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大忌一百错,你身上存在多少?

个人日记

1.哥们式合伙,仇人式散伙。中国企业最常见的聚散模式——公司创办之初,合伙者们以感情和义气去处理相互关系,制度和股权或者没有确定,或者有而模糊。企业做大后,制度变得重要,利益开始惹眼,于是“排座次、分金银、论荣辱”,企业不是剑拔弩张内耗不止,便是梁山英雄流云四散。
2.盲目崇拜社会关系。关系推动生产力,因此社会关系的建立和运用是商人必要的能力;但关系不等于生产力,把社会关系当成解决企业发展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忘记了“打铁还须自身硬”的真理,则企业本末倒置,大患迟早降临。
3.迷信“空降兵”。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可不用“空降兵”,不可乱用“空降兵”,不可全用“空降兵”。这方面中国企业的教训已经太多,可永远会有人情不自禁地做错:放弃身边的人才,迷信远方的大师。
4.企业支柱亲信化。一个靠人控制人,而不是靠制度控制人的中国式组织。起源于农民打江山的传统,泛滥于信任危机加重的当代商业社会,是中国以情感为纽带的企业走向规范治理的主要瓶颈。
5.面子大于真理。面子是:我已经这样定了,而且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真理是:这个方向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弯路,而且很可能此路不通。爱面子的老板说:他*的就这么去,谁不执行谁下课,玩也要玩到底。
6.商业式迷信。罗盘神签加卦相,诚惶诚恐,测风水测人才;香火缭绕进庙堂,顶礼膜拜,求机运求财富。商海无情,翻云覆雨,谁来保佑?
7.知人而不自知。看人头头是道,看己昏头昏脑。从来没有看清自己在行业中领先的关键因素,一段成功史,满脑糊涂账。也因此,从来没有清晰的战略规划:坚持什么,改进什么;如何创新,如何固守。
8.习惯性信用缺失。说话不算数、合同不算数、承诺不算数,这几乎是中国商人部落最常见的景观。对内,规则计划变幻无穷,今天立,明天改,后天再改,手下无所适从;对外,合同承诺一张废纸,视情况涂抹、打折甚至撕毁,合作者有去无回。
9.匪文化心态。民营企业老板如山寨大王,生于青萍之末,长于江湖之野,走的是匪文化路线:关上山寨大门,老子天下第一;冲出山寨掠财,碰壁拐弯,见缝就钻。图的是人生痛快,少一份使命精神;既没有经济上的长远目标,也没有文化上的成熟主张。
10.阶级斗争企业化。企业内部可以搞平衡,但不可以搞斗争。“文化大革命”告诉我们,“挑起群众斗群众”最后所失去的,是企业的效率和凝聚力。
11.沉湎酒色。有人因为无力控制欲望沉湎酒色;有人因为事业再无激情沉湎酒色;有人因为“过去吃了苦”,怀着找补回来的心态沉湎酒色;有人因为“人生苦短”,信奉找钱是为了享受的哲学沉湎酒色。
12.投资冒险主义。拿自己“吃稀饭”的钱去搞投资,或者借来甚至骗来别人“吃稀饭”的钱去搞投资,所谓成败荣辱在此一举,身家性命系于一线,战战兢兢,急功近利,举止失措,焉能不败?
13.投资经验主义。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市场、另一个行业,面对另一群员工或消费者,以当年的感觉投资、布局、生产、销售。指挥还是昨天的指挥,音乐还是相同的音乐,可这一次为何起舞者寥寥数人?
14.投资极端主义。三月前兴奋地投下钱来,三月后沮丧地要抽身离去,前脚踩油门,后脚踩刹车,企业振荡,落英缤纷……投资者的常见毛病,主要原因是对产业投资纵深化及企业竞争复杂化的估计不足。
15.人力资源幻觉。一方面永远高估员工的高度,一方面永远低估员工的水平。
16、过度追求系统平衡。企业总是由各个系统各个部门组成,它们彼此之间需要有一种动态的平衡。但老板过分看重平衡,在奖惩政策、人员提升、部门权限、业绩考核等方面一味强调“一碗水端平”,最后优者不奖、错者不罚,所有部门都吃大锅饭,企业所要的平衡反而荡然无存。
17.抬头批判潜规则,低头猛搞潜规则。从不认为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到来负有身体力行的责任。
18.完美主义群众化。完美主义不是坏事,但若将其扩大化,就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无尽的烦恼与麻烦。完美主义的老板总想达成最高的目标。他们对下属“高标准,严要求”,因为求之深,所以责之切,总是有太高的眼光、太多的挑剔、太多的责备。
19.附庸风雅。一窝蜂登山,一窝蜂打高尔夫,一窝蜂EMBA,一窝蜂墙上挂艺术品……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切并不是因为爱好或需求,而是因为模仿及炫耀。
20.不学无术。老板每天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事情一多,就不愿意学习了。很多人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不上网,更不愿意专门花时间参加培训。在他们看来,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只是装点门面的过场罢了。由于长期沉溺于小圈子,信息封闭,知识结构老化,最终要么被市场淘汰,要么被主流遗忘。

21.公司小皇帝心态。人人三呼万岁,事事溜须拍马,恭顺者提拔,意见者遭殃,“我的地盘我作主”。
22.擦边球情结。总是在法律允许和禁止的边缘徘徊,总是希望利用政策的漏洞渔利。这些历史上打惯了擦边球的人们,在不用擦边更有胜算的新规则里,反而显得茫然失措,举手投足连连丢分。
23.强于战术弱于战略。这群商人的才华,几乎都表现在挽救一个错误的战略计划上了。
24.强于战略弱于战术。通俗地说,是想象力很够,行动力不够。当然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是,一个伟大的构想总是因为执行不到位而夭折。
25.强烈的政治情节。提到政治就兴奋,靠近政治就愉悦,企业里面玩政治,人生目标搞政治;经商只是为当官做准备--属中国传统价值观“当官才能光宗耀祖”的新时代折射。然而经验证明,政治是把双刃剑,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可以懂政治、学政治,但不可玩政治。
26.自我膨胀。这类商人的逻辑是:财富比别人多,所以才能就比别人够,见识就比别人广,基因就比别人好……以此逻辑推演,一个人的自信心会在很短的时间里爆棚,一个人的命运也常在同一时间转轨。
27.迷恋赌博。人皆有赌性,富于冒险精神的商人或许更甚。但敢冒风险和迷恋赌博是两回事。所谓小赌怡情,大赌乱性;赌性是一朵恶之花,一遇温床便奢靡开放,不加节制就可能毁掉一切。
28.生活习惯不健康。总是第二天开始锻炼,总是旅游的时候最累,总是一应酬就喝,一喝酒就醉,事业充满激情,身体充满疲惫……
29.法制观念淡薄。原因如下:一,有钱难道不能搞定一切?二,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会翻船?三,别人都这么干,我为什么不能?四,天啦,这点小事也算违法?
30.武大郎开店。不能容忍部下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为了保持心理上的优越感和便于管理,喜欢招聘和使用不如自己的人。这类企业往往缺乏活力,在竞争中越来越难以胜出。

31.漠视社会公德。尊老爱幼,扶贫济困;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不骄不躁不蛮横,节水节电节资源……今天,你忘记了吗?
32.提着裤子找厕所。做企业没有预见性,事到临头才忙找对策。具体表现在:不储备人才,不建立良好和谐的公共关系,不开发换代产品,不准备足够的现金流等。
33.重业务轻财务。民营企业老板大都是跑业务出身,或至少是很长时间战斗在企业营销第一线。这决定了他们的潜意识:市场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当领导市场知识比财务知识更重要,搞管理销售报表比财务报表更诱人,做决策来自市场的调查数据比来自财务的预算核算更关键。
34.个人表现主义。在一个企业里,我才是红花,大家都是绿叶;在一个圈子里,我才是中心,大家都是配角--否则向内就会“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向外就会“全无兴趣,恕不奉陪”。其客观效果是,企业越做越难,圈子越扯越小。
35.集团综合症。据说现在全世界号称“集团”的公司加在一起,都没有中国多--几十上百万净资产的企业老板号称某某集团董事长的,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这是中国人虚张声势、不顾信用、好大喜功的企业化写照。
36.速度幻觉症。以个人的才能及工作绩效衡量所有人,以一个小团队的状态衡量全社会,从而误判投资回报周期,错估目标达成速度。
37.企业掌控神经质。很多老板常常疑神疑鬼,怀疑这个对他不忠,那个在干私活;怀疑这个在挖墙角,那个在磨洋工。一天到晚都认为他的下属总是向他隐瞒了什么东西。不信任副手,不信任合作伙伴,不信任财务,不信任采购人员,不信任基层员工。自己累,员工也累。
38.会议综合症。有事开会,无事也开会;大事开会,小事也开会。仿佛只有通过会议,老板和员工才能沟通,企业的控制才能实现,老板的意志才能贯彻。然而在很多企业,无效而过多的会议,已经构成它们最大的成本浪费。
39.大企业形态小企业心态。规模已经够大,心态依然很小:没有战略,缺乏人才,对员工能省则省,科研费用能推就推。本来已有大资本,偏偏又是土财主。因为来不及知道怎么做大企业,于是往往在堂皇外表下面露出留着泥巴的脚。一旦有风吹草动,那颗小小的心脏就会被庞大的身躯累死。
40.营销唯一症。企业的生死成败、资源重心,全压在市场营销一个环节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验证明,这类企业即便超速成长也多如“塑料大棚”,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风光三年以上者寥寥无几。

41.制度管理教条主义。生搬硬套西方企业理论,忽略中国企业本土文化背景,企业管理全盘西化、制度化、文本化。其结果是企业形态不伦不类、企业文化不洋不土、企业命运不生不死。
42.管理幅度过大。一项研究证明,一个人最多管十几个人,多了就会乱套,所以事事抓在手上不如建立一套规则把权力放下去,要不然累垮了自己,也拖垮了企业。
43.形式主义借尸还魂。二十年前打破铁饭碗,冲破形式主义而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年岁增长,论资排辈日趋固化,等级制度日趋习惯,企业理念日趋模糊,企业文化日趋空洞--“百年钟馗变钟鬼”,形式主义又回来了。
44.缺乏民主。制定了一大堆政策、制度,要求员工绝对执行,到了自己面前却一推再推;大会小会上严厉禁止种种不轨行径,一转身自己就成了最大的破坏者。
45.野蛮管理。其中比较容易想到的现象是:粗暴、打骂、体罚、限制人生自由等。比较不容易想到的现象是:从生活、言行、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对员工做过度要求,甚至盲目实行企业军事化管理。这其中隐藏着现代商人必须唾弃封建观念:主宰等于权力,独裁等于效率。
46.项目爱好癖。唰,老板的眼睛放光了!嚯,老板的脸色出彩了!瞧,老板又开始行动了--肯定又在谈项目了。唉,我们公司去年谈了76个项目,落实了一个,至今都还在亏损。

47.企业浮夸风。浮夸风害死人,国家如此,企业也如此。很多企业家喜欢到处吹牛,一些所谓的企业家高峰论坛往往成了数字吹嘘论坛。同时,四处招兵买马,动辄搞跨越式发展,超常规跃进,几年之内要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久而久之,形势一片大好,老子天下第一,精神面貌饱满,从上到下陷入自我吹嘘自我满足的陷阱。
48.合作伙伴同质化。中国企业合伙常见病。一群相同气质爱好、能力水平、资源范围的理想主义者共同创业,上路之后才发现,一艘大船的远航既需要舵手,也需要水手,既需要懂天气的,也需要懂水文的……于是结构性失败在所难免。
49.运动式管理。一种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管理。比如纪律不严明了,质量下滑了,营销不得力了,总是靠发动一场企业内部运动来突击解决。企业老板成消防队员,随时扑向失火的角落。最大的好处在于立竿见影;最大的坏处在于扰乱了企业经营的正常轨迹,透支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
50.泛官僚化。企业内从老板到管理者,每一个人都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干部,讲究程序、等级,习惯摆谱、弄权。此类现象严重的企业多半服务心态缺乏,学习能力欠缺,僵化保守直至竞争力丧失。
51.主意太多,朝令夕改。企业三天一小震,五天一大震,再强烈的信心也会全部震散,再优秀的团队也会茫然失措,再结实的建筑也会最终倒塌。
52.忙而效率低下。一个合理的建议是,立即停下你陀螺一样旋转的身体,去海边的沙滩晒着太阳理清以下问题:你的管理链条在哪一个环节开始打滑?你的企业动力是哪一个环节推而不动?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哪些不是?哪些事情是你应该做的,哪些是你应该授权别人做的?
53.专家依赖症。很多企业家对专家很迷信,事事以专家为准。但专家不是万能,他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了如指掌,难免有局限,特别是在市场经验方面。所以,一旦过于迷信专家,往往会陷入教条化陷阱。
54.好大喜功。1000万的资金要盖70层的高楼;10岁的公司提出5年赶超世界500强的目标;30万身价的老板幻想着激动人心的远景,小项目不愿做大项目做不了……人性的弱点放在商人身上,其结局就更显悲壮。
55.用胆而不用心。中国的企业家从来不缺冒险精神,而是缺精益求精的精神。因此中国的企业从来不缺项目,而是缺把一个项目做到全世界无人能敌的专业精神、境界和才能。
56.只追求有形利益。换句话说就是只追求看得见的投入和产出,绝对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利润至上心态,有时候令企业丧失的不仅仅是形象,还包括企业的安全、长远的生命力等等。
57.实事求是口头化。民营企业“效率优先”、“一切按市场规律办事”是最大的实事求是。但很多企业真实的情况是“平衡优先”,“私欲优先”,是“一切按照老板的喜好办事”,“一切按照长官的意志办事”……有人说,这是中国企业滑向“坏的市场经济”之前奏。
58.外行管死内行。企业雪球越滚越大,公司开始分隔为越来越多的精细领域,而每一个领域都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去加以管理。此时,创业者已经从原来的内行变成外行,但他仍然保持着内行的心态,用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管理企业。很多时候,企业活力就这样慢慢窒息。
59.习惯性摆阔。前些年脖子上的金项链一个赛一个的粗,这些年屁股下的坐驾一个赛一个的牛;动辄“周末去巴黎购物”,聚会永远聊高尔夫球场见闻……殊不知,面子害人,刻意要面子害死人:太工于摆阔的心计,往往让经营瞻前顾后;太重于摆阔的场面,往往让人生如履薄冰。
60.形象即业务,豪华出效益。一种肤浅的创业心态,加浪漫主义的创业形态。主要表现为:办公场地选高档写字楼,员工工资向大公司看齐,出差住四星级宾馆,请客上希尔顿酒店……最终的结果是,别人还没搞懂你的企业是干什么的,你的流动资金已开始告急。

61.摸着石头过大江。中国的民营企业早年习惯“摸着石头过小河”,而今天他们要过的是大江,左有国有企业,右有外资公司,它们共同需要的都是现代化的帆船或者快艇。但也有经验主义者,想要“摸着石头过大江”,其悲惨结局不问可知。
62.用人才而藐视人才。对于知识型人才,很多老板往往“既爱之,又恨之”。不得不用,却又从内心深处瞧不起他们,“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很多中国企业里,人才没有归宿感,老板没有放松感。
63.朋友式管理。在不少企业中,很多中干甚至高管都是和老板一起打天下的元老,碍于情面,老板不好将朋友和下属两种角色截然分开。最后导致老板没有权威,管理层相互较劲,员工无所适从,企业一片混乱。
64.管而不理。管是控制,理是训练;管是压力,理是疏导;管是条条框框中规中矩,理是苦口婆心指引成长。只管不理,企业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
65.要么迷信媒体,要么藐视媒体。前者最好的例子是秦池酒,盲目追求标王的媒体聚光效应,而终致惨败;后者的代表是德隆,由于不重视和媒体的沟通,结果企业一出事,全国媒体纷纷口诛笔伐,从而让企业的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66.候鸟式投资。这类投资者往往不愿意在一个行业里深耕,只愿意剥取最表面的一层机会,浅尝辄止。尽管投资常有回报,但企业总是做不大,一直在二三流企业的行列徘徊。
67.碰壁拐弯习惯化。一遇到困难,不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而是马上停止投资,调转方向另寻出路。这类投资者就像含羞草,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缩成一团。这种看似谨慎的做法,往往却因不善于坚持而错过了真正的商业机会。
68.假平等。能干的下属是每个老板都梦寐以求的,但真的出现了能力出众的下属,老板往往又不能正确对待。为了维护表面上的平等,老板常常有意识地将机会让给其他员工,而把能干的人晾在一边。假平等的后果是,既增加了老板的机会成本,又挫伤了那些能力出众者的积极性。
69.总是打精神牙祭。在一些人看来这是惠而不费笼络人心的手段,是企业家不可缺少的画馅饼的才能。但现在的员工们已经越来越不相信它了,尤其当明天已经到来,“精神”并没有变“物质”,而老板又在许诺后天的精神牙祭之时。
70.企业激励货币化。初衷是为了将公司做得规范,于是把各种激励政策完全货币化:加班给钱,提出好的建议给钱,互相帮助给钱,节约开支给钱……最后员工养成了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钱,甚至明明是自己分内的事,不给钱也不去做。
71.以江湖气为荣。耿直、爽快、兄弟多、与某某老大称兄道弟……在很多商人的心中,江湖形象和江湖背景,是一件比阅历背景、学历背景还要重要的事情。
72.听喜不听忧。只喜欢听员工汇报公司的正面消息,而不愿意听公司的负面情况。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一方面老板不愿意也不相信自己的企业会运作不佳,另一方面又害怕真的出事。最终的结果是人人报喜不报忧,中干会上歌舞升平,企业根基渐渐糜烂。
73.创业情结挥之不去。一家资产过亿的家电企业老板,大到人员招聘,小到办公室购买传真纸都要亲自过问,结果自己一天到晚疲惫不堪,而企业的发展也十分缓慢。这些多为创业型老板。他们对公司上上下下各个环节十分熟悉,对每一个员工甚至管理层都放心不下,总要亲自动手才踏实。
74.盲目做全国市场。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做全国市场,各地销售额加起来肯定比在一个地方好。他们没有想到本来有限的精力一旦分散,更加不能和对手抗衡;而开拓全国市场,所需要的成本也比做地方市场要高出许多。
75.强于演说而弱于倾听。由于长期处于强势和核心地位,老板通常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这很容易让他们习惯性地表达自己的主张,而不注意倾听下属乃至朋友的意见。其实,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暗示我们多倾听少定论。
76.过分维护个人权威。在员工面前永远一副冰冷的面孔,从来不在大众场合露出笑脸,说话喜欢用祈使语气,从来不主动和员工打招呼,有意识地和员工保持距离。
77.装腔作势。哎呀,胡总啊,来不了啊,今晚赵市长要请我吃饭,吃饭后电视台记者要来采访……哎呀,胡总啊,谁叫我们是兄弟呢,一定来一定来!市长的饭?不吃了不吃了,电视台也让他们明天再来……
78.一利遮百丑。片面追求利润,把现实的利润当成企业惟一重要的事情,不注重长期战略;一味压缩企业成本、降低员工待遇;忽视科研,不投入或少投入研发经费。老板应该注意对企业各个经营要素充分进行协调和平衡,这样企业才能长期持续健康地发展。
79.盲目裁员。一遇到困难,老板马上想到通过裁减员工来降低成本。盲目裁员,不但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削弱员工对企业的归宿感,还会因为人员的流失造成企业的结构性紊乱。这一点上,不妨向日本一些企业学习:宁可降低工资也不裁员。
80.一味模仿竞争对手。永无创新,永远跟随:对手上一个新产品,自己马上跟进;对手在繁华路段开一个店,自己也跟着在附近开店;对手策划一个大型的公益性活动,自己也搞公益活动;对手提出一个新理念,自己马上也推出一个相同的理念。一味模仿竞争对手,看似贴身肉搏,实则很容易被对手扰乱了阵脚,被对手玩得团团转。

81.自我反省能力差。我们永远也不要低估人类追求创新追求真理的勇气和能力;但对人类固执己见坚持错误的“勇气”和“能力”,恐怕同样也不能低估。
82.权力控制欲。极尽政治家才能,牢控企业每一个角落的权力不被流失--每一分钱的开支、每一个人的进出、每单生意的决策、每场会议的主持……此类习惯对小老板而言是美德,对大老板而言则是危机和病态。
83.归罪于外。企业利润下滑或经营不善时,总是习惯性地把问题归罪于外部因素,要么是政策环境不好,要么是对手卑劣,要么是行业不景气,要么是人才不足,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其实,任何时候,任何行业,总有赚钱的企业,关键还在于企业自身是否具有足够强的赢利能力。
84.优柔寡断。遇事不果断,前怕狼后怕虎,老在潜意识里想“这样做可能会有风险”,结果把本来是自己的机会白白放过了。对待下属有争议的事情,也是左右摇摆,不知道该听谁的,结果被员工认为是“和蔼可欺”,威信荡然无存。
85.迷恋直觉。崇尚“跟着感觉走”,藐视基于市场调查的数据分析,认为决策没有什么理性可言,最可靠的反而是长期做市场过程中培养起的直觉。对于抗风险能力还不强的企业,一旦决策出现失误,就会带来灭顶之灾。
86.产业投资步步高。今天做食品加工,明天做酒店连锁,后天做网络科技,大后天做文化传媒。总之什么高端时髦搞什么,感觉越来越好,利润越来越少。
87.假面认同。开会之前,老板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但还是要大家畅所欲言,结果凡是与老板相左的意见全部被否定掉。久而久之,员工都明白这只不过是走过场,于是全部按照老板的意思去说。到最后表面上看起来所有的议题都得到了一致同意,但实际上都是老板自己的意见而已。
88.零风险心态。只想收获,不愿付出,不愿担风险,把所有的风险都转嫁到合作伙伴身上。最后发觉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谁都不愿意和他做生意。
89.迷信高科技。以为越是高科技的产品越能赚钱,于是不顾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凡是和高科技沾上边的项目都跟着投钱,盲目将产业“升级”。
90.盲目进入资本市场。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想着上市,以为这样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好。事实上,企业一旦成为公众性公司,财务和重大决策都要透明化,老板个人对企业的影响将随之受到很大制约。上市流通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
91.管理随意性。这样的公司也有制度,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切看着办”--好一点的情况是“一切以老板心中的是非判定为准”,坏一点的情况是“一切以老板此时此刻的情绪为准”。
92.节约到浪费。节约是美德,节约甚至是一种精神及信念,是中国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但万事万物过犹不及,节约过头,则企业内事事打折扣,处处差把火,人才留不住,留人不留心……最后是效果出不来,效率上不去,投资收不回,节约等于浪费。
93.以江湖手段解决企业竞争。自以为企业背后有靠山,面对竞争对手,便每每“拳打脚踢”。要么强行要求对方退出地方市场,要么背地里给竞争对手的产品下套破坏其市场形象,要么联合某些政府部门三天两头上门“服务”。对手知趣便罢,否则便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94.好了伤疤忘了痛。企业遭遇困难的时候,三省其身,痛定思痛,誓言必革除种种弊端;一旦危机过去,又恢复了老样子,想当然地以为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情,同样的劫数肯定不会再发生了。
95.有患难,无富贵。笃信“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馍”,对创业的功臣,既怕其功高震主,更惧其伸手要财。企业走上平稳发展的快车道之日,就是上演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时。这种看似聪明的做法,往往只会带来“财散人散”的结局。
96.同行之间妖魔化。在同行之间挑拨离间,以为可以渔翁得利,却被揭穿谎言,落得里外不是人;或为竞争需要,乱说同行是非,惹来同行鱼死网破的反击,致全行业受损。
97.独掌公司股权不放。公司是自己辛辛苦苦创立起来的,凭什么要“白白分给其他人”?以为守住了金元宝,其实掉进了大陷阱。随着企业的壮大和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密,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必然不会满足于永远打工的地位。吸引部分管理者入股是大势所趋,既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又是当代社会企业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98.人格分裂症。极端的高尚和极端的卑劣并存,极端的向善和极端的无耻共生;愿意承担责任却又不断逃避责任,热爱有真理的世界却又时时制造虚假;对抗自私,却每天都在镜子里看到它。
99.企业经营短期行为。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经营者大多数时候,是在放弃品牌建设、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核心竞争力打造等以获得眼前利益,还是相反。
100.存小术,废大道。一个企业要获得持续成长,企业家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应付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技巧,是为小术;二是立身社会、凝聚人才的信仰及人格魅力,是为大道。存小术而废大道,企业终究只是获小利而失根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