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解析《三》
个人日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an挂结}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析:杜甫定居在草堂,茅屋是他赖以安顿生活的地方。茅屋被风吹破,便使他失去了安居最起码的条件。所以全诗把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过程和后果写得非常严重。一开头就展开秋高天广,狂风怒吼的景色,迅速进入主题;风把屋顶上的三层茅草都卷走了。可见风力之大,来势之猛。屋顶不但卷得彻底,而且卷走的茅草连收都收不回来;许多飞过江去洒落在江边,要去捡必须过江;高的挂在树林的枝梢上,当然是够不到;低的飘落在低洼处和水塘里,又湿了没法用;剩下能捡到的一些茅草还被南村的孩子们公然抱进了竹林。这就难怪诗人急得骂这些孩子欺负自己衰老无力,忍心当面做贼了。孩子们淘气,当然不理会诗人经营草堂的辛苦。而诗人朝他们喊得唇焦口燥也叫不回来,又活画出一个对顽童无可奈何的老人焦躁的神情,顽童的的调皮和诗人的愤怒形成幽默的对照,神情十分生动。
茅草收不回来的恶果一会儿就尝到了滋味了:狂风停止之后变得墨黑,昏昏的天色马上就暗下来。“秋天漠漠”和“八月秋高”前后呼应,再次展现出秋天的辽阔广漠,让人感到狂风和大雨的无边际以及人在大自然威力下的弱小和没有保障。失去遮蔽之所的人们如何渡过这凄风苦雨的夜晚呢?诗人家里的布被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儿子的睡相不好又把被里踏破了。旧被本来已不足以御寒,更何况因为屋漏,床头淋得透湿,没有干的地方,雨又下得像麻线没有断过。这一夜怎么熬到天亮呢?这一段虽是些琐事的絮叨,却能让人清晰地想见诗人独坐床头,仰天长叹的凄美情景。
由于前面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茅屋被风破后诗人的生活雪上加霜的情景,最后一段感想的升华才能产生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长夜不眠中,诗人想到自经丧乱以来已经渡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就在这暂时安定下来的日子里,他还是不能享受免于饥寒的正常生活,那么普天之下那些比自己更加困苦的人们又将如何呢?于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也就自然而然在杜甫这所风雨飘摇的茅屋里产生了。
诗人多次在诗里展示过愿为拯救苍生而牺牲自己的伟大情怀,而这首诗之所以特别感人,就是因为“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的愿望来自他自己的痛苦生活的体验,他也曾在其他诗里多次表现出推已及人的可贵精神,而这里表露的却不是为了一已的安定和幸福。为了穷苦人的幸福,他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那怕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因为如此,全诗才能在冰冷暗淡的氛围之中闪耀出理想的光芒,标志着杜甫思想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词作者:杜甫
解析:葛晓音《北大中文系教授》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水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去世的前一年。抒写自己飘泊江汉的孤独,以及病情好转时重新勃发的壮心。诗人的高情远志与云天日月化成一片,在空远高旷的境界中突出了自己独立天地间的形象。
如果说在江汉的广阔天地中飘流的思归之客的形象,还只强调了诗人滞留在此的思乡之心,那么“乾坤一腐儒”就是在这背景上,将自己在天地宇宙间的渺小孤独感进一步抽象化之后产生的一个象征性的意象,杜甫早就在诗里提炼自己的这种孤独感,《旅夜书怀》已经为他的漂泊生涯找到一个形象的比喻:“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欧”。但这还不足以表现他对自己在乾坤之间的位置的思考。乾坤既包含人类社会。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纬天地,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汉高祖说,为天下不用腐儒,一生奉儒的杜甫在这乱世中真正体会到了自己于天下的无用。因此“乾坤一腐儒”的境界中包蕴着多少痛楚和无奈!然而乾坤之间只有他这个腐儒始终没有放弃经纬天地之心,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孤独吗?诗人显然是甘心于这种孤独的,所以他说自己和天上的云彩一起飘向远方,像长夜里的明月一样孤单。古人向来以浮云比游子,与片云共远的比喻当然首先是感叹自己的漂泊无依,但是陶渊明也曾把自己比作“暧暧空中灭”的孤云,那就是甘愿随着自己的理想孤独地消失的象征了。于是在这孤独之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同样,与月同孤的诗人固然孤单,但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不也象征着诗人光明的心地吗?这云,是短暂的;这月,却是永恒的。诗人为自己在乾坤中的定位,难道不正体现了他能够获得生命永恒的信念吗?
正因为诗人身为腐儒而仍不忘乾坤,所以见到落日犹能激起壮心,更何况秋风使久病的身体有了好转,落日虽然是太阳最后的一点余辉,但仍然壮丽辉煌。而老马虽然不一定能驰骋千里,但还可以取其识途的智慧。面对秋风落日,诗人勃发的是老去犹有可为的雄心,而不是颓唐伤感的哀鸣,或许,这种振奋只是青年时代的壮志在烈士暮年的回光返照,但杜甫确实是怀着一颗不已的壮心走到生命的尽头的。
这虽不是杜甫最后一年的作品,但在这首诗里,杜甫最终以“乾坤一腐儒”这一高度凝炼的理念概括了自己的形象,以富有象征性的高远境界为自己的一生作了光辉的总结。
诗作者:杜甫
解析:葛晓音《北大中文系教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an挂结}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解析:杜甫定居在草堂,茅屋是他赖以安顿生活的地方。茅屋被风吹破,便使他失去了安居最起码的条件。所以全诗把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过程和后果写得非常严重。一开头就展开秋高天广,狂风怒吼的景色,迅速进入主题;风把屋顶上的三层茅草都卷走了。可见风力之大,来势之猛。屋顶不但卷得彻底,而且卷走的茅草连收都收不回来;许多飞过江去洒落在江边,要去捡必须过江;高的挂在树林的枝梢上,当然是够不到;低的飘落在低洼处和水塘里,又湿了没法用;剩下能捡到的一些茅草还被南村的孩子们公然抱进了竹林。这就难怪诗人急得骂这些孩子欺负自己衰老无力,忍心当面做贼了。孩子们淘气,当然不理会诗人经营草堂的辛苦。而诗人朝他们喊得唇焦口燥也叫不回来,又活画出一个对顽童无可奈何的老人焦躁的神情,顽童的的调皮和诗人的愤怒形成幽默的对照,神情十分生动。
茅草收不回来的恶果一会儿就尝到了滋味了:狂风停止之后变得墨黑,昏昏的天色马上就暗下来。“秋天漠漠”和“八月秋高”前后呼应,再次展现出秋天的辽阔广漠,让人感到狂风和大雨的无边际以及人在大自然威力下的弱小和没有保障。失去遮蔽之所的人们如何渡过这凄风苦雨的夜晚呢?诗人家里的布被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儿子的睡相不好又把被里踏破了。旧被本来已不足以御寒,更何况因为屋漏,床头淋得透湿,没有干的地方,雨又下得像麻线没有断过。这一夜怎么熬到天亮呢?这一段虽是些琐事的絮叨,却能让人清晰地想见诗人独坐床头,仰天长叹的凄美情景。
由于前面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茅屋被风破后诗人的生活雪上加霜的情景,最后一段感想的升华才能产生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长夜不眠中,诗人想到自经丧乱以来已经渡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就在这暂时安定下来的日子里,他还是不能享受免于饥寒的正常生活,那么普天之下那些比自己更加困苦的人们又将如何呢?于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也就自然而然在杜甫这所风雨飘摇的茅屋里产生了。
诗人多次在诗里展示过愿为拯救苍生而牺牲自己的伟大情怀,而这首诗之所以特别感人,就是因为“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的愿望来自他自己的痛苦生活的体验,他也曾在其他诗里多次表现出推已及人的可贵精神,而这里表露的却不是为了一已的安定和幸福。为了穷苦人的幸福,他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那怕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因为如此,全诗才能在冰冷暗淡的氛围之中闪耀出理想的光芒,标志着杜甫思想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词作者:杜甫
解析:葛晓音《北大中文系教授》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水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去世的前一年。抒写自己飘泊江汉的孤独,以及病情好转时重新勃发的壮心。诗人的高情远志与云天日月化成一片,在空远高旷的境界中突出了自己独立天地间的形象。
如果说在江汉的广阔天地中飘流的思归之客的形象,还只强调了诗人滞留在此的思乡之心,那么“乾坤一腐儒”就是在这背景上,将自己在天地宇宙间的渺小孤独感进一步抽象化之后产生的一个象征性的意象,杜甫早就在诗里提炼自己的这种孤独感,《旅夜书怀》已经为他的漂泊生涯找到一个形象的比喻:“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欧”。但这还不足以表现他对自己在乾坤之间的位置的思考。乾坤既包含人类社会。诗人原来的抱负是要经纬天地,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阶段,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无力。汉高祖说,为天下不用腐儒,一生奉儒的杜甫在这乱世中真正体会到了自己于天下的无用。因此“乾坤一腐儒”的境界中包蕴着多少痛楚和无奈!然而乾坤之间只有他这个腐儒始终没有放弃经纬天地之心,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孤独吗?诗人显然是甘心于这种孤独的,所以他说自己和天上的云彩一起飘向远方,像长夜里的明月一样孤单。古人向来以浮云比游子,与片云共远的比喻当然首先是感叹自己的漂泊无依,但是陶渊明也曾把自己比作“暧暧空中灭”的孤云,那就是甘愿随着自己的理想孤独地消失的象征了。于是在这孤独之中我们又体会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同样,与月同孤的诗人固然孤单,但明月的皎洁和孤清不也象征着诗人光明的心地吗?这云,是短暂的;这月,却是永恒的。诗人为自己在乾坤中的定位,难道不正体现了他能够获得生命永恒的信念吗?
正因为诗人身为腐儒而仍不忘乾坤,所以见到落日犹能激起壮心,更何况秋风使久病的身体有了好转,落日虽然是太阳最后的一点余辉,但仍然壮丽辉煌。而老马虽然不一定能驰骋千里,但还可以取其识途的智慧。面对秋风落日,诗人勃发的是老去犹有可为的雄心,而不是颓唐伤感的哀鸣,或许,这种振奋只是青年时代的壮志在烈士暮年的回光返照,但杜甫确实是怀着一颗不已的壮心走到生命的尽头的。
这虽不是杜甫最后一年的作品,但在这首诗里,杜甫最终以“乾坤一腐儒”这一高度凝炼的理念概括了自己的形象,以富有象征性的高远境界为自己的一生作了光辉的总结。
诗作者:杜甫
解析:葛晓音《北大中文系教授》
文章评论
优静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重读经典诗句,感悟诗人崇高境界。
焰报春来
诗的灵魂“安得广厦千万间。。。”
忆江南
拜读老师的作品!感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em]e160[/em][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