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芦
个人日记
最近常听人说去连云港旅游,花果山门票太贵,孔望山又太小,没有什么可看的地方。那末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去处,距新浦市区不远,不收门票,且名胜古迹众多,这就是我伴着我一起成长,带给我许多童年乐趣及认知的---伊芦山。
伊芦山位于江苏省灌云县境内,用“养在深闺人未识”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伊芦山名来源流传甚广,相传商朝宰相伊尹曾隐居于此山,结茅为芦,故而得名为伊芦山。
据《史记》载,伊尹名叫阿衡,是个隐士,商汤派人去聘用迎接他,经过五次,伊尹才肯出山。汤举伊尹为相,灭夏建国,汤帝时著有《女鸠》、《女房》及《咸有一德》。汤去世,太子太丁没来得及即位就去世了,于是就立太丁的弟弟外丙即位,这就是外丙帝。外丙帝即位三年去世,外丙的弟弟仲壬继位四年又去世,伊尹就让太丁的儿子太甲即位,也就是成汤的嫡长孙。太甲帝即位三年,政治昏暗不明,暴虐百姓,不遵守汤的成法,背乱德义,于是伊尹就把他放逐到汤的葬地桐宫去。三年时间内,伊尹代理行使政治权力,以便接受诸候朝见。太甲居处桐宫三年,改悔罪过,深刻自责,反归到了善道,于是伊尹就迎回太甲帝并把政权交还给他。太甲帝修治德政,诸候都归顺于殷,百姓因此获得安宁。伊尹辅佐太甲帝时著有《伊训》、《肆命》和《徂后》。后来为了褒扬太甲帝改过自新,伊尹又作了《太甲训》三篇,称他为太宗。太宗去世,儿子沃丁即位。沃丁帝时,伊尹去世,沃丁帝把伊尹安葬于亳地,至此殷朝势力衰弱,诸候都不来朝拜。以上内容邵立标据《史记之殷本记第三》
伊芦山横亘在伊芦中学北边,东西走向,连绵数公里,蜿蜒起伏,似一条青色的巨蟒匍匐在地。山不太高,海拔也就200余米,但因为处在长江中下游里下河平原地区,伊芦山拔地而起,还是显得挺巍峨壮观。
因我老家在山前,故我常从山的中部上山。伊芦中学后面废弃的军营旁边,有一石阶小径,拾阶而上,步行几分钟,即可见一株巨松矗立在山坡上,苍劲高大,青翠欲滴,树干要二三人合抱,相传唐朝大将薛仁贵曾在此拴过马,故名“拴马松”。而据科学测算,该松实际树龄也达三百余年。十多年前每次回家过春节,远远地看拴马松越发憔悴枯萎,甚至有些树枝都枯死了,最近几年经过古林木家的精心养护,越发苍劲伟岸了。
在拴马松的上坡有一在建的庙庵,已初具规模。奇阁飞檐,雕梁画栋,蔚为奇观。此庵虽名为庵,实为道观,是伊芦人民为了纪念秦末项王大将朐阳伊芦人钟离昧而建。原有数十间庵堂建筑,后毁于战乱,年久失修,大部分塌毁。文革中仅存的遗址也被红卫兵拆散了。我幼时钟庵只剩西厢房,且年久失修,荒凉无比,却也清静异常,我少年时常在此读书玩耍。现在在原址上重建的钟庵,三面环山,一面向阳,背依陡峭的悬崖峭壁,庵前松柏叠翠,环境幽雅,视野也极为开阔,是修行的好去处。
在庵门前举首西望,可见崖壁上镌刻着“高山流水”四个鎏红大字,气势磅礴,翩然欲飞,乃明代海州知府王同所书。连云港花果山的镇山四字“高山流水”即从这儿拓印而来。
钟庵后院内,就是伊芦山著名的景点——奇泉。奇泉共两泉,水深尺许,一清一浊,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浊泉的水流进清泉里,自然澄清,可谓一奇也。泉水幽幽,清冽可鉴,掬一捧,凉透肌肤。泉旁石壁上阴刻有一米见方“奇泉”二字,也为王同所书,浑厚有力,稳健质朴。奇泉就像是伊芦山的眼睛,为家乡的伊芦山增添了几多灵气!奇泉是因为它与藏军洞连成一个故事而出名的。相传,秦末农民起义,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项羽家乡也在淮海地区宿迁下相),在吴地起兵。因此韩信、钟离昧就投奔这位老乡部下。后韩信因未受重用而投奔刘邦。楚汉相争时期,韩信下齐攻楚,楚将龙苴在西海丘岭地带筑城(即今灌云县龙苴镇),钟离昧也在伊芦山、大伊山和羽山筑城,形成几个堡垒来阻挡韩信进攻,并作为长期防御。以后龙苴城被韩信攻破,接着钟离昧防守的大伊山、羽山二城也被韩信击破,末了只剩伊芦山。韩信派兵侦察,说伊芦是个空营,只有几个人看守。韩信放心策马而来,赶到近前,只听一声炮响,楚军从藏军洞出,似天兵而降,满山遍野喊杀声如迅雷贯耳,楚军似潮涌来,幸亏韩信逃得快,否则必被楚军生擒。不久,韩信再次带兵围攻伊芦山,钟离昧坚守不出。当时正值赤日炎炎,久旱无雨,韩信深知兵法,认为钟离昧虽然会用兵,但他扎营在山上,这是兵家最犯忌的。因此汉军围而不攻,待久困楚军无水喝,即可不打而散。可是韩信万万没有想到。钟离昧对家乡一山一水是非常熟悉的,他在筑藏军洞的时候,就考虑到水的问题,早已寻找好穴道,掘出了这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奇泉井”。后直到项羽大势已去,这座山才失守。所以韩信封楚王时,便亲自领军驻东海古朐境一段时间。以后史志《汉书》、《海州志》都记载了韩信带兵镇于三芦之说即源出于此。
从钟庵向上直至山顶的路均为人们自然踩成的山路,没有了石阶,登山演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爬山”,只能手拽脚蹬,蹒跚而行。沿途中可见怪石嶙峋,奇花异木,相间杂陈,目不暇接。
经过艰难的跋涉,到了山顶。脚下,一马平川,芳草丛生,不知名的小花开满了山坡,犹如繁星点点,煞是好看。吹着呼啸的山风,远望山下棋盘似的农田,整齐划一的楼房,心旷神怡、豁然开朗!工作的劳累,生活的重压,尘世的烦嚣早已一扫而空。如果体能允许,可向东攀登更高的山峰。如果体能不足,可向西沿山势顺路下山,下山途中,还会看到两处古迹。西行不远,就是“六神台遗址”。悬崖峭壁下一方空旷的草地,四周林茂草密,荆棘遍布,严严实实地拱卫着这方圣地。在异峰峭壁间有一石窟,窟内东壁上有六尊“神像”,这大概就是“六神台”一名的由来了。
六神台虽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仍清晰可见。有的呈立姿,双手握拳上举;有的双目下视悬崖,威严恐怖;有的慈眉善目,神态安祥,这六尊佛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人们要想登上石窟,“难于上青天”,因为它的周边是绝壁悬崖,难以立足,有民谚云:“六神台,六神台,山高上不来,要上六神台,带个薄皮(棺)材。”在六神台峭壁顶端有一块不足1平方米的圆石上刻有一块隐约可见的棋盘,这便是传说中神仙在此对弈的地方。这里山势险陡,人迹罕至。当年清朝海州名士吴振勃也曾想登临“六神台”,可是“寻之每不可得”,因路径偏僻、深远,只好感叹:“邂逅仙缘未可期,幽岩曲径鲜花滋。不知阅尽人间事,消得山中几盘棋。”
从六神台向北而下,在六神台的背面,有一突兀的巨峰,尖嘴猴腮,气定神闲,活脱脱的一位“孙大圣”镇守在此,托腮而望,活灵活现。这便是伊芦山著名的猴石,相传因大闹天宫而受到玉帝惩罚的孙大圣,即被镇压于此。
“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仁者喜山,智者乐水,家乡之兴衰,事在人为。伊尹之勋业,钟离之余烈,去今犹未甚远。我这篇故乡小文,在一个有心人看来,或有高山流水知音来看,说不定还有些许意义,值得深思!
文章评论
天外来客
好山、好水、好地方! 真想不到平凡的名字里寓意这些历史人物!凡事皆有深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