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毒士&quot贾诩

个人日记

 图片

 

贾诩字文和,甘肃武威人。三国曹魏初年著名谋士魏的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后为张绣谋士计两次打败曹操,劝张绣降曹力主与袁绍决战。不赞成赤壁认为应安抚百姓养国力,曹操不听致大败。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平定关中。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暗助曹丕为世子。受封太尉、魏寿乡侯。魏初,贾诩建议应先统一天下,曹丕不听,征吴无功而返。死时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这是三国著名谋士贾诩基本事迹。他的计策无不成,虽然正义感差,但精准无比,料事如神,不愧为一个一流谋士,被后人称之为“三国毒士”。后人对他的看法与评价不一,众说纷纭。
 

三国是一个乱世,英雄辈出。君非君,臣非臣,诸侯都有不臣心,天下百姓裹黄巾。单说谋士这行当,虽不像一线将士浴血奋战,攻城掠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各个军事军团当中分量很重,不容小视。一个出色谋士的计策,可以决定一座城池的归属,多少人的命运,甚至可以影响整个王朝的兴衰更迭。一句话,高级金领,吃智力饭,用脑子,技术活。但高回报对应高风险,一句话可以封妻荫子,同样一句话,可以杀头灭门,看你会不会说,会不会挑时候说。如诸葛先生,起身隆中,遇明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感觉贯中先生是带着欣赏的情绪写他,已经神化,无逻辑性可言。无论大小战役,都一个锦囊打开,依计行事,越这样,可信程度相对弱。曹魏集团的谋士也有一流的,如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屡立战功,却英年早逝。荀彧早期深得曹操厚爱,南征北战,晚年迂腐,遭曹猜忌自杀。江东只有周瑜、陆逊之辈,于某个特定时期,昙花一现,后续较差。唯独贾诩,侍主无数,都受宠爱,官越做越大,子孙满堂,世袭封侯,且得善终,实属不易。总结起来有几点:
 

       首先有自保意识,适应环境强。三国志魏书中贾诩的篇幅不长,三国演义也是。每次出场几乎都是换了主人,原属董卓部将,卓死后,又跟随李傕、郭汜、段煨、张绣,后来才是曹操,看看这几个主,哪一个是等闲之辈?均不得善终,独贾诩平安无事,足见他的适应能力之强,他出每一个点子,看似都是为了主公好,再细琢磨,也是为了自保。董卓死,李傕与郭汜惶惶不可终日,欲逃亡西凉,被贾诩制止:“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其实,大家一起逃走,贾诩的下场何尝不是如此??于是众人采纳。事情正如他所料,反攻长安成功后,被拜为尚书、光禄大夫,而汉时大批旧臣如王允等,均被杀灭门。后贾诩去投靠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敬服,段煨恐贾诩夺其兵权,却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看出后,心不安。又有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贾诩便投靠之,临行时,有人问贾诩:“煨待你不薄,何以离去?”贾诩说:“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吾家人。而绣缺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率子孙前来迎接。而段煨知贾诩去,果善待其家人。由此看来,自保当属第一要务,一个谋士在那个乱世,如果不能谋己谋家,何谈谋事谋国谋天下?
 

看透形势,灵活不呆板。曾两次追击曹操,先败后胜,把张绣搞糊涂了,最后道出实情:“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张绣折服。官渡之战前,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欲同意,贾诩却拒袁使,说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曹操闻讯后大喜,亲自接见贾诩,执其手说:“君使我的信誉扬名于天下呀!”。
 

一心一意对东家,而非朝廷。天子羸弱,汉室已经名存实亡,而且奸臣当道,效忠朝廷不如找个好东家,比较明智。与荀彧相比,荀彧为汉朝出谋,贾诩为东家而划策,结局不言而喻。荀彧不知与时俱进的道理,而贾诩历经数次变迁,却时刻变通迎合东家,这就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低调行事,从不主动出击。他那一条计策背后都是白骨累累,血雨腥风,当年唆使李傕、郭汜杀回长安,多少王公大臣死于非命,这笔账自会有人记在他的头上,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他时常挂在嘴边自歉。张绣先降后反,杀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虽然事出有因,但毕竟曹操折了长子、侄子以及爱将典韦。自己又非曹操旧臣,所以怕曹操猜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