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令父母相濡以沫
个人日记
--晚报“晒晒爸妈的爱情故事”征文,文友相约,还原父母点滴过往,难免一声叹息。
我的父母年过七旬,携手扶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私下以为,那辈人,似乎无缘“爱情”之类字眼,是劳动令他们相濡以沫,共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记忆深处,母亲从没讲过初识父亲的场景。倒是不止一次重复“王梅”这名字。“王梅”是母亲的堂嫂,娘家就在我们村。正是她将母亲介绍给父亲,岁月辗转,有了两个姐姐和我,并逐渐长大成人。
母亲经常说的一件事,发生在她新婚那天的渡船上。摇橹老汉与姥爷熟识,他当着母亲的面对父亲说:“这么勤快的闺女进了你家门,要好好待生人家,改改急躁脾气!”从那天起,母亲知道父亲脾气是急躁的,她不怕日子贫困,却怕父亲的急脾气。后来,每逢父亲发脾气,母亲只好骂“王梅”。
艰苦农村生活,父亲在村里当着“孩子王”,家里家外的活,多半便落在母亲肩上。母亲不数落“王梅”后,她将现实归结为命运的安排,便不自觉地融入这家庭了。尽管父亲有着急的毛病,却不是不顾家的人。我所领略的父爱是深沉的,他把心血和汗水倾泻在了自家农田里,试图和母亲一道改变家境的清贫。
于是,在我少年时光,经常会闪现这样一幅画面。母亲下地干农活,总会多带件农具,有时是张铁锨,有时是把镢头。我跟在母亲身后,除了拎上一小桶水,还要帮着拿两件父亲替换的衣物。学校放了学,父亲便直接赶奔地头,换下稍好些的“正装”,尽量替母亲分担家务。多数时候,母亲能蹲在地头,看着父亲和身边的我,喝上几口水,偷得片刻安闲。
秋收过麦,学校要放秋假麦假。那时段,农田里、打麦场、田间路,多了父母结伴劳动的身影。面对沉重生活,他们没有丝毫的浪漫,谈论最多的,是我们姊妹仨及庄稼的收成。漫漫平淡日子,养成了彼此无以言说的默契。因父亲的教师职业,这个家与普通农民有所区别;恰因这职业,在必要的农具置办上,往往又跟不上普通农民家庭。薄田数亩,最明显的不是没有马牛驴类的畜力,而在于浇水需要雇佣有农具的乡亲。
庄稼该浇水了,这头和乡亲协商挨好井,那头要联络帮忙浇地的农户。每逢此时,院里便纷繁响起父亲出出进进的脚步声。等一切就绪,眼看着清凉井水流进了农田,父亲才长出一口气,母亲则悄然回转家门,为连续几顿没吃好饭的父亲准备食粮。要紧关头,母亲会在锅里放上碗平日舍不得吃的咸鸡蛋,饭出锅后,她留给我们姊妹一人一个,顾不上多叮嘱几句便急匆匆迈出门去。
隆冬时节,地窖里的白菜要趁父亲周末赶集卖。头个下午,不等父亲说,母亲便默默地独自修整好一大车白菜。黎明时分,木板车停靠地窖附近,母亲在地窖内向上递,两个姐姐和我,依次接过宛若“胖娃娃”的大白菜,紧走数十步,交给父亲在车上码放整齐。多少个周末,我和父亲拉车往返十余里地,在街角卖完一车车的大白菜。散集后,父亲说得最温暖话语是:“今儿多买些点心,除了你姊妹仨,也让你娘尝尝!“
生活永远不会亏欠深爱她的人们。走过泥泞岁月,父母渐渐变老了。眼看着我们姊妹人到中年,日子过得尚算熨帖,便是双亲最大欣慰了。老人家拉起家常,偶尔母亲会提及“王梅”那名字。母亲自然不再骂“王梅”,反而念起了她的好。
此去经年,那位名叫“王梅”的堂妗子,已作别人间二十余载。幸而,我的父母,劳动锻就的身体健康如昔,真是做子女的无上福分了。
文章评论
翛然雨菡
生活令父母相濡以沫
亦从容
父母把那时的农家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值得敬佩!
风雪
淡淡的几句,溢出来都是浓浓的情!
白竹
相濡以沫才是对爱情最温暖最真切的诠释。
润蕴
在童子的笔下,重彩一笔的是:父亲说得最温暖话语是:“今多买些点心,除了你姊妹仨,也让你娘尝尝!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父母爱情是男人深沉,女人贤惠。话虽不多,但心照不宣的是成家立业,求个在人世上活出个人样来!
天色依然
深深感受到相濡以沫的温暖
蒺藜秧子
哈哈!俺以为俺写不了了,我弟是没空写了。这不,又写上了吗!
风雪
今多买些点心,除了你姊妹仨,也让你娘尝尝![em]e179[/em][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