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拉祜族 (lā 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4、黎族 (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5、珞巴族 (luò bā 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的古老习惯。早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
36、满族 (mǎn zú)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 (mù lǎo zú)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39、普米族 (pǔ mǐ zú)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0、羌族 (qiāng zú)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41、撒拉族 (sā lā z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42、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 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 ,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 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 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43、水族 (shuǐ zú)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 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 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 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44、塔吉克族 (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 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 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 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 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 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 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45、塔塔尔族 (tǎ tǎ ěr zú)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 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 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 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 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 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6、土家族 (tǔ jiā zú)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 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 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 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 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 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47、仡佬族 (gē lǎo zú)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 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 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仡佬族以农业为 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自 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无定论。也只有少数老人 通仡佬语。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48、土族 (tǔ zú)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 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 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 羊。“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 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 49、佤族 (wǎ zú)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 。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 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 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 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50、维吾尔族 (wéi wú ěr zú)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 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 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 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 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51、乌孜别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 ,元朝时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5世纪,逐渐形成民族。乌孜别克 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 节”、“古尔邦节”等,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 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52、锡伯族 (xī bó zú)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 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 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 特色的传统节日。
53、瑶族 (yáo zú)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人自称“勉”、“金门” 、“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 ,又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除过春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30多个,其中最具民族 特色的有盘王节、仁王节、赶鸟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 重的节日,它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庆。
54、裕固族 (yù gù zú)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 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 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 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 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为隆 重的仪式。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55、彝族 (yí zú)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自称繁多,因地 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 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 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 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56、汉族 (hàn zú)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 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 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 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 较多分布。
|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