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十二因缘定义

转载

 十二因缘定义



    随佛尊者,2008年公开提出原始佛教之具体教说内涵。在其编著的《相应菩提道次第》中,,依照汉译《杂阿含经》及南传巴利《相应部》当中古老的‘因缘相应’、‘食相应’、‘谛相应’、‘界相应’、‘五阴(蕴)相应’、‘六处相应’、‘四念处等(道品)相应’等七事相应教的共说,重新整理出古传的十二因缘。与分别说部系《舍利弗阿毗达摩》及说一切有部系《发智论》的十二因缘观点不同:

无明

不如实知五阴(色、受、想、行、识)如何生起及如何灭尽,因此而不解五阴是因缘生,因缘生则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如是种种不知者是为无明。无明不是发生在过去世,而是在当前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入处不如实观察如何缘起,所以无法如实知五阴如何生起,而有无明


妄见五阴是我、我所拥有者,是名为行。


为六识,是和名色相互依存而生的觉知,即“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名色
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五境(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名即是受、想、行,为法境,指只有名相而无形质。其和识相互依存而生,即“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六入


又称六触入处,为每一生之始,指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相缘而生的现在实况(眼色相缘眼识生、耳声相缘耳识生、鼻香相缘鼻识生、舌味相缘舌识生、身触相缘身识生、意法相缘意识生),叫做六入,即六根。


指根境识具足时的代名词,即眼色相缘眼识生时,称眼触;耳声相缘耳识生时,称耳触;鼻香相缘鼻识生时,称鼻触;舌味相缘舌识生时,称舌触;身触相缘身识生时,称身触;意法相缘意识生时,称意触。

受(、想、行)
指在六触发生时,所引发的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之感受,以及联想、对比、分析和判断,还有意志决定的行为。


由于对于因缘实况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不知,故于六根六境相缘六识升起引发乐受时,对此现况产生不当之贪著和想像,就是贪爱。




就是无明缘行的行,以为五阴是我、我所拥有。


即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名色相缘(六根六境之相缘)升起六识,对识升起贪爱,希望识能够持续呈现,故驱使六根追逐六境,令六识持续呈现的循环。




指因“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未断,此(五)阴败坏已彼(五)阴升起,生命之流连绵不断,有来生之六触入处升起,即下一生六根生。

老死
凡生者,因因缘自我败坏的过程,必定历经衰败和死亡的过程,以及此过程所产生种种的不如意的痛苦。

这是随佛法师依据汉译《相应阿含》(后世误译经名为《杂阿含》)及南传巴利《相应部》当中七事相应教的古老共说,将“第一次结集”集成之经说当中的‘十二因缘’,在公元2002年先予以还原,2008年记载在编著的《相应菩提道次第》中,并在纽约及台湾公开发表于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