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佛学儒学道学的心得
个人日记
其实通过几千年文化的流传,很多人对儒释道三教的了解不是很多,最近流行国学热,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心得》,翟鸿燊教授讲的《道德经》,我再在网上浏览一些佛教的知识,浅谈一下我对儒释道三教一些浅浅的看法,谈的不好望大家不要见怪:
很多人问我是否信佛,我回答说不信,他们问你的空间为什么那么多关于佛经佛教的东西,我说举心向善未尝不可,又问什么是善呢,答: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恶,什么是好人呢,答是没有时间做坏事的人,中国人怎么要杀日本侵略者呢,答杀日本侵略者是对好人的放生,所以以恶治恶以夷制夷,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需用恶法磨。
行善分大善小善,小善修身,中善助人,大善济世。
那你怎么看待女色和好色呢,我就引用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盖夫子所见之人,皆好色胜于好德,故有是说也。又夫子弟子必夫子曾见之人,则弟子三千、七十二圣皆好色胜于好德。然细思德色二词,盖异流而同源,即色亦德也,德亦色也。夫有此德,"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故好色亦好德也。正所谓,
酒色财气四把刀,多少英雄把命抛。
清心无欲祸自消,人生何处不逍遥。
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
不义之财君莫取,忍气饶人祸自消 。
我还跟他说一个小故事,大意如下: 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下山去化缘,遇到一条河。河水比较深,一个大姑娘正在河边踌躇犹豫。老和尚二话没说就背着大姑娘过了河。小和尚一直很想不明白,过河后走了十里路左右,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了老和尚:作为出家人怎么可以背着大姑娘过河?老和尚回答到:我只背这个姑娘过了一条河,你却背着她走了十里多。
故事很短,很浅显,却告诉一个使人茅塞顿开的道理:放不下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压着我们的不是物质上有形的背负,却是我们心中无法卸下的枷锁 ,其实很多东西把握一个度,很多东西没必要居于形式,要学会变通。
子曰:可以共学,未可以适道,可以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必与权.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小思】
在往成功路上走的过程中,人总是越来越少。而在这个过程中,孔子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者说是四个境界。 一、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
求学的人多,但求道的人少。所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有些人可以成为一起学习的同伴,但没法成为求道的同伴。因为大家志向有不同。
比如管宁割席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地。忽然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继续干活,把金子看做砾石一般。而华歆则去拿起金子再丢开。又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人坐豪华车经过,管宁照旧读书,而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于是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后来的管宁成为颜回一流的人物,德高望重。而后来华歆则飞黄腾达,一路做到了太尉。华歆推举管宁,魏明帝下诏说"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欲授为光禄勋,管宁辞官不就。
二、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立志求道的多,但最后能坚持下去而有所成就的少。
孔子弟子冉求有次就有了畏难情绪,曾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回答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孔子自己十五岁就志于学,一直到三十才是有所立。这条路还真不是容易走的呢。
三、可与立,未可与权
有所成就的人已经很少了,但能懂得权变的人更少。到这一步,已经有点"由实返虚"的意思了。
什么是权?《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就是权变。
权,是针对经(礼)而言的。虽然经(礼)是儒家的行为规范,但事实上,礼和现实社会总是充满了矛盾。于是"权变"思想就被引入来解决这个矛盾问题。到了孟子的时候,已经发展出一套经权思想。在《礼记》中权变问题讨论的也特别的多。
从孔子的这句话来看,孔子已经对"权"的思想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他也很清醒的看到,"权"是不能随意滥用的。所以,他把权放在了"立"之后,只有那些有所立的人,才可以去讨论"权",这样就把"权"的发挥给加了一个很强的限制。这是很睿智的思想。
佛教流传很多年,流传在外最多的几段经典一般都佛教知识了解的都知道一些也是佛门精髓之一吧。
五祖门下最优秀, 最有修行的神秀之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慧能大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也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后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其实很多事情在乎心何必在乎行呢, 心正行就正。
那你对名利的解释呢?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破利易破名难。
人生不过百岁间,
抛却妄见天自宽。
出入本是琐碎事,
大道至处是平凡。
憨山大师劝世文里说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正所谓:
儒门释户道相通,
三教从来一祖风,
红莲白藕青荷叶,
心慈性善本同宗.
红尘万丈三杯酒,
千秋大业一壶茶。
根深不怕风摇动,
树正无愁月影斜。
红尘莫道事皆休,未必空门少恨愁,
深山路险能开径,逆水流湍可竞舟,
不拘酒肉穿肠过,常省身心懿德留,
世事纷纭须笑面,超凡脱俗写春秋! 夕阳红老师作
憨山大师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极力主张三家思想的调和,其着作《道德经解》云:"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他极力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并说:"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又何必远企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可归耶?"其思想见解颇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契。
你的心正啦你的世界就是正的。
修心不修身,修行不修形(形式)。
行善分大善小善,小善修身,中善助人,大善济世。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也是一样。
鄙人不才请各位多多指点。 三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我只言片语就能解释清楚,写的不好请各位多多包涵,古语说言吾善者非善也,言吾恶者是吾师,言吾善者是吾贼,我想各位只想当老师吧,请留下你宝贵的话语 。
很多人问我是否信佛,我回答说不信,他们问你的空间为什么那么多关于佛经佛教的东西,我说举心向善未尝不可,又问什么是善呢,答: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恶,什么是好人呢,答是没有时间做坏事的人,中国人怎么要杀日本侵略者呢,答杀日本侵略者是对好人的放生,所以以恶治恶以夷制夷,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需用恶法磨。
行善分大善小善,小善修身,中善助人,大善济世。
那你怎么看待女色和好色呢,我就引用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盖夫子所见之人,皆好色胜于好德,故有是说也。又夫子弟子必夫子曾见之人,则弟子三千、七十二圣皆好色胜于好德。然细思德色二词,盖异流而同源,即色亦德也,德亦色也。夫有此德,"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故好色亦好德也。正所谓,
酒色财气四把刀,多少英雄把命抛。
清心无欲祸自消,人生何处不逍遥。
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
不义之财君莫取,忍气饶人祸自消 。
我还跟他说一个小故事,大意如下: 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下山去化缘,遇到一条河。河水比较深,一个大姑娘正在河边踌躇犹豫。老和尚二话没说就背着大姑娘过了河。小和尚一直很想不明白,过河后走了十里路左右,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了老和尚:作为出家人怎么可以背着大姑娘过河?老和尚回答到:我只背这个姑娘过了一条河,你却背着她走了十里多。
故事很短,很浅显,却告诉一个使人茅塞顿开的道理:放不下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压着我们的不是物质上有形的背负,却是我们心中无法卸下的枷锁 ,其实很多东西把握一个度,很多东西没必要居于形式,要学会变通。
子曰:可以共学,未可以适道,可以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必与权.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小思】
在往成功路上走的过程中,人总是越来越少。而在这个过程中,孔子认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或者说是四个境界。 一、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
求学的人多,但求道的人少。所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有些人可以成为一起学习的同伴,但没法成为求道的同伴。因为大家志向有不同。
比如管宁割席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地。忽然看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继续干活,把金子看做砾石一般。而华歆则去拿起金子再丢开。又一次,管宁和华歆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人坐豪华车经过,管宁照旧读书,而华歆扔了书跑出去观看。于是管宁割开席子和华歆分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后来的管宁成为颜回一流的人物,德高望重。而后来华歆则飞黄腾达,一路做到了太尉。华歆推举管宁,魏明帝下诏说"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欲授为光禄勋,管宁辞官不就。
二、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立志求道的多,但最后能坚持下去而有所成就的少。
孔子弟子冉求有次就有了畏难情绪,曾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回答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孔子自己十五岁就志于学,一直到三十才是有所立。这条路还真不是容易走的呢。
三、可与立,未可与权
有所成就的人已经很少了,但能懂得权变的人更少。到这一步,已经有点"由实返虚"的意思了。
什么是权?《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就是权变。
权,是针对经(礼)而言的。虽然经(礼)是儒家的行为规范,但事实上,礼和现实社会总是充满了矛盾。于是"权变"思想就被引入来解决这个矛盾问题。到了孟子的时候,已经发展出一套经权思想。在《礼记》中权变问题讨论的也特别的多。
从孔子的这句话来看,孔子已经对"权"的思想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他也很清醒的看到,"权"是不能随意滥用的。所以,他把权放在了"立"之后,只有那些有所立的人,才可以去讨论"权",这样就把"权"的发挥给加了一个很强的限制。这是很睿智的思想。
佛教流传很多年,流传在外最多的几段经典一般都佛教知识了解的都知道一些也是佛门精髓之一吧。
五祖门下最优秀, 最有修行的神秀之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慧能大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也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慧能后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其实很多事情在乎心何必在乎行呢, 心正行就正。
那你对名利的解释呢?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破利易破名难。
出入本是琐碎事,
憨山大师劝世文里说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正所谓:
儒门释户道相通,
三教从来一祖风,
红莲白藕青荷叶,
心慈性善本同宗.
红尘万丈三杯酒,
千秋大业一壶茶。
根深不怕风摇动,
树正无愁月影斜。
深山路险能开径,逆水流湍可竞舟,
不拘酒肉穿肠过,常省身心懿德留,
世事纷纭须笑面,超凡脱俗写春秋!
憨山大师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极力主张三家思想的调和,其着作《道德经解》云:"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他极力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并说:"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又何必远企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可归耶?"其思想见解颇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契。
你的心正啦你的世界就是正的。
修心不修身,修行不修形(形式)。
行善分大善小善,小善修身,中善助人,大善济世。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也是一样。
鄙人不才请各位多多指点。 三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我只言片语就能解释清楚,写的不好请各位多多包涵,古语说言吾善者非善也,言吾恶者是吾师,言吾善者是吾贼,我想各位只想当老师吧,请留下你宝贵的话语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