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个人日记
前天,文友推荐了篇博文,名为《读书遐想》。文章是她读大一的女儿写的。匆匆浏览,按要求留了几句话。大意是文字干净缜密,有自己的思想,尤其联系实际夹叙夹议,写出了所思所感。
因共同爱好,我对文友较了解。她是位中学语文教师,自幼酷爱文学。她的散文大气优美,受泰戈尔影响,甚是舒展淋漓;她的诗歌典雅精致,声情并茂却又劲拔蕴藉;她的小说结构严谨、起伏跌宕,颇具大家神采。多年追求尝试,她的各类文章于省市屡获奖项,在小城是罕见的。家风渊源,姑娘继承了她的天赋,真是可喜可贺的事。
蒙文友期许,姑娘中考后,就县城或衡水读高中,有过交流。孩子本就优秀,成绩超出了市级招生分数线。当时建议尊重孩子选择,争取去市里读书。主要考虑一级有一级水平,大环境天地广阔,教学资源相对优良,利于孩子成长。再说家庭条件相当不错,适当付出将来不后悔。恰与之想法合拍,女孩经受了高中生活磨练,成绩始终年级名列前茅。
事与愿违,去年高考,极有把握步入著名学府的天之骄子,发挥出了问题,却也获取了一本通知书。拿她老公的话说,娘俩心情一度很失落,甚至不肯接受现实。某次文友聚会,顺便劝她:“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孩子可比我们强多了?!不要对生活期望过高,谁知道她将来发展到哪里呢?!”尽管文友连连称是,多少总有些敷衍样子。
深深体谅大人的心情,均盼望子女能幸福过一生。但生活的磕磕绊绊,明明白白摆在那里。读了小姑娘的文章,感觉由衷地高兴。大学作为向社会的过渡,她开始思考用什么方式编织未来。字里行间能看出,这是名喜欢读书、积极上进的好学生。青春正是寻找模仿对象的年龄,读什么书、受什么人影响、养成什么习惯,足以伴随终生。走进社会前,借优越环境好好“充电”,以后会发觉学习生活弥足珍贵。
无独有偶,最近被本名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的书籍所吸引。作者笔名林特特,曾是《中国青年报》榕树下专栏撰稿人。她的文字隽永简约,用身边小事谆谆告诫人们,不要做“一辈子望到头”的工作。对她的观点有所同感,却又不完全赞成。这是因为采访过工人师傅,他们收入还可以,但一成不变的延续固定模式,对年轻人来说较受束缚。生活五彩缤纷,总要有一技之长,才能站稳社会位置。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固然理想,大体应有个节制。
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有名成功人士,遭排挤赌气去了加拿大。那是怎样的无奈和洒脱?!现实生活,不是每个人想如何就如何,其需要相当实力和背景做基础。芸芸众生,多数人无法像某些名人般,去过很多国家。成功即便各有标准,大都留给早有准备的人。作为大人,自然不能将消极意识传染给孩子。大学生活,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积攒资本就够了。
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有名成功人士,遭排挤赌气去了加拿大。那是怎样的无奈和洒脱?!现实生活,不是每个人想如何就如何,其需要相当实力和背景做基础。芸芸众生,多数人无法像某些名人般,去过很多国家。成功即便各有标准,大都留给早有准备的人。作为大人,自然不能将消极意识传染给孩子。大学生活,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积攒资本就够了。
其实是欣赏“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这句话的。生活无论怎样,均应安顿心灵、有个方向。有时觉得文化是剂清心良药,其能冲破地域、时空的壁垒,浩瀚而没有止境。未来一片坦途,顺遂中应该惜福,尽量保持份自省。像曾国藩说的,时时如履险地、如覆薄冰。尚若为生存计,不得不埋头枯燥岗位,缺乏大的转折,还有文化挂靠心灵。不妨试着对现实做番微调,换个看问题的心态或角度。
年轻女孩写的一手好文章,注定了内在丰富多彩,未来不可限量。勉强提下建议,大致是“跟着感觉走”。追逐生活的美好,不能刻意扭曲生活。古有尽性知命之说,顺其自然、尽力而为足矣。社会是部波澜壮阔的大书,读出个人见地,时下或许正是起点。
文章评论
刘振宁
我很喜读你文。---振宁于曼谷
小溪
深受感动,非常感谢!定当转发给女儿,做为她前进的动力!
天色依然
很赞同你的观点 ,喜欢
夏雪1877
文豪点赞[em]e112[/em]
开心就好
我喜欢的生活方式就是,自己尽力而为,顺其自然,不做违心的事,不强人所难,不难为自己,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洢舒
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