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摄影之 22 ——风光摄影作品的后期表现技巧

个人日记

    风光摄影重在发现美和再现美!发现美,需要一双摄影的眼,能够观察发现或者预见到照相机的镜头所能够拍摄出的效果。再现美,则需要在预见的基础上,掌握照片处理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将美展现出来。下面就通过一些具体的图片的处理来介绍一些风光摄影作品后期处理表现的技巧。
 
日出和日落的表现
 
     刚开始涉足风光摄影的影友,往往喜爱拍摄日出和日落。因为,日出和日落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最美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从摄影的角度而言,当我们拿着照相机对着太阳拍摄时,只有在太阳的光度较弱、光比较小的时候,才能获得理想的拍摄效果。所以,拍摄的最佳时机是在太阳将要露出或者刚刚露出的瞬间,而日落的最佳拍摄时机则是在太阳落入地平线的前后几分钟的时间。这幅日出的作品拍摄于浙江桐庐的富春江,时间约6点45分,当太阳将要跃出地平线的刹那,注意到湖面上有一只小船,此时恰好有另外一只小船驶过,当感觉到小船处于画面中的理想位置时,按下快门,拍了三张,这里选取的是其中较好的一张。
 
拍摄技巧:
 
1. 拍摄日出和日落需要寻找合适的环境、景物相衬托。
2. 测量太阳边缘的天空区域亮度值作为曝光值。
3. 使用小光圈,如F16;或者最佳光圈,如F8、F11;以获得足够的景深和清晰度。为避免抖动将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
4. 可以将照相机的色温设置为8000K~10000K(景物的实际色温约为2800K),以强化画面的暖色调效果。最好使用RAW格式拍摄,这样便于在后期进行充分的调整。
 
 
后期处理:
 
图1:原图是照相机设置于自动白平衡状态下拍摄的画面效果,色彩比较平淡,暖色调的现场感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图2:在Photoshop软件中打开RAW格式的原始图像;色温调整到10000K,色调30,黑色10。通过调整色温数值,你会发现色彩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当然,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色温获得所希望的色彩。
图3:调整高光-30,阴影+30。改善高光和阴影部位的层次。
图4:调整红色、橙色、黄色的色相为-80、-20、-70;点击右下角的“打开图像”,使照片在Photoshop的处理界面中打开。
图5:使用修补工具,将画面左下角的瑕疵修掉;将画面上下区域选中,羽化200。
图6:调整色阶的中间小三角至0.68,点击确定,裁剪并存储图像即完成了《晨曲》的调整。该作品发表在《钱塘江》画册。
 
 
 
     
       风光摄影的最佳拍摄时间是早晚两个时段,因为这个时间段的光线效果好。可是,有时你出去采风时,偏偏是个阴天没有理想的光线,或者是虽然有直射的阳光,但到达了拍摄位置时间还比较早,色温还不够低,这样的天气条件如果遇到了合适的拍摄对象,你怎么办?难道就不拍了?
仿日出和日落的效果
      如果对Photoshop比较熟悉的话,你可能就会想到:如果仅仅是色调的问题,完全可以使用后期处理来获得仿日出和日落效果的。例图的这幅作品就是通过对照片的后期调整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实例。
原片拍摄于浙江临安一个叫高坪的小山村,山村正好位于一个水库边,依山傍水,风景非常的优美。当我来到湖边时,只见湖面非常的宁静,犹如镜面一般,停泊在湖面上的一只小船和倒影都清晰可见,当时,感觉到小船在画面中的位置非常理想,就有一种拍摄的冲动,马上取景构图后就按下快门。记得拍摄时间约是下午的4点多钟,当时,太阳还处在画面比较高的位置,天空多云,光线不是很有力度,色温处于约5200K的标准色温。拍出来的照片影调正常,但光影效果不太理想,有些灰蒙蒙的。这样的照片如果是过去用胶片拍摄的,那就只好废弃了,而在今天,我们则能利用后期处理改变画面的基调,令其变废为宝,使之重生。
 
技术参数:F22、1/60s、ISO100,分区测光、A档
使用器材:佳能EOS 5D、EF24~70mm F2.8,焦距35mm
 
拍摄技巧:
1. 采用准确度最高的分区测光模式测光,曝光补偿量为-0.7EV,以避免高光部位曝光过度。
2. 使用小光圈F22,以获得足够的景深和清晰度。
3. 由于快门速度较慢,为避免抖动,最好将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拍摄。
 
后期处理:
图1:打开图像后,用左键点击前景色,把前景色设置为黄色,黄色的色泽依据对太阳光黄色调的感觉而定。
图2:点击左下角的创建新图层,新建一个空白图层,选择对称渐变模式,然后点击鼠标左键由画面中间向下拉一条直线,画面叠加的新建图层出现中间有渐变黄,两端为白色。
拍摄迷人的光柱
     我们常常将光称之为光线。何谓光线?
      光是直线传播的。基于光线的光学,称为几何光学,在几何光学中,把光看作为光能量传播方向的几何线,这种几何线就被称之为光线。当然,这是科学的解释。
      在自然界中,我们有时能够看到一种种美妙的自然现象:光从云层的缝隙里透过,形成明亮的、笔直的、放射状的线条,见例图1;或者是光穿透烟雾和尘埃的包围,喷射出一条条笔直的光柱或是光带,见例图2。我想,这也许是光能够被称为光线的一个辅证吧。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寻找和拍摄到这种美妙的自然现象呢?或者,我们是否能够人工化地制造和拍摄出迷人的光线呢?办法肯定是有的。上述光线能够出现主要是有三个条件的:第一,天空中要有比较强烈的直射光线。第二,光线局部受到景物的遮挡。第三,拍摄处附近的空气中要有浓淡相间的水汽、烟雾或者是尘埃的存在。
      上述的前两个条件完全依赖自然条件,后一个条件有时能够加以创造,就是影友们通常所说的释放烟幕弹(即:烟饼)。如例图3采用了这个办法,当时正值下午的两点多钟,光线比较强,透过青山湖畔的水杉,照亮了水面和小舟,但是,上述的第三个条件不具备,因此现场没有形成显眼的光柱,燃放了两个烟饼后,光柱显现了,效果非常理想。
《晨曦》拍摄于江西的婺源。由于地势的原因,一年四季绝大部分的时间里,石城的早晨都有烟雾的出现,每当油菜花开的时节,是拍摄雾景风光的好去处。清晨7点多钟,炊烟和晨雾飘散在村子的上空,一片白茫茫的。突然,阳光跳出山顶,穿云破雾照射到这个美丽的山村,如梦似幻,犹如仙境,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不停地按下快门,但拍摄后的原始图并不理想,原因是雾会降低景物影调的反差和色彩饱和度,使画面的色彩单一。所以,《晨曦》这幅作品后期考虑转换为黑白影调,同时适当地提高影调的对比度和增强光线的照射效果,最终获得了较为理想的观赏效果。
后期处理:
 
图1  图像/调整/渐变映射
 
图2  复制背景副本,柔光叠加
 
图3  创建新的调整图层,调整色阶
 
 
 
面对八九点钟的太阳拍摄
 
      在绝大多数的风光摄影照片中,你可以感受到光线的存在,但是在照片的天空中你看不到太阳,原因也许是太阳的位置高高在上;或者是你采用的是顺光和侧光的拍摄角度,见图1。
 
      若你是在早晨的八九点钟,甚至是十点钟拍摄,而且有意识地变换一下角度,采用了正逆光的拍摄位置,将太阳或是作为主角或主角之一来表现,你会发现取景器内展现出一方新的天地,影像的视觉感受强烈且富有冲击力,见图2。
 
     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旦出现在照片中,其效果完全不同于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日出和日落时,太阳的光度弱,画面中不仅能表现出太阳本身美丽的色泽,而且其他的景物也能够表现出足够多的细节。而拍摄八九点钟的太阳,技术上较难处理的是:由于光比过大,难以兼顾亮部和暗部的层次,常常是顾此失彼。所以,常规的逆光照片,最常用的方法是避免太阳出现在照片中,以便照片的暗部有足够的层次,见图3。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太阳成为画面中重要的视觉元素,此时又该如何来处理呢?
 
     首先,一定要采用RAW格式拍摄,才能在后期还原暗部的层次时仍能获得较高的成像质量,RAW格式能够记录14位色深的影像,比JPEG影像具有更大的动态范围和更多的层次。 其次,采用渐变滤色镜压暗太阳的亮度,或者拍摄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利用主体来遮挡太阳,以达到降低光比的目的,见图4。最后,拍摄时优先保证高光部位的细节,以亮部来确定曝光量。如果数码照相机采用分区测光、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往往需要减少1档曝光量。
 
 
作品《晨光》的后期制作
 
     该作品《晨光》拍摄于上午9点,曝光时,以保证高光部分也就是天空的亮度层次为主,后期处理的重点则是重现建筑物的影调层次,完成后的照片效果大为改观。
 
技术参数:F22、1/125s、ISO100,分区测光、A档、曝光补偿-1
使用器材:佳能EOS5D MarkⅡ、EF24~70mm F2.8,焦距24mm
 
拍摄技巧
1.采用分区测光模式测光,曝光补偿量为-1EV,以避免高光部位曝光过度。
2.使用镜头的最小光圈,可以使太阳成为一个高光点,形成光芒四射的效果。
 
 
后期制作
1.打开原始图1、原始图2。
 

2.选定原始图2,用移动工具将原始图2拖入原始图1,生成图层1,并添加图层蒙版。

3.选择快速魔棒工具点选天空部分,生成蚂蚁线选区。

4.接着反相选区,在蒙版中用画笔工具擦除地面建筑部分。

5.取消选区,创建新的调整图层:可选颜色(选择红色加以调整;青加25、洋红减40、黄加10)。

6.继续创建新的调整图层:照片滤镜,使用滤镜:Cooling Filter(82)纠正色温。

 顶光的魅力

 
      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此后,太阳逐渐地升高,在正午前后,太阳到达了一天里在天空中的最高位置,此刻,也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辰,此时的太阳高悬在头顶,强烈的光线垂直地照射在地面的物体上,呈现出典型的顶光效果,见图1。
     顶光是许多摄影师不喜欢采用的光线。原因就在于它过于强烈、生硬,难于表现。在拍摄人像照片时,顶光最常见的就是会在人物的眼窝及脸部,形成令人讨厌的、浓重的阴影,破坏了被摄对象的视觉形象,见图2。
在拍摄风光照片时,顶光的照射容易使景物的正立面处在阴影之中,使物体产生了明显和强烈的反差效果,见图3;
或是使平面上的景物,失去空间透视感,而一幅缺乏层次的画面往往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见图4。因此,许多摄影师面对顶光会变得谨慎起来,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10点钟之后到下午2点钟之间的光线不适合拍摄风光照片的原因。
     应该说,顶光是一种较难驾驭的光线。当你处在顶光的光线下拍摄时,如果不采用一些摄影的技巧和一些辅助的摄影手段,拍出来的照片往往是很不理想的。但若运用得当,却有可能达到意想不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其实,所谓的顶光效果恰好是光源、被摄物与照相机三者之间处于直角三角形三个顶点的位置关系,而稍微改变一下照相机镜头拍摄的角度,光源的照射角度也就随之而改变了,顶光就可能变成了逆光或者侧逆的光线了,如图5和图6,就是在顶光的状态下,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后获得的效果。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在多云的天气里,顶光有时会出现奇特的局部照明的效果,此刻,往往是拍摄风光照片的绝好时机。图7,即是2009年8月4日中午12点光景,拍摄于西藏定日至珠峰的公路上。当时,笔者所处的位置正在下着冰雹,而远处的山峰在局部顶光的照射下,金光灿灿,景色非常动人,由于当时画面中景物的光比过大,在选好了拍摄位置后,快速将照相机的照片风格设定于“中性”状态以期降低所摄影像的反差,待一辆路过的汽车到达了合适的位置时,按下了快门。作品《天路》入选了2011年6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西藏解放六十周年摄影展》。
 
1使用佳能专用的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在转换RAW格式时,优先保证高光部位的层次,亮度调节-0.5,清晰度放到最后去调整,直接转换并保存为JPEG格式。
2在PHOTOSHOP中打开图像,点击“选择/色彩范围”,选择“阴影”并确定。对选区羽化2像素,然后点击“调整/色阶”,一边调整一边观察效果,参数如图。
3 点击“选择/反向”,同样羽化2像素,用套索工具减去不需要调整的部分,然后点击“调整/色阶”,对天空和局部受光照射的山体进行调整,至影调与前面部分接近时为好。
4使用“快速选择”工具将画面上部选出,羽化100像素,然后调整色阶。
 阴雨天气的表现
 
      光线在摄影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摄影师们所熟知的,为此,影友在外出摄影创作中,都希望能够遇上好天气,也就是希望能够遇上日出、日落、阳光明媚、光感强烈,便于摄影创作的天气条件。
      摄影创作的确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天气条件,摄影是靠天吃饭的。所以,创作优秀的摄影作品很大程度上依赖理想的光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是摄影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但是,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一般,自然界的天象既有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也有云雾缭绕风霜雨雪。摄影,难道只有阳光明媚的天气才是好天气吗?难道只有强烈的直射光线所形成的逆光、侧光等照明效果才是理想的摄影光线吗?遇到风、霜、雨、雪、雾等散射光的天气条件,就不适合拍摄了吗?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摄影艺术贵在创新,贵在求新、求变。应该承认,在散射光线的拍摄条件下,是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但是,任何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利用散射光线进行摄影创作在存在着不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有利的一面,特别是数码摄影还可以充分运用数码软件的后期美化处理等技术手段。所以,只要在拍摄和后期处理中善于扬长避短,不仅能够出作品,而且还能够创作出别具一格、富有新意的摄影佳作。关键的是摄影师应当充分了解和掌握散射光线的特点以及拍摄和处理的方法。
      在阴天、雨天的气候条件下,此时的太阳光被天空中的云雾、水蒸汽所遮挡,其结果就如同在一盏影室闪光灯前加了一个巨大的柔光箱,相当于太阳这个点光源消失了,光线变得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代之的是整个天空形成了照射较为均匀的面光源,形成了散射的光线。因此,散射光线照明对于摄影的有利因素是:影像的层次较为丰富。尤其是薄云天气的散射光线,光线较明亮,色温在5500K左右,非常适合拍摄人像,能获得准确的色彩还原和理想的色彩饱和度(图1)。而对于摄影的不利因素是:多数时候,散射光线的光度较弱,光比较小,使被摄物体的反差较小,拍摄画面的影调较为平淡(图2)。为此,我们有必要研究阴雨天摄影的表现技巧。
      阴雨天,由于光照均匀,景物不再有受光面和背光面之间强烈的明暗反差,画面影调的明暗取决于景物的反射率,比如树木和绿叶的反射率低,影调就比较暗,白墙、水面和天空的反射率比较高,影调就比较亮。所以,阴天摄影表现的第一个技巧就是取景构图时要注意构成画面的景物要有明暗差别,特别是要有较黑和较白的影调(图3)。黑的影调能够压得住画面,使画面沉稳;而白的影调使画面透气,有精神。如果都是由灰色调的景物构成,则画面可能会显得平淡,缺乏生气(图4)。此外,阴天受到空气透视的作用,景物会表现出近深远淡的现象,也就是反射率相近的景物,距离照相机越近,影调越深;距离照相机越远,影调越淡。这一特点在阴天摄影中能够被有效地运用于增强画面的空间感,获得理想的效果(图5)。
     其次,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阴天拍摄的照片反差普遍偏低的特点,就可以利用数码照相机具有调整所记录的影像反差的功能,通过自定义中的反差设定来提高数码照相机记录影像的反差(图6)。其作用就如同在传统黑白摄影时可以采用中黄或者红色滤色镜来提高画面的反差相当,而且其操作非常方便,不仅适用于数码黑白摄影,也适用于数码彩色摄影。‘
     阴天拍摄出来的影像若感觉有偏青的情况,则可以调整照相机的白平衡设置,将色温提高到7000K~10000K(图7)或者将自动白平衡调整为阴天模式(图8),通过试拍就可以纠正。
 
    最后,除了在拍摄调节外,阴雨天摄影的画面效果完全可以利用前期采用RAW格式拍摄,后期通过数码处理的手段来加以改善。下面,我们就以图9《归》为例,具体地介绍利用后期处理来改善画面效果的方法。
    后期处理:
图10 打开原始图,点击“图像/调整/色阶”。
 
图11 继续点击“图像/调整/渐变映射”,转换成黑白。
图12 复制背景图层,图层混合模式设定为“柔光”。
图13 点击“新建空白图层”,图层混合模式仍设定为“柔光”。
图14 用画笔工具对鸟和局部水面分别作加深和减淡处理,合并图层。
图15 用裁剪工具对图像进行裁剪。
雪景的表现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大地一片银妆,整个世界变得洁白、干净、简练,此时,正是冰雪摄影的大好时机。特别是在南方,由于每年下雪的次数稀少罕见,每当遇到下雪的时候,大家的心情会格外的好,外出拍雪景往往是人们的第一反应。而对于摄影师而言,雪景则是提供了独特的拍摄条件,是非常期待的、理想的创作的时机。
       雪景虽美,可是观赏拍出来的照片,真正打动人心的佳作却很少。特别是摄影爱好者,看到冰雪满心欢喜,按动快门时心情激动,但拍摄出的照片却很少有满意之作,往往与拍摄时预想的效果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恐怕是未掌握拍摄的要领,对冰雪摄影的特点缺少了解之故。为此,结合我们多年来拍摄雪景的体会,谈谈雪景摄影的要领,与影友做一交流。
 
1拍摄时机
      一般来说,拍摄雪景有三个比较理想的时机:第一,大雪之后迎来一缕阳光的清晨。第二,下雪的时候。第三,雪刚停的时候。
       雪后初霁,云开日出之时,自然是拍摄雪景的最佳时间。光线宜采用侧光、侧逆光和逆光,地面的积雪在低角度光线的照射下,冰雪的轮廓上会镶上一圈闪亮的轮廓线,透明发亮,晶莹剔透,光感强烈,放射出迷人的光彩。非常适合冰雪的质感和层次的表现,见图1。如果在场景的选择上能够选择有较明显的明暗变化的场景,使一部分场景处于光线的照射下,一部分场景处于背光的位置,此时,画面中景物的色彩就会出现明显的暖色和冷色的反差,使影像的效果更为理想,见题图。
       其次,是下雪的过程中。当大雪纷飞,冰雪覆盖大地时,天空处于典型的散射光线的照射条件,与阴雨天气的光线条件极其相似。这时,景物很少有阴影,白茫茫一片,显得十分平淡。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改变这一片白的平淡局面呢?雪天的摄影表现技巧就是要在选景时,把一些色彩浓重与白色的冰雪有较强色彩反差的景物拍入画面,借助暗的背景易于衬托出洁白的雪花,利用明暗和色彩的对比,让冰雪在视觉中显得更加洁净,见图2。若利用合适的快门速度,捕捉雪花飘落的精彩瞬间,照片富有动感和现场感,效果常常会令人满意,见图3。
       再一个雪景的拍摄时机就是雪刚刚停止的初期。在江南,由于气候潮湿,雪往往难以保持,很快就会溶化。所以拍摄雪景一定要趁早,在大雪渐止时就要赶往预先构想好的拍摄地,见图4。否则,一旦冰雪溶化了或者踩踏的人多了,雪地的洁净就被破坏了,拍摄的效果自然就差了,见图5。
 
2拍摄时的曝光
       白茫茫的雪地反射大量的光线,会给人以错觉,以为需要在照相机自动测光的基础上减少一点曝光才是,其实不然。照相机的自动曝光适合与否并不取决于光线的强弱,而是取决于被摄景物反射率的高低。如果景物的反射率高于18%的灰色的反射率,就应该增加曝光。如果景物的反射率低于18%的灰色的反射率,就应该减少曝光。由于白雪的反射率约为90%,远远高于18%的反射率,所以,拍摄雪景的曝光往往要在自动测光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点曝光量,具体应该增加多少呢?一般在0.7级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级。以往的一些介绍中提到增加1~2级的曝光,对于数码照相机而言,曝光显得有点过了,会失去雪的质感。
3雪景照片的处理
       在雪景的最佳拍摄时间拍摄的照片,往往画面有丰富的层次和色彩的变化,照片基本上不需要做太大的调整,一般只要调整一下色阶和色彩的对比度即可。而在下雪时以及的雪后拍摄的雪景照片,最好进行适当的修饰,以改善画面的效果。下面,我们就以图6《傲雪》为例,具体地介绍利用后期处理来改善雪景效果的方法。
 
 
后期处理:
      图7 打开原始图,点击“图像/调整/色阶”,将左右两侧的黑、白小三角形分别向中间推移,切勿推的太多。
      图8 点击图层右下方,创建新的色阶调整图层。
      图9 再次分别将左右两侧的黑、白小三角形分别向中间推移,中间的灰色小三角形向左推移,主要强化黑色背景部分的风雪。
      图10 将前景色设置为黑色,用画笔工具涂抹还原雪地部分。
 
 云雾的表现
    俗话说:“山欲高云雾锁其腰”。云雾的虚幻感能够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摄影中,云雾的透视作用和对景物形成的虚实和影调变化能够改善画面的层次和视觉效果,对摄影作品的表现力是毋庸置疑的。常常都会听到影友表示:“这个场景有点云雾就好了!”足见摄影人对云雾的喜爱。从摄影的角度而言,云雾对画面的作用是相同的,所以,在摄影中我们常常将云和雾混为一谈。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云和雾是有区别的。
 
一、云与雾的区别
    一般来说,漂浮在高空中的云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春天早晨轻薄的浮云,见图1;夏日凝结不散的层云,秋天美丽的鱼鳞云,见图2;初冬稀疏的条云,早晨山里的云海和傍晚天空中的彩云,见图3;风和日丽天气出现的朵云,台风前夕的火烧云,暴风雨欲来前的乌云等等。云在一年里每个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而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凝结现象。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低。
       对于平原地区而言,云和雾易于分辨,一般云漂浮在天空中的位置都比较高,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而雾则多出现在贴近地面的内陆湿地或是湖滨地区。而在山区,特别是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云和雾有时的确比较难分辨,或者很可能是兼而有之,以至于常常被摄影人混为一谈。见图4。
 
二、摄影表现中的云雾
      摄影人在风光摄影中喜欢表现的云雾除了个别在海拔较高的山里会拍摄到真正的云海外,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表现的都是雾。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平流雾。当温暖潮湿的空气流经冷的海面或陆面时,空气的低层因接触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的雾就是平流雾。只要有适当的风向、风速,雾一旦形成,就常持续很久,如果没有风,或者风向转变,暖湿空气来源中断,雾也会立刻消散,见图5。
第二种是蒸汽雾。如果水面是暖的,而空气是冷的,当它们温差较大的时候,水蒸汽便源源不断地从水面蒸发出来,进入冷空气,然后又从冷空气里凝结出来成为蒸气雾。南方地区遇到气温骤降时,夜间湖水面比陆面暖,当风吹到暖的湖面上时,在湖面上就会形成一层比较浅薄的蒸汽雾。秋、冬季节,每当冷空气南下以后,在天晴风小的早晨,暖水面还来不及冷却时,就弥漫着这种蒸汽雾,见图6。  
                                                        
 
     第三种是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绝热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见图7。
     春天,云雾比较容易出现,特别是在雨后,夏天雷雨过后也较容易出现云雾。再就是深秋和初冬,当气温变化时容易出现云雾。
 
三、云雾照片的拍摄时机
摄影人要想拍到云雾照片,不能光凭运气,其实云雾的出现还是有章可循、有规律可言的。如果能掌握相关的天气知识,就能够未雨绸缪,把握拍摄的先机。
首先要关注未来一周内的天气预报和天气实况。一般而言,秋冬季大气环流较平稳,天气不太会出现巨变,一般是晴一段时间雨一段时间,不像春、夏天局部雷阵雨天气居多,很难预测。也就是说秋冬季天气预报准确率高些。如果连续阴雨多日放晴或一场大雨后放晴,就很容易产生云海。太阳晒一天后,第二天云海天气出现的机率更大。最佳拍摄时间往往在早晨的一两个小时之内,尤其是在日出前后的半小时这段黄金时间,必须抢时间多拍一点、一景多拍,见图8。还有就是如果天气预报 “多云有时雨”,时晴时雨的天气也利于出现虚无缥缈的云雾景观,犹如仙境一般。
拍摄云雾照片时,云雾在风的吹拂下,分分秒秒都在变化,应立马架起三脚架锁定目标,一旦云雾的浓度和云雾所处的位置使画面中的远景能够隐约可辨、虚实相间,前后景形成近暗远明的影调透视效果时,能够当即按下快门。
 
四、云雾照片的拍摄和处理
     云雾照片的拍摄,如果光照条件好,最好选择逆光和侧逆光的拍摄角度为主,见图9。在这种光照前提下,雾有质感,层次感也颇佳。如有炊烟或其它烟雾效果则更佳,见图10。
     拍摄时还要注意曝光量的控制。拍摄雾景通常在照相机内测光的数据上再增加0.7级左右的曝光量,根据雾的浓淡和雾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进行适当地调节,可以再略多一些。这样能把云雾拍白,但要注意一般不要超过1级的曝光量,因为数码照片非常忌讳层次的丢失,如果云雾中缺乏层次变成死白的一片就失去云雾的韵味了。
     此外,由于拍摄云雾的照片往往光线比较弱,拍摄时的快门速度相对会比较慢,因此外出时最好带上三脚架和照相机的防雨装备。拍摄时留意擦去镜头上的水滴之类的,以免影响到照片的成像质量。
     云雾照片的后期处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照片进行必要的影调和层次的调节。二是对云雾照片的云雾进行适当的修整,改善照片的视觉效果,使照片更加完美。下面就以图11《竹乡人家》为例,介绍在照片中制作云雾的方法,掌握了这个方法,要在照片中局部地添加云雾就很容易了。
画面的构成
 
    影友在摄影创作中常常会感到不知道如何去构成一幅画面。在风光摄影中构成画面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确定拍摄画幅的过程。而确定拍摄画幅,其实就是确定拍摄画面的内容和画面的形式,狭义地讲就是一个取景构图的过程。摄影师通过调整和确定照相机镜头的焦距、拍摄的距离和拍摄的角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拍摄画面中的主体和陪体的位置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构成关系。
 
 
1拍摄主体的确定
    在一幅照片中,一般只能有一个拍摄主体。摄影中的主体,顾名思义就是最主要的拍摄对象。陪体,则指的是主体之外的景物,处于主体前面的景物称为前景,主体背后的景物称为背景。
   
    主体如果在一幅照片中是醒目和突出的,这幅照片所表达的内容就会一目了然,引人入胜。为此,主体一般总是被安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位(0.618)、画面中央等一些重要而明显的位置。如果我们把一幅画面九等分,必然会出现四个交叉点,如图1,这四个点的位置从横向和纵向来看近乎于黄金分割位,常常被用来安排主体的位置。而前景和背景只能位于画面上或下部,或左、右的一部分地方,绝不能把主体和陪体的位置颠倒,而且,主体与陪体彼此要互相联系与呼应,不然会形成一个主、次分散的画面。
主体和陪体在画面中的表现,除了位置的因素外,还可以通过形状的完整性和影像的虚实等因素加以表现。主体往往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形状比较完整、影像比较清晰;而陪体往往相反,处于辅助的位置,见图2。
 
 
 
2拍摄景别的确定
    现代摄影师往往使用的都是变焦镜头,也就是一支镜头包含有多个焦距。焦距有标准、长焦和广角之分,焦距长的镜头视角小、景深短,拍摄的景物成像大、范围小,前后物体之间的差别小;焦距短则相反,镜头的视角大、景深长,拍摄的景物成像小、范围大,前后物体之间的大小差别也大。摄影时,摄影师通过改变镜头的焦距和拍摄的距离,画面所包含的景物的大小和范围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可以形成以下几种景别: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全景:拍摄风景全貌的画面。全景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能够展现整个场面的情景和现场的氛围,表现出深远辽阔、气势宏大的场面,充分展示主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介绍性的照片。全景照片的主要表现特点是能够展示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反映故事中的主体的相对关系。一般说来,拍摄全景照片最好寻找一个比较高的角度,以及采用广角等焦距较短的镜头俯视拍摄。如果是在室内,那么一把椅子或者是一张桌子就足以使你如愿,而在室外,你可能需要寻找的是一棵树、一座塔、一幢建筑甚至是临近的一个山头。为了获得足够大的景深,全景照片拍摄时常常使用小光圈。
 
    中景:如果说全景照片反映的是一个场面,那么,中景照片表现的就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主体形象或者是富有的故事性的局部场景。中景照片强调画面的故事性表现,往往要求单一一幅照片就能够完整地交代主体与陪体之间,对局部的场景或一些活动进行描写。因此,中景照片如果拍摄的是景物,那么就有明确的视觉中心。如果拍摄的是人物照片,那么表现的往往是人物大半身或全身的照片,这样有助于使观者看清人物的表情,并且有利于展现人物的形体动作。拍摄中景画面,50mm焦距的镜头和中等的拍摄距离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如今,或许像28mm、24mm的定焦或是一支24~70mm的变焦镜头用起来会更加方便一些。
 
    近景:近景表现的是被摄主体的最主要的部分。近景常常是把镜头集中到某个元素上,例如:风景中的一棵树、一艘船,拍建筑则是细节部分,如果是拍人往往是人物的半身或是人物胸部以上部分等等。近景由于拍摄距离相对更近,画面视场范围较小,使得景物或人物的尺寸足够大,细节比较清晰,非常有利于表现景物的局部状态或者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态、其他部位的细微动作等。所以,在近景画面中,环境空间和前景被淡化,处于陪体地位,在很多情况下,如果结合大光圈、长焦距等技术手段的运用将背景虚化,更有利于突出主体。
 
    特写:是被摄主体的某一局部,能够鲜明地交代具体的细节,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常常是拍摄主体的细部、局部的画面或者是表情处于情感高峰的人物面部。特写镜头的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简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显出来,形成概括、凝练、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但是不适宜表现环境。特写镜头能刻画细微的情感、表现人物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明确了不同景别的作用,就可以根据内容的要求和主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景别来表达拍摄意图。这一工作除了在拍摄时完成外,有时,还可以通过后期整理照片时的二次创作,使作品的表现更加完美。
 
    图3捕捉了“豆娘”在传递爱精彩瞬间。拍摄时采用了长焦镜头和大光圈,使背景呈现斑斓虚幻的色彩感觉。由于长焦镜头对主体的放大比例有限,达不到1:1的微距镜头效果,所以后期通过剪裁使主体得以突出,并为了提高照片的品质,执行了高品质的高反差锐化方式。
 
技术参数:F2.8、1/2500秒、ISO200,分区测光、M档
使用器材:佳能EOS20D、EF70~200mm F2.8,焦距160mm
 
 
后期处理:
 
图4:对原片进行剪裁,使主体更加突出,调整色阶,合并图层。
 
图5:复制背景层,图层采用柔光叠加。
 
图6:复制背景副本;全选背景副本,拷贝,点击通道面板,新建Alpha1通道,将背景层粘贴到新通道中。
 
画面的合成
 

      在前面的篇章中,我们介绍了风光摄影中构成画面的景别有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以及不同景别的不同表现特点。接下来,你可能要问:那么在拍摄时,什么样的景应该用全景来表现?又是什么样的景应该用特写来表现呢?同一个场景,是否既能够用全景来表现,又能够用中景或者近景来表现呢?
      也就是面对绮丽的风光如何去构成一幅画面?这是影友在摄影创作中常常会感到困扰的问题。
事实上,在构图的过程中,当我们通过照相机的取景器观察摄取的画面,以及通过调整镜头的焦距、拍摄的距离和位置以及拍摄的角度,来改变画面主体与陪体的构成关系时,我们所追求的是画面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比如,我们在面对如图1所示的太湖边的一个场景时,现场的光影无疑是非常吸引人的。然而,这样的一幅全景画面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画面的杂乱是显而易见的,你会发现作为前景的柳枝不仅没有起到增加画面空间感的作用,反而使画面更加杂乱了。
      所以,此时寻找画面中合适的主体与陪体,如利用湖面上往来的渔船和亭子形成的动与静、点与面的构成关系,见图2;或者是渔船、湖面美丽的光影与堤岸上的柳树的构成关系,见图3;拍摄成中景的画面是可以被接受的。
当然,你可以等待和捕捉更理想的时机,随着太阳继续向地平线回归,景色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你可以将变焦镜头推得更远,拍摄一幅富有情趣的近景照片,见图4;或者是当小船恰好处于太阳在湖面上的倒影处时,拍摄下一幅全景的照片,见图5。
      渐渐地,太阳就要隐去她最后的光辉了,请你千万别早早收起照相机。此时的夕阳,正要展现其无限好的那一刻了。一幅特写的画面,见图6,会给人深刻的印象。或者你以此时天空干净、温暖的色调,拍摄一幅充满温情、富有气势的全景照片,见图7。
      所以,拍摄各种不同景别的照片会因景而异,或是因人而异,否则,摄影也就谈不上什么艺术了。
有时,我们还会遇到另外一种情况:一个场景中存在一些瑕疵,或者不是十分完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先拍摄下来,再利用后期处理的拼接办法,合成一幅理想的画面。《竹乡金秋》就是利用素材1和素材2的局部合成的,见图8。处理步骤如下:
技术参数:F9,1/80秒,ISO125,分区测光,S档,EV值-0.3
使用器材:佳能EOS 5D,EF24~70mm F2.8,焦距50mm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