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诸法无行经顿超义直讲》连载三十四
佛教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曾说,所有的宗教都把人类的心眼引向天国,只有佛陀般若的理念把人类唤向人间。佛法是人类真实地达到各宗教永远无法达到的至高的真理境界,使人类破解了千古生死】之谜,从而超越迷信、宗教,超越哲学,使原有的自私自利的小我彻底死去,从而破除迷信,摆脱宗教,冲破牢笼,打破极限,终于获得人与宇宙融合为一体的无我人生,那才是真正的解脱自在的人生呢!我与宇宙融合为一,一个重塑的新生命活在当下,并且自然而然,彻底放下以追求向上为目的的修行,愿生生世世随缘顺运地担当大乘菩萨的责任,向众生不停顿地宣扬宇宙人生的真理,帮助众生,破除无始以来的迷执,从而把人生定位在至善境地,数尽古今中外,哪一哲学、宗教能把人生提升到彻底无我纯利他至真至善的品位?还有能比这样更美好的人生吗?所以唯佛陀空性无我的境界,这才可以真正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
我们回思一下,佛为什么既讲八万四千方便法门,又随手用“黄叶止儿啼”、“空拳诳小儿”、“化城”、“皆是戏论”,又彻底把它扫掉,扫掉的原因是什么?这部经向我们作出交代。所以这里说的所谓“得度”,就是得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慧眼睁开了、心灯点亮了、佛性打开了。大彻大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大觉的一霎那,这是何等重要!我们人世间,尤其现在经济社会,现代人为了财富,都卷进经济浪潮中,像渴鹿逐阳焰一样拼命去追求,看到人家富有,也希望腰缠万贯,即使已经有了百万千万,还是感到不满足,有着这样填不满的贪欲心理。我们再看看佛陀,他不仅把财富,并且把王位、权势亦全部抛弃而出家。为什么抛弃?从前生到这生一直困扰他的千古生死之谜,人为什么要生?又为什么要死?死为什么给我们人类感情带来这么巨大的冲击和伤痛?为要底解决一直困惑他的生死之谜,所以毅然决然,晚上离开自己的妻子、儿子,逾城出家,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相,这确实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思惟和决心。所以我们要学佛,先要学习这种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精神。才有少分相应。历史上不少的大德高僧,亦学佛舍身忘命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不至不息。
我们继续学佛的开示,“出在陆地无畏之处”,什么叫“陆地无畏之处”?我们这百年的人生终有一天要面对死亡,死的时候是痛苦的。我们不是一期生死,过去的生死不知有多少,是无量无穷的,我们在这无量无穷的生死海里头出头没地干什么?像盲龟一样的,就在无际的大海里漂流,永远没有尽头。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比喻,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流着一块带孔的木头,有个瞎眼海龟也在大海里漂流,瞎眼海龟要想碰到这块木头,并且还要把头钻到这个木孔里面去,试想想,这个概率有多少?幸运的它就再也不会在海里头出头没漂流了,这就喻意着我们,学习彻了这般若大法,终如盲龟一样钻入这木孔,不再头出头没地漂流,出生死苦海了。
《心经》前面四句太重要了。我们众生在生死烦恼苦海里,“重担尘垢”中,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知道,人生苦多乐少,烦恼太多了,苦太多了,怎么解决这个苦啊?《心经》告诉我,“行(heng)深般若波罗密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修行。修行什么?“深般若波罗密。”“般若”,就是智慧、空性,不二法,使我们得度的。“波罗密多”,到生死的彼岸。就要修行“般若波罗密”。这部经重点就是讲空性、三法印,即般若。“行深般若波罗密”,为什么加一个“深”啊?“深”不是深浅的深,是圆满不缺,三百六十度。这个比喻什么?我们对般若波罗密毫不动摇,像法华会上佛说“安住不动,如须弥山”。不会今天认可这是佛说的真理,明日又把它推翻了,动摇了,不敢承当了,认为事上还是要用功修的,那这就不是“行深般若波罗密”。你“行深般若波罗密”了,就“照见五蕴皆空”了,我是五蕴聚合体,无自性,这就是人空即无我了,那就是“度一切苦厄”。我们众生在娑婆世间烦恼痛苦太多了,经里讲一百多种苦,实则苦多乐少,人生为种种烦恼所系缚,如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求不得苦。今天我用般若慧光,来消融一切烦恼系缚苦厄,彻悟我是五蕴聚合体,自性本空,我即无我,一切法都是空假幻,无有实义。哪还有什么苦?那才是“度一切苦厄”。通达哪有一个实在的我大海里漂流?哪还有什么种种烦恼?哪还有什么系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就叫“出在陆地无畏之处”。那还有什么畏?我跟宇宙一体,从本没有我了。至此,正如《心经》云“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妄想”,那才是“究竟涅槃”。才真正“已离重担除诸尘垢”。“是人名为无所有者,无所忧者,无所受者。”那才“是名(真正人空)阿罗汉,是名(出家)沙门【注一】,是名婆罗门【注二】,是名比丘【注三】,是名澡浴洁净者”。修行人一旦彻悟空性,彻底破除小我,从而达到荡涤灵魂,净化心灵,这等修行人才可说是真正的解脱一切尘垢烦恼,犹如“澡浴洁净者”,才可以称为“是名智者,是名解脱,是名闻者,是名佛子,是名释子,是名破刺棘者,是名却关键者”,那才可以说破生死牢笼,能掌握“破刺棘”“却关键”之钥匙者,亦“可是名已度堑(欠qian)者,是名出欲求者”,不再如羊鹿牛渐修人去追求去垢得净、超凡入圣之“欲求”也,那才“是名开(解脱)扇门(见性)者,是名贤圣胜相者。”与宇宙一体假相之我,才是最“圣(净之)胜相者”。真正通达凡圣一如、平等不二的道理,才能破除了凡圣差别相,才称得上“胜相者”。“胜相者”,不是我们看到大雄宝殿上这个相好庄严的形象,不要认为佛、上帝、耶稣的相是在虚空中发着光圈的。而一些迷信着相的宗教徒都认为这才是“胜相”呢。所以达摩祖师云:“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外求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声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悟性论》)。佛法是要我们在心底里通达真理,点亮众生的心灯,与宇宙融合一体,照耀着无垠无涯的宇宙,那才叫“无量光”、“无量寿”,这样的“无相佛”,那才叫真正的“胜相”,如《华严经》说:“世及出世间,一切皆超越,而能善知法(善知佛、达摩说“心”法,不二法,“解法成于圣人”),当成大光耀。”
【注一】:《四十二章经》:“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是谓沙门。”
【注二】:《俱舍论颂疏•贤圣品》卷三曰:“此云净义,远烦恼故,同勤息义。”非古印度四姓之首。
【注三】:《大智度论》卷三:“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著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文章评论
惭愧一凡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