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访谈录:中国教育将引领世界吗?

传统文化

 

记者访谈录:中国教育将引领世界吗?

2015-08-20 张清一 谦明生

谦明生推荐阅读:


  请读者朋友们多留意本文相片中的孩子,我第一次看到这些孩子的相片的时候,就是感觉这些笑容与气质,正是当下城市里的孩子所不具有的,我有一个观念:小孩子最好的气质是敦敏两个字,孩子要敦厚,正直,善良,纯朴,勤劳,同时要有敏感的灵气,从这些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气质,这是与一般城市里的孩子不一样的气质。


  您看看这些孩子,站有站相,从有坐相,而且很有秩序感,有一种集体团结的精神,她们的微笑自然含蓄,而不轻浮张扬,这是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气质。如果您的孩子是这样的,您有没有感觉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很放心,很安心的幸福感?

  

  本虽然很长,但是希望您能耐心阅读,肯定会对您有很好的启发。


  我曾经说过,古代的中国人肯定与现在的中国人的性格不同的,古代人很优雅文明,性格也很安静,不象现在的中国人那样,内心很浮燥。

  

  内心的安定,平安,才是真正的幸福。

  

  



本文是记者采访张清一老师的记录文



题记:上周,好几天时间,国内某大报记者专程来会泽采访,交流我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应该说,交谈的内容和话题很深,涉及的内容极为有价值,我认为是探讨了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出路和机会,涉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问题。可惜,这却是一篇无法原文刊发出来的记者访谈录。因为记者说:“中国的大众不会关心这些严肃的内容。更别说长篇大论,无论内容多么的有价值,连刊出的机会都没有”。他们做报道,不得不迎合百姓的阅读趣味,刊发出来的东西,有可能只是“一地鸡毛”的东西。


悲乎,这就是我们的国民吗?家国天下,难道是可以割裂的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育医疗,难道不是每个公民都要关注的吗?也许,继续沉沦,就是大家的共同选择吧?我只好在这里以“自媒体”,刊发出这篇采访录,供少数不想继续沉沦的国民阅读。如果你觉得本文有价值,也欢迎你转发给愿意看的国民,给愿意改变的中国人,提供他们参考未来的路径。

维克多.雨果说:没有什么能比一种即将遍地开花的理念更有力量! 那么,下面访谈涉及的理念,就是一个未来“中国将改变世界”最有力量的理念。中国人,未来将用教育和文化的力量,来改变世界,提高世界人民的生存品质。我认为,用中国文化来引领世界,就是中国人的历史宿命。要么我们就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么我们就“文化灭亡”,成为西方文明的附庸,一同衰落。没有什么中间道路好走的。

这样一个极其重大的访谈,居然在中国找不到地方原文刊出,实在是遗憾。下面刊出我接受记者访谈的实录(原始对话版),供大家参考并质疑。如果你发现我错了,我的所谓观点,只是一通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就请您提出理性的思考和质疑,反驳,证伪。我愿意为自己的大嘴巴道歉,向被误导的天下人谢罪。我愿屈服于人类的理性之光,屈服于真理和事实

中国民间教育实践者 张清一


图片

要实现中国梦,前提是树立国民的文化自信心!

今日学堂校长清一 与记者的对话访谈录

为何一间远在中国云南山区小镇的民间小学堂,会成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家长共同的选择?纷纷把孩子从千里之外送去就读?为何家长们会大吐苦水,说申请入学这家学堂,不仅要考学生,还要考家长,比去考名牌大学更难?这所学堂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教学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过人之处?是什么能让这些见多识广的家长,让孩子离开中心大城市的公办名校,国际学校,甚至从美国的私立学校中转学,去大山中一家籍籍无名的私塾学堂上学?难道他们疯了吗?记者看到网上到处传播的热帖【15岁女生演讲震惊奥巴马】,以及【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反思,轰动中国的万言书】等等热门网帖,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目标--这家小学堂。


记者通过各种线索,找到了广州,深圳的家长,并通过家长,联系上了这所学堂的创办人张清一,并远赴云南山区,专访了这位隐居山间小镇的民间教育家。数日间,与张馆长(他说自己不是校长,只是一家之学馆的馆长)就中国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一再申明:他只是一个民间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具备权威资格。目前经过12年的实践,已经完成了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新教育研究和实践;现在正在专心研究高中和成人阶段的教育创新之路。他希望他的教育研究和尝试,能够为迷茫的中国家长们,找到一些可行的教育经验。

不过,记者的采访,却不是从原来预期的“另类教育秘诀”解读开始的,居然是从张先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开始的。他认为: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观念,非常的振奋人心,反应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崛起”渴望。但是,怎样让中国梦真正的实现?大家还没有看到可行的具体路线图。对于国人来说,一百多年来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已经刻在骨子里面的文化自卑感,让我们无法真正实现中国梦,无法做一个自信自尊的中国人,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克服这种文化自卑感,没有真正的教育是不行的。对此,他提出了一条独特的,通过真教育来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思路;这条路,真的是可行的吗?


下面是访谈实录:

记者问(以下简称答):您认为中国人一直都有文化自卑感吗?

张清一答(以下简称答):倒也不是。在鸦片战争前,我们一向是充满了文化自豪感的民族。我们认为“天朝大国”的一切,无论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都是远超“蛮夷小国”的。但是,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这些不再是传统概念上落后无知的“蛮夷民族”,中国人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信心。这种刻在骨子里面的文化自卑感,就一直延续到现在,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处。而且,现在越是精英阶层,越是文化人,越是社会的上层人士,这种文化自卑感就越强;上层社会的“亲西方”倾向就越严重。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都充满了这种“泛西方化”的情节。一切东西,只要沾上“西方特色”,就变得高大上。一切本来很好的东西,只要是“中国特色”的,就是土的,就是落后的。中国追求“现代化”“文明化”的过程,就是“去中国化”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国民骨子里面的文化自卑感,习总的“中国梦”,可能永远只是一个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永远只能是“未来式”。

记者问:中国的现状,的确存在这种难堪的情况;您真的认为中国人能够克服这种文化自卑感吗?

答:我觉得,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中国社会的一批精英人士,无论文化家还是政治家,在面对西方强大文化时的文化自卑感中挣扎的历史。比如,精通西方文化的辜鸿铭,却坚持以一种近乎滑稽的顽强,坚持用留“小辫子“,强调纳妾的合理性等等“中国特色”,来做“弘扬中国国粹”的代言人,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沦为笑柄。今天,现代版的辜鸿铭也不少;某些复古派人士,用读四书五经,穿汉服,弹古琴,互相鞠躬甚至行万福礼等等方式来“保卫国粹“。这种当代的国粹派,并不能融入当今的社会生活主流。他们的观点和立场,也只能是一小群人自弹自唱,自我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同。

相反,我们的教育系统中,60年来一贯推崇的诸多正面人物,如鲁迅等,却是对“国民劣根性”大张鞑伐的文化人。五四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所有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无不是西方文化和思想“拿来主义”的奉行者。这些“权威人物”,“榜样和代表”,就把“西方民族更有思想,更有文化,更伟大”的西化情节,潜移默化地刻入国人的心灵深处。华人思想家的分歧,不再是“中西文化”的对立或分歧,而是“英美派”和“苏俄派”“德日派”之间的分歧。这些声音中,基本上就没有“民族派”的地位和力量。

图片

我们国民没有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因为我们很难找到一些引以为傲的中华古代传统,来和西方文化分庭抗礼。我们的骄傲,比如今天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无非是模仿跟随西方的结果。因此,这种局面,必然导致国民在思想意识深处的文化自卑感。总的来说,最近100年,就是中国的国民自信心越来越衰弱的历史,是在文化上越来越“西化”的历史。我们在经济落后的时候,面对西方感到自卑。现在经济起飞了,我们更加自卑。因为我们的成功,是跟随西方后的成功。这样持续下去,中国恐怕最终不再是“中华之国”,而只是一个文化思想上的“西方附庸国”了。即使我们的政权是“中国的”,皮肤依然是黄的,但是在思想和价值观,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却是“去中国化”的。这样,未来的“地球村”时代,西方人才是真正的大家长,中国人只是一个甘心投效的跟随者,小兄弟而已。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答:唯一可行的,就是实施真教育。只有通过真教育,树立起国民的文化自信心,我们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否则,所谓的中国崛起,如果只是复制了西方的经济模式,以及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这种崛起,无非只是西方“和平演变”的一个巨大成功范例而已。我相信,这并不是我们国家和人民所愿意接受的事实,虽然目前看来,这个目的几乎已经快要“实现”了。“西方文化优胜论”已经深入人心,连我们的国家中小学教材,都开始“去中国化“了。“出国,留学,移民,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等等,已经成为国人“最有档次”的追求目标。这说明我们的“中国心”,早已沦落殆尽,亟待拯救。如果在下一代的教育上,我们还继续维持现有的“崇西情节“,这个最终沦落的时点就到的越快。现在我国还有一些具有民族文化自豪感的中老年人存在,他们对现在的中华文化沦落现象忧心忡忡,也愿意付出努力来做些事情。再过一二十年,恐怕连这点残存的火星都没有了。以后地道的中国文化精髓,恐怕就真成了博物馆的收藏了。


记者:您认为什么才是可以拯救中华民族免于沦落的真教育呢?

答: 真教育这个概念,的确需要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来界定。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真假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我认为,习总书记提出的办教育三大原则:中国特色,国际视野,世界水平,就是一个很好的标准。只要符合这个标准的教育,就是我们中国人今天需要的真教育;只要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不符合中国人民需要的假教育。

记者:您认为真教育,将如何来体现“中国特色”呢?

答:仅仅是做到教育的“中国特色”并不难。比如,我国“亿万学生共走华山一条路”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及读经私塾教育等等,就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教育”。现在家长们一窝蜂争抢的“国际学校”,也是“紧跟西方的中国教育特色”。但是,这两者,与习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特色”教育,都是不一致的。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是“地球村”时代了,继续关起门来办教育,玩自己的一套,是不可能实现“中国梦”的。因此,在教育上,第一个要点,“中国特色”必须与“国际视野”相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第二个要点:“中国特色”的教育,还必须实现“世界水平”的高度,才能获得世界的尊重和信任,才能让“万邦来朝”,让外国人心悦臣服地来中国,虚心学习我们的文化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习总书记的三大教育原则和标准,彼此是一体的,是不能割裂的。

记者:要实现这个教育标准,是不是太高了?真能实现吗?

答:能实现的。只要抓住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就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而且也不难做到。事实上,我们学堂就做到了。不是我们“希望能够实现”的蓝图,而是"已经实现”了的现实。

图片

记者:能告诉我,你们实现了什么样的“世界水平”教育案例吗?

答:首先,如果我说:今日学堂的英语教育水平,比美国学校的教育水平还高,你会相信吗?事实上真是这样的。这个教育成果,是可以检验的。而且,这种教育,是可以重复和推广的,并不是特例。

我们学堂根据源自于中国庄子的语言思维哲学,以及老子“学不学”的思想,开发了新型的英语学习法,我称之为“自然学习法”,不用外国教师,只用掌握了新的语言学习法的中国教师来教孩子,一天只需要学习三小时,其余时间是运动和游戏。五岁的孩子学习四到五年后,就能够达到甚至部分超过在美国的母语环境中泡了8-9年的孩子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是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评估上能够同步达到的水平,不是单项的超越。一般来说,我们在词汇量以及阅读理解能力上,更容易超过那些专门学习外语的国际学校同龄学生的教育成绩。如果我们在作为“外语”的教育上,仅仅用四五年,就实现了在母语环境下需要8年才能够达到的语言水平,这是不是可以作为我们具有“世界水平”教育的案例?

记者:是真的吗?你们学生的英语教育水平,是否经过了西方人的认可和检验?

答:当然不能关起门来吹牛了,我们还是有正常的对外交流活动的。我们学堂每年都有外国人来访,还有从外国私立学校转学来就读的学生,也有在美国精英学校当老师的人申请入职。还有一个美国白人,大学毕业后来学堂当了一年的教师。我们的孩子学了一两年的英语,就可以跟外国人熟练对话交流了,这是体制学校学生用了十年也没有做到的。最近,一个从小就读美国私立学校,后来从美国精英大学毕业的美国人,来学校住了一个星期,了解我们的教育情况。他很惊讶的地方,就是学堂的学生不仅仅是语言好,成绩好,更关键的地方,就是他们真的很热爱学习。他认为不仅在中国的学校看不到这种情况,美国的学校也是很难做到的。他的评价就是:这个学校,即使用美国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稀有的,很卓越和优秀的学校。他如果有了孩子,很希望能够送来这样的学校就读。另外一个美国人,是个外交官,来学堂住了几天。对学堂的教育赞誉很高,一直在说:我能为这个学堂做点什么吗?这些案例,能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得到了西方人认可的?

图片

记者:除了英语外,你们还有什么教育内容,可以说具有“世界水平”?

答:可能学堂是中国目前英语教育很成功的学校。我相信你知道:在中国,凡是英语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基本上学习目的,都是要出国留学。可是,我们学堂最优秀的学生,英语学习最好的学生,却都不想出国留学,而是要留在中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这起码能够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课程,是比英语水平更高的课程,是比世界名校的先进课程更有吸引力的课程。


以刘静慧同学为例:她16岁时候的英语水平,以及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身体体能等等,是远远超过今年已经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了的我的大儿子在相同年龄(16岁)时的水平的。但是,刘静慧的目标,并不是要去美国考常春藤名校,而是要留在中国,留在学堂,学习【黄帝内经】等中国医学典籍。她未来的目的,是要毕业后去美国,跟哈佛耶鲁的医学院学生比赛,看谁能够治好疑难杂症,为国争光。她两年前发表在个人博客的文章,被人以【15岁女生演讲震惊奥巴马】的题目,到处在网上转发,成了一个“小名人”。这个理想,她今天在一点点的实现中,越来越接近现实。她会帮同学解决一些疾病问题,也得到了国内一些医学名家的指点。她的同班同学,学业也很优秀的伙伴们。她们在学堂学习的目的,也不是要去读美国的名校,而是要去认真学习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做新教育的教师,帮助更多的孩子成长。这种理想,与目前国内学生普遍以“找工作赚钱”和“出国镀金”为学习目的,很现实,很功利的中国学生相比,今日学堂的学生,是不是有一点另类呢?我认为,学生的这种选择,就体现了今日学堂教育的“世界水平”---我们培养了一群“藐视”世界知名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


记者:藐视世界名校,是需要有实力的。你们才开办12年,并不具备跟世界名校并驾齐驱的教育实力。学生居然这样想,会不会跟北朝鲜的人民认为“生活在北朝鲜最幸福”的“文化自信”一样,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希望孩子们的这种选择,不是你们的老师强行灌输的结果。

答:当然不是。学堂实施的是思维教育,最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上老师经常会拿“陷阱”给学生跳,因此学生对老师是很“警惕”的,不会盲目相信老师给的答案。学生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他们认真研究了美国教育后,与她们目前接受的教育相比的结果。如果你发现我们的英语教育居然比美国的学校更成功,你恐怕不难推测出来:我们的汉语教育,以及其他的普通科目的教育会更有优势。相对英美人来说,英语教育肯定是我们最不擅长的一个领域。实际上,对于大一些的孩子(高中阶段),学堂会同步开设与美国知名大学课程内容相同的课程,如: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课程。而且会让孩子们自由比较两者的不同。他们都会发现,同样的课程,学堂开设的课程内容更深,而且对他们的帮助更大。因此,她们决定不去美国上大学,是认真思考和比较的结果,并不是被学堂老师灌输的结论。相反,我认为目前的中国学校教育,是家长和老师们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灌输“考大学,找工作”的观念给孩子们,而且不允许孩子们有其他的想法。实际上,孩子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考试?这在今日学堂是不可能的,我们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和得出结论,而不是要求孩子们服从老师的安排。因此,真正对孩子“洗脑”的,是这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学堂的孩子曾经去一个知名的大学,调查大学生们“为什么要上大学?”这个课题,结果没有大学生思考过这个“理所当然”的问题。有一个大学生被孩子问倒后,与孩子们交流了十几分钟,问她们: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孩子们回答:他们正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