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盆景系列】奥立佛·香提
东篱菊园
专辑中文名:【佛陀和盆景系列5CD】 专辑歌手: 奥立佛·香提 唱片公司: SATTVA MUSIC 这个系列以佛陀和盆景为画面主题,音乐静心气闲、适合修身养性,也深得东方文化的神韵,洋溢着禅和利乐众生的高尚精神。音乐交集了许多中国元素,有的依据民族音乐改编。这是奥立佛·香提(Oliver Shanti)的系列佛教音乐之一,这套音乐一共有5张专辑,时间从1996年到2005年,前后十年,跨越世纪之交。在西人的概念中,Bonsai是盆载的景致、景观,我更愿意理解此为佛陀的“心境”(或曰奥立佛心中的佛陀境界);也确实,这是奥立佛对佛陀以及佛教文化的“解读”,这里的音乐与中国传统的佛教音乐是有所别的,可以说是“和而不同”。 奥立佛·香提不是先知,他只是拥有吉普塞人的第三只眼-看的见世事倒置真象:时间、空间是交错的,古老、文明是交错的,人种、地域是交错的,所有有情的、无情的生命都是交错的!而奥立佛与他的音乐,正是衔接两者的扣环,一边牵起了所有的东方的、哲理的古生命元素,一边牵起了完全的西方的、新时代的、叛逆的创世纪思维。 一些音乐是有生命的,有氧的、愉悦的和包容的,是发自内心纯正的善念;一些音乐是暴戾的,令人窒息、难受的和排斥的,是乖戾情绪的宣泄。奥立佛·香提的音乐显然属于前者。它平和心态,愈疗创伤,并有倡导和谐世界的良好品质! 1996 - Buddha and Bonsai Vol.1 9曲 1997 - Buddha and Bonsai Vol.2 12曲 2000 - Buddha and Bonsai Vol.3 9曲 2002 - Buddha and Bonsai Vol.4 9曲 2005 - Buddha and Bonsai Vol.5 8曲 香提好多年没有新曲发布了,据说由于惹上了官司一直处于躲避状态。我不了解案子的进展,但是心里一直期待着他再次活跃乐坛。本帖虾播是前几年东篱在虾米做的5CD的合集,Q播是CD1.2的精选集,欣赏完全系列虾播比较全,收藏音乐Q播方便。 奥立佛·香提介绍: 奥立佛·香提(Oliver Shanti & Friends),作曲家、制作人、音乐家,精通流行乐、灵魂乐和摇滚乐,对世界各地传统音乐亦深有研究和认识,是当代音乐风格最多样化的民族音乐家。他致力于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间相互融合的工作,同时也对第三世界的儿童付出关怀与协助。与印第安巫师作家桑.贝尔合作的《Wellbalanced》、《Tai Chi》(太极)& 《Tai Chi Too》(太极II)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德国另类音乐传奇人物Oliver Shanti在德国成立了备受好评的SATTVA MUSIC。他的音乐,一边牵起了所有东方的、民族的、哲理的古生命元素,一方牵起了完全的西方的、新时代的、叛逆的创世纪思维!从跑船人到创立SATTV MUSIC王国,奥立佛·香提正以渗透生命最初灵的原声燎掀世界音乐排行榜的狂焰! 对于Oliver Shanti的作品,除了袒露激动地喜欢和共鸣,更多的是血液的沸腾。无法用更多的人类词汇来描述类同于自然景观的震撼力度.感受到他的风格,激荡而洋溢。散漫出去的陶醉。如同太阳的光晕,一圈圈的辐射到很远的地方。 奥立佛香提是欧洲首创融合性乐风的音乐人,他将世界音乐的领域扩充融合当代的音乐语汇,在欧洲创造一股民族流行乐旋风。血液里潜藏著吉普赛流浪因子的奥立佛香提,亦是一位足迹游遍世界的旅行家,以乐会友创造生命里最真善美的时光。更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视野。 奥立佛·香提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拥有吉普赛血统,出生在二次大战后的德国汉堡;13岁开始跑船,在15岁去加勒比海及南美洲前,在巴黎流浪。60年代末期,他住在加州、阿姆斯特丹、柏林、北非…以自我的生活方式在俱乐部酒吧等地工作、演唱,在此期间,他交了一些朋友并且在悠游在大众流行音乐及民间音乐间,并组织乐团。 在参加黎巴嫩的BALBEK音乐节之后,奥立佛深深被东方音乐所吸引,并决定前往东方;他突然地消失,在数年之后,透过奥地利记者的报导,他被发现在印度北方丛林里,并建立了伊索小型的医护站及儿童救济院。1980年,奥立佛·香提在朋友的劝说下回到了欧洲。此后,奥立佛·香提与他的朋友们建立了SATTVA 音乐的品牌,透过音乐,传达与记录这些游历岁月的洗练与回忆,也传递他对世界最真的期盼…… “我在我的音乐里已经建立过很多文化的桥梁……当这个和平的精神触动到人们的内心的时候,那么我也就成功地以音乐向世界传达了‘香提’——也就是和平——的意义。”——奥立佛·香提 【竹笛琵琶侧耳听】奥立佛·香提耳朵里的世界 ◎ 文 / 兰若 接触Oliver Shanti 的音乐,有很多年了,真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喜欢这位来自德国的音乐家。 其实,最早听到《太极》的时候,谈不上对Shanti的喜爱,那张音乐专辑虽然的确引起过广泛关注和轰动,但仍不能令我震动。《太极》和众多的New Age音乐一样,将东方的乐器和西方的电子乐试图融汇在一起,文化差异产生的踫撞让人能听出新意,能感受到西方音乐家对东方音乐的重新诠释。但是,仅此而已。 仿佛恩雅(Enya)的灵歌,听久了以后刁钻的耳朵对电子乐的背景和铺排的人声竟然生出了审美疲劳。 太多的人,以为在这样的音乐里,有二胡和钢琴,有笛子和鼓,就能生发新的创见,殊不知简单的音乐元素拼贴,不能打造出真正通往心灵世界的道路。《太极》,美则美矣,却不能令我停留,在封闭的心灵路上,我仍然盲目失聪,安静行走。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Buddha and Bonsai》。 那是在一个佛教网站,一个朋友穿越了遥远的时空,把他自己珍藏的Oliver Shanti作曲的四张与佛教心灵音乐有关的专辑尽数发布,其中就包括了《Buddha and Bonsai》。在这个被命名为“佛陀与盆景”的音乐里,几乎首首精品,令我震撼。 一个德国人,在对中国,对佛教文化完全陌生的状况下,两度只身来到西藏,一再地聆听,一再地寻找,一再地观察,通过心灵、耳朵和嗓音,运用了中国人的乐器,摒弃了那种中西合璧,世界大同的先行理念,创作出完全不同品质的灵魂音乐。 在听第一首《Queen of the blossoms》(花的皇后)时,我从那旋律中听见了有知音,有爱,有最终的放手,有大的慈悲。那里面的乐器主要是琵琶和笛子。在前奏亦步亦趋展开叙事时,琵琶妥帖地响起,仿佛是个极聪慧的女子,安宁、温婉、心思绵密,善解人意,却又听不到痴心哀怨,看不见愁云郁结。那是层层递进的句子,有相似的排比,却又有深入的阐释,就在你快要沉醉的瞬间,笛声清越入耳,打断你片刻的蛊惑,唤发沉落的心意。它与琵琶弹奏的旋律相和应,有饺接,却更飘扬。那荡漾开来的,看穿人胸臆的笛子,宛如下山的春风,只那么清亮,那么皎洁,那么磊落,那么帅,那么美。 形与影,竹和草,琵琶映衬笛子,蝴蝶比翼蜻蜓,蓝采荷相携何仙姑,深情奔涌却笑罢掉头东,这些复杂情愫悉数蕴藏在这首曲子当中。它们循序,渐进,一个唱主角,一个走背景﹔互相尊重,彼此欣赏﹔又在相遇时出现唱与和,仿佛元初是倾诉与倾听的关系,进而互诉衷肠,一瞥惊鸿。是欢喜相顾,却不是幽怨纠缠。那电光火石般的理解、印心、体谅和告别,成就了不一般的光景。 当时惊讶极了,也感动极了。心下觉着怎么可以这么好,这么透彻,这么安息身心。 笛子和琵琶,在中国民乐当中最为普通的乐器,长期被淹没在许许多多听得耳熟却无会心的传统曲目里,突然地,被这么一用,竟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质感和气息。 记得初听时,如水草纠结的心先是猛地一沉,恍若突然沉浸在幽深的海底,周遭的一切变得虚幻。唯有我在幽暗的水中屏息。那一首首朴素的音乐,运用了单纯的乐器,配合环境声里所有能勾起温暖感受的声响,诸如海潮起伏,波涛拍卷,甚或空山鸟语,风声雨声,如一道明亮却不刺目的追光,包裹着我,环绕着我,安慰着我。就是在这样的音乐里,我泪不能止,心思震颤。 我知道,真正来自灵魂的歌唱,一定是这样的。不管他的国籍归属于哪里,无论他的身份是什么,音乐超出了音符的肌理,超出了谱写的规则,得到了通往内在世界的钥匙,悄悄输入密码,一切障碍迎刃而解,一切痛苦灰飞烟灭。浮躁由此祛除,身心由此空灵,尘烟和自然吐纳,休憩整顿成为可能。 在这张专辑里,曲名多以茶来命名,春茶,碧螺春,铁罗汉等等,而专辑封面又是安详端坐的佛陀与盆景在一起的图,其实对于能够直接抵达心灵的创作者来说,选用茶、盆景、亦或甦州园林来赋比兴,只是选择了不同的途径和工具,这只是方式而已。 那不被唤作玫瑰的,又有什么关系呢?玫瑰的芬芳不照样在幽传么,这已足够。 同理,叫作什么名字太不重要,而觉悟其中才最根本。脱胎于中国的民乐,配器于吉普赛人流浪热忱的心,《Buddha and Bonsai》不可多得。 直到这时,Oliver Shanti,才真正出现在我的视野之中。他的《太极》在我的CD架上早已蒙灰落寞。这个德国的吉普赛人后裔,出生在二战后,13岁开始跑船,在15岁去加勒比海及南美洲前,在巴黎流浪。60年代末期,他住在加州、阿姆斯特丹、柏林、北非…以自我的生活方式在俱乐部酒吧等地工作、演唱。在参加黎巴嫩的BaALBEK音乐节之后,Shanti深深被东方音乐所吸引,决定前往东方﹔他突然地消失,在数年之后,通过奥地利记者的报导,他被发现在印度北方丛林里,并建立了一所小型的医护站及儿童救济院。他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住所,在当时成为许多西方世界音乐家聚会的据点。1980年,Oliver Shanti在朋友的劝说下回到了欧洲。此后,他和朋友们建立了SATTVA 音乐的品牌,透过音乐,传达与记录这些游历岁月的洗练与回忆。 Shanti敏锐而细腻的神经末梢,血液里流动着的天赋才情,从所有打动人心的民族音乐当中汲取营养,完成了跨时空、跨地域、跨越心灵的对话。让更多的精神上的吉普赛人得以在聆听的时刻获得抚慰,印证被我们已经忘怀的前生。 我曾听到电视剧《七剑下天山》里的主题歌《空船》,旋律很好,查找资料时,才知道《空船》的旋律是来自Oliver Shanti的曲目《Nuur el AB》,此曲原本是Shanti为美国的原住居民而作的。夏安族的Goseph Firecrow也是此曲的音乐工作者,其中的领唱,是来自巴勒斯坦的Amal Morkus,她是当地的一位着名的音乐家及反战者。 这让我深深地感到,音乐的旋律可以模仿,但音乐的灵魂却不可能复制。如果总是停留在借用、仿效的表层上,那么始终是在灵魂的外围兴高采烈,那是艺术家深刻的悲哀。是即便沽名钓誉,内心却绝望不堪的困境。试问,能骗自己一时,能骗一辈子吗。 Oliver Shanti,让人尊敬,更让人自觉。 在《Listening To The Heart [心之丝路]》这张专辑的介绍中,我看到有这样一句话:上天赋予的职责,我是天生的行者!循着先知的智能,要找到那通往心灵的道路! 啊,是了。如同Shanti,上天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职责,那个职责,就是找到通往心灵的道路。无论它是被叫做佛,还是被叫做基督,还是真主,还是其他的任何形式。只要开始行走,开始思索,开始不流于表面地生活,那么,超越我们目前所局限的这些时间和空间,让身体内部和灵魂内部的正负电极在接通后达到和谐统一,指日可待。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