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命运

个人日记

                   ---写过太多关于读书的文字,为某征文仓促成文,缺乏新意。
    
沿时光回溯,我只能念及祖母,而与祖父无缘识荆。他老人家在我出生前两年,因病去世了。祖父留给我的大致轮廓,来自祖母和父辈地絮叨。祖母爱说:“你爷爷仅上了几年私塾,却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尤其一手算盘打得格外‘溜’!”祖母说这番话时,潜意识有几分自豪,更多的则是惋惜。
    祖父过世那年,赶上年景不好,在外地上师范的父亲肄业回了村。艰辛岁月,祖父费尽心力供父亲出门读书,本指望家里体体面面出个“秀才”。但事与愿违,其失落可想而知、难以排解。祖父走后,父亲大病了一场。他觉得亏欠祖父太多。此后,父亲常常念叨:“时下光景,你爷爷不会走那么早!”从他嘴里,我知晓祖父完全靠自学成才。村里诸如分地类的大事,少不了让祖父参与,这在乡亲们眼里便格外荣光。
    父亲走出失去老人的痛楚,开始下地劳动了。多年读书经历,自然与普通农民有所区别。村学校成立高中班,镇上分管教育的干部主动找父亲,让他走上了民办教师岗位。父亲是高中毕业读的师范,但那时段讲究“读书无用论”,喝的墨水大半融合汗水,挥洒进了田间地头。记忆深处,子夜朦胧醒来,常见父亲在如豆灯光下,连写带算的攻读。晚上学习,白天便要为高三学生讲化学。父亲任教当年,培养出十里八村恢复高考后的首位大学生。
    生命里有段快乐时光,是在省城度过的。那年我九岁,父亲在河北师大化学系进修。于是,那里成了我的开心乐园。且不说公园里的花团锦簇,且不说五分钱一块的豆沙冰糕,且不说闪亮登场的《少林寺》、《大独裁者》电影,仅仅师大南院浓荫如盖的核桃树,便令我敏锐察觉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我兜里常掖着《大林和小林》或《小灵通漫游未来》,在树下用锥形瓶学着做化学实验,骑在树上摘青涩的核桃,一个七彩缤纷的世界悄然走进了我的视野。
    携带村里买不到的《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我回到故乡,开启了读书生活。偶然在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一口大木箱。木箱装有满满的书籍,盛着父亲的青春梦想。《绞刑架下的报告》、《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牛虻》等,那是我初次阅读外国文学名著,字里行间流荡着人性的坚强。箱底有个红皮日记本,竟然写有多首押韵诗行。万没想到,我耿介质朴的父亲,会写那么温婉圆润的诗。后来才懂得,家风来自言传身教。我走进了父亲心底的秘密,也走近了文学殿堂。
    等我渐渐长大,父亲成为正式教师后,家庭状况便慢慢改善了。这样,我有充裕闲暇读所能搜集到的书籍。犹记得梨花飘落的黄昏,我依旧深深被一部中篇小说集所吸引。开篇是的《人到中年》,依次有冯骥才的《啊》、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朱春雨的《沙海里的绿荫》等经典名作。仿佛有只大手,将整个身心拽进了澎湃海洋。那个下午,我沉浸其中,直到暮霭模糊了视线。时过境迁,依然难忘那部书带给我惊心动魄的快感。从而,读书成了生命里最持之以恒的习惯。
    乡镇工作之余,寂寞时常悄悄蒙住我的双眼。不为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只为驱散长长的寂寥,总有一本书与我朝夕相伴。《人性的弱点》告诉我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菜根谭》敲开了国学的“一扇窗”,而《平凡的世界》教会我身陷任何困境均应奋勇向前…….。互联网迈入寻常百姓家,纷繁思维不时在脑海撕扯碰撞。我试着用文字网上梳理思想,日积月累,形成了一篇篇肤浅幼稚的小文章。
     2009年初,挚友为读来方便,私下将小文编辑成册。其中一册辗转流传,引起了相关领导的关注。借此,我从乡村走进了县委的大门,开始从事宣传报道工作。感激领导提携之外,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相当程度源于对文化的虔诚崇拜。宣传部作为文化主管部门,有着独特职能优势,那就是具备无限高远的弹性空间。在这里,有幸将文字功底提升到新的水平,并结识了天南海北的文化知名人士,注定终生受益匪浅。
    家风熏陶,不知不觉为儿子埋下了读书的“种子”。每逢看他读书入迷,无形中感觉份外欣慰。自幼广泛博览,儿子学习语文很是轻松,成绩向来名列前茅。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也是家庭的未来,前人的殷切希望便寄托在他们身上。明年儿子要考大学了,读书改变命运绝非一句空话,相信其会在更为广阔的天地自由翱翔。














文章评论

逍遥

祝你家宝贝明年金榜题名!

岩月

家风传承,书香绵延。呵呵。。。

蒺藜秧子

老弟读的都是些正能量励志的书,俺则不同的是,读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书,诸如什么封神演义,大八义、小八义、济公传,隋唐演义,薛仁贵征西等等,在这些书的熏陶下,成就了现在的样子。实践证明,读什么样的书,就走什么样的路,哈哈!

莫非

读你文章让人深思,词语恰当,感情融于文字,耐人寻味。