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捉麻雀

个人日记

                                             --遵文友嘱,不再信口开河,编个见报小文,感谢关注。
    时令进了深冬,还没下过一场雪。记得小时候的冬日,相隔不久,天上便纷纷扬扬飘起雪花。房屋、林梢、田野,会覆盖上厚厚的积雪。且不说堆雪人、打雪仗,脚踩在雪地上咯吱作响,就能给伙伴们带来长长地快乐。要说最有趣的,莫过雪后捉麻雀。

    乡村鸟类乏少,燕子、喜鹊大人不让惊扰,深秋成行的大雁远远飞在高天上。唯独麻雀离人最近又最多,是顽童必不或缺的伙伴。麻雀爱在院落门洞下做窝,无意中会毁坏房舍,这成了欺负它的绝妙理由。掏麻雀窝虽然好玩,往往只能捕获雏鸟或麻雀蛋,有什么意思呢?小孩子的心理,捉住成年麻雀才显得能耐。

   大概是从课本上学来的办法。连续下过几天雪,无处觅食的麻雀焦躁不安起来,绕着院子飞飞停停,不断地叽叽喳喳。院内积雪早已清除干净,特意在中央地带再打扫下,仿佛故意让麻雀瞧瞧。然后,寻根尺余长粗细均匀的木棍,将整根长绳一头拴在木棍中间,另一头笔直延伸进屋门后。那儿,是伙伴们潜伏的最佳地点。接下来,用木棍斜斜支起竹筐边缘,竹筐下撒些黄澄澄谷粒,便等着成群麻雀上当了。

    捉麻雀,守候过程最为紧张,躲在门后大气都不敢喘。透过门缝,看屋檐、枝头、墙上的麻雀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盼着谷粒尽快引起它们的注意。麻雀和人交道打得多了,似乎也明白脚下的陷阱,但总心存侥幸。起初,三三两两的飞近,前跳一步,后退两步,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院里的雄鸡一声长鸣,它们会呼啦一下,飞个干干净净。这时候,准备拽绳的孩子要沉住气,千万不能打草惊蛇,否则便意味着前功尽弃了。

   几经试探,甚至能目睹它们乌溜溜的黑眼珠打转转。雪后饥寒交迫之下,小麻雀很难抗拒食物的诱惑。胆大包天的一两只,停靠在竹筐边,猛的伸进脑袋叼住谷粒,迅速退出危险地带。机会就要来了,门后的伙伴紧紧攥着绳子一端,手心满把的汗。功夫不负有心人。沾了便宜的麻雀一来二去,渐渐忘乎所以,越来越踏入竹筐底下。远处逡巡观望的麻雀相信了自己的眼睛,呼啦啦成群结队飞了过来。因为贪吃胆子大,胆大便无所顾忌。等它们埋头簇拥在一块,拽绳的火候终于成熟了。

    只听“砰”的一声响,说时迟、那时快,绷直的绳索扯远木棍,竹筐恰好由上方从天而降,将雀群扣个正着。伙伴们欢天喜地窜出房门,三步并作两步急奔了过去,死死摁住麻雀在里面碰撞的竹筐。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究竟捉住了几只。此刻,考验小伙伴的机会又来了。有的将竹筐掀起条缝,慢慢伸进手去捕捉;有的继续摁着竹筐边缘,生怕一不留神到手的麻雀再飞掉。说来可笑,即便啄食时麻雀摩肩接踵,但竹筐扣下的霎那,还是逃掉得多、捕获的少。

    等把麻雀捉在手中,毛茸茸、热乎乎的,完全能感觉它的心跳。看它惶惶不安的转动脖颈,心底不由地升起了爱怜。怎么处置这可爱的小生灵呢?立马放掉有些舍不得,不放掉它便会活活饿死。它向来无法养活,麻雀虽小,却是极有骨气的。每逢此时,母亲常指着房檐上躁动的雀群说:“早点放了吧!你看麻雀正骂你们淘气呢!”除个别伙伴,多数孩子爱用细绳拴住麻雀腿,玩上一阵也就放掉了。

    童年趣事有很多,雪后捉麻雀仅是其中的一例。时隔多年,躲在门后守望的紧张、迅速拽绳的刺激、亲手捕获的喜悦,均深刻脑海难以忘怀。不知不觉,那已是三十余年前的旧事了。偶而想想,不禁对小麻雀萌生了几许歉疚。

  

文章评论

杨柳青青

不好意思哦!介种事情偶小的时候也干过,过程基本上是一致滴!

逍遥

鲁迅也捉过麻雀,看来不是你一个人的罪过。

天色依然

三十年前的童年趣事犹自历历在目,而今的孩童盼来一场雪却也难了

蒺藜秧子

这是读到老弟情节描写最细致的一篇,犹如置身其中[em]e179[/em]

空谷幽兰

年龄如吾辈者,这是童年略带苦涩记忆中美好的一幕。现在的孩子没机会也不屑做这种游戏吧?童趣永留心间,如一枚青涩橄榄,愈品愈余味无穷,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