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古为今用才是应有之义

微商时代

 

学国学,古为今用才是应有之义

来源: 南海网 作者: 时间:2015-04-01 09:01:04   

  记者昨天从国家级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小组获悉,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即将出版,预计今秋进入课堂,开展新课程实验。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二学习的《道德经》将原文全本讲解。(京华时报)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关于“国学”的定义,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一般说来,国学主要是指以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理论体系。学习国学,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影响深远的意义。

  据研究,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兴起至今。而日前,国家级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小组经专家组反复研讨、论证,将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搬上课堂,甚至在高二原文全本讲解学习《道德经》,充分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

  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国学是资源丰厚、博大精深的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构建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在多元的文化中重新定位和审视国学,对于扭转国人对民族文化的陌生和疏远,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意义巨大。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制定“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润”的课程结构,开展国学新课程实验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能对国学教育造成障碍或带来挑战。一是对传统文化认识与承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迷失,认为国学“无用”,对国学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先入为主”式的忽略或偏激的态度。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把国学搬上课堂,难免造成“形而上学”或“浅尝辄止”式的“点到即止”,停留在死记烂背,失去重新认识国学、学习国学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文明仍具有普世价值。为此,笔者建议,在借鉴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营养的同时,更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以文言文字词解释等传统形式来处理,或是仅要求古诗词诵读;学习国学,要更加注重深刻领悟思想内涵,达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才是应有之义。
 

神尔天才国学经典听读机目录>>
家教神器——神尔天才国学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