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人生

个人日记

 
 

阅读与人生

——我的卑微的人生之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423,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世界读书日和世界版权日。因为423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生日和忌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巨匠的生日,更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传说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这就是世界教科文组织把这一天定位世界读书日和版权日的来历。它号召人们“走向阅读社会”,“全民阅读,提升品质”。说起读书,我想起了我卑微的人生之路,我的命运的转折和人生的蜕变,莫不与书有关。

五个鸡蛋  一本“禁书”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父亲成份不好,受人歧视,家境贫寒。但我对书的酷爱是难以形容的。上初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我们村知青中有一本《林海雪原》,当时随手翻了几页就被深深迷住了。我向他借,他不肯,因为这是禁书。后来我死磨硬缠,没办法,他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别让人知道,二是拿几个鸡蛋换。鸡蛋在当时可是我们家油盐酱醋的主要来源,平时家里只有来了贵客餐桌上才出现。但那本书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我不得不每天偷一个鸡蛋给他,如果一下子偷多了,大人是要发现的,那后果不堪设想。直到第五天,我一共偷给他五个鸡蛋才换到了书。我如获至宝,白天黑夜,走路吃饭,入迷地看。不到三天一本书就看完了。捧着那本书真舍不得还回去,这可是我拿五个鸡蛋换的呀,于是我又突发奇想抄书。白天上学挤时间抄,晚上抄书家长管得紧,因为那时候的煤油是要计划的,家长是不允许点灯到深夜的。怎么办?机会来了,那时场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演京剧样板戏,每晚在队屋里吊着几个夜壶大灯。我就跑到宣传队的戏台边借着灯光抄,真有点凿壁偷光的意味。就这样抄了一个星期,拣情节精彩的章节抄了厚厚的几个小本子。奶奶用针线把这几个本子缝在一起,并用米汤糊了个封面,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书”。之后,我常拿着这本书在小朋友面前炫耀,尽管自己缺衣少食,但心里觉得很富足,因为拥有书的成就感使我的精神世界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眼前一片光明。

这真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书对于人: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

一篇散文 两重人生

    读初中的两年里,我偷偷读了《迎春花》《红岩》《青春之歌》等小说,后来又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泰戈尔的诗集等。书看多了,自然语文成绩就好起来,那几年,我成了语文老师的宠儿。

命运有时是无情的,当我踌躇满志准备进入高中再享读书的快乐时,推荐选拔的无情“棍棒”向我袭来。受父辈所谓成分问题的影响,我被入了另册,不满14岁就回乡干起农活。我喂过鱼,打过药水,耕田耙地,栽秧割谷,烧窑扳砖,劳动的强度和我的年龄是极不相称的。当时我真是心有不甘,一心想摆脱这沉重的负担,但毫无办法。为了排遣怨愤,我只好到处找些书看,而父亲硬逼着我跟他学木匠,为此少不了挨打骂。有一次,我在生产队会计的办公桌上看到了几本破旧的书无人问津,如《沔阳文艺》,《长江文艺》,《红旗》杂志,于是偷偷拿回家看。谁知看着看着竟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还不知天高地厚的写起小说和报告文学来,并试着向外投稿,其结果当然是石沉大海。但这是唯一的精神寄托,不管失败多少次自己都不气馁。

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19731月,我收到《长江文艺》编辑部的来信,我的一首散文诗《过磅》发表在第二期增刊上,当时我拿着《采稿通知书》,高兴得双手发抖,差点像范进中举一样喜疯了。自此,我把读书和写作当作一种乐趣,还参加了《鸭绿江》文学创作中心函授。农活虽累,但我的精神是充实的,心情是愉快的。

就在我的所谓处女作发表的第二年,村小缺老师,校长去找老支书,老支书想了想说,就让家良试试吧,小小年纪就写书了,应该是块教书的料。正是老支书的这试一试,居然改变了我的人生,为我今天的教育之路画上了坚实的原点。

当上民办教师后,我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饭碗。那时,我除尽心工作外,读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教过几年初中,要学生背诵的文言文,我自己先背。那些年我读了不少古今中外名著,像明清四大小说,《儒林外史》《封神榜》,茅盾的《子夜》,巴金文集,郭沫若诗集,还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丽娜》等等,我在物质的清贫里享受着精神的富庶。

由于自己平时勤于积累,勤于动笔,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增厚。1987年全市民转公考试,我以位居全市第二的成绩,跨入了公办教师的行列,不久即被调入毛嘴中心小学,真正地跳出了农门。

现在想来,我还真得感谢当初如饥似渴的读书,真得感谢当时不知天高地厚的写作。对“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这一名言,有更深的体会。

三场竞技 三次共鸣

成为公办教师,我很有自知之明,因为我这个土八路与科班出身的老师相比自然有自己的先天不足,比方说普通话就是缺陷。我只得更加勤奋学习,参加中师、高师函授,扎实过好文凭关。那时间我对读史产生了兴趣,如《东周列国志》《左传》《史记》等我都有所涉猎。同时我加强对自己专业的打磨,研读《语文教学论》,《教材教法解析》,《儿童教育心理学》等,还定了许多语文教学杂志,边教学边借鉴边创新。多年的打磨,使自己这个土八路在业务上崭露头角。

19903月,仙桃市西北片小学语文优质课选拔赛在三伏潭二小举行,我执教的《林海》一课胜出,市教研员唐从彦老师和听课的老师们都说,听沈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19924月我作为乡镇唯一的一名老师在仙师附小与城区的精英们进行课堂教学角逐;同年5月我们几个获奖教师为全市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及仙桃师范应届毕业生做课堂教学展示,我用重点切入,长文短教之法执教了《将相和》,给听课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后,市语文教研员贾选强老师评课时说,蔺相如凭着一张嘴爬到了廉颇头上,沈老师凭着一张嘴征服了听众和评委。我知道,这既是诙谐的调侃,同时也是对这节课的肯定。

1998年,因自己生病和孩子读书,家中扯了一屁股债。我决定到私立学校去打工挣点钱,于是到沿海城市去应聘。哪些名校的应聘条件是很苛刻的,有笔试、说课、上课、答辩等。那一年,我应聘过沿海四所名校——深圳亚太学校,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上海奥英学校,南阳外国语学校。其成绩都进入了所在学校的人才资源库,最后我选择了上海的一所学校,在小学二部做部长助理,兼代四年级语文。

      讲到这儿,我想对我年轻的老师们说,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职业的生命,唯有增厚学养,才能挺直胸膛。尽管现在这个社会很浮华、浮躁,但既然我们选择了教书这一行,又没有办法去当官做买卖,就要把自己的专业做好。

一项课题  一个平台

1999年秋,大新路小学成立创造教育实验部,我作为所谓的人才引进,和光哲清、陈环芝等人来到了大新路小学。因为有在私立学校的管理经验,配合彭校长,我主管实验部常务工作。我倡导准军事化管理,推行小班化教育的五大机制,实行三课同步长短结合的课程特色,很快彰显出实验部教育科研的品牌效应。我们像南泥湾开荒一样奋战一年,学生由165人发展到378人。为了更好地实施创造教育,我逼着自己学习有关教科研理论书籍,如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原理》,吴立刚的《小学科研方法》,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等。为了搞好课题实验,我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建构,在建构中升华。探索出“一点二线三层面的创造教育模式”“学创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20045月,湖北省教科所在我校召开课题结题会,会上,我对我们的课题运行情况做了简洁性的发言,从控制组和对比组的确立,到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调控,我都一一做了说明,赢得了姜瑛莉所长的高度评价。

20058月,两校分开,我在湖北省教育信息发展中心参加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国家级课题结题会,会上我代表课题主持人,宣读了结题报告,现场回答了专家提问,现场出示了我们的实验数据,最后我们的课题评为“优秀”等次。

     一个创造教育课题,一个实验部工作平台,让老师们认可了我。 在这里,我可以自信的说,一个小学教师,真正能对教育科研说出个子丑寅卯的,为数不多。因为它既需要教育理论功底,也需要文字写作功底,更需要教育实践经验和临场机智。而这一切,与读书是分不开的。所以我感悟到:读书创造机遇——机遇提供平台——平台重塑自我

一段培训,一生记忆

2001年,经过选拔考核,我作为仙桃市唯一的语文教师,有幸参加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这一年是我人生阅历中的重要里程碑。经过集中培训、自主研修、考试考核、论文答辩,我拿到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合格证。

那次培训最大的收获是语文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培训都讲究互动,讲究思维碰撞。记得当时教育部师范司的马立司长在给我们作报告时,谈到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时,问下面的学员怎样看待“教师是蜡烛,是春蚕”的比喻,学员们面面相觑,无人回应。我当时不知哪来的勇气,面对教育部的领导和专家,面对一百多名学员和一千多名师范生,我站起来谈了自己的见解。我说,人们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这既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也是对教师人格的期待。但她忽略了人性中本真一面: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春蚕”的比喻过于悲壮,“蜡烛”的比喻过于残酷。马立司长马上又问:“那你认为该怎样比喻才比较客观?”“我认为教师是摆渡人在尽自己义务的同时,也有资格享受自己生命的成长,也有权利让自己获得滋润。”这时,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马司长问我是那里的学员,我说我来自全国体操之乡,我还顺势介绍了我们的创造教育实验。从那以后,学员们纷纷与我交流。这是我继续教育人生中永志不忘的记忆,因为我在收获智慧的同时,也收获了人缘,收获了自信。

几多感慨 几份情思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我的天命之年已过,正在靠近花甲之年。我在感慨时光流逝光阴不再的同时,也在感叹我的人生。在这本集子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是我心境的真实写照:

流走的是岁月,沉淀的是情思。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四十多年的教海生涯,我始终秉持做人的原则:把人当人,把己当己,把事当事。我从一个民办教师跨入到公办教师的行列,靠着苦读、靠着勤写、靠着实教、靠着精研,从农村走到乡镇,从乡镇走到城区,走过深圳,走过上海,走到夕阳西下,直至年近花甲……

人生如梦,沧海浩淼。鸿雁飞过尚且留声,人生在世岂能无痕?于是便有了一种冲动,便整理出这本集子。我喜欢大海,喜欢她的广袤与壮阔,更喜欢她的包容、谦虚与无私。一个人的生命犹如沧海一粟,只有融入生活的大海,同磁共振,激荡打磨,才能永不消失,才能彰显他的价值。基于这样的思考,书名取“沧海一粟”,意为天地何其大,个人何其小,教海无涯,我为一粟,谦恭做人,本分做事。

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自己原汁原味的笔耕之作,获奖的、发表的,网络刊载的……林林总总。全书分五部分:“黉门点睛”是自己多年来在市内外学校、少年宫、实验基地进行作文培训的讲稿,以问答解惑式情境呈现,注重点化,通俗易懂,教师可教,学生可学,家长可辅。“教海泛舟”主要收集的是教学随笔、课例设计、说课指要、活动综述等,均源于教学的真实情境,可知可感。“杏坛论道”是发表在各级刊物上的理论性文章,有教学的,有德育的,以新课改视野居多,力求在传承中扬弃,凸显“新”“精”“实”“活”;“庠序犁铧”中收录的是课题实验方案、开题结题报告,教学管理的体验性文章和经验性材料,彰显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前瞻性和可借鉴性。“文苑小憩”中的文章是我闲暇时随手“涂鸦”的散文、诗歌、游记、随感等,其主题为亲情、友情、爱情及物情,这里是我心灵的港湾。

我的人生平淡而卑微,是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是笔耕,成就了我的人生。感谢大家对这本集子的接纳,恳请大家对这本拙作教正。最后,我想用于谦的一首诗与大家共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谢谢大家!
                             (此文为新作《沧海一粟》发布会及“教师讲堂” 上的演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