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有书香可清心

情感天地

 一个城市的品位标志,从大的方面来讲,体现在谋篇布局、规划建筑上。而从细微处来讲,标示于诸多建筑之上的书法楹联、招牌门匾,正可谓独具文化意味的城市语言。太原是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古建筑遗存,还是名门老店,上面都有历代名家的题词匾额,或是芳香味长的书法楹联。这不仅丰富了主体建筑的文化元素,而且体现了居住主人的风雅名望,使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实属善哉。正可谓:市有书香可清心。
    解放以后,我市城市建设迈开大步,不少经典建筑和公共文化设施平地而起,繁荣了城市,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建筑多有名人的题字。所谓名人,不仅是有官名,而且是当代的书法家。名人题字给建筑提高了品位,也提升了经营管理者的自信心。比如,迎泽宾馆的题字者是郑林先生,字写得遒劲有力,大气苍郁,很适合这样的建筑和这样的单位。还有山西的老体育馆,也是郑林先生题字,但是没有落款,前一段时间在《太原晚报》上还闹了一场“寻人风波”。当然,还有已经歇业了的五一电影院,虽然已经歇业,但是作为一个国有的文化场所,总有另辟蹊径的时候,但是字早已更换了,底稿恐怕也没人保存,这就有点对不住郑林老先生,也对不起影院创建者们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追求了。还有“太原工人文化宫”是朱德元帅题写的。朱德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是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出国留洋、叱咤风云,他的字放在迎泽大街的建筑上,无疑为太原市增色不少。只是最近题字后面不见落款,这会让许多人看不明白,也容易让人遗忘忽略,更主要的是让题字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当然,为太原题字的名人还有不少,如:并州饭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题写的,并州剧院是爱新觉罗·溥杰题写的,晋宝斋是赵朴初题写的,希望大厦是陈云题写的,山西省图书馆是郭沫若题写的……无论如何,这些字都为我们这座城市提升文化品味、增加历史感、彰显时代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太原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是大了,但是,某些地方似乎少了一些文气。某个阶段,雷同建筑较多,而且文化的装饰不够充分。就说招牌和匾额,要么是电脑集字,要么是过分偏重以身份地位选人取字,缺乏文化含量和书法韵味。还有——请名家题字,丝毫不考虑单位的性质、面对的群体和建筑的特点,拣到篮子里就是菜,然后用霓虹灯勾边,是够华美和现代了,但却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牌匾的意义。
    牌匾是名门老店的象征,也是无形资产的组成部分。回望过去,太原不知道有多少老字号因不善于革故鼎新、不紧跟时代步伐、不注重保护精神遗产,江河日下,最终退出舞台,昔日辉煌,只能在“老照片”的图册里寻找。而坚守老字号牌匾,如“双合成”“六味斋”“清和元”……他们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自强革新,走出了一条繁荣发展的新路。我接触过他们和他们的企业,光看他们的企业文化,就能得出一个结论:牌匾不仅仅是老字号的招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集结——创业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团队文化……这种无形资产焕发的力量是巨大的、持久的。我想能不能把老字号,或者现在的新字号、将来的老字号的标志,刻印在企业的任何地方,体现在各个方面,让全体职工引为自豪,让顾客在消费心理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于是我提醒那些丢失和放弃了以前真正名人题写的牌匾的地方,尽可能找到底稿,把它重新制作出来,以守先传后。如果已经改换门庭、另作营生,也应该把它存入档案,记录辉煌。一个人、一个单位,忘记过去、忽略历史,是不注重文化的表现,其实,也是忽视精神力量的愚昧。
    招牌很重要。无论请人题写招牌,还是给人题写招牌,都要慎重。请人题写招牌的,首先要考虑自己是什么性质的单位,是和什么人打交道的单位,然后再考虑适合这些性质和特点的书法名人,不宜把请人题字作为一种简单的私人交情来对待。而给人题字的,也应该琢磨、忖度自己字的风格、特点适合不适合别人的需求和单位的性质,不要一味地只顾扩大自己的影响,而应该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还有,制作招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要知道,制作招牌的过程就是艺术加工、艺术提升的过程,须得内行和有专业修养的人来指导把关,否则就容易画蛇添足、不伦不类。
    文化的直接体现是文字,文字的最高境界是书法,而书法既有明事明理的功能,更有艺术审美功能。因此,一个城市的每个建筑、每个单位的招牌或牌匾以及楹联,既是文化风景,又是无形资产;既要考虑自家的文化需要,又要考虑市民的审美心理。希望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能因这些作为文化风景的书法呈现得既得体、又风雅,从而有一种安定感、从容感和自豪感。
    招牌,在某些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