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路

个人日记

       很久不关心《新闻联播》了,《焦点访谈》亦然。从而,今晚《焦点访谈》播出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专题,错过了前半截。随后浏览了有关报道,对15日习主席亲自主持召开的会议目的、意义及影响有所了解。

套句官话,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国民信仰缺失、道德下滑、文艺乱象丛生的时代背景下,会议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以说是对意识形态的拨乱反正。那位粉面冷艳、侃侃而谈的铁凝说:她推却了出访,坐飞机来开会,是因为想起了延安那次座谈会。每位有社会良知的人大都清楚,那次会议对民族文化及人性的禁锢和扭曲,非但注定被后世所诟病,并且埋下了文革的伏笔。而此次会议,则是对长期以来文化专制的缓冲和调整,试图凝聚共识、融入生活,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鼓与呼。

文化是需要个纲的。这个纲不是强加给文艺工作者的条条框框,应该是现实生活在人类思想深处的真实碰撞、交融与反映。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加工,形成文化精品,回馈、丰富和影响社会生活。她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特别是洋务运动中萌生、五四运动破冰而出的科学民主精神,逐步淡化建国后前苏联文化的束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而与世界普世价值接轨。这一点,从座谈会没有重述马恩列斯等陈腔滥调隐显端倪,无疑对积弊良深的文化界送来一抹清凉。

毋庸讳言,近代国学大师,多数成长在民国时代,相当部分文化精英在重大历史节点移居港台或海外。即使癫狂摧残民族文脉的十年浩劫,民间依旧涌现出类似《第二次握手》的文学奇葩。八十年代初,文学创作呈现“井喷”式活力。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伤痕文学等,以蒋子龙、从维熙、冯骥才、水运宪、路遥诸文坛巨匠为首的老中青作家,创作出大量反映现实社会的精品力作。后因众所周知的缘故,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兴起,文艺越来越规避社会生活,文学作品风花雪月,网络小说一时甚嚣尘上。华夏大地奇才异能向不或缺,现实利益驱动下,动辄数百万字的玄幻、网游、黑道、言情垃圾充斥青少年眼球,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呈现一种丰盈型苍白。当然,神话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只不过蜕变成了畸形状态。

有位研究地域文化的学者造访,某文友坦率地说:“您选对了自己的文学之路,更多的人却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她问了个非常好的问题。是的!时下的社会形态,如果大庭广众奢谈文学,极容易被怀疑有毛病。所谓“穷文富武”,现实社会能挣钱、挣钱多的人才是有本领。文友也是有这个资本的,她的散文、诗歌、小说均具名家神采,埋没乡间只是乏少被世人了解和阅读。她的疑问无意中折射出文学爱好者的共性迷茫。如何实现文学作品与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的联接,习主席在座谈会上做出了明确回答。

全民创作的时代,有段时间,曾关注过一批社会公知的博客。部分博客屡遭封杀,数百次复活而不改,需要顶层设计者深刻剖析背后的原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韩寒、李承鹏现象等。不是高喊爱国的“爱国贼”才爱国,芮成钢系典型例子。总以为,草根对祖国爱的最为真切和深沉。因其子孙多数要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几乎丧失了移民海外的机会。文学是人学,也就是社会学。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政治。如何处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如何为文学创建更加宽松自由的环境?能否从文化审查制度上相对松绑,让文化人为底层民众出力发声?文艺工作者能否靠眼睛和良心衣食无忧的写作?涉及到许多具体操作上的问题。

文学的确与核心价值观建设休戚相关,说句偏颇的话,“24字”方针保留两个字足矣,那就是民主!中国民主化进程决定了文学是否大兴于世界,是否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是否真正滋养国民的灵魂。由周小平、花千芳等精致利己主义者参与座谈来看,文学复兴之路或许尚任重而道远。

 

 

 











文章评论

Tiramisu

哈哈 坐飞机来开会 笑屎鸟

静待花开

草根对祖国爱的更为真切和深沉,可以立书的一句话

静待花开

铁凝的烂文采和媚骨头暴露之极,远不及阎肃老头的话语老辣解渴!

苦寒梅香远

拜读!整个座谈会发言的我喜欢严肃的风花雪月!浩哥这篇,哈哈,属麻辣烫型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