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文化路

个人日记

    文化路是郑州市南北走向的一条主干道,全长10余公里,宽40米,文化路始建于1954年,自金水路向北开建,因该道路附近规划有科研机构、大学、小学等机构,在1956年被正式命名为文化路。
    听闻文化路大修已有数天,每天充斥耳边的多是文化路的各种堵车信息及道路两旁的交通整治问题,因为不常路过,一直未曾感受。某天加班,坐上906路公交车沿文化路由南向北行驶,看到被开膛破肚的文化路已是千疮百孔,突然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文化路两旁高校林立的缘故,我敢断言这条路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和过去,就像成长历程一样,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来丈量!早些年光景,对于这条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甚至清楚的知晓它的每一处坑洼不平、知晓它下雨时哪儿会存水、知晓它两旁的门店所售卖的种类……现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30年未曾大修的文化路终于还是要跟它的过去说再见了。
    18岁那年,第一次远离家乡只身来郑求学,就读于位于文化路上的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说来奇怪,直到今天,我还是经常混淆母校到底是叫政法管理干部学还是政法干部管理学,好在现在也不用那么头疼了,母校已经跟财经学院合并成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上学的那段年月,所有的课外生活几乎都是沿着文化路和农业路往各自的两侧周边辐射。那个时候,文化路上还从没有出现过“堵车”的现象。无数个周末,大把的时间在二七商圈和学校之间游荡,而连接这两处的就是文化路,最熟悉的公交站牌莫过于文化路俭学街站,而乘坐最多的公交线路就是6路公交车,直到今天,它仍然坚持着这条线路,只是终点站从陈寨延伸到了刘庄。印象最深刻的那次学生会组织志愿者外出服务时,同学们抗着“青年志愿者”的大旗浩浩荡荡的走在文化路时,那个场面也只能停留在记忆中的某个片段。
    周末的时候,和几个同学相约沿着文化路从学校走到二七广场、黄河食品城、三和电影院等当时认为重要的活动场合,徒步走过的同学又岂止我一个。文化路两侧的那些小吃店,现如今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文化路和大铺路口的“大铺炒鸡老店”,十元三盘,两荤一素,经济实惠,实在是囊中羞涩的同学聚会的最佳选择。学校门口的乔治张套餐,五元一份的大排、红烧肉套餐,最大的亮点米饭可以随便加,十年过去,风姿绰约的老板娘也已变成大妈,大排、红烧肉套餐依然是招牌,可我却吃不出当年的味道。农大东门对面的台湾六合包,酱肉包、雪菜包、鲜肉包、叉烧包各种好吃,只是吃的时候总会想起小说里的六合拳。大铺老街里面的羊杂汤,羊肉羊杂碎在沸腾的汤锅里汆熟,鲜美的骨头汤从高处冲下,配上鲜艳的红油辣子,翠绿的香菜葱花,再来上一个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烧饼!现在想来,都要不禁吞口口水,可惜这些记忆中的味道都随着文化路的开膛破肚被掩埋在一根根冰冷的管道当中。
    年初的时候,沉寂许久的大学校友QQ群里突然冒出来“十年了,该聚聚了”的声音,犹如一颗小石子投入一片平静的湖面,在每个同学的心底都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8月份的时候,微信群建立起来,同学们热火朝天忙活起来,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年在宿舍里开卧谈会的场景。聚会筹备之初,也曾提议回到母校打一场篮球、寻找校园餐厅当年熟悉的味道,在阶梯教室里再开一次班会、在校园里再留一张合影等活动。然而,由于文化路大修的缘故,种种美好设想最终也都被一壶浊酒化为泡影,当再次分别时相拥而泣的那种感伤,懂的人又有几个呢!
    已经到了年末岁尾,翻看了一下这篇文档的创建日期是5月末,至今已经半年时光,现在的文化路也已经基本完工,虽然路比以前更加宽敞,但依旧堵车,依旧能经常看到“公交火车”的景象,依旧默默地承载和被遗忘。在一个老同学的提醒下,匆忙结束,也算有始有终吧,不为别的,只为怀念那些当年曾经走过的各种各样的“路”……

文章评论

c

[em]e179[/em]

爱探险的朵拉

[em]e142[/em][em]e142[/em][em]e142[/em][em]e142[/em][em]e142[/em][em]e142[/em]

一帆风顺

更多的怀念在搬到总校华北水院后,现在也常去看看,升级大学了。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真想来次穿越~~~

奔四

读此文感觉又回到了那段热血沸腾的大学时光!那个多梦的季节。可惜时光不能重现,如今物是人非,岁月蹉跎,有的只是时断时续,时浊是清,似真似幻的那段记忆,希望大家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