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杨绛——《我们仨》——一位青松老人的情怀

个人日记

  在我家里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杨绛(jiàng)先生写的《我们仨》,是她在93岁高龄时出版的一本散文随笔。之所以特意在她名字后面备注上拼音,也是担心有些人可能不清楚如何读这个字,可能也不了解杨绛先生就是钱钟书的夫人。大多数人对杨绛的了解仅止于钱钟书,而对于钱老先生的了解仅止于《围城》,原先的我也是如此。

将女性称为先生,主要还是限于五四之后的那几代杰出女性,如宋庆龄、林徽因、冰心、丁玲、张爱玲、杨绛等。能被称为先生,有几个条件:一是杰出,二是具有知识分子背景,三是年龄较大,四是属于民主人士。因此,称女性为先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特色。

《我们仨》是一本看似很普通的散文随笔,还是老公的一位初中同学今年一月份强烈推荐给我的。这位同学是我在2012年春节期间参加的老公初中同学聚会上认识的,见面聊天很是投缘,于是就一直保持联系,有时读到好的文章或者书籍也会推荐给她看。现在的她也有了一个一岁多的可爱女儿,比阅秋小五个月。她工作、结婚、当了妈妈就又回到学校去读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研究生,想再继续深造。

同样,我也有一位关系很好的初中老同学,2011年夏天她从重庆来南京旅游时,我和老公还陪伴她游玩了几天。她研究生从重庆大学新闻系毕业就留在了重庆一家报社工作,是关于党报方面的。后来辞职和男朋友一起回了老家,在山东临沂的一家电视台做记者,也经常会下地方乡镇采访。因为职业原因,她总是离不开写文章,写采访稿。偶尔她也会把自己写的一点文字发给我,让我帮她把关。前段时间,她写了一篇征文《四月泥土香》,让我帮她审核。其实我也不敢说自己会写文字,更不敢谈审核,最后只好写了下面这段话:

“总体感觉这次的《四月泥土香》比上一篇要好些,上次那篇文章写了很多个人的纠结,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这次的文字更踏实一些,没有了空洞的堆砌。其实写文章,尽量写一些正能量的文字,给大家带来一些积极的思想,这是大的方向。因为读者也希望在读一篇文章时,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对自己有帮助或者有意义的东西。

希望以后我们在读到一些好的文章、段落时,可以适当记录一下,有可能在哪个地方就会用得到。其实写文字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珍惜自己的生活经历,珍惜自己读过的文字,对于自己的生活做好记录,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有益的一件事,与你共勉!”

而当我拜读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之后,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我们仨》一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第三部分是回忆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写了许多看似平淡的生活琐事,比如她和钱钟书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数次搬家,如何离群索居、远离政治运动。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可就是这样,杨绛和钱钟书共同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到,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

《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书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杨绛的幸福和那难以言表的亲情以及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人动容。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甚至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断,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文章。而她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就在这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中慢慢地浮出水面。

出版这本散文随笔时,杨绛先生已有93岁高龄,难以想象,她在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生命的种种际遇,饱尝了人世间的悲喜浮沉之后,是在怎样一种蚀骨的思念中,以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文字写下了我们仨的琐细点滴。她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当她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

读完《我们仨》,我想,一本书的流行,不在于它辞藻之华丽,不在于它情节之曲折,只要有情,情真意切,那就足够了。

杨绛的可敬之处还在于,即使身处动荡年月,她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她,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1978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时,正好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是该书译本当中发行数最多的。

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而今,虽已过百岁,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笔耕不辍,令人敬佩。

杨绛出生于1911年,2015年的717日是她104周岁生日,祝愿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家身体安康。

在此摘录2011年《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问答》中的一段话: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文章评论

海鸥

当时推荐你看这本书,就是觉得你的性格,你的做人处事,你喜欢看书读书以及很多东西和杨绛写生很像,现在越来越觉得像,我很久都没静下心来好好看书了,我要像你学习。

一世

我买过至少四本《我们仨》,甚至能背过里面的片段

一世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大漠孤烟

两年前看到老人的我们仨,很是触动,文字简单、内容平淡,虽是文章,却更像是坐在老人面前,听她平静的讲述她们仨的故事-----平凡而真实的生活点滴!虽然平淡,却满含深情!就像你说的,其实最简单、最真切、最朴实无华的文字才会历久弥香,才能直达人心!

简单才快乐

你们老三老婆也太牛了吧,月子没做完就去考试了吗?

小丑鱼

我也看过这本书,写的很琐碎,很生活,但是已经忘记大概写的什么内容了,时间太长[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