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与郑家渡口

个人日记

                                           ---疏于写文,为道梁计,七拼八凑,信口胡言,贻笑方家。
      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乾隆皇帝由北京过天津,乘船沿京杭运河初巡江南,途经故城县郑家渡口。其在龙船上见右畔涟漪映带、帆樯相接,极为繁荣兴盛。乾隆儒雅蕴藉,最喜水色美景,见有如此富饶秀丽气象,耐不住问随侍大臣:“这风水宝地叫何名字?怎与天津竟有些相仿?!”大臣阅历资深,通晓世情掌故,忙回道:“该地是前朝《中山狼传》著者马中锡的故乡,康熙爷南巡回銮,收下大清第一忠诚侍卫李贞便在此处!”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亲征葛尔丹,在位六十一载,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大有建树的“千古一帝”。乾隆幼承康熙悉心教诲,时八王夺嫡,蒙鸿儒方苞“观皇孙”谏言,雍正得登大宝。乾隆登基后追慕祖父风华,向视前贤为楷模。闻听此言,龙心大悦,遂下令船泊郑家渡口,巡游物华天宝之所。随行人员旌旗招展、鼓乐齐鸣、威武雄壮,当地百姓闻讯交口相传、簇拥而至,霎时将码头围个水泄不通。
     在地方官吏引领下,乾隆南行不远,登高远望,见依运河而兴的集镇,处处雪化冰消、莺歌燕舞、桃红杏白,极是绮丽秀美;戏台、楼阁、酒肆、客栈等星罗棋布,布局合理;街巷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熙来攘往,各地口音叫买叫卖声此起彼伏;说书唱戏、特产名吃、服装农具,门类齐全、生意兴隆,堪有“万方辐辏”大市镇形态。乾隆没成想出京不久,便亲炙民间繁华。其念及南巡初衷,问地方官:“河道加固如何?近年可有水患扰民?”地方官回道:“运河于此回环弯曲,堤坝构筑坚牢,不曾有扰民现象!”
    乾隆乘兴上了銮驾,沿河堤再次南行。其亲临水边,黄罗伞盖下,见前方曲水生情,有个规则的“S”弯。附近水面天光一色,舳舻相继、帆樯如林、沸沸扬扬。随侍大臣见乾隆看得出神,欠身道:“此段运河始于西汉黄河决口,史称‘屯氏河’。雍正十二年(1734年),直隶总督李卫因该地向无堤岸、水涨漫溢、以工代赈、劝修民埝,形成‘运河第一湾’。”杨柳丛中,恰值船工逆水拉纤:“不顶风、波不急,悠悠拉、步要齐…….。”运河两岸响起苍凉激越的号子声。乾隆目睹商贾云集、客货川流、黎民艰辛,遥思先人丰功伟业,默然半响,遂叮嘱地方官:“此地民丰物阜、风景优美,切要好好治理,莫辜负了朝廷洪恩、百姓所愿!”
    时值正午,地方官建言驿站落座。驿站北向,俯卧长堤。侍卫大臣观驿站虽小,简洁规整、典雅精致,按捺胸中忐忑。水路颠簸,乾隆饥肠辘辘,饱尝本地名吃龙凤挂面。其入口细腻柔软、清香可口,似曾相识。玉碗盛面,白色微青、柔韧晶亮,堪称细如丝、空如竹、白如雪、韧如藤。地方官介绍人文历史、乡土古迹,讲此面源于明宣德年间,为本地齐氏始创,后由山东恩城官员采办入御膳房。乾隆边听佛头井、无影树、半步桥等风景名胜,神思荡漾、情难自禁,提笔御封“上用龙须凤尾贡面”。由此,故城龙凤贡面名扬天下,被视为珍品。
    康乾盛世,乾隆先后六次下江南,初出京城即停泊故城县郑家渡口,赏玩地方风物、巡视河工漕运、体察民间疾苦、御封龙凤贡面,留下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至今犹在卫运河两岸广为传播。

文章评论

天色依然

恭喜又见大作,拜读了。故城也有这等贡面,前几天在大连,为让孩子吃个挂面,跑了好几家超市,最后买着了,居然是过期的

润蕴

呵呵呵!郑口,昔日之繁华在童子笔下栩栩如生,赢得乾隆帝称赞真是令人可喜,尤其那玉碗盛面,白色微青、柔韧晶亮,堪称细如丝、空如竹、白如雪、韧如藤细腻柔软、清香可口龙凤挂面岂不是诱人口舌,垂涎欲滴呀?好在润蕴亲口吃过。不然[em]e124[/em]

岩月

呵呵。。。终于又见童子笔墨书香飘松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