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诸法无行经顿超义直讲》连载三十九
佛教
佛又说:“文殊师利啊,一切诸行,离数无数入平等数。”我们人类天天再记数,做了多少事。修行的佛弟子念了多少声佛号,做了多少善事,得到多少利益,得到多少果报、功德,都要记数的。现在通过般若空的智慧,都知道都是假名,都是我们定上去的数。你如果用般若的智慧,知“一切诸行,离数,无数,入平等数”,最微小与最大数,及没有数的差别,都是平等的,即色心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平等的,如《心经》告诉我们,“是诸法空相”中,没有“色受想行识”五蕴,亦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亦没有“眼界乃至意识界”十八界的,即“入于平等数”,“譬如芭蕉,毕竟无实,本性自尔。”芭蕉一层一层剥下来,剥到后来,里面都是空的,没有实在的东西的。“本性自尔”,注意这四个字很重要。“自尔”,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么个道理。本来的性是什么?空性,“譬如芭蕉”一样,“一切法亦如是,无名字,无性故。”一切法亦是这样,没有名字,也没有体性,佛要我们明了“毕竟无实,本性自尔”,这八个字要记住。“是故行阴名为种性。”
五阴”中最后一个“识阴”。“识”是了别义,即于所缘境分别了达为性。对种种尘境,照了分别。“识阴”是什么?佛说:“是种性。”世尊,为什么说“识阴是种性”?佛说:“文殊师利,是识如幻,无实、无起、无生。”“识”,是照了分别的心理活动。前面讲过心是什么?心有没有?心体也是空的幻的,古德云:“诸佛说心,令知心相虚妄。”这个识也是虚妄的,虽能照了分别,实际上是“无实、无起、无生”。既是虚妄的,就没有生起,没有产生,没有实义。因为诸法缘起,无有自性,所以这个“识”亦是“如幻无实、无起、无生”。“空、无相、无性”,是没有实际的“识”存在的。就像我们用”五(个手)指涂(虚)空,空、无相现”。在虚空当中涂抹各种画面,都是没有实际相可呈“现”的,亦是“空”相、“无相”,明白这个道理,就可明白佛说“是故识阴名为种性”了。
以上是佛开示了五阴都是空假幻的、不实的,故《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你“不用愁它、虑它”,“法尔如此。”佛要我们直接体悟到般若空性、度生死之岸。接着佛开示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尘。
文殊师利。色是种性。世尊。云何色为种性。文殊师利。譬如镜中,像虽可目见而无有实。一切色亦如是。虽见无实,但诳眼诳心,虚妄不实。是故色名种性。文殊师利。声是种性。世尊。云何声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别异相。毕竟空如山中响。是故声为种性。文殊师利。香是种性。世尊。云何香是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香相性无知故空如虚空。鼻香识者,皆不可得。是故香为种性。文殊师利。味是种性。世尊。云何味为种性。文殊师利。味性即是不可思议性。不可知,离于知故。自性常离故。是故味名种性。文殊师利。触是种性。世尊。云何触为种性。文殊师利。触如虚空,其性自离,无触无合。一切法亦如是。善坏身故。离于触相,触者不可得故。是故触是种性。文殊师利。法是种性。世尊。云何法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相无心。离心性离名字。无决定故,皆是法性相。是故法是种性。
佛开示外六尘是“种性”。佛说:“文殊师利!色是种性。”刚才是五阴的色,现在这个色是外六尘的色,就是外面看到的物质体。所有的物质体都是“种性”、真理。“世尊!”为什么说“色是种性”?佛说,“譬如镜中像虽可目见而无有实。”镜中的像虽然可见,而没有实在的东西,“一切色亦如是。”我们看到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宇宙万有的色相,包括我们的身心,亦是没有实在的,就像镜子上的各种影像,《金刚经》亦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有有为法都是刹那生灭的。这里佛开示我们不管有情无情都是空假幻,有情是种性(真理),无情亦是种性(真理),“虽见无实,但诳眼、诳心”,虽然你能看到,没有实在的东西,但是它能骗你的眼睛,欺骗你的心,能使你把它当真,甚至连佛门中像神秀大师这样一个群体,虽亦说一切法空假幻,还是认为我们的身心中是实有烦恼要断灭,有佛可成,把它当真,“诳眼、诳心”,是“颠倒妄想”。因为不知或知而不信,烦恼亦是无量因缘所生,如空花水月,“虚妄不实。”所以还是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什么要断掉?因为他们只在理上认可一切法因缘所生,空无自性,但事实上身心有烦恼,空不了。分析这批人的病根,是牢执烦恼所引起苦恼,认为它是实在有的,要解脱烦恼、痛苦,必须“勤修戒定慧”,他们不知道,既然一切法皆是因缘生,无自性,都是空假幻的,犹如虚空,身心烦恼不在“一切法”之内?不是空假幻的?你想去掉?梦幻泡影除得了吗?根本去不掉的!要想“息灭贪瞋痴”,以求将来超凡入圣,成佛作祖,都是“力士迷额珠,枉自驰骋十方”。佛一再说般若空性,教我们明了一切法,都是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当你体认,并且不动摇了,你就会明白,外面五光十色的宇宙万有的色相,没有一个是实有的,这就彻悟了真理,所以说“色为种性”。
文章评论
惭愧一凡
嗯
杨过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