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为现代孩子带来了什么?
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屈 芳
策划人语
这几年,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红红火火,校园“国学热”方兴未艾。晦涩久远的古代经典如何亲近现代孩子心灵?学“国学”又为现代孩子带来了什么?
一位被采访者认为,国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每周上一两节国学或诵读课,也不仅是让孩子们会背几篇古诗文,更不是生搬硬套地“仿古”。国学经典的精髓应像“春风化雨”,滋润孩子健康成长。而在我省一些地方,正在探索用“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切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子……
孩子们爱上了“经典诵读”
寒假第一天,漯河市的刘先生以为,正上小学的儿子肯定会睡个懒觉。没想到,当他走过儿子的房间,里面却像往常一样,传来了诵读诗文的声音。他不禁走进房间,和儿子一起诵读起来……
刘先生告诉记者,儿子所在的小学,从一年级就开设了“国学”课,学校倡导孩子们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读一会儿国学经典,如《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唐诗宋词等。但没想到,放寒假了儿子也能坚持下来。“这说明,孩子是真心喜欢上经典诵读了。”刘先生说。
实际上,在整个漯河市的140多所中小学,都广泛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放学时走过学校门口,没准儿你就能碰到排着队、背着经典诗文回家的孩子;随便拦住一两个低年级孩子,也能给你背上几段《弟子规》、《三字经》。更有意思的是,受访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认为这种对经典的学习会增加课业负担,反而觉得“有意思”、“很有趣”。
漯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甘德建告诉记者,这和当地学校摸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诵读方法有关。这套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中背、在游戏中领悟经典文化的精髓,而不是“死记硬背”。
每所学校根据自身情况、特点,又有着不同的“招数”。漯河市实验小学将诵读与语文、音美等学科相结合,在美术课上诗配画、画配诗,音乐教学中配乐吟唱古诗文。漯河市受降路小学为每名学生制作读书宝贝卡,每卡一诗,随身携带,随时可背,并对诵读实行“晋级制”。漯河市许慎小学则定期开展诗配画比赛、诗文书法小报评比,举行经典诵读表演、评选“诗文背诵小能手” ……
除了漯河,我省其他许多市也相继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在郑州市较早开展“国学进课堂”的春晖小学,校长胡建玲说,他们从2008年起就将舞蹈、武术、国学经典诵读相结合,推出了大型团体表演《中华神韵》。为了能进表演队,同学们诵经典、背经典的积极性可高了。
漯河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田平认为,将晦涩久远的古代经典植入现代孩子心灵、让“苦诵”变为“乐诵”,“首先教材选择很重要。特别是对低年级孩子,诵读内容应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其次不能占用学生们过多的学习时间。每周一节的诵读课,每天持之以恒的晨读10分钟、半小时,孩子们不会觉得累。诵读实践也应丰富多彩,让孩子们喜闻乐见,如可以利用课间10分钟的时间,同学们通过跳皮筋、打花巴掌等活动边玩边诵。
”
诵经典、唱经典、跳经典、玩经典、说经典。田平自豪地说,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他们的学生已经爱上了“经典诵读”。
学“国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延德学校是漯河市的一所以留守儿童为主的民办寄宿制小学。14岁的王高林三年级刚转学到这里时,连拼音都不认识。更让在外打工的父母焦心的是,王高林染上了很多坏习惯:除了逃学,还学会了小偷小摸……
王高林的父母无奈之下,听说延德学校的校长于本善有一套管理孩子的办法,就将孩子送了过来。没想到,三年过去了,王高林真的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成绩提高了,知道孝顺父母了,更让父母惊讶的是,孩子说话时还偶尔会蹦出几句他们听不懂的古文……
于校长告诉他们,王高林背的是《弟子规》里的句子。而《弟子规》,正是于校长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件“秘密武器”。“《弟子规》浅显易懂,又涵盖了很多为人处世、尊贤敬老的道理。我用现代的观念给大家讲解《弟子规》,让他们闲暇时多读、多背,时间长了,学生们或多或少都能有所领悟。”于校长说。
王高林就是典型的例子。已能背诵上百篇经典古文的他,最喜欢的《弟子规》里的句子是“冬则温,夏则清”,拿他的话解释就是:“冬天了给父母掖掖被子,别冻着;夏天热,父母睡觉时在旁边给扇扇扇子。”王高林就是在这样朴素的理解中生发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有于校长经常念叨给他们听的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于本善认为,无论是诵读《弟子规》还是别的国学经典,诵读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应通过诵读“明理晓义”、“自省自悟”,最终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对此,漯河市实验小学的郭惠明老师深有同感。郭老师在学校里是个“名人”,因为她从《弟子规》中提炼出若干条符合现代和孩子年龄特点、便于践行的文句,并配以相应的解释说明,设计出了一套《〈弟子规〉践行表》。
“践行表涉及孝、悌、谨、信、友爱、学习等各个方面,评价方法有每天的自评、家长评,每周的同学互评,还有每月与学期末的总结、奖励。”郭老师告诉记者。
由于践行表内容具体、要求细致、便于操作,一推出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烈响应。牛一帆的妈妈激动地对郭老师说,原来教育孩子“屡教不改”的事情,如做事拖拉、学习后不知清理书桌等,一对照践行表,孩子很快就接受并改正了,“真管用!”
采访中,许多家长都争相述说着自己孩子在学“国学”后带来的变化。五年级学生袁方的妈妈说,孩子原来在家是个“丢蛋鸡”,家长总得跟在后面收拾东西。“天天诵读古代先贤的文章,耳濡目染的,孩子改掉了不少不良习惯。”
六年级的马子龙告诉记者,学“国学”让他学会了“修身养性”——“我原来脾气很急躁。后来发现,没事时读读这些前人写的书,心就静下来了,慢慢的脾气也平和了许多。”
他的同学刘珈汶说,越读越觉得古代的文字“真美!”她由此爱上了古典文学,还会时常买一些额外的经典名著来看。
让“国学”
滋润孩子健康成长
于本善告诉记者,当初在学校开展经典文化教育的初衷,是源于对现在一些社会环境的忧虑,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迫切想寻觅一种“利器”,能够抵御外界的不良诱惑,辅助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这件“利器”在他看来,就是浸润了我们中华文明千年智慧结晶,承载着仁、义、礼、智、信道德体系的经典名篇。他坚信,诵读、理解、践行,这些国学经典会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田平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早在2000年就已进行古诗文诵读,当时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语文教学。这几年,随着诵读活动的深入展开,经典诵读已经成为他们建设“书香校园”的途径、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载体、师生共同成长的需要。
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田平有着同样的感受。郑州市聚源路小学校长助理丁倩认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其中有许多困惑与难题待解。这两年结合诵读经典,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礼仪教育、感恩父母教育等,像是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而从2005年开始,漯河市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万名儿童经典诵读活动,至今已举办六届。6年来,从“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到“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诵读活动的主题始终是将经典文化与现代道德规范紧密结合在一起,探索着用“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切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子。
胡建玲也认为,国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每周上一两节国学或诵读课,也不仅是让孩子们会背几篇古诗文,而应像春风化雨般“入身”、“进心”,让孩子们终身受益。
她觉得,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包括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国学”是很好的抓手。而她强调,这其中,家长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只有“家”、“校”双管齐下,“小手拉大手”地进行亲子共读、共践行,“国学”在孩子身心成长中的引导作用才会得到更有效的发挥。⑤6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