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子虫病(Cyclosporiasis)

food safety

 

美国食品安全新闻网当地时间81日报道,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发布公告称,截止当地时间730日,美国2015年已有26个州的358人次感染的环孢子虫病,可能与受污染香菜有关。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当地时间728日发布的警告,这些致病香菜主要来自墨西哥的普拉布埃州。根据CDCFDA的联合调查,美国近年来每年都因墨西哥进口香菜卫生问题而造成环孢子虫病疫情,最严重的一次是20138月的一次混有香菜的沙拉引发的疫情,造成631人患病。

环孢子虫病(Cyclosporiasis)

概述  
环孢子虫病是一种新出现的人兽共患寄生性原虫病,该病可能通过食物或水传播而引起暴发流行,主要引起宿主的胃肠炎和慢性腹泻。有译作圆孢子虫病。

曾经认为环孢子虫病是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性疾病,也可引起旅游者腹泻,但1996~1999年间美国和加拿大相继暴发了大规模的食源性环孢子虫病,因此引起发达国家公共卫生机构的重视。我国迄今也报道了多起环孢子虫感染的病例。
 

病原学  
环孢子虫(C.cayetanensis)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一般认为环孢子虫属于顶复亚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艾美球虫科、环孢子虫属。

环孢子虫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新鲜粪便标本涂片可见卵囊圆形,直径8~10μm,内含成团的可反光的包在膜内的小体,卵囊囊壁由内外两层组成,外壁较粗糙,内壁较平滑。孢子化的卵囊有2个孢子囊,且每个孢子囊有2个子孢子,子孢子呈新月形。

该虫易与隐孢子虫混淆,但它约为后者的2倍大。经抗酸染色后,卵囊色调多变,呈暗淡的浅粉红或深红色,有的不着色,内部结构不清晰;经金胺-酚染色,发出暗淡荧光,沙黄-美蓝染色后则呈橘红色。环孢子虫在波长365nm的激光照射下可见外壁呈现强烈的蓝色环状或致密的自发性荧光,为本虫所特有,也是与隐孢子虫鉴别的重要标志。

对环孢子虫的研究显示,卵囊的抵抗力较强,常用蔬菜水果消毒剂不能将其杀灭;在-20℃24h或在60℃1h即使其失去活力。

环孢子虫的生活史类似其他孢子虫。卵囊在小肠(特别是空肠)内脱囊,释放出月牙型的子孢子并入侵肠黏膜上皮细胞。Ortega,等在肠上皮细胞中发现有2种裂殖体(I型和Ⅱ型裂殖体),I型裂殖体分裂成8~12个裂殖子并入侵相邻组织上皮细胞;Ⅱ型裂殖体形成较晚,较晚形成的Ⅱ型裂殖体也入侵相邻组织上皮细胞。与隐孢子虫一样,部分裂殖体形成大配子体,部分形成小配子体(前端带有游离鞭毛)。大小配子体受精后形成合子,合子外壁增厚,成为卵囊,卵囊从肠黏膜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刚排出体外的是未孢子化卵囊,不具感染力。卵囊孢子化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尚不是很清楚。


流行特征  
本虫呈世界性分布,1996年以前报道的环孢子虫病患者大多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到过这些国家的旅游者。近年来美国、海地、墨西哥、英国、尼泊尔、巴基斯坦、波多黎各、秘鲁、古巴、委内瑞拉等均有环孢子虫性腹泻病例报告,除个别为暴发流行外,大多是散发病例。儿童、成人均可感染,多数病人是免疫功能健全者。欧洲一些国家的环孢子虫病常和国际间旅游有关,但2000年12月德国西南部暴发了一起食源性环孢子虫病和食用沙拉有关。

环孢子虫病多发生于温暖多雨季节,一般认为环孢子虫的传播途径是经水源或水果、蔬菜等食物传播。随着世界范围内食品贸易往来和国际旅游的增加,使得环孢子虫病更易于在全球传播。在墨西哥鸡粪及巴西犬粪中曾检测到此种环孢子虫样的卵囊。
 

发病机制  
环孢子虫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主要的显微变化是绒毛萎缩和隐窝增生。
 

人类临床表现  
人类  环孢子虫引起的腹泻起病较急,约70%为急性发病。主要临床特征是水样便或稀便,每天1~7次,可持续1~9周,也可自愈。有时伴厌食、乏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此外,腹部绞痛、肠胀气、发热也很常见。感染本病后可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虫者。艾滋病感染者患此病,腹泻常难以控制,并可导致死亡。
 

诊断  
目前诊断环孢子虫感染主要依靠显微镜检查粪便中环孢子虫卵囊。

1.直接涂片法  多采用新鲜粪便直接涂片镜检。通常需要间隔2~3d留3个以上标本进行检验。在未经防腐处理的粪便中,可见直径8~10μm的卵囊,内含一直径6~7μm的浅绿色球形物,该物由具有折射性的空泡组成,含有类脂样物质;在防腐处理的粪便中,卵囊内容物以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的颗粒形式出现。

2.染色法  目前最常用,效果较好的是改良抗酸染色法,经该方法染色后,卵囊多呈深红色,带有斑点,根据染色程度的不同,卵囊颜色从亮粉红色到深紫红色不等。

3.孢子化实验  室温下,环孢子虫卵囊于2.5%重铬酸钾溶液中,经7~13d可完成孢子化。镜检可见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2个子孢子。孢子化实验虽不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但有助于环孢子虫病的确诊。

4.分子生物学技术  Rdman等利用环孢子虫的18SrD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成功地建立巢式PCR检测技术。
 

治疗  
对于免疫机能正常的患者,每次服用160mg甲氧苄胺嘧啶和800mg磺胺甲基异噁唑,2次/d,连用7d;对于免疫机能缺陷的病人,建议采用同样剂量,连用10d,以后1周3次,一直服用。对磺胺类过敏的患者,建议单用甲氧苄胺嘧啶。也有人用环丙沙星取得良好效果。

我国也有用大蒜素治疗的报道。
 

防制措施  
由于环孢子虫病主要经水源和食物传播,因此加强水源的卫生监控,减少环境污染非常重要。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蔬菜、水果吃前应该彻底清洗或去皮;饭前便后、食品加工、接触宠物和家畜后要洗手,可减少感染的机会。

美国自从1996年暴发食源性环孢子虫病之后,他们采取了积极的措施。1997年,美国FDA和CDC只允许安全的木莓进口,到1998年春完全禁止从危地马拉进口鲜木莓,使得美国环孢子虫病病例数大幅度下降。而加拿大未采取有效措施,环孢子虫病感染仍未明显下降,因此采取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研制能杀灭污染水果、蔬菜表面环孢子虫的洗洁剂,对消除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