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诸法无行经顿超义直讲》连载二十八
佛教
佛叫着文殊师利,说明下面有重要的开示,“若行者能如是见四谛,是人不作如是分别”,假如修行的人用这了义的四圣谛来见,那么他不会作这样的分别:这个“法(是)善法”,这个“法(是)不善”法;这个苦“法应(该)见”的,这个烦恼“法应(该)断”的;这个灭“法应(该)证”的,这个道“法应(该)修”的。就不会像声闻这样想有所得果位,这样去分别。“所谓苦应见,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所以者何?凡夫所行贪欲嗔恚愚痴。”去“见苦”、去“断集”、去“证灭”去“修道”,众生颠倒妄想认为“凡夫”实有“贪嗔痴”。佛为什么要用了义四圣谛来观察思惟声闻乘所修行的理念呢?凡夫所表现出来的所谓贪嗔痴,真正大乘修行的人见到这些三毒烦恼“法皆空,无生,无所有,不可分别”,因三毒烦恼本身是空性的、无生的,那么就是无所有的,哪有什么可分别?皆是空中幻影,像电影上的影像一般。“贪”是这样,“嗔”也是这样,“痴”也是这样。“但积集虚妄”,只不过是我们虚妄的颠倒见,而看起来,“积集”了很多的烦恼,事实上,电影上是有好人坏人,所显现活生生的作恶行善,千差万别,这个“集”,但都是因缘幻现的,都是空假的,无有实在性,这就需要用慧眼看,才能见到所谓“积集”起来的种种烦恼,都是无有实义的,只是一种“虚妄”幻影而已。当一个人获得这种般若“黠智”时,就会“于法无所取,无所舍”。电影上演好坏、大小,你还要取好的、大的,舍取这个坏的、小的?当我们明白都是空假幻时,没有什么可取,亦没有什么可舍。六祖所以说:“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电影上展现一幢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旁边一个贫民窟,我们观众知道这所谓摩天大楼和贫民窟,只是一种幻影,我们给它们加上去假名叫摩天大楼、贫民窟而已,实际全是刹拿闪现的光影,无有什么实在的差别义。佛法开示我们,唤醒我们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空假幻的,与电影播放无有差异,修行人所修的羊鹿牛三车亦是“虚诳不实”的。所以“于法无所取,无所舍”。“于三界中,心无所碍。”三界都是平等无差别的,那么心中还有什么妨碍?因为见到了“一切三界毕竟不生,见一切善不善法虚诳不实,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三界以及善恶法,都是空假幻,如梦幻泡影,虚假显现。“行者见贪欲性,即是涅槃性;嗔恚性,即是涅槃性;愚痴性,即是涅槃性。”所以真正修行人见贪嗔痴三毒性与涅槃性是没有什么差异的,其性皆空,一切皆是幻化,如梦中所现,如影随行,如山呼响,如阳燄。体悟般若空性的人“能见一切法性”都是这样,宇宙万有都是空假幻的,应“于一切众生之中不起憎爱”,能“于一切众生中不起憎爱”,这样真正的修行人会对一切众生就不会起憎爱,而生出慈悲喜舍来。“憎爱”什么?众生包括六道一切有情无情,一般修行人都“爱圣憎凡”,起分别心。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修行人还没有体悟般若平等空慧,他们就希望成圣人、讨厌凡夫,起“憎爱”心,“取舍”心,因为这些修行人“不得是法”。“不得是(什么)法?”“毕竟空,无所得法。”不懂得佛法,不依“无所得,行菩萨道为究竟”,也不知《心经》云“无智亦无得”,没有一法可得的。修行人真正通达“不得是法”,就自然而然不会这样起“爱圣憎凡”的分别,不会这样“起憎爱心”,都“安住”在“虚空心中”,即般若空性之中,那你就做到了“不见佛,不见法,不见僧”。一切法都是假相,都是平等、毕竟空的,所以说不见“佛法僧”,起执着分别心了。“是则不见一切法。”为什么这里说“不见一切法”?《六祖坛经》记六祖云:“本来无一物。”宇宙万有,如虚空一样,无有一真实物存在,毕竟空无。领悟诸法毕竟空,都是空假幻相,没有实际东西,所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就是“则不见一切法”。“若不见一切法,于诸法中则不生疑。”什么样的人才“不见一切法?”《心经》告诉我们怎么样做到“不见一切法”?《心经》开宗明义说,观自在菩萨做到了“不见一切法”。他用什么方法?“行深般若波罗密。”即修行圆满般若空性,即毕竟空,他就能够做到“照见五蕴皆空”了,五蕴空,即我空,我(能)既无有;还有外境(所)的宇宙万有吗?所以这里说“不见一切法”,就是修行深(圆满)的般若波罗密,知一切法如实空义,那你就不会怀疑了,就像须弥山一样不动摇了,那么你对一切法空不生怀疑,那么就“不受一切法”。这个“不受一切法”,即不再“爱圣憎凡”,不再颠倒妄想,,不再通过修三十七道品,最后得到四果阿罗汉果位了。“不受一切法故,则自寂灭”,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万有“本来无一物”了,当然就“不见一切法”了,自然就“皆寂灭”了。所谓“寂灭”,就是真正通达无量缘起性空的道理,这才是真的大涅槃,如《大涅槃经》佛说:“以无量因缘然后乃得,是名大涅槃。”才是真正的“寂灭”。佛又说,“文殊师利”,这位“长老(叫)须菩提”,他因为懂得这个三法印,即般若空慧的缘故,“故不来礼佛足。”“须菩提尚不得自身,何况得如来身?!”须菩提通达“一切法无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小我之身即刻与竖穷横遍的宇宙融合为一体,既无我,怎么还有对待的如来身呢?!“不得自身而得如来身者,无有是处!”能见能立之“能”(我)无有,那么与能对待而立的“所”,即“如来身”怎么可能有呢!从中我们可知晓无我法的重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讲二个修行人,一个是莲花色比丘尼,一个是须菩提大德。莲花色比丘尼认为有一个有相佛可见,要向佛陀顶礼了,就有无量功德,后被佛所呵。须菩提在寮房里缝自己的袈裟,他本来也想去拜见世尊,后来一想,什么是佛?通达三法印就是佛,真正的佛是无相的,所以他没有去,竟被佛所称赞。“在蕴处界诸法,观察它的无常性、空性、无我性,才是真正见到佛。”我已经见到三法印,就已经见到佛了,这是其他大乘经里也提到,现在这部经佛亦提到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