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巨大的关怀 辉煌的成就(原创)

个人日记

                                                         巨大的关怀  辉煌的成就

      

                       ——综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以来地巨大变化发展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今年的十一月十八日,是我可爱的桑梓故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的喜庆之日。作为这个自治县的拓荒人亲历者之-,曾经在三十余年前負责与一批有识之士,共同为实现石柱民族区域自治.在极其艰难地条件下奋斗了若干年,最终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后期,又在县民族、经济等领域工作了二十余年,由此,心情自然是心潮澎湃,感概万千,更有掩饰不住内心地深厚情感,叙述不尽的话题和故事。

现应县有关方面的特邀约稿,故以蘸满深情地笔法,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和感受,来叙述和彰扬自治县的历程,与三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政治上的关怀
  实现了与各民族的平等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世代生活在川、鄂、湘、黔边界地区的土家族,一直到一九八三年前,该地区土家族群众的民族成份问题,均未能得到国家的正式承认。虽然在解放后的一九五六年,国家认可了湘西部分群众为土家族民族成份,但对湘、鄂、川、黔大部分地区的土家族群众来讲,尽管长期以来不断地强烈要求和反映,但仍然未予以认可解决,更不要说民族区域自治的问题了。

由此,在我国的民族问题上,在这一地区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加之,这个民族处在地理条件较为恶劣的武陵山区,政策上也未给予倾斜照顾。致使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事业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导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群众十分贫困。

一九八一年四月,国家民委根据党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思想路线,及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改善和发展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按照党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顺应了这一地区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和要求。召开了专题会议,专门研究和制订了解决川、鄂、湘、黔边界民族问题的意见,使这个地区的土家族问题,有了被国家正式认可恢复的希望。

随后,在四川省和涪陵地区党、政机关的布置下,在各级民委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在原涪陵地区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县,先后开展了民族的调查恢复工作。

然而,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干扰,以及部分非本地籍领导自身误解和忧虑,石柱的民族调查恢复工作,仍然较上述各县和邻近的湖北省利川县晚了一年。已致于成立自治县的时间,也推后了一年,甚至险些夭折。石柱县的民族调查工作,是从一九八一年十月开始,由县委副书记、政协主席万德同志挂帅,县委统战部并由部长崔学文同志领衔牵头,县人大秘书谭奇勇同志具体负责组织。抽调县政协办杜善福、向天全,县工商联冉启松同志,聘请县进修校退休教师黎永万,以及重庆市退休在西沱的谭承德俩位先生,为历史、民俗顾问,组成县委民族调查工作组,进行的历时近三年的民族调查工作。

显然,在当时,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这批人士,不仅历经了千辛万苦,踏遍了全县土家山寨,遍访了全县大部分老少群众。而且有时还冒严寒暑日,风餐露宿饥寒工作,常走的是荆棘和崎岖的山路,不知刺破了多少件衣服,磨破了多少双鞋子,留下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辛劳。具体组织者,甚至也冒着政治上的风险,仕途上的打压排斥。但这些,依然未能削弱他们为了这个县的发展,为了这个民族的新生,而奋斗的坚强意志。始终坚持将石柱的民族恢复,以及实现石柱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搞彻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党中央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国家、省、地民委的强力推动和支持下,经过县委民族调查组,及后来成立的县民族工作办公室,以及全县上下地共同努力下。一九八三年二月七日至四月底,按国家规定的恢复民族成份的标准,在全县展开了恢复以土家族民族成份为主体民族的工作。经严格审查批准,全县恢复少数民族成份共计191486人,其中土家族190766人,占全县总人口424851人的44.9%,其他苗族等少数民族720人。

由此,不仅使石柱的土家族民族获得了新生,而且也为争取建立民族区域的自治,奠定了坚实地基础,提供了充分有利的条件。

随后,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县领导万德、牟绪衍,以及县民族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谭奇勇等同志。分别向上级汇报争取,反映了全县上下要求实行民族自治的呼声。经报转国家民委、民政部同意,国务院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正式批复同意建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经过一年的筹备,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八日上午十时,在万人空巷,热闹非常地气氛中,在新开辟的“民族广场”,举行了隆重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成立庆典。由此,致使石柱的土家族与全国各民族一样,在政治上真正实现了民族的平等,显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石柱各族人民亲切地关怀!

一九八三年七月,县民委正式建立后,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始终围绕如何振兴发展石柱民族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全县各族群众民生这个中心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地工作。经常是陈益杰、谭奇勇、景树德等领导和同志,赴省、地民委汇报争取民族政策和发展资金及项目,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石柱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得到了省、地民委和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石柱民族的恢复,石柱民族区域的自治,这犹如万里长征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而真正为石柱民族以及全县发展打下基础的,是经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民委多次汇报争取,四川省委、省政府最后依据党和国家规定,而决定从一九八四年起,石柱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县级自治区域的民族政策,以及后来陆续享受的各项扶持政策开始的。自此,石柱才有了后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和现实。


经济上的扶持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说起石柱三十年前的经济状况,人们一定还记得,那时的情景是十分羞涩的,自然是格外贫困的,已致于在若干年中,仍然是戴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我依稀记得,那时的石柱是一个单一的农业县,除可产几颗不待吃的稻谷外,单是中药材中的黄莲算著名了。在工业及交通上,虽也算有几个企业,但年产值也不过3000万元左右,而主要又靠商办、粮办企业在撑持。交通上,也只有高—石、石—西、石—马等几条不足500公里路程的,山区三级或等外级公路,客车破烂不堪,只能通区级场镇。而财税收入更是可怜,只有区区的300万元,有些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味道,若用“寒酸”二字形容,似乎也不过分。

然而,三十年后的今天,特别是自治县成立与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大力扶持照顾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经全县上下共同地艰苦奋斗。现在已完全改变了昔日贫困落后的面貌,驶入了快车道,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她犹如婷婷玉立的十八岁的土家姑娘似的,站立在你的面前,会让你眼睛一亮,她的无限魅力也会吸住你的眼球。真有:“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意境意味!

下面,我以几组数据来阐明这个问题,或许更具有说服力吧?!

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由于坚持了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着力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的举措(以下均为截止二0一三年底的数据)。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074299万元,创历史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124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2459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51562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达26487元。全县辖区财政总收入190069万元,年未失业人员1876人,城镇失业率为2.8%

二是工业发展迅速。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137万元,工业增长值372957万元,工业经济比重为3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800137万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779617万元,工业产品出口值10535万元,规模企业54家,利润总额76536万元,利税总额136385万元。

三是农业稳定均衡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332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55609万元,林业产值9894万元,牧业产值130720万元,渔业产值4876万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5843公顷,粮食产量25.64万吨。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4213万元,其中项目投资1100777万元,房企投资269577万元,农村农户投资33859万元。

五是国内外贸易形势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8亿元,其中,城镇为21.87亿元,农村为19.31亿元。全年50家出口企业出口总额1952万美元,进口总额为1940万美元。

六是交通、邮电、旅游业兴旺发达。全年含村道在内的公路里程3912公里,技术等级公里里程1431公里,境内“四高、一巷、一铁”四通八达,二小时达重庆,四小时达成都,客车通乡,公路通村。

全年电信、邮政业务总量25862.8万元,固话3.9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3.7万户,农村移话普及率95%

旅游业近年来有了较快较好的发展,而且质量好知名度大,全年接待旅客470万人次,综合收入实现23.5亿元,形成了石柱的支柱产业。

七是金融保险业保驾护航。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67086万元,贷款余额584479万元。财险和寿险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5533万元,实现赔付支出8052万元。

诚然,从以上七组经济数据中,不难看出,石柱民族经济领域的发展,不仅是健康的,而且她的发展更是迅猛跨越式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前所未有的,更是三十年前无法比拟的。由此,我们不禁从内心发出一声感叹,呵,可爱的桑梓故里,你的变化真大啊,险些让我难识你原有的真容了!


教文卫的培植,实现了蓬勃兴旺的发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自治县成立时的一九八四年,石柱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方面,是比较落后的,根本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那时,教育方面虽然全县有几所中学,一所师范学校,若干所小学,但土家族儿童入学率只占应入学儿童的70%左右,社会上仍然有一万余名土家族适龄儿童进不了校,读不到书,文盲半文盲的人也还不少,致使全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而在文化、体育方面的窘境,更是可怜,全县仅有县城、西沱镇有图书馆、文化馆(站)及灯光球场,除学校的图书馆(室)、操场外,在社会上再也见不到这些公共设施。

再是在卫生方面,一九八四年,虽然全县有医院及卫生院近七十个,县城有县医院及中医院,区、公社有卫生院。但全部病床位也就五、六百张,除县医院设有X光设备外,其他医院跟本无任何检查检测设施和手段。一旦发生较重病员,只好靠转涪陵、重庆医院诊治,致使轻病拖成重病,有时遇到急重症病员,在转院途中抢救不及,而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然而,三十年后的今天,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培植下,经过自身的努力,已彻底改变了这种落后状况,使之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完全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群众的需求。

    在教育方面。一九八四年底和本世纪初,在国家财政、民族等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先后新建了民族中学及高中城学校,扩建整修了部分学校的教学、住宿设施,使之有了相当的规模。现在全县共有学校260所,普通高中招生3598人,在校生11763人,毕业生3418人,普通初中招生6754人,在校生19555人,毕业生7722人,普通小学招生6164人,在校生39696人,毕业生6559人,共计教师4000人,另有成人中专校一所,职业高中校一所,特教校一所,幼儿园62所。

在文化方面。全县32个乡、镇全部建起了综合文化站,214个村建有文化活动室,续配图书32742册;组织城乡文艺演出238场,以及开展了申遗、美术书法摄影展、文化节等活动;县内作家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件,计50万字;指导文化微型创意企业70家;惠民电影放映4000余场;广播电视及农家书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在体育方面。全县现有大型体育馆一个,健身场地39个,共计体育锻炼场地60万平方米,人均达1.03平方米;完成国民体质检测2000余人,配社会体育指导员120人;全年组队参市赛3次,组织县内大型健身活动8次;体育彩票销售实现1300万元。

在卫生方面。全县现有卫生机构40个,病床2000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539人,执业医生432人,执业助师153人;注册护士633人;达到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2.8人。医疗检查检测齐备,基本做到大病不出县既可治愈。

社会事业发展快慢好坏,它与经济发展是密切悠关的。社会事业发展好,它将有力地促进和保障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他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从石柱现近年的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看,是健康地,也是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求的。自然,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推动和保障作用。


民生的重视   实现了和谐幸福的新革局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回想到自治县成立时的一九八四年,石柱不仅财政拮据,而且县城大部分是旧木结构瓦房,偌大一座县城,也只有不足三平方公里的范围。除了一条旧街道通到城南外,更没有可供市民观赏的公园、休闲游玩的广场。

而县境内的数十万各族群众,几乎个个都是黄皮寡瘦破衣烂衫,甚至居住的房屋也是东倒西歪的旧木架或茅草房。更有甚者,全县还有十余户住在岩洞里。依那时的情形,疑或是在川东一带,石柱算是最荒凉凄惨的县份之一了,使人有一种悲伤之感!

然而,历史给予了石柱和石柱各族人民一个好的机遇,让全县各族人民搭上了民族自治和改革开放,这条顺风顺水的大船,将石柱和全县各族人民驶向了幸福的彼岸,从而,走向了和谐幸福的康庄大道。

三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政、民族机关的关怀下,全县上下奋力拼搏,实干苦干,彻底摆脱了在温饱线上的挣扎,使各族群众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大变化。让土家山寨换了新颜,使《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欢歌又时常响彻城乡、山寨,欢唱在大江南北工场、商场。呈现了一派喜气洋洋,歌舞升平,幸福和谐的新气象!

0一三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7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170元;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47%,略高于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面48.4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建面46平方米;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1655人。参加城镇职工医保人数31126人;参加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人数46.52万人。享受城市低保人数7185人;享受农村低保人数9880人;城乡居民享受临时救济1046户;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6个,床位904张,在院人数679人;民政直接医疗救助61942人,其中住院救助14464人次。

然而,当你有闲情逸致来到石柱观光旅游时,映入你视野的,是绚丽多彩美丽景色的山水;林深似海的黄水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山峦叠彩、烟云变幻的大风堡;绿色茵茵的千野草场;岩口的一览纵山小、大江东流去的壮观;万寿寨帅气靓丽的男女石柱。以及悦来高矗入云的土家碉楼;黄水镇最石柱、最土家的民居;水波粼粼的黄水湖,万胜的太阳湖;与别具土家风情的万胜民居;还有能歌善舞的土家汉子和别具风韵的土家妹子。使你雅趣倍增,免不了让你豪放吟诗作赋,挥毫泼墨绘画,让你留连忘返!

而具“深山明珠”雅称的县城南宾镇,则别具一番地景象。它已具有九平方公里的面积,给人似如:“小家碧玉”小巧玲珑的感觉。当你徜徉在美丽的滨河两岸公园;浏览在玉带河拱桥上;漫步在南滨河的风雨廊桥上;或是爬涉到旗山公园。你会看到人们欢快跳的土家族的“摆手舞”;听到悠扬的二胡、笛子声;观赏到白鹤嬉水;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万家炊烟,千家灯火。

纵然你历尽了千山万水;看惯了日升月落的别样风情,都市的繁华浮躁。在此时的此地,你的心一定是宁静的、纯洁的,你的情自然也是恬淡的、美美的……

总之,自治县成立三十年来,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经全县上下共同奋斗,石柱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以来的崭新大变化,给人以一个全新的感觉。作为一名石柱人,我内心感到无比地欣慰与自豪。藉此,我们衷心地感谢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上级党、政机关和民委,对石柱和全县五十四万各族群众的亲切关怀。同时,深情地祝愿石柱及全县各族人民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0一四年八月十四日

写于成都市郊寓所


                                         


                    



         




           注: 此文刋登在《中国石柱. 民族宗教网》, 2014年石柱自治土家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前夕,
                 在大张旗鼓举行地县庆宣传活动中,此稿大部分内容亦被采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