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福寺的早晨
边走边看
深秋的早晨有几丝寒意,但我们还是选择步行去兴福寺。从酒店到寺院,大约有二十分钟的路程,才六点半,马路上早已尽是忙碌的上班人了。伴着一路的车鸣、鸟鸣声,我轻声读起常建的一首诗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路边繁树如盖,尽管未进寺院,已能想象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在松柏、榆槐、银杏树环抱中,几缕晨曦穿破繁茂的枝叶,照在幽静的禅院里。穿过曲曲折折的石子路,就能看到花草树木庇荫下的禅房。寺院独有的风光,让自由自在的鸟儿变得更加愉悦,碧绿宁静的一潭清水,让人忘却名利场的狗苟蝇营。心境宁静,会让你摒弃万物的杂音,只有的钟声磬鸣的余音一直萦绕在心间…… 唐人常建的这首诗叫《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就是现在的兴福寺。南朝自上而下信奉佛教,所以才有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咏叹。据《兴福寺志》记载,南齐时,常熟籍的郴州牧倪德光“舍宅为寺”,命名为“大慈寺”。唐朝贞观年间,“有黑白二龙交勇,冲迸成溪,遂成破涧”,故曰“破山寺”。唐懿宗时,钦赐破山寺大钟及“兴福寺”匾额。从此,这座禅寺一直叫“兴福寺”。 举目前看,已见寺院的黄墙黛瓦。毗邻寺院,有一组亭台阁楼构成的茶馆。绿荫下,密密麻麻地放着桌椅板凳,茶客在四溢的香火白烟中人声鼎沸,浑然不顾仅在咫尺的兴福寺。穿过溪涧上的小石桥,就是兴福寺的正门。门两旁,有一副烫金的对联: 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 一看落款,竟然是清末同治、光绪帝的老师、常熟籍老学究翁同禾的手迹。本想抬脚迈进去,想想自己就是不不折不扣的“门外劳人”,就知趣地止步了。走到正门东面的侧门,就是常建诗里写的后禅院。 踏进后禅院,更像是进了明清江南巨贾的私家花园:凸凸凹凹的青石子路,嶙峋瘦骨的假山林立,百年松柏、银杏伫立,只有黄墙黛瓦在时时提醒我们,这是一座千年的古刹。 兴福寺的正殿,坐落在虞山西北的山坳里,兴福寺的后禅院,则是依着蜿蜒曲折的山势,建在坡上。穿过圆形拱门,走在向上的石阶上,寻找“曲径通幽”的感觉。走过一串长廊,就能看见一片竹林。微风送进竹林,引得竹叶飒飒作响。 一缕缕晨曦,透过晨雾,伴着微微凉意的秋风,随着竹影的节奏摇曳。竹林中,夹杂着不知名的杂树,树叶在摇曳的竹影中,飘飘落下,让人很自然地想起苏东坡的“蔌蔌衣巾落枣花”的诗意。树上的秋蝉,在纷纷的落叶中,有气无力地哀鸣着——这也许就是柳三变吟诵的“寒蝉凄切”吧。 拾阶而上,发现一座石牌坊,原来,这里是白圣长老的舍利塔。这位长眠在虞山的白圣长老,我不知道他的历史,既然圆寂后能有舍利子,想必是一位得道的高僧。白圣长老的灵塔四周,一定是多年没有人打扫了,发黑腐烂的枯枝败叶一地。拾阶而下,兴福寺的正殿就在脚下,庙宇的飞檐翘角,隐在袅袅的香火烟雾中,对比着白圣长老灵塔的冷清和寂寞,让我忍不住用世俗的情感,发出几许唏嘘。 微冷的秋风,摇摆的翠竹,纷纷的落叶,凄凄的蝉鸣,冷清的灵塔,构成了兴福寺后禅院的秋景,没有了常建诗歌里的意境。 从竹林下来,从兴福寺的西侧后门走进寺院,就能见到一座财神殿。殿前香火旺盛,求财心切的善男信女对着财神顶礼膜拜,孜孜不倦。财神殿周遭,更像私家花园,竟然有水榭歌台、小桥流水、阁楼凉亭的布局,少了寺院的尊严,多了江南园林的温馨。 再往前走,就是寺院的大雄宝殿。绕过大雄宝殿向前,就是“无上法门”殿,殿门两边有一副对联: 解脱门开谁肯入?浮生梦觉自知归! 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我不相信入了佛门就是人生的解脱。在我看来,那个成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进了灵隐寺,和将头扎进沙堆避祸的鸵鸟没有什么区别。人生有很多亲情牵挂,这些牵挂是温柔的负担,也是人生的价值之一。所以,我想我是很难“浮生梦觉”的。 正在胡思乱想间,和尚的晨时课诵声随着颤动的晨曦,传了过来。穿过侧门,我们又回到了后禅院。 后禅院有露天的茶室,还可以叫外卖。我们坐了下来,妻说想吃一份大排面。我说,你开什么玩笑,这里是佛门净地,怎么可以吃到大排面。于是,我问服务员:有大排面吗?服务员用苏北口音回答我说,没有大排面,但是有“野山鸡面”。我说,那就来一份野山鸡面,来一份素面。服务员说,素面5元,“野山鸡面”20元. 我正纳闷佛门净地怎么也可以吃到野山鸡面,抬头看见一个戴着眼镜的斯文和尚,嗑着瓜子,品着香茗,和三位虔诚的信女谈笑风生。我想,既然和尚都能和异性坐而论道,那在兴福寺的后禅院吃一碗野山鸡面,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了。 等野鸡面端上来的时候,我傻眼了:碗里除了有一些野蘑菇,就是面条。我问服务员:煮熟的鸭子能飞,怎么煮熟的野山鸡也能飞啊——野山鸡肉呢? 服务员操着苏北腔说,不是野山鸡面,是野山蕈面。反复说了好几遍,我才恍然大悟——我怎么就忘了常熟虞山的野山蕈面呢! 野山蕈是虞山上一种野生菌菇。我吃着素面,里面有人工种植的菌菇,妻吃着“野山鸡面”,她一边吃面,一边奚落我:还自称学识渊博呢,咋连野山鸡和野山蕈也分不清楚呢……
文章评论
冷月竹影
[ft=,2,]哦呀 沙发啊 舒服![/ft]
阳光的温暖
[ft=,2,]板凳,还算舒服,给布衣讨茶喝[em]e195[/em][/ft]
海洋
红尘滚滚过, 劳人何其多。
阳光的温暖
[ft=,,宋体]深秋时候入古寺,更显清幽和寂寥了,[/ft] [ft=,,宋体]很少看布衣的游记,今日得见,却是未完……[/ft]
夏初烟致
[ft=,,楷体_gb2312]兴福寺舍利塔那个伊人背影真漂亮[/ft]
荷风
[ft=,2,]故事写得好,游记也很精彩[/ft]
流年轻绾
古寺不语,见证千年沧桑。布衣能随常建一起游览圣地,真是幸事。
流年轻绾
常建的诗中学课本收录的就只有这一首。本以为知道的人不多。呵呵。真心佩服您的博学
远方
我女儿正在学这首诗,她还问我这个寺庙是不是很破呀,现在看来它不但不破,而却还历史悠久,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沐言
[ft=,2,]先生的游记写的也是如此诗情画意,期待续篇[/ft]
一凡
[ft=,,宋体]虽然照片的采光和构图不咋的,但文字记叙得不错,快赶上小田园了!表扬一下,继续努力![em]e179[/em][em]e113[/em][/ft]
一枝梅
[ft=#00cc33,4,]布衣的游记写得很精彩啊,很有古文人墨客的风采雅韵呢,佩服![em]e179[/em][/ft]
阳光的温暖
人生有很多亲情牵挂,这些牵挂是温柔的负担,也是人生的价值之一 严重赞同!!
聆雨
[ft=,2,宋体]入菩萨地亦知万般皆幻 出清凉天不觉百念俱来[/ft]
渡波若舟
在我看来,那个成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进了灵隐寺,和将头扎进沙堆避祸的鸵鸟没有什么区别。“子非鱼,安知鱼?”,可以不信佛经,却不可以不读佛经---------她一边吃面,一边奚落我:还自称学识渊博呢。 哈哈哈,有点不太客气了,语言不周之处,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