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鹏
黑河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150多年。早在1854年,黑河的前身大黑河屯就有40余栋房屋。1900年“庚子俄难”,大黑河屯被沙俄毁之一炬。1907年在原地初放街基, 1910年,城内已形成东西三条街,南北五条路的规模。因采金业的兴起和边贸的发展,黑河成为了黑龙江沿岸的经济、政治、商业、文化中心,1912年(民国元年),已有大小商号30余家,并建立了学校、医院、戏院、电报局、书店等,城市规模也发展到沿江街、大兴街(今王肃街)、兴隆街(今海兰街)、南大街(今文化街)、中原街(今中央街)等东西11条街,大东路、官渡路、迎恩路、西兴路等南北10条路。到1915年,黑河的城市格局基本确定下来。伪满时期,由于成为伪黑河省省会,黑河虽略有发展,但也未突破原有格局。近百年来,特别是民国以来,老黑河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
别具一格的欧式建筑
现在的万豪歌厅是其原址--水煮红尘
历史上,除哈尔滨之外,全省恐怕再也没有哪个城市比黑河的建筑更具有欧洲风味了,走在大街上,到处都能见到各式各样的欧式建筑,特别是来到靠江边的大兴街,令人不禁产生一种置身异国之感。众多的欧式建筑,显现了老黑河的独特魅力。
黑河的欧式建筑多建于民国初年,包括砖木结构、木结构和简易结构几种类型的楼房和平房。按其风格流派特点的主要倾向来分,可分俄式和德式两大类,其中又以俄式为主。比较重要的建筑:砖木结构的有老地区托儿所、原夜明珠酒店、老地区教育局、老地区人民银行、将军楼、原爱辉商城、今市检察院南楼(大洋公司),今旅俄华侨纪念馆等;木结构的(多数为木刻楞)平房,较有代表性的是原道尹公署(将军楼道南)、原邵家大院(今国际饭店与旅游接待中心之间)等;原喇嘛台(文化宫道北,文艺复兴式)、原北方宾馆旧址和文化宫西南角几处木结构楼房,均为俄式建筑。德式建筑不多,最典型的是市粮食局旧楼(哥特式)。
一栋栋欧式建筑浓缩了黑河的一个时代,它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原瑗珲县政府地。
老银行--水煮红尘
方便的市内交通
黑河早年的市内交通带有明显的外国风味。交通工具主要是从俄国传入的欧式马车和雪橇,就像在欧美影视中常见的那样。最普及的是四轮马车,车的前座是驭手的位置,后座载客。平时多停在繁华地段道边,客人用车时,一招手就过来,花钱不多,用起来非常方便。再一种是四轮轿车,车的底盘与前者相似,只是后面是车厢,有窗、有门。还有一种两轮马车,俗称“快车”或“迷拉干子”。车轮很大,车上有两个可以向外侧掀起来的座位,人从后面上车,再把座位放下来。通常只坐两个人,其中一人做驭手。欧式雪橇,也叫洋爬犁或快爬犁。它与中国传统爬犁不同之处是底部、框架、辕杆都是铁的,上面带斗厢,很轻便,跑起来十分快捷。马车和雪橇,直到解放初期还可见到。
日伪时期,从日本传来了人力车,也就是北京、上海的洋车或黄包车。这个时期,机动车也出现于市内交通,轿车只限于日伪机关首脑和社会上层人士乘用,还有少量的“巴士”(相当于现在的中客)跑公共交通。
热闹非凡的庙会
黑河关帝庙--水煮红尘
1921年9月黑河东郊的武庙建成,此后,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七月十五,都要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庙会。庙会期间,不仅城里市民倾城而来,也有附近村屯的农民,最远的来自逊克、孙吴等地。庙会一般进行3-5天,内容丰富多彩。顾名思义,庙会当然少不了拜神、求福、求财、求子之类的神事活动。
最吸引人的是看野台子戏。武庙南面,有一座砖木结构的戏台,庙会期间,专业演员和票友登台表演京剧。演出一般从上午9点,直到下午7点,有整出戏,也有折子戏。台下人山人海,不时爆发出掌声、笑声、喝彩声。
庙会又是一次大型集市贸易活动。城里的商店都在戏场两侧搭了临时的席棚子,设摊营业;饮食店、理发店等服务行业也都来此营业。集市上农杂百货、儿童玩具、各种小吃、冷饮应有尽有。集市区人流熙熙攘攘,水泄不通,吃喝购物也成了人们一大乐趣。集市区外侧和戏台后面,还有一些地摊,有变戏法的、练武术杂技的、耍猴的,人也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
繁华的宝局街
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西宝局街,那楼是同合利商铺。这条小街当是黑河最繁华地带,原来的戏园子就在此街西部,这条胡同现在还有,可是房子全没了,都是楼房了--------水煮红尘
宝局街曾经是黑河最繁华的地方之一。宝局街分东西两条,东宝局街位于今圈楼和三百商店与爱辉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和王肃电影院之间;西宝局街位于今文化街和海兰街之间,东接迎恩路,西接西兴路。
宝局街形成于民国初年,因街上有多家从事赌博业的宝局而得名。两条街都不宽,也不算长,但除几家宝局外,其他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和娱乐场所一应俱全,店铺一家挨一家。一些店铺门前还有许多卖杂货、小食品的摊床。此外,还有烟馆、客栈、染坊、药房、豆腐坊、酱园等。
经常到宝局街活动的主要是采金工人、木材流送工人和其他流动人口。这里从早到晚人流不断,特别是夜晚,店铺和各公共场所一片灯火辉煌,街头行人比肩接踵,店铺里顾客盈门,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一般市民也把这里当作休闲的好去处,常来逛逛,或看戏、看电影、听书,或下馆子、买东西,或浏览一下夜市风光。
买卖兴隆的八杂市
我小时候常来这地方,现在的同人照相馆北胡同即是原来的巴杂市,离我家不是很远--水煮红尘
“巴杂市”是老黑河的一处繁华的集市贸易市场。它位于今中央街道南、兴安街道北,迎恩路以东,官渡路以西区域的一条约8米多宽的胡同里。“巴杂市”是俄语市场的意思。
巴杂市也形成于民国初年。东半部为毛皮、农杂、旧物市场;西半部为水产、肉类、海鲜、蛋、禽、蔬菜市场。市场内多为前摊后店的格局,后面是一栋连一栋的低矮小平房,房前是带有顶棚的摊床,业主的家一般也都住在一起。来巴杂市购物和进行交易的,不仅有城内的市民,也有四郊的农民,大多是下层的劳动人民群众。民国年间,黑龙江两岸中俄人民可以自由往来,每天都有上百的俄国人到此进行交易活动。1919年(民国八年)后,由于黑河一带出现采金热,黑河流动人口剧增,“巴杂市”也随之更加繁华。这里不仅进行商品交易活动,又增加了一些手工业作坊(皮铺、罗圈铺、洋铁铺、弹棉花铺、铁匠炉等)和服务业店铺,一些流动小贩也到此营业。市场上出现了购销两旺的气象,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1928年(民国十七年)之后的20多年里,由于受时局影响,巴杂市几经兴衰。直到1945年光复后,在人民政府积极支持下,巴杂市又迎来了兴旺的局面,可称得上市场繁荣,物资丰富,价格便宜,方便群众,许多市民几乎每天都要光顾一次。可惜,随着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和大跃进刮“共产风”,1958年巴杂市被取消了。
老药房福和堂
位于今中央街的福和堂药店,是黑河历史最悠久的老药房,至今已逾百年。福和堂的老业主是河北昌黎人马庆礼。他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开起了黑河第一家药房,1915年正式命名为福和堂。1940年年逾古稀的马庆礼回原籍,由其后辈继续经营。1956年变为公私合营,1969年有又变为国营,此期间药房几经易名,1993年才又恢复了福和堂老字号。
当年老福和堂的门市,为宽敞的青砖大瓦房,临街有两个门头,每个门楣上悬挂着黑地金字的相同匾额,上有“福和堂”三个阴文字。门两旁都挑着由四块菱形铜板连成的幌子,每块铜板上有一个字,构成“川广云贵,地道药材,加工精制,丸散膏丹” 字样;每条幌子下面,还悬挂两条木制鲤鱼,幌子从远处看,十分醒目。
老福和堂当年以经营中药为主,兼营西药。大部分中药材由本店炮制加工。店内还设有诊室,聘请名中医坐堂看病。
百多年来,福和堂为黑河的医药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黑河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的边陲小镇已经成为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兴口岸城市。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改造,老黑河的影子逐渐从人们视线里消失,只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如果说如今的黑河像包装精美的醇厚新酒,老黑河就像余味飘香的陈酿。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新黑河值得我们热爱,历尽沧桑的老黑河也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文章评论
安静
[ft=,5,]宝局街分东西两条,东宝局街位于今圈楼和三百商店与爱辉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和王肃电影院之间还有“老牛圈”妓院。[/ft] [ft=,5,]福和堂的老板 马大胖子是我舅老爷的亲家。[/ft]
安静
你说的“张鹏”是张爽的哥哥吗?原来教育局的?这个张鹏4月3号出殡的,73周岁我去了,他儿子是我的小兄弟。
坐看云起
珍贵的黑河历史的见证
蓝色天空
我叫兰培功,小时家就住在文化街照像馆隔壁,看到这些老照片仿佛想起了童年时代,老照片也是美好的回忆。
又瑛
真有正事[em]e179[/em]
云淡风轻
老县政府和老银行我还能认得出来,咱们小时候它们就是照片上的样子,老银行在现在的市公安局道东;县政府位置是今天的宏志楼,那时候老人们常把街道叫几道杆,今年春节我去大姨家串门的时候,大姨还是时不长的讲起原来姥姥家在七家店附近住,讲起我母亲几个舅舅的名子,什么锤子、铁子、钢子、勺子、舀子,可能是叫这样的名子好记吧. 老同学:你还记得马家床子在什么地方吗? 兰培功家原来在老一副食附近,和咱们小学同学王春林家是邻居,张爽家在老银行道北住.和我家比较近.
汉科hanks
老片很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