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继世兴旺900年,"江南第一家"家规
传统文化
耕读继世兴旺900年,"江南第一家"家规
谦明生编前语:
我国历朝历代均有名门望族留下家训,而使家族兴旺,福泽后世,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曾文正公家书》等等。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郑氏家训,值得学习。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崇尚浮华,不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家伦颠倒,过于宠爱子孙,这都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必然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没有真正的贵族精神。
家教,是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教育,家风纯正,子孙多忠良人才。
浦江孝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50年,最多的时候,有3000人。朱元璋看重郑氏家族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家规家法,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
《郑氏规范》规定:郑氏子弟,8岁入小学,16岁入大学,能背四书五经,并能讲出正文大义,才允许加冠,成为成人。子弟已冠而习学者,每月十日一轮,要考查经文。明代开国大臣宋濂,曾在郑氏执教20余年,为郑氏培养了许多人材。宗祠前的柏树就是当年宋濂亲手所植。
几百口人的大家庭,要维持其生活秩序,要维护其家族的常盛不衰,必然要制订严密的规章制度,管理人要忠于职守,发展家业,族人要遵守纪律,安于本分。
儿童、青年要接受伦理、文化教育及办事能力的训练。儿童从5岁开始学礼,参加朔望的祠祀,8岁进家塾读书,12岁出就外傅,可以读到21岁,如果取得功名,有权继续学习,否则就从事理家的活动。在学期间,纪律严明,晚间住在学舍,不许进中门。到16岁以后,能背诵四书五经,并能讲解大义,就可以举行冠礼,不能就要到21岁;如果弟弟达到标准了,先给弟弟行冠礼,以羞辱其兄,促进他学习。已冠子弟在学的,10日一次轮流背书,假如一次背不通,揭去头巾,三次不行,就如同未冠,以示惩戒。学习的是儒家经籍,目的首先是懂礼义,其次是辞章。不许看非礼之书,凡是有淫亵言辞或妖幻符咒的书籍,不仅不读,还要烧毁。参加家务活动的青年,争取学会办事的能力,如跟随管事人到官厅,学习办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到了老年,特别是古稀之年,就不用出门办事了。选择婚嫁对象,不贪富贵,而看是否温良之家,是否有疾病家史。族人不许纳妾,到了40岁还没有儿子,可以娶一妾。
郑氏族中男子在如何做人行事方面,有许多规矩要遵守。清晨,听到钟声就起床,在《夙兴簿》上签到,然后各干各的事情;公堂设有《劝惩簿》,记族人的功过,还有“劝”字牌、“惩”字牌;族人衣着要端正,免巾赤脚,裸露臂膀,以及手舞足蹈的动作,都不许做出;见到客人,行出应有礼数,言语庄重,不许掺杂俗话;交友要慎重,不能与屠竖小人为伍;族人不许做胥吏,也不准出家当和尚、道士;个人不能捐造佛老祠宇的塑像,不能滥祀神灵,以求于鬼神;族人不能与他人争奇斗艳,以戒奢崇俭;族人不许结交唱戏的人,更不得引进家门;不得欺压乡邻,图人财物;不许赌博。
严格的家训,从宋到元,郑氏已有多人为官,在明代,共有47人为官,官位最高的是礼部尚书。令人惊叹的是,郑氏子孙没有一个因贪污被罢官。于是,就有参观者提出让政府官员到这里来办学习班,接受廉政教育。
她的传奇故事在于:其一,这一家族十五代同居生活,300年不分家,鼎盛时期郑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其二,郑义门173人为官,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却没有一人因贪墨而遭罢官。
郑氏先人已不在,然而留下的家风家训,却实实在在刻在石碑上,流淌在郑氏子孙的血液里。
《郑氏规范》虽然是郑氏的家训,延续的是郑家的家风,但包含的生活态度、道德修养、学识涵养,仍然适用于现代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第十五条】
为家长者当以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释义:作为家长,应诚恳地对待儿女,言行举止都要以身作则。
【第二十五条】
择端严公明、可以服众者一人,监视诸事。四十以上方可,然必二年一轮。有善公言之,有不善亦公言之。如或知而不言,与言而非实,众告祠堂,鸣鼓声罪,而易置之。
释义:选择为人端正严明、并能服众的一人,监视家族各类事务。担任监视的人必须年满四十岁,且二年一任。家中有好事及不好之事,都由监视在公堂上提出。如知道后不提议的,或说得不切实际,家众可告于祠堂,鸣鼓声罪。然后更换并选择新的监视。
【第二十九条】
造二牌,一刻“劝”字,一刻“惩”字,下空一截,用纸写贴。何人有功,何人有过,既上《劝惩簿》,更上牌中,挂会揖处,三日方收,以示赏罚。
释义:制造木牌二块,一块刻“劝”字,一块刻“惩”字,下半部空出一段。何人有功劳,何人有过失,不仅记入《劝惩簿》,还要写在纸上分别贴到“劝”、“惩”二牌的下半截空白处,在家众会拜处悬挂三日,以示赏罚。
【第三十八条】
新旧管皆置《日簿》,每日计其所入几何,所出几何,总结于后,十日一呈监视。果无私滥,则监视书其下,曰:“体验无私”。后若显露,先责监视,次及新旧管。
释义:新旧管都要设立《日簿》记载每日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并汇总结果于后,每十天呈报给监视审核。如果确实没有胡乱使用,监视则签上“体验无私”四字,待后若发现有过度和不正当的费用开支,首先责罚监视,其次再责罚新旧管。
【第一百二十八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吾何害哉!
释义:子孙不得与人炫耀新奇比赛争胜,两不相让。他人有他人的奢侈,我们有我们的俭朴,这对我有什么妨害呢?
【第一百三十条】
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俭素是绳是准。唯酒器用银外,子孙不得别造,以败我家。
释义:成就一份家业,确实难于上青天,所以必须以勤俭朴素为准绳。除了祭祀用的酒器用银子制造外,不得用银子制造其他任何器具,以败我家。
【第一百三十六条】
子孙不得无故设席,以致滥支。唯酒食是议,君子不取。
释义:子孙不得无故摆设宴席,造成过度的开支。仅以酒食是否丰盛来衡量人品,品格高尚的人是不会采纳这种做法的。
【第一百三十九条】
寿辰既不设筵,所有袜履,亦不可受,徒蠹女工,无益于事。
释义:寿辰既然不设筵席,所有送来的鞋袜亦均不可接受。因为那样不过是白白浪费女工,对于益寿延年没有益处。
【第一百一十六条】
延迎礼法之士,庶几有所观感,有所兴起。其于问学,资益非小。若哤词幼学之流,当稍款之,复逊辞以谢绝之。
释义:聘请通晓礼仪法度的儒生为师,就有可能让学子通过学习有所启发,学业上有所进步。那样的老师对于解答疑问、讲授学业,帮助是不小的。那种只会言语杂乱之词、教授幼童习字描红的先生,可以先略微款待,然后婉言辞退他们。
【第一百一十八条】
子孙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傅,十六岁入大学,聘致明师训饬。必以孝悌忠信为主,期抵于道。若年至二十一岁,其业无所就者,令习治家理财。向学有进者弗拘。
释义:子孙自八岁入学学习文字、音韵,十二岁外出就学,十六岁开始学习关于道德教化学说。必须聘请名师教导,学习内容以孝悌忠信为主,以期望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若年至二十一岁,还未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令其学习治家理财。学业一向有上进的不拘于此。
【第一百二十七条】
子孙处事接物,当务诚朴,不可置纤巧之物,务以悦人,以长华丽之习。
释义:子孙处事及待人接物,应当诚恳朴实,不要设置细巧之物,取悦于人,以滋长华丽的习气。
【第九十二条】
立义冢一所。乡邻死亡委无子孙者,与给槥椟埋之;其鳏寡孤独果无自存者,时赒给之。
释义:公堂设立埋葬无主尸骨的义冢一处。身后无子孙的邻里乡亲死亡,公堂提供棺材安葬。无法生存的鳏寡孤独族人,由公堂按时给予接济。
【第九十七条】
里党或有缺食,裁量出谷借之,后催元谷归还,勿收其息。其产子之家,给助粥谷二斗五升。
释义:街坊邻里有缺食的,可根据我们自己的力量拨出稻谷借给他们。秋收后仍然以稻谷归还,勿收利息。如有生育孩子的家庭,则提供他们助粥谷二斗五升。
【第九十八条】
文章评论
- 空间小站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