诗歌来源于生活并且反应现实生活,脱离现实生活而写诗是好毫无意义的。当然,你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可以穿越,但是不能完全离开了现实,否则你就不是人,而是神了。在此,我还要说一下那些每天窝在家里“凑”诗和“憋”诗的,即使是文如泉涌吧,实际上是无病呻吟、胡拼乱凑、生搬硬套,那并不代表你有才华。当然,不排除厚积薄发、文思泉涌的诗人的存在。因为你那很多写出来的诗歌都是胡拼乱凑、空想着甚而是一个字一个字“憋”出来的,这样的诗歌写出来一般给人的感觉不是逻辑思维错误,就是历史、空间、时间、季节、意象等上的错误,而且你越是这样写的多,你就越觉得语穷词尽、言不达意、言不由衷,感到重复、乏味、枯燥、苦恼和越来越写不好诗、越写越不像话了。
第三、写诗贵在精不在多
从古自今,诗人不计其数,创作出的诗篇也是不计其数,但真正脍炙人口、流传不衰,让人们喜闻乐见、乐于吟诵的能有多少?始终都是少数。我曾经听到一个脑残的网友说,诗歌是属于贵族阶层的,不能达到大众化。这绝对是大错特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从李白到白居易,从黄巢到毛泽东,从徐志摩到仓央嘉措,这些人写的诗歌可是实现了大众化啊。其他人我不说,我就知道我活了二十几年了,我有很多同事豆大的字不识一个,是个文盲和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们就知道毛泽东的很多诗词,而且都会背诵,李白的也知道些。现实中。绝大部分人,你现在随便大街上拉一大堆人问一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吧,而且很多人都知道是谁写的。而这些诗人,比起写了几万首诗的乾隆和杨万里都出名啊,而且他们一首好诗、几首好诗胜过你写几万首和一辈子诗!可见,写诗,要写好诗,诗贵在精而不在多,不要只讲产量不讲质量。
第四、勤练笔,多思考。
要想写好诗,就必须要勤于练笔,多动脑筋,多思考,多感悟,写人们喜爱的。注意,这个勤练笔,并不是非要让你每天都写,一天写它个几首、几十首,一月写上个几百首什么的。不是逼着自己写,而要顺其自然的、有感而发,随性、任性去写。不要停笔太长时间,要养成习惯。不要轻易懈怠,不要淡忘,不要放弃。否则就如同我们掌握了一种技术,你很久不做了,势必会不熟练、生疏是吧。即使对你进行再次岗前培训,就那么短的时间,你也不可能完全恢复以前的高超技术啊。多思考,这个就是写诗下笔之前的事情了,思考什么呢?我们写诗的时候,首先确定的是主题或是主旨,这个确定了,下面就要想用那些跟主题或主旨有联系、相关,可适、套用的物象什么的了。如此,胸中有“腹稿”,乃可下笔也。
第五、语言要精练,写诗有创新。
有的人写了一辈子诗,也是分文不值、毫无意义,不能经久流传甚而无人会看。这个就涉及到语言和创新的问题了。俗话说的好,短小精悍,浓缩的才是精华。诗歌跟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区别就是诗歌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容易背诵记忆,不啰嗦。故而语言要精练,可以隐晦、玄妙、让人回味无穷,但尽量不要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生涩难懂。创新,不是让你打破它固有的体式和格律。打破那就不是近体诗了。而是让你打破它的写作风格、表现修辞手法、局限领域、语言特点等。要让诗歌适应时代,而不是让时代适应诗歌;要让诗歌为时代服务,而不是时代为诗歌服务;要让诗歌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诗歌服务;要让诗歌为网站服务,而不是网站为诗歌服务。这个我们必须要明白并且认识到!
第六、多写有感染力的,少写陈腔滥调的。
一首富有感染力的好诗词,别人看了之后会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假如你写诗写的让人看了之后要么笑,要么哭,要么叹气,要么欢喜等,那说明你写诗是成功的,写的也是好诗,而如果写的是陈腔滥调,则让人看了之后无新意且乏味也!
如何才能写好诗词?目前,我能总结的主要的就这些,其他的还牵涉到适应时代潮流与追求、诗人的魅力、语言的魅力、诗人的身份地位、品德威望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欣赏水平等什么的了。就说这么多吧。
所谓“挤韵”是指诗文中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干扰了韵美效果
格律诗,一般来讲可以错律但不允许错韵。 诗中的韵脚如大楼的基石。基石不稳固,楼易倾覆。用韵如下棋调子,如战场遣兵。没有规则用韵,就不叫格律诗了,不如叫顺口溜或打油诗更好。 声律之声有好几种戒;韵律之韵也有十几种忌。
譬如忌出韵。(也称落韵)。如诗押了“一东”之韵,又去押“三江”之韵或“八庚”之字韵,……这就是出韵。
又如忌复韵。忌同义字作韵,如六麻韵“花、华、葩、…”,七阳韵“芳、香、…”,在一诗中双押就是复韵。也忌连续用同音字作韵,即押韵句连续使用同音字,而无间隔。有间隔的使用是允许的………………
初学者特别要注意,“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不罗嗦了,现在讲讲什么叫撞韵和挤韵。
撞韵:
什么叫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
例如:
《七绝·初春小雨》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
但这首诗,却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其做成了“活韵”。作者在第二句用了“近却无”。这样整句的句读重心落到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读起来就活了!
挤韵:
什么叫挤韵?(也称犯韵、冒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比如:
《七绝·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振波浪清自解:2山,挤韵了,也称犯韵、冒韵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振波浪清自解:7岸,撞韵了。
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
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但作者在白脚用“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之伤消于无形。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
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
来解读用韵的关键所在。
撞韵
撞韵:就是不用韵的那一句(比如七绝的第三句)最后一个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容易造成诗读涩口,不宜如此。
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
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
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生动活泼,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但总有些不适的感觉。这里‘洗’字撞韵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伤处。‘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被压住了。读到那里,总会觉得别了一口气。
是不是诗中就不允许撞韵呢?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除了格律、押韵的要求之外,诗并没有别的任何限制。
这首例诗,撞韵的‘洗’字对诗造成了伤害,关键一点是这首诗相关的韵脚都做成了“死韵”。
死韵和活韵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伤害。
示例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在哪里?关键在第二句的“近却无”。这一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完美的口感,是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的充分展现。
挤韵
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
“撞韵”和“挤韵”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想去破解音韵难题,而意造出来一种纯“半瓶醋”观点。
比如“晚烟残”读起来确实拗口,我们可以说是“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是“晚烟寒”劫很爽口,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
这是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永远无法破解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残’是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时,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得以同步发展,那么“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残’收韵的诗句很容易成为“死韵”,而“寒”收韵的诗句又很容易成为“活韵”。这为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在这首诗中“江南岸”是典型的挤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挤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最后的‘岸’是个浅意开口音字,从而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同样,这里‘岸’字还撞韵了。但作者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了“活韵”,同样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
三阴平
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七绝·凉州词
在这首诗中‘间’、‘山’、‘关’组成了三阴平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三阴平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
关键是第二句的‘万仞山’把这句诗做成了“活韵”。一活全活,流畅而完美的音韵,历千年而不衰。
其实这首诗也是“挤韵”的经典大作,大家不妨再仔细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挤韵”的伤害消于无形的。
连韵
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对诗韵的本身的确是有伤害的。这一点尤其在七绝中表现的尤其突出。所以七绝中想找出如何破解“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
我们找了一首用了同音字的七绝,来说明破解之法。
示例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七绝·从军行
这首诗中尽管不是“连韵”,但‘昏’、‘浑’仍属于同音字。但作者第一句用“日色昏”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同音字入韵对诗的伤害。
我们也可来看一首“连韵”的七律。
示例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都是“死韵”句,那么必然会一伤就害了。
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如:
戏赠乐天复言 元稹
乐事难逢岁易徂,白头光景莫令孤;
弄涛船更曾观否,望市楼还有会无;
眼力少将寻案牍,心情且强掷枭卢;
孙园虎寺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
重酬乐天 元稹
红尘扰扰日西徂,我与云心已共孤;
暂出已遭千骑拥,故交求见一人无;
百篇书判从饶白,八米诗章未伏卢;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再酬复言 元稹
绕郭笙歌夜景徂,稽山回带月轮孤;
休文欲咏心应破,道子虽来画得无;
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斗敌都卢;
不然岂有姑苏郡,拟着陂塘比镜湖。
近体诗之押韵,尚有几种戒忌,宜需注意:
一:戒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
二:戒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
三: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
四:戒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须于义不碍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
五:戒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六: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
七: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八:戒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
九: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同一句诗中)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据《文镜秘府论》所述:
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
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
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
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
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
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
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
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
沈约此说,在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如何破解诗词中的“撞韵”、“挤韵”和“连韵”
诗词是要押韵(压韵)的,即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由于从古至今汉字的声韵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而就有了古代、现代两个声韵系统,所以诗词的押韵也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古声韵系统来押韵,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押韵。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使用旧声韵和新声韵的诗人都不在少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前者略多于后者。
遵循古声韵的,诗押《平水韵》就可以了,如果写古体诗,还可以邻韵通押。词一般按《词林正韵》来押韵。遵循现代声韵系统的,诗词都按《中华新韵》押韵就可以,没有必要区分今体诗韵、古体诗韵和词韵了,因为《中华新韵》只有十四个韵部,已经很宽泛了,如果再宽,就宽得没有边了。
押韵其实就这么简单,但是还有一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今天,我想就押韵过程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撞韵、挤韵和连韵及其破解办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在谈撞韵、挤韵和连韵之前,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押韵八戒”。
古人所谓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
落韵也叫出韵。就是用一个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也有人在律诗的最后一句用临韵,名之曰“孤雁入群”。我个人认为,“孤雁出群”是一种从宽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孤雁入群”从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诗的结句或结联最重要,能不能出意境往往就在结尾处。出于意境上的考虑,为了不至于因韵害意,有时候偶尔来一次“孤雁入群”,也不是不能容忍。但最好不要滥用,毕竟它与“孤雁出群”不同。至于中间的一些句子出现落韵则是绝对不允许的。
凑韵 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这是不行的。
重韵 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
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哑韵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起来不喜欢,读起来也不响亮,就不要免强使用它了,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僻韵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又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一种诗病。袁枚老先生说:“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挤韵又叫“犯韵”、“冒韵”。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造成句读拗口。但是,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复韵就是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它与重韵是一样的道理。
除了以上“押韵八戒”之外,实际上还有两种押韵的情况也会对诗词的韵律美造成一定的伤害。那就是“撞韵”和“连韵”,其中尤以“撞韵”危害最大。
一、撞韵、挤韵和连韵对韵律的伤害。
(一)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
从一般角度上来讲,如果发生了“撞韵”,整首诗中句脚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读来粘滞、涩口,所以不宜出现这种情况。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写得生动活泼,基本上还是不错的。但我们读起来总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这里第三句末尾的‘洗’字出现了“撞韵”的“硬伤”。“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完全被压住了。读到那里,就觉得别了一口气,“西”字的韵律感读不出来。
再如,最近一位网友写的一首《题三门峡水电站》:
寂寂苍生含泪怨,巍巍大禹几曾怜。
何如炸却焚香案,治我黄河万里澜。
从结构安排、遣词造句上来说,还是很好的,立意也是有一定高度的。但第一句的“怨”和第三句的“案”都出现了严重的撞韵现象,读起来象顺口溜,破坏了它的美感。
(三)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合音”。
连韵对诗句的韵律是有伤害的,在七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诗人在创作七绝的时候也是比较注意的。因而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诗是非常困难的。相对来说,律诗中连韵现象要多一些。例如: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杜甫《堂成》
其中“巢”和“嘲”就是连韵。
我把撞韵、挤韵和连韵以及“押韵八戒”中的其它毛病合起来称之为“押韵十戒”。
严格说来,“押韵十戒”是对诗人提出的高层次要求,是一种押韵技巧。“十戒”所指出的问题,并没有违反诗词押韵的普遍规则,不是诗词创作的硬性规定。但是,它们又确实会对诗词优美和谐的韵律造成一定的伤害,有时甚至是很严重的“硬伤”。所以,要想写好诗词,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要克服的。所谓克服就是避免。
二、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办法。
古代和现代一些对声韵问题有深入研究的诗人、词家和评论家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遗憾的是,他们只是提出了防止出现这些伤害的要求,换言之,他们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出现这种伤害,而并没有进一步总结出一旦出现“伤”的时候,如何对它们进行“医治”,从而使之有“伤”而无“害”。因为诗词创作中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伤”是避免不了的,硬要去避,就有可能会因文害意、因韵而害意。为此,必须有一种补救的办法,以尽可能地将它们的伤害消除。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作者有相当的文字驾驭能力。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结合古人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谈谈个人初浅的看法。
(一)应该避免的“硬伤”。
前面说了,“押韵八戒”中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要避免的。具体说来,就是要力戒落韵、凑韵、重韵、倒韵、哑韵、僻韵、复韵。因为这些问题一般都对诗词韵律美的伤害程度很大,而且根本无法破解。因为它们的伤害不仅仅是声韵上的,还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
但其中的“挤韵”、“连韵”相对其它几种情况来说,对韵律的伤害要小一些,也不存在意境、语法、视觉美感的伤害。“撞韵”对韵律伤害虽然比较大,但它与“挤韵”、“连韵”一样,也没有意境、语法、视觉美感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有时候这些问题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当它变得不可避免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能不能有一种办法将它对诗词韵律的伤害降低甚至是消弭于无形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二)破解撞韵、挤韵、连韵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当诗词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撞韵”、“挤韵”和“连韵”的时候,应当如何将其对诗词韵律的伤害进行消除。
诗中押韵的句子我们叫它“韵句”。对于韵句而言,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也即落在了韵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死韵”。
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我们称之为“活韵”。
一般来说,韵脚为“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伤害,形成“硬伤”;而韵脚为“活韵”时,撞韵、挤韵、连韵就不会对诗词的韵律产生太大的伤害,甚至完全有伤无害。
比如上一例中,后三句的句读重心分别是“低”、“洗”“西”,这时“洗”字的撞韵必然会对全诗造成严重伤害。
相反,如果我们想办法将韵脚的韵字做成“活韵”,那么,不论是撞韵、挤韵、连韵都不会对韵律造成太大的伤害,甚至于完全不构成伤害。例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七绝·初春小雨》
在这首诗中,“处”字撞韵了,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关键就在第二句的“近却无”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而结句的重心落在“满”字上,这样这两句诗的韵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
我们不难看出,解决诗韵好坏的根本,是要明白什么是“活韵”、什么是“死韵”。如果你的作品多一些“活韵”句,即便有一些伤,也可能伤而无害,决不会构成诗词的“硬伤”。但如果你的作品中都是“死韵”句,就会造成诗词的“硬伤”,有伤必害。
做成“活韵”有那些方法呢?有两种办法:
1、转移句读重心,让整个句子的句读重心落在韵脚之外的其它字上。
这是最重要、最常用的办法。上面已经讲过,我就不再讲了。
2、在韵脚尽量选用开口韵字,少用收口韵字。
如“晚烟残”读起来感觉拗口,虽然“烟”、“残”这两个字不属同一个韵部,只是邻韵字,却也类似于“挤韵”造成的伤害。
但“晚烟寒”劫很爽口,而“寒”与“残”属于同一韵部,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效果呢?
这里的关键是:“残”表示出一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一个收口音字,以至句意在脑海中还没有充分展开时,发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
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是同步发展的,所以“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以收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成为“死韵”,而以开口音字为韵脚时容易做成“活韵”,这使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例如: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七绝·泊船瓜洲》
先看“钟山只隔数重山”的两个“山”字,由于在韵脚“山”字之前还用了一个“山”字,而又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同韵的字危害更甚,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严重的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做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
再看转句末尾的“岸”字,本是严重的撞韵,可是我们却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一是因为最后的“岸”是个开口音字。二是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的“还”字上转移开了,韵脚也变成了“活韵”。这样,就把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
前面说过,连韵对绝句韵律的伤害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古人在创作绝句的时候是特别注意的,要在古人绝句中找出“连韵”的例子十分困难。下面就以一首连韵的七律来说明破解之法: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但作者第一句用“远”字吊口,把“远萋萋”一句做成了“活韵”。从而也就避免了连韵的伤害。
同样,末句“几枝低”的“枝”字与“低”字虽不是同一韵部,但属于邻韵,对声韵的妨害也近似于挤韵。而且,越是靠近韵脚的地方,发生挤韵时的伤害也就越明显。这里,虽然“几”字是本句的句读重心,看似将韵脚的“低”做成了活韵,但由于“几”字也与“枝”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而已,而“枝”与“低”属于邻韵,所以读到结尾的“几枝低”的时候感觉仍很粘滞,不爽口。
以上讲了关于破解撞韵、挤韵和连韵的一般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需要指出的是,具体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不能胶柱鼓瑟,不知灵便之术。比如挤韵,是指在句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如果用了同一个字算不算挤韵呢?当然。我认为,如果这个字不是有规则的重复使用,不能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它就是挤韵,而且是挤韵中的一种最严重、最极端的情况。另外,一般来说挤韵的字距离韵脚越近,伤害就越大。但如果它们连在一起的话,却又不是挤韵,而是修辞手法中的叠字入韵。有时看起来没有连在一起,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法相连,如“瞧一瞧”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其实与“瞧瞧”是一样的,只不过为了调节音节而加上了一个没有意义的、充当中辍的字,我们也不妨将其作为叠韵看待,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挤韵现象。
再有,我们说过,撞韵的伤害是比较大的,一般应设法避免,如果不可避免,就必须要将韵脚上的韵字尽量做成活韵。若是活韵也做不成,是不是可以采取类似于做活韵的办法,转移发生撞韵的这个句子的句读中心,冲淡发生撞韵之字的声韵效果,使它听起来不那么刺耳呢?这是当然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上面讲到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就很抢眼、很入耳,在句中分量很重,是句读重心,重中之重,它也有效地冲淡了“岸”字的声韵效果,从而进一步消弭了撞韵的伤害。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为我们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摘自《逍遥楼诗词论稿》)
写近体诗(格律诗)应该怎样执行平仄?写近体诗(律诗、绝句)讲平仄是起码的知识,但是格律诗的格律是古时留下来的,而古时的平仄与现在又不同,古时仄声包括上、去、入声,而现在没有入声字,(也就是说古时的入声字分别被归入到现在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调中。)如果执行古时平仄,现在又没有入声字,在使用汉字时很难分辨某一个汉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因里边有入声字)。下面举一绝句例子,里边有‘国’字,古时国字是入声,属于仄声,现在国字属于平声。例如一;倾国艳丽现花园,大腕抛金两俱欢。解释春风无限意,沉香别墅见天难。例如二;名花倾国降凡间,大腕抛金两俱欢。解释春风无限意,沉香别墅见天难。因绝句的格律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韵脚用“上平十五删”,第二、第四句韵脚用“上平十四寒”,符合宋以来不少格律诗首句采用临韵入律的特点。押韵的话我还是支持采用《平水韵》,和心殿主 诗友的意见是一致的!不过,古时平仄毕竟它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人说现今普通话中入声字消失了,所以就应该编订新的韵书,实则不然。因为,从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可以看出,至少在元代北方地区的语言中就已经没有入声字了,但有入声字的旧韵书还是这么平平稳稳地又被使用了三个朝代,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所在。使用一种跨越古今、兼顾南北的语音体系,我个人认为要比普通话一家独大要好得多。平仄用韵上,近体诗应用《平水韵》,词宜参考清代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如果要选择用今音的话,可以使用《中华新韵》(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古体诗不讲求平仄,用韵上也可以比《平水韵》稍宽泛些,但也不能想当然,哪些韵部适宜合用可以参考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的归纳。总之现代人写诗还是以用《平水韵》者为多,这一点我们应该认识到。
以上是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文章评论
火红的心啊(离网)
@{uin:1301043524,nick:惜缘*拒加群*,who:1} 午安[em]e163[/em][em]e163[/em][em]e163[/em][em]e160[/em][em]e160[/em][em]e160[/em]
落墨红巾
非常棒,转走了![em]e157[/em] [em]e181[/em] [em]e163[/em]
3287099095
[em]e105[/em]春yao联/席:923703295[em]e109[/em][em]e120[/em]16057242912329460663加求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