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画质”那点破事(原)

游山玩水(原)

 


 

网上有些人,看到别人的照片时,总是习惯性地用很权威的口吻重复着两句话:“画质不行。”、“噪点多的。”至于人家拍的是什么,怎么拍的,往往是视而不见,或者——压根没看见或者看不懂。

至于画质“不好”的理由,无非就是“你的机身是半画幅的,不行。镜头不是红圈(或者金圈)的,不行。”当然,经常也会把高ISO作为画质差的原因之一。

画质只能体现器材的档次,不能体现照片的好坏。没有内容的照片,画质再好也都是废片。摄影发明130多年来,在历史上留下的名作比比皆是,但按现在某些人的画质标准来看,那些传世之作差不多都是不合格的。

有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画质,只是希望别人关注他拉风的装备。通常情况下,这样的权威出门都会至少带上二机四镜,甚至更多的装备,其中一个一般是APS-C画幅的,另外必定有一台准专业的全画幅,配上一到两个专业级的镜头。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叫“亮骚”。绝大多数情况下,拿专业级全画幅,或者拿中画幅、大画幅的人,一般都不会去关注别人的画质及噪点。因为这是秃子头上的蚤子——明摆着的事,无须提醒别人“我的相机比你的好”。俗话说,“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北京的大官不用告诉别人自己的官有多大,而只有村长才需要时时提醒别人“别把豆包不当干粮”。

还是言归正传吧。

画质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不专业的我就从业余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吧。一共分以下12个因素来分析:

一、画质与传感器画幅

二、画质与镜头的档次

三、画质与机身配置

四、画质与镜头焦距

五、画质与镜头光圈

六、画质与拍摄距离

七、画质与镜头的新旧程度

八、画质与空气湿度

九、画质与空气质量

十、画质与光线强度

十一、画质与光线角度

十二、画质与ISO、曝光时间

 

 

一、画质与传感器画幅

通常的说法是,全画幅的画质比APS-C画幅的画质好。

怎么说呢?这话只对了一半。

虽然我不是微电子专业的,但我好歹是从微电子行业出来的:传感器——CMOS,是个完整意义上的微电子概念。因此,对这玩意,我可能比其他行业的稍微多知道一些——当然一知半解的也不一定正确。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数码照相机就是用这种半导体单元(主体是一个半导体的P-N结)来做传感器,进行光电信号转换的。照相机的“传感器”是由许多个“传感器单元”(也就是像素)排列在一起组成的。同一代的传感器单元,每一个的尺寸大小都是一样的。较早时全画幅有800万像素的,主要是因为传感器单元的尺寸比较大,在36×24mm的范围内只能放下800万个传感器单元。后来,采用了新的技术,可以使得“传感器单元”的尺寸做得更小,因此在36×24mm的范围内就可以放下更多的传感器单元(像素)。同样拍一张脸,像素少的传感器用800万像素里的200万像素来表现,而像素多的传感器可能就是用2000万像素里的500万像素来表现,那当然是像素越多的,最终呈现的画质越好。

任何工业产品都有一个“成品率”问题。一、二千万个“传感器单元(像素)”,里面总有做砸了的,最终组合而成的面积越大,里面有问题的“传感器单元”就会越多。因此,全画幅的传感器,总的成品率是相对比较低的。而实际面积只有全画幅约44%APS-C画幅,成品率就会高很多(把全画幅中不好的传感器单元切掉就行了)。同一代APS-C画幅的传感器,和同一代全画幅的传感器,采用的是尺寸和性能完全相同的传感器单元,只是APS-C面积小,集成的单元(像素)数量也少。但他们在成像的性能上,也就是光电转换的结果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传感器单元的设计与生产技术是在不断地发展的。第N+1代的传感器肯定是要优越于第N代的传感器的。假如第N代的全画幅是1000万像素的,第N+1代的APS-C画幅是1200万像素的,那么毫无疑问,第N+1代的APS-C画幅的传感器已经超越了第N代全画幅传感器了。

因此,简单地说全画幅一定优越于APS-C画幅是不偏面的,只能说同一代传感器的全画幅肯定优越于同一代的APS-C画幅。后代的APS-C画幅是完全有可能超越前代的全画幅的。

曾经在佳能公司工作了9年的高级专业人士苏国平告诉我们:其实入门级的佳能400D的传感器水平已经超越佳能最早的1D相机的传感器了……

以下文字来自网络,啥意思,自己去理解:

APSCD7000135画幅的D800,再到中画幅的IQ250,均为时代领先水平。2010D7000的宽容度胜过了更大画幅的D3X,两年后D7000进化为D800D800的宽容度胜过了更大画幅的IQ180,又过了两年D800进化为IQ250。有专家指出以上这几款索尼传感器只是像素密度相似,并非完全相同的技术,不过有一点很明显,索尼现在的研发策略和电脑的显卡类似,都是先在小底上试水最新的黑科技,试水成功了才给更大的底去研发,这就导致了在整个tick-tock研发周期内,有大量时间是小底‘以下犯上’的阶段。例如传闻的明年一二月将要发布的索尼新机型(A9?)可能会搭载新款的半亿像素135画幅传感器,很有可能又会超越现在的IQ250

二、画质与镜头的档次

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好的镜头成像质量肯定优于普通镜头。

前段时间看了优酷上面播放的祥升行摄影器材网制作的《中国摄影名家大讲堂》系列节目,里面的大师们都承认专业级的镜头和普通镜头之间在成像上是存在差距的,但差距不大。有些大师还特别推崇18200mm一镜走天下的镜头,说是这个镜头的成像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并不象某些人(可能事实上并没有用过)或者自己当初预计的那样差,而且使用方便。2007年我去拍摄苏州的太湖开捕节,用了一个腾龙18200一代不防抖的镜头。拍出来的照片放在电脑上观看时,同行的无锡大师们也曾经很惊讶地问我:“你用的什么镜头?就一个镜头吗?这个镜头居然有这么好的画质?”所以,有的时候说某一类镜头好、某一类镜头不好,不是因为他用过了这类镜头之后的真实体验,而是口口相传,以讹传讹。另外,拿不同档次的镜头放在一起比较是不厚道的。

专业级镜头和非专业级镜头的,中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多大的差异呢?会看MTF曲线的,可以拿不同的镜头作个比较。当然MTF也只是表现出镜头在全开光圈无限远对焦这一种状况下的性能特性,不是镜头在任何情况下的性能特性。专业镜头与普通镜头中间的差异,用一种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一角价钱两分货,一元价钱三分货。譬如10对线的指标,专业镜头是0.95,业余镜头是0.9,但两者之间的价格差异绝对不是5%,而是500%。镜头如此,机身也是如此。

此外,由于定焦镜头技术简单、成熟,质量稳定,按我们中国的山寨水平,进口些设备好好培训一下乡下妹子时间长了我国的大多数乡镇企业都能做好,而变焦镜头技术复杂、多数企业不太容易做好(我国企业还不太会做)。正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差异,在某些光圈条件下,定焦镜头的画质表现会优越于变焦镜头。当然了,现在变焦镜头的技术发展也逐渐成熟了,多数变焦镜头的画质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了,与定焦镜头画质的差异正在急剧缩小。绝大多数场合,并不是非定焦不可。

三、画质与机身配置

画质不仅与画幅及镜头有关,机身对于画质的影响其实更大。传感器画幅及镜头,只是决定成像质量的前端装备,后续对光电信号的处理、还原等需要经过一系列其他硬件和软件的共同配合。而进行后续处理工作的硬件或软件,对整个照片的画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佳能单反中,1系列的机身是顶级的机身,它未必采用最新的技术、最大像素的传感器,但它肯定采用最全面、最稳定的技术,因此其画质是其他系列的机身无法比拟的,而且必然保持领先几年的差距。进行后期信号处理和还原的图像处理器也是分代的,譬如佳能的Digital4Digital5Digital5+、双Digital5,直到现在最新的Digital6。当代的图像处理器的处理能力肯定要大大强于前代的图像处理器,这样也必然会带来画质上的提高。

基于这个事实,新出的APS-C画幅的机器,胜过前代的全画幅,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使不能全面胜出,在某些性能方面,譬如高ISO,譬如对焦速度,譬如弱光下对焦能力,等等等等,超出前代全画幅应该是一点不稀奇的。

我差不多每隔3年更换一次机身——APS-C的能这样换,全画幅的大概会有点舍不得这样换吧。而后面所购的APS-C画幅的相机,是完全有可能超过现在的主流准专业全画幅的水准的。假如全画幅用6年,APS-C3年,那么完全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状况:我前3年落后于你,后3年则有可能超过你,而我总的投资肯定低于你。当然,这个只是各人的玩法不同而已。

1系的代差会更大一些,也许不是3年就能超过的。拿今年出的顶级机身,与今年出的入门级机身进行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非要证明宝马汽车比奇瑞的好,你证明了又能怎样呢?大家都可以上高速的,又不是比拼上月球。

四、画质与镜头焦距

不同焦距的镜头有不同的画质表现。一般的规律是,同样档次(专业级与专业级比,业余级与业余级比)的镜头,焦距短的,其画质肯定优于焦距长的。用超广角或者广角拍的照片,其观感会比用长焦拍摄的照片“煞”得多。因此,对照片的画质进行对比时,须区分拍摄时用的是什么焦距。拿广角拍摄的照片去和拿长焦拍摄的照片对比画质,然后以此为依据简单里分出好坏,说明评价者对镜头的不同焦距的成像特性并不了解。

变焦镜头中,广角端的成像质量要优于长焦端。定焦镜头也是如此,35mm定焦的画质会优于50mm定焦,50mm定焦的画质会优于85mm的定焦。85mm这个焦距之所以被许多人当成拍摄人像的最佳焦段,就是因为它的成像比较柔和,不象广角或标准镜头那么锐利,同时又不象长焦那样有很强的压迫感。

五、画质与镜头光圈

单反镜头的最大光圈越大,镜头越贵。于是乎,有人就会觉得,大光圈的镜头一定是画质好的镜头。

先来说说镜头的光圈为什么要做大的。在胶片时代,胶片的感光度常见的只有100200400,这种胶片在光线比较暗的情况下难以接收到适量的曝光。在某些场合,速度又不能一降再降。这种情况下,就只有做出一些大光圈的镜头来增加进光量。大光圈的镜头,由于直径大,制作加工所使用的光学材料自然比一般镜头大而多,要找到一块结晶均匀的天然光学材料,其难度虽比不上找到一块大克拉的钻石,但肯定比找到那些小体积的天然光学材料要难。另外大直径镜片的制作加工工艺要求高,磨一个小镜面和磨一个大镜面,其磨削的精度要求当然大不一样。因为这些原因,大光圈镜头难做,价格自然也就越高。从大光圈镜头制作的本意来说,是为了解决暗弱光线条件下的进光量问题,而主要的并非改善画质。再说,并不存在光圈越大画质越好的情况,而是将镜头从最大光圈收缩二至三档时,其成像质量最好。即,如果最大光圈是F1.2,则成像质量最佳的光圈是F2.0F2.8。如果最大光圈是F2,则最佳成像质量对应的光圈是F4F5.6。佳能大三元的镜头是F2.8系列的,画质的最佳光圈是F5.6F8,小三元的镜头是F4系列的,最佳画质光圈是F8F11。几乎所有镜头,把光圈开到最大时,画质并非是最好的。

顺便说一下光圈的“档”:所有镜头的正宗的档位是:11.21.42.02.84.05.68.0111622324462等,每档之间的曝光量相差1倍。现在有些镜头标的是F1.8F3.5F6.3F9F13等,这些并非整数档,而是卡在两个档位中间的“卡档”。

现在有些手机上的相机,其最大光圈也有做到F2甚至更大的。有谁会觉得手机上用F2的光圈拍摄的照片,其画质一定比单反用F16光圈拍摄的照片画质好的?

顺便带上一句:镜头中心的成像质量最好,镜头边缘的成像质量会急剧下降。所以比较画质时,还要比较被摄对象是在画面上的哪个位置,是画面中间呢,还是画面边缘呢?

六、画质与拍摄距离

有个摄影常识,叫做“近是硬道理”。这话的意思是,要拍出画质好的清晰度高的照片,一定要离被摄对象越近越好。这个道理其实是很浅显的。镜头好比是我们的眼睛。当我们在离开50厘米的距离观察被摄的美女时,我们能数得清对方的眼睫毛;当我们在离开2米的距离观察某人时,我们就数不清对方的眼睫毛,只能看清对方脸上的雀斑了;而当我们离开20米距离观察对方时,我们就只能分清对方的眼睛鼻子眉毛了。而到了100米开外的距离,我们最多只能分清那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500米开外时,能不能看到人都已经困难了。所以当我们要想把被摄对象拍得非常清晰时,一定要尽量靠近被摄对象。

拿一张人物的特写照片,观察她的头发和汗毛孔,与拿一张风景照中的人物远景,放大200%来进行比较,也试图要看清她的头发和汗毛孔,并要求达到同样的清晰度,那是不可能的。等距离拍摄的,才有比较的意义。

七、画质与镜头的新旧程度

镜头新旧对画质也有影响?当然了。

相机的对焦系统测定焦距后,会给镜头发出一个指令,譬如将镜头顺时针转动63.14度,这样正好就能合焦。而镜头上的马达在接到指令后,会立即“咔”地转动起来——问题是,这个马达能正好将镜筒转动63.14度吗?由于惯性,镜筒可能转了68度,或者马达乏力,只转了57度,于是我们半按快门时就会听到“咔”来“咔”去拉风箱的声音。而最终镜头停止的位置,是一个区间,譬如63.00度到63.20度之间。这个区间,按业内的说法,好象是叫镜头的BP值,在这个区间内的都是合格的。新镜头的BP值小,老镜头的BP值大——这和汽车旧了,方向盘的自由行程也大了是一个道理。我刚拿到驾照那会,曾经有朋友借了辆古老的黎明柴油车给我练手。我把方向盘扭过90度时,车轮还没有动静。旧镜头的对焦精度不够,焦距对不准,照片的画质无疑会比新镜头差一些。所以,你拿个新机器新镜头,不要去和人家用了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旧镜头比画质。不是他的镜头画质不如你,而是好汉不提当年勇。

八、画质与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就是空气中水份的含量,通常以%来来表示。一般规律,温度低时、天气晴好时,空气中的水份就少,空气湿度就低。而温度高、阴雨天气的空气湿度会比较大,黄梅天的空气湿度会达到90%以上。空气中的水份是以冰晶的形式存在的。当光线照射到这些冰晶上时,会形成光线的遮挡、折射、反射等各种现象。于是,当空气湿度比较大时,能见度也会相应减小,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大雾天气,几米开外就看不清,随便档次多高的相机、随便什么牛头,到了这种情况下,拍出来的照片,都是没有任何“画质”可言的。空气湿度越大,拍出来的照片画质就越是差。冬季的东北,由于温度极低,空气中水份极少,因此能见度很高,拍出来的照片画质也非常好,煞清。西藏由于是高原,温度低湿度也低,同样是晴天,拍出来的照片,画质会比在新疆拍的好一些。川西的地理特征和西藏是类似的,到那种地方,手机拍拍也都是“大片”。因此,拿不同地域所拍摄的照片,是不能简单地放在一起进行画质对比的,这种对比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晴天时空气中也是有一定湿度的,照片上由近及远、渐变渐淡的色彩,那一层蓝色的雾气,就是光线照在水汽上产生的作用。

九、画质与空气质量

我以前曾经有过1台尼康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在我们周边地区,拍出来的照片都是灰蒙蒙的。我认为是相机的问题。2006年我买了第一台单反相机后,在我们周边地区,拍出来的照片还是灰蒙蒙的。我曾经怀疑过是不是数码相机的质量天生都是这样的。后来我们去江西龙虎山、三清山旅游,拍出来的照片,蓝天白云,那个清晰,没得说。这时我才明白,相机其实没问题,它是忠实记录了周边环境的真实情况。因为我们这里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尘埃,所以在我们这里拍的照片,总是灰蒙蒙的。这种灰蒙蒙的照片,画质自然是极差的。随便你用什么高档的器材,你永远不可能在无锡这种鬼地方拍出在西藏那种地方拍到的照片。当然了,每个人买个好点的相机都是打算拍出好照片的,但背着个沉重的二机四镜出去,又会给外出的活动带来沉重的负担。于是现在也有人提出,出去旅游带个轻便的微单,二机四镜放在家里用用——这样也好,花几万元钱买台专摄雾霾以及雾霾中脸上布满雾霾的美女的相机。娇嫩的肌肤及白里透红的肤色,就全拜托PS了。

十、画质与光线强度

在正常的曝光范围内,光线越强画质越好。早晨天不亮的时候,相机的自动对焦都无法工作、焦点还是人手动大约摸则调调的时候,任何相机都不可能拍出什么画质好的照片的——焦点都对不清,还能奢望有好的画质?而在光线好的条件下,譬如现在阳光明媚的中午,空气通透的顺光条件下,牛头和狗头有什么区别吗?……有,当然有,毫无疑问有,但你肉眼可能无法分辨。不同光线照度下拍出来的照片,也是不能简单地进行画质的类比的。

十一、画质与光线角度

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光线是有方向的。顺光时照射到被摄对象上的光线最强,拍出来的照片画质最好,而逆光时,照射到被摄对象上的光线最弱,同时还有一些炫光进入镜头,影响镜头的成像质量,因此画质最差。《纽约摄影教材》上是一直提倡顺光拍摄的,因为那个教材比较老,写那个教材的时候,照相机的技术水平还比较差,逆光条件下拍不好照片。现在数码单反的技术水平相当不错的,新的CMOS的宽容度已经超过了胶片,还有强大的后期工具,所以现在我们在逆光下也能拍摄照片,但不管怎么说,在曝光都正确的情况下,逆光下的成像画质是绝对不如顺光的。

十二、画质与ISO、曝光时间

现在有些人,谈高ISO色变。过去机身上处理电信号的硬件和软件比较落后的时候,数码相机在高ISO下的表现确实是比较差的,当年数码相机ISO400时照片就已经就惨不忍睹了。但现在机身的处理器已经改进了几代,高ISO下的表现和过去相比已经有天壤之别。如果还是抱着过去的观念不放,那么我们一直用过去的相机就行了,为什么要更新机身呢?象5D3这样的机身,你用到ISO3200又能怎样呢?一样可观。

多数人采用低ISO、长时间曝光的方式来避免高ISO带来的噪点问题。其实长时间曝光,CMOS会发热,也有个噪点增加的问题。现在的相机菜单中都有一个“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就是为了解决长时间曝光噪点增加问题的。用高ISO会增加噪点,用长时间曝光也会增加噪点,厚此薄彼,或者顾此失彼,都是不合适的。好好看看相机的说明书,充分挖掘手中相机的潜力,包括高ISO的潜力,这样做才算不浪费你在机身上的投资。

 

关于画质的问题,绝对不仅仅是CMOS的画幅和镜头的档次两个因素就能全部决定的。照片画质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因素。了解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画质的,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扬长避短,这个是镜头后面的那个头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牛头”后面的,不能也是个只认得“牛头”的牛头。

以上这些论述是极不专业的,一半以上是胡说八道。专业的牛头请飘过。

文章评论

曲峤

@{uin:1360627827,nick:醉咖} 没看就点赞?

曲峤

@{uin:243031098,nick:海阔天空} 刚写好的,不一定对,有不合适之后请指正。

薰*伊愺の※

洋洋洒洒 高大全。一张片子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摄影技术,一个是思想内容方面。

海阔天空

我没注意看 但网上这现象是存在的[em]e160[/em]

醉咖

看了,虽然不是很精通,但很有到里

真艺苑

文章太长了。。。看了一半,我外行。。。[em]e204[/em] [em]e203[/em]

志在四方

[em]e142[/em] 观点正确,文理清晰,好文章。[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