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欣赏来源网络
傅抱石 郭沫若《无限风光在险峰》
此幅构图简洁有力,笔触雄劲生动,多层次的烘染使画面浑然一体。整幅章法新颖,构思独特,笔墨洗练,落款潇洒飘逸。傅抱石以其大胆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地表现出毛泽东诗中的气度和胸襟。“无限风光在险峰”不仅是一种风景,而且是一种人生哲学的写照。
郑燮《九畹图》

九丛兰花,自上而下布置十分严谨,兰叶、花的组织极讲法度,以山石为龙脉,把一丛丛分散的兰花有机地统贯一气,显得既严整而又有变化。兰叶以浓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俗,秀劲潇洒。从而显现出作品构图之新颖,格调之高雅,是郑板桥兰花代表作。
蔡京 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因而在当时已享有盛誉,朝野上庶学其书者甚多。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如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
清 石涛《对牛弹琴图》

《对牛弹琴图》构图奇险,笔墨老到,意境突出,是石涛人物画杰作。“对牛弹琴”一词本是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但此图通过作者自题“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等诗句,反映出作者难遇知音,而只能寄托于“牛声一呼真妙解”,反映了作者孤独落寞的心境。
郑板桥《墨竹图》

《墨竹图》是体现郑板桥墨竹艺术创作理论的典范。此图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炼,仅绘廖廖数竹,便使人如入一片青郁葱翠的竹林。此画的竹叶下笔劲利,实按而虚起,兼有破法搭法,墨色有浓淡,老嫩反正分明,下笔势如破竹,充分表现出郑板桥成竹在胸、娴熟高明的笔墨技巧。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被黄州时期创作的名篇。赵孟頫该行书长卷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八大山人《彩笔山水图》

此图丘壑布置,远宗董源、倪瓒,近效董其昌,别开蹊径,在画面景物繁密的近中景留出一片空白,其上绘一孤亭,令人产生空灵通透的感觉。山石树木皴笔、勒笔全出中锋,随后秃笔擦染,浓墨横皴,笔墨老辣纵横。现流落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陈洪绶《玉堂柱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陈老莲此图花、石、蝴蝶,画得逼真细致。玉兰花用粉彩多次薄染,使之丰腴中见轻盈白嫩;石头画得磷峋中见勃发生机;蝴蝶先用柔韧的细线勾出轮廓,再用淡墨逐层分染,最后敷以少许斑斓五彩色,华而不俗。
启功《秋山》

此幅中远山微云掩映,楼阁隐现,恍若不可企及的仙境,与这仙境相对应的是建在水边的荒野村居、自横的小舟。披麻皴和淡墨的点染,使画中自有一种清静的意韵。而温润的设色,又使这清静中多了种关怀人世的态度,从而使画家旷达、自然的胸怀尽寓其中。
明 徐渭《榴实图》

此图画折枝石榴,劲挺而富有弹性的嫩叶和枝梢,运笔若断若连,扣人心弦。画面的右上方自题“山深熟石榴,向日笑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文长。”自喻珠玉般的才华无所施展,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谢稚柳《荷塘鹡鸰》

谢稚柳的花鸟,早年仿明代陈老莲花鸟画,几能乱真,他对宋代花鸟画、山水、人物等也研究颇深。《荷塘鹡鸰》是谢老从工丽转向清逸灵动的作品,大块荷叶在构图中极显张力。鹡鸰与花的动静结合,色彩上的黑白对比,使得画面流动起来,仿佛就在身边眼前,呼之欲出,妙不可言。
慈禧太后 书法

慈禧太后执政期间附庸风雅,嗜戏文,擅书法、绘画,经常将自己所作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其画多为工笔花鸟,工细称丽如绣织品,格调不高。其书法多为擘窠书“寿”大字作品,多“馆阁”气而以端庄秾丽见长。
元 赵孟頫《调良图》

此图写一奚官,头戴幞头,身着束腰短袍,脚穿长统勒靴。在厉风中牵马前行,骏马因风之厉似不顺从,低头停步喘息。人回首望马,左手牵缰,右手以袖贴挡风,袍袖临风而起,骏马鬃毛,马尾等均扬起,示意朔风之厉,颇感真实。台北故宫藏
王渔父《月夜飞凫》

《月夜飞凫》为其盛期之作。画中的野鸭阵形有明显的透视关系,月亮与飞凫均用白粉,极具分寸的渲染使月色水光朦胧雅致,这些均缘自岭南画派的影响,但大片留白及水天一色的渲染仍是中国式的意境,宛如一首清丽的抒情小诗。
张大千 人物画《仕女》

大千先生的山水画已为众人所知,其实,这位“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的画家,人物画也独出机杼,清丽优雅,成就极高。张大千早期的人物画是从明代唐寅入手的,故画仕女用笔兴意洒脱,运笔如行云流水,方圆间施,所绘仕女的秀美风貌是他人所不能企及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