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书法

书画知识学习

 

书法鉴赏

图片

 

图片

 

欣赏书法,要从书法的电化线条、书法的空间结构、书法的神采意味几方面体会,点画线条和空间结构是形质的体现,神采意味是内在透露出的气质。书法欣赏再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从而可达到欣赏的三个境界。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但却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含其中,因此具有了无限的表现力。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能在人心中唤起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字在其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取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醇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需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点画是千变万化的。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骨轻薄。

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在书法的创作过程中,由于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等不通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都有了节奏感。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测。”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充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还注意到,在书法的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了小篆外,其它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屡见不鲜。

 

 

 

 

 

图片

 

 

 

图片

 

 

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交叉组合、空间分割,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单字的结构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适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呼声,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在险绝中求趣味。

 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之间上下、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静态书体中如楷书、隶书、篆书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有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成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相间,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则变化错综、欺负跌宕。

                                    

 

图片

 

书法的神采意味

书法的形成就是纸面所展示的物质的、表象的东西,包括作品的形式、章法、点画等等。书法中的神采是精神的、意识的,是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还包括书法家创作时所倾注的学识修养、心态情感、审美趋向和气韵生动。王增虔提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质是身材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的和谐。追求神采,书法性灵始终是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富有神采的艺术变现,来源于笔法的丰富、结构的变化、墨色的浓淡、飞白的运用,尤其是字字、行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在笔法精熟的基础上,气随笔来,韵从意来,加之浓淡干湿的发挥、轻重缓急的节奏、高低起伏的韵律美而尽展笔端。例如:在一副作品中若有“神、中、千”三个字,每字中都有主笔画长竖,均可发挥长写,但是一副作品中长线条的发挥只可有两处,并且是一长一短,一正一斜,一浓一淡,前面有两处可发挥的闪光点(精彩部分或精彩的笔画),若第三个字长竖再次发挥的话就与前面的两处长竖重复,从视觉效果来讲,三处长笔画的发挥,不仅不能给整幅作品带来美感,而且还降低了作品原有的艺术含量,若果将“千”字与前面两处中的“千”字作为调换,“中”字作草化处理,改为“千”的表现展示。这样随着整幅作品上下引带关系的加强,审美气韵也随之体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流动美感和“入木三分”、“力屈万夫”的力量美感,给人以精、气、神“的完美体现,以达到韵超千古的崇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必须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者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再融进自己的只是修养和审美趣味,才能写出真情至性的书法作品。

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通其它艺术欣赏一样,均需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的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首先要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个大致的了解。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欣赏所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彩、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充分的赏析。

二、  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是相对静止不动的,但是在欣赏时要还原为运动的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运用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创作的过程。

三、  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时要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务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之相类似的事物的审美特征,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的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炫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四、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书法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和创作目的等等,有助于正确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清王《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堪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情,创作环境等,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另外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能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图片

 

 

         书法欣赏的三个境界

书法欣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固定的形式,但仍有一些基本规律可循,并非“玄学”之术。欣赏书法是人脑中实现对书法的“再创作”过程,因此,必先“识形”,次而“赏质”,再而“寄情”,三步逐行,渐入佳境。

境界一  识形

书法是线条形象的艺术,“形”有四要素,即书法基本知识:一曰格式。书法以条幅、中堂、横批、匾额、斗方、扇面、对联、尺牍、手卷、页册、题画等格式最为典型。二曰书体。书体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魏体、章草、行草等最为常见。三曰色彩。书法的色彩以白纸、墨字、红印组合最为耐看。四曰构成。一般来说,一副完整的书法作品以正文、题款、印章构成。

境界二   赏质

书法和字体不通,书法要讲究“法度”,“合法”才能“质美”。其“发”有四:一曰字法。字乃书法之根本。字由点画聚集构成,点画之间应当“平衡对称,对比和谐,主次得宜,疏密适度,多样统一。”二曰笔法。用笔贵在因体而变、稳实丰富;中侧(锋)互换,法出有源;笔力遒劲、力透纸背。三曰章法。章法即整幅书法作品的“布白”。它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笔势连绵,气脉通畅、节奏分明,似“行云流水”。即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四曰墨法。墨有六彩之说,即“浓、淡、枯、湿、燥、润”。若能“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则可达到“无声而乐的和谐”,“五光十色的神采”,“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谈笑”的境地。

境界三  寄情

刘熙载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的目的是“畅寄幽情”。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气质的一种抽象体现于表露。欣赏书法不仅仅是看功力的深厚,点画、章法的精巧,而是看作者的精神、胸襟、和气质修养。因此,欣赏书法的最高境界是通过书法作品与书法家“对话、交流”。而赏的此境需要赏者“见智”、“见性”,悟得书法之“出法”、“意境”、“气质”之妙理。

 

 

图片

 

 书法欣赏的五点细节

对于书画作品的的鉴赏,有如下几个细节,投资者需要注意:

落款

宋元时期的绘画,一般不落款,也不盖章。即便是有乱款,也多落于纸的背面,或者落在画面上,字非常小,字非常小。有的唐、宋、元、明时代的书画作品,由于原作者名声不太大,作伪者往往将原款去掉,而改新款。另外,唐、宋、元、明许多名家落款甚小,而且字数很少,有的还题写在极边缘处。作伪者则斟酌其情形,可载去的则载去,可挖去的则挖除,然后再补题款字。

著录

前人对于看过或收藏过的书画,往往写成纪录,编为专书,其内容对鉴定书画真伪来说是可以参考。各种著录书撰者的水平、时代、地区、方法等都不相同,应当弄清楚每种著录的性质和特点,才能更好的利用它。

题跋

题跋有三种:作者的题跋、同时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看到作品上有作者同时代的题跋,应当弄清楚此人和作者的关系。有些情况从书画看本身并不一定能知道,需从一些题跋中去探索;后人的题跋对书画鉴定能起到的作用,更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跋对书画的鉴定是否可信还要看题跋者的水平。有的画应当说本身是真的,因被人加上假题,反倒成了伪作。

纸质

古人的书画创作,一般是在纸或绢上。因此,如果能对历代绢、纸有所掌握,对鉴定书画的真伪会有很大的帮助。中国绢的发明在纸之先,用绢来作书画的年代也比较早。但是绢有一个缺陷,就是保存的时间不如纸那么长。百年以上的绢,已经没有韧性了。宋代的绢因裱托的比较好,目前还可见到,至于宋代以前的绢,虽然有,但也已经辨不出模样。

装裱

装裱与书画本身的关系要间接一些,但一些情况也可作为鉴定书画的有力佐证。各个时代的绫、锦,其花纹、色泽多不相同,装裱的样式也有差异。裱工的一般情况是:清中叶以前卷子拖尾短,所以比较细;道光以后拖尾长,卷子相对较粗。民间裱工南北传授不同,手法亦异。也有的作伪者采取金蝉脱壳的办法,保留原装裱,挖出原书画将伪本嵌裱进去。对于这类书画的鉴别,就不能仅凭装裱来判定其真伪了。

 

书法评赏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因受每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提高作者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杨雄所说:“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

书法寄情

   一曰出法。卓越的书法家总是善于在严格的法度之中自由施展其创作才能。因此,他们往往任情恣性,纵笔所如,“无拘无束”,而又不流于“荒诞狂怪”;既有“先圣”的遗风,又有自己的“圣地”,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放豪之外”。二曰意境。书法的意境是指于书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内涵,即生动的气韵、飞扬的神采以及空间余白所构成的幽深而旷远的意象。三曰气质。常言道,“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是书法家表达情意的特殊语言,如同作家的文章,诗人的诗句,歌者的歌声。因此,有独立性、创造精神的人,其书往往风格独具;性情豪爽英迈之人,其书往往气度恢宏;感情缠绵悱恻之人,其书往往柔媚有余,劲健不足。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